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浙教版科学八下3.5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含答案)一、选择题1.当异物阻塞呼吸道时,可采取如图所示的海姆立克急救法进行急救。其方法是:施救者从背后双手抱住窒息者的腹部稍高于肚脐的位置,快速向内、向上用力压迫腹部,使腹压突然改变,迫使异物排出,此过程中救助者体内( )A.膈顶部下降,肺内气压变大 B.膈顶部上升,肺内气压变小C.膈顶部下降,肺内气压变小 D.膈顶部上升,肺内气压变大2.人体与外界环境交换的氧最终到达的场所是( )A.鼻腔 B.肺泡 C.血液 D.组织细胞3.“白肺”是指重症肺炎患者在X光线下肺部显影呈大片的白色状而因此得名,“白肺”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胸闷气喘、呼吸急促等。如图是患者体内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示意图,a、b分别代表两种气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为氧气,b为二氧化碳B.b进入血液需要经过三层细胞C.a、b气体交换过程是通过扩散作用实现的D.“白肺”患者在平静状态下呼吸频率和心率偏低4.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与胸廓和肺密切相关,如图甲所示为人在平静呼吸时胸廓和肺的变化示意图,如图乙所示为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表示气体呼出 B.②表示气体吸入C.①过程对应乙图曲线上的abc段 D.②过程对应乙图曲线上的abc段5.呼吸道对吸入的气体有过滤和清洁的作用。下列结构有利于防止异物到达肺泡的是( )①鼻毛 ②鼻黏膜 ③咽 ④喉 ⑤气管内纤毛 ⑥气管内黏膜 ⑦横膈A.①⑤ B.③④⑦ C.①⑤⑥⑦ D.①②⑤⑥6.如图是人体气体交换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浓度高于氧气浓度B.图乙中③处二氧化碳浓度小于④处C.图甲为人体的组织细胞,图乙为肺泡D.图甲中②处氧气浓度小于①处7.如图1是某人在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图2是模拟膈肌运动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曲线AB段的变化中,胸廓的体积缩小B.曲线BC段与甲图表示的生理活动相同C.乙图演示呼气,此时膈肌处于收缩状态D.B点和C点时,肺内气压都等于大气压8.下列有关人体气体交换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外界气体经呼吸道进入肺的途径依次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B.当人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舒张,胸廓容积增大C.肺泡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外缠绕着许多毛细血管,利于进行气体交换D.肺泡里气体交换的结果是静脉血变为动脉血9.当血液通过肺泡周围毛细血管时,氧含量发生变化,下列能正确表示该变化的曲线是( )A. B. C. D.10.在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中,有时要促进植物的呼吸作用,有时又要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下面四个选项中,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农田及时松土B.低温贮藏水果、蔬菜C.贮藏粮食时,密闭的粮仓内充加二氧化碳D.小麦种子晒干后入仓11.如图所示为小应探究种子呼吸作用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①②③中种子均需消毒处理B.②中种子经过“浸过水”处理,呼吸作用会加强C.③中种子经过“已煮熟”处理,呼吸作用会加强D.②中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12.“海姆立克急救法”是全球抢救异物误入气管的标准方法,被称为“生命的拥抱”。它的原理如图所示,当异物堵在人体喉部时,突然用力压迫两肺下部膈肌,使肺部残留空气形成一股气流,气流冲击异物将堵在喉部的异物驱除,使人获救。如图能正确表示异物排出时膈的升降和肺内压P内、外界气压P外大小关系的是( )A.P内<P外 B.P内>P外C.P内<P外 D.P内>P外13.如图所示为某科学社团的同学验证动物呼吸作用的装置,AB装置中放入等质量的碱石灰。为了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去掉装置B B.换用更细的玻璃管C.增加碱石灰的质量 D.换用更长的玻璃管14.如图所示是研究植物某一生命活动过程的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可用于检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B.装置甲的作用是吸收鼓入空气中的CO2,避免对实验造成干扰,装置乙则可以省略C.装置丙中的植物换成萌发的种子,装置丁中不会出现浑浊现象D.若装置丙不遮光,从装置丁出来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二、填空题15.下列图示中,图一为小科胸腔底部膈肌所处的①、②两种状态示意图;图二是他的肺与外界、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示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不同的血管,a、b、c、d表示气体进出的过程;图三是他进行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值的变化曲线,图中A、B、C、D、E是曲线上的五个点。据图回答:(1)图一中膈肌由①状态向②状态转变时,对应图二中气体进出的过程是 (填字母编号)。(2)小科在下列四种生活状态中,对应图三内A点到E点之间距离最短的是 (填字母编号)。A.漫步 B.静坐 C.打篮球 D.睡觉16.如图甲所示为人体吸气和呼气时胸廓与膈肌状态的示意图;如图乙所示为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1)图甲中①表示 (选填“吸气”或“呼气”)状态,此时膈肌处于 (选填“舒张”或“收缩”)状态。(2)图乙中A表示 (填写气体名称),其通过 作用,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内。17.生活中很多现象与植物的呼吸作用息息相关。“萝卜放久了会空心,吃起来口感不好”即营养成分减少了,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需要分解 ;新鲜的蔬菜、潮湿的粮食堆久了会发热,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 。18.金秋十月,秋粮收获正当时。最新农情调度显示,截止到2022年10月25日,我国秋粮已收11.35亿亩,完成86.9%。各地村民抢抓农时进行收割,确保粮食颗粒归仓。刚收获的粮食必须尽快晒干,这样可以 (选填“减弱”或“增强”)种子的呼吸作用。小敏利用新收获的植物种子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种子进行呼吸作用吸收了 。19.向盛有相同浓度和体积石灰水的甲、乙两支试管分别放入已浸水及消毒的蚕豆种子20粒、已煮熟及消毒的蚕豆种子20粒(如图所示)。几天后,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试管 (选填“甲”或“乙”)。对乙试管中使用已煮熟的蚕豆种子的目的是 。为保证实验时无 干扰,需要对所用的蚕豆种子进行消毒处理。该实验得到的结论是 。三、探究题20.在学习了“呼吸系统”相关内容后,老师布置作业:制作“呼吸运动模型”来模拟图甲中呼气和吸气过程。大家一起讨论制定了如表的项目成果评价表。项目成果评价表“呼吸运动模型”评价表评价指标得分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 结构完整,所选材料的外观与肺,气管高度相似 结构完整,所选材料的外观与肺,气管较为相似 结构不完整,有1处及以上缺失指标二 能模拟横膈运动和肋骨运动 能模拟横膈运动或肋骨运动 不能模拟横膈运动和肋骨运动(1)制作产品:小文同学利用玻璃管、透明气球、玻璃罩、橡皮膜、带孔橡胶塞等材料做了如图乙所示的模型。图甲④过程中进入肺泡的气体是 。若要用图乙模型模拟图甲②过程,小文的正确操作是 。(2)改进与评价产品:小文同学将直玻璃管替换为Y型玻璃管,将玻璃罩换成大的矿泉水瓶如图丙。依据评价表请模仿以下范例来评价指标二的得分,并简要说明评分依据。例:指标一优秀,Y型玻璃管模拟了气管和支气管,两个透明气球模拟了双侧肺。 。21.科学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装置研究植物种子的呼吸作用。实验步骤如下:①如图甲,连接试管、带活塞导管、漏斗、橡皮塞、广口瓶。②检查装置气密性。③向漏斗中装入少量棉花,向广口瓶内装入浸湿的黄豆种子。④静置放一昼夜。⑤如图乙,向试管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打开导管上的活塞,再向漏斗内倒入清水。(1)同学们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其原因是 ;(2)小雪同学认为:步骤②无须检查装置气密性,因为该实验在漏斗口放棉花,广口瓶内外本来就是相通的。请你对该意见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3)步骤④并没有要求将装置保存在黑暗处的理由是: 。22.如图为“探究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的实验装置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此探究实验中,用于吸气并作为对照的装置是 瓶。(2)吸气、呼气完成后,甲、乙两瓶中的石灰水明显变浑浊的是 瓶,说明了人体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呼出的气体中 气体成分增多,增多的这种气体是由人体的组织细胞产生的,然后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肺部,再从血液中透过毛细血管壁和 壁进入肺泡,然后随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23.小金利用以下实验装置探究种子的呼吸作用。(1)实验前要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目的是 。(2)B试管中的种子“已煮熟”意味着 。(3)小金同学是根据 现象来判断种子是否发生了呼吸作用。(4)当上述实验出现明显现象后,紧接着小金又进行了如下操作: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试管A、B内,观察并比较木条燃烧情况,上述操作是为了验证 。24.某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绿色植物在呼吸过程中,有二氧化碳生成。试回答:(1)A处洗气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B处广口瓶内石灰水的作用 。(3)C处玻璃罩为什么不能透光? 。(4)能表示这个实验获得成功的两个主要现象是: 。四、解答题25.重症肺炎患者的治疗,使用人工肺是有效的疗法。通过使用人工肺改善患者血液中的含氧量,从而使患者获得生机。图甲为呼吸系统结构图,图乙为人工肺原理示意图,图丙表示呼吸过程肺内相对气压变化,请分析回答:(1)写出肺炎病毒通过空气进入肺的途径 (用图甲中序号和箭头表示)。(2)通过人工肺后,气体②相对气体①变少的成分是 。(3)正常人的肺有弹性,当膈肌和肋间外肌 时,肺会扩张导致吸气,图丙中代表吸气过程中肺内气压变化的阶段是 (选填“Ⅰ”或“Ⅱ”)。26.如表所示为制作的“人体呼吸模型”的评价量表。人体呼吸模型评价量表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指标一 结构完整,能实现气体进出和胸腔体积变化 结构完整,能实现气体进出但不能实现胸腔体积变化 结构不完整,不能实现气体进出和胸腔体积变化指标二 材料能体现结构的特征 部分材料能体现结构的特征 材料无法体现结构的特征某小组利用吸管、木板、气球和铁丝等材料制作模型,用保鲜膜将整个装置包住形成一个密闭环境,如图所示。(1)模型中模拟人体器官肺的材料是 。(2)该同学将铁丝向上抬起,使“密闭环境”的容积增大,该操作是演示 (选保鲜膜填“吸气”或“呼气”)过程。(3)如果把保鲜膜改为弹性更好的橡皮膜,可以使以上哪个评价指标更优秀: 答案1.解:当快速向内、向上用力压迫腹部时,救助者体内的变化是:膈肌舒张,膈顶部上升,肺内的容积变小,肺内气压变大,从而驱使肺部残留空气形成一股气流,将堵住气管、喉部的食物硬块等异物驱除,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2.解:呼吸的全过程如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外界空气中的氧通过呼吸的四个过程,最终到达组织细胞。组织细胞利用呼吸从外界获取的氧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供细胞生命活动利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也通过呼吸全过程排到外界空气中。故选:D。3.解:A、根据图示箭头方向可以确定a表示二氧化碳、b表示氧气,A错误。B、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只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因此b氧气进入血液需要经过两层细胞(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B错误。C、气体都是从浓度大的地方往浓度小的地方去,所以a、b气体交换过程是通过扩散作用实现的,C正确。D、“白肺”患者在平静状态下呼吸频率和心率偏高,D错误。故选:C。4.解:AC、①膈的顶部下降表示吸气,吸气时膈肌收缩,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气体进入肺,对应图乙中abc段,A错误,C正确;BD、②过程膈的顶部上升,表示呼气,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肺缩小,②过程对应乙图曲线上的cde段,BD错误。故选:C。5.解:鼻腔内有鼻毛,可以阻挡空气中灰尘的进入,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黏膜及其表面的纤毛,都对空气有清洁作用;呼吸道黏膜的腺细胞能分泌的黏液,可以湿润空气和粘住灰尘,对空气有清洁和湿润作用。可见D符合题意。故选:D。6.解:A、与吸入气体相比,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增多,氧气减少。不论是吸入气体还是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浓度都低于氧气浓度,A错误。B、组织内的气体交换发生在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血液内的氧气扩散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产生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血液变成含氧气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乙为组织细胞,图乙中③各级动脉处二氧化碳浓度小于④各级静脉处,B正确。C、图甲为肺泡,图乙为人体的组织细胞,C错误。D、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发生在肺泡与血液之间,肺泡内的氧气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血液变成含氧气丰富的动脉血。图甲中②肺静脉处氧气浓度高于①肺动脉处,D错误。故选:B。7.解:A、曲线AB段的变化中,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为吸气,所以此时胸廓的体积扩大,A错误。B、曲线BC段,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为呼气与,乙图表示的生理活动相同,B错误。C、当肋间肌和膈肌舒张时,胸腔容积缩小,肺随之回缩,此时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所以乙图演示呼气,此时膈肌处于舒张状态,C错误。D、B点为吸气结束呼气即将开始的瞬间,C点为呼气结束吸气即将开始的瞬间,B点和C点时,既不吸气也不呼气,所以肺内气压都等于大气压,D正确。故选:D。8.解:A、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空气进入肺的过程: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A正确。B、人体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引起胸腔上下径增大,使胸腔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入肺,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B错误。C、肺由许多肺泡构成,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都有利于气体交换,C正确。D、当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肺泡时,肺泡内的氧气比血液中的多,故氧气由肺泡进入血液;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比肺泡中的多,故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肺泡,结果是静脉血变为动脉血,D正确。故选:B。9.解:气体交换的原理是气体的扩散作用。既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肺动脉内流得血液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氧气很少。在流经肺泡时,由于肺泡内是从外界吸入的空气,氧气的浓度高于血液中的氧气的浓度,根据气体扩散作用的原理,氧气就会自肺泡扩散到血液中,直到平衡,所以血液中氧气的含量应该是增多,直至平衡。同时血液中的氧气不可能全部扩散到组织细胞,血液中氧气不能为0,也不能无限增多,因此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10.解:A、植物的根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土壤板结,土壤中的氧气减少,不利于根的呼吸;给植物松土,可以使土壤疏松,土壤缝隙中的空气增多,有利于促进根的呼吸,促进根的生长;B、温度主要是影响呼吸酶的活性。一般而言,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呼吸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根据温度对呼吸强度的影响原理,低温贮藏水果、蔬菜可以抑制水果、蔬菜呼吸作用,以减少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C、氧气不足和二氧化碳浓度高都会抑制呼吸作用,藏粮食的仓库中充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后,抑制了粮食呼吸作用,减少了有机物的消耗,从而延长了粮食的储藏时间;D、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而种子内的物质必须先溶解在水里才能被种子利用,因此种子含水多,呼吸作用旺盛,含水少,种子的呼吸作用较弱。晒干的种子,水分减少,抑制了种子的呼吸作用,可以延长了种子的储存时间。因此,选项BCD的目的都是为了抑制呼吸作用,选项A的目的是促进呼吸作用,与其他三个不同。故选:A。11.解:A、为防止其它微生物呼吸作用对实验的干扰,①②③中种子均需消毒处理,A正确。B、随着含水量的升高,种子的呼吸速率会升高,②中种子经过“浸过水”处理,呼吸作用会加强,B正确。C、煮熟的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C错误。D、②中种子经过“浸过水”处理,呼吸作用会加强,产生的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D正确。故选:C。12.解:肺富有弹性,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收缩(膈顶下降)使得胸腔容积扩大时,肺便扩张,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降低,于是外界气体就被吸入。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舒张(膈顶上升)使得胸腔容积缩小时,肺便收缩,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增大,于是气体就被呼出。所以,对异物堵在人体喉部通过“海姆立克急救法”进行急救时,应快速向后上方挤压其上腹部,导致被救者:膈顶上升→胸腔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推动异物向外移动。故选:D。13.解:装置A和装置B形成对照实验,变量为昆虫。昆虫进行呼吸作用会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所以,装置A中,昆虫呼吸消耗了氧气,产生的二氧化碳被碱石灰吸收,导致试管内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减小,大气压将红色水滴压向左边;而装置B中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极少,红色水滴无明显现象。由此可以验证动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为了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即要使红色水滴移动更明显,可以适当增加昆虫的数量,让昆虫消耗更多的氧气,产生更多会被碱石灰吸收的二氧化碳;也可以换用更细的玻璃管,使红色水滴的移动更容易被观察到。可见B符合题意。故选:B。14.解:A、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使丁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根据检验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该实验可用于检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A正确;B、空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需要除去,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可以使用氢氧化钠除去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可以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除净。B错误;C、装置丙中萌发的种子能进行呼吸作用,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同时一部分能量是以热的形式散失。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能产生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装置丁中也会出现浑浊现象。C错误;D、装置甲已经把鼓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装置丙不遮光,植物因为缺乏二氧化碳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不能释放氧气,因此从装置丁出来的气体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D错误。故选:A。15.解:(1)图一①②表示膈肌不同的状态。当膈肌由①状态向②状态转变时,即膈肌下降,表示吸气。即图二中a吸气过程。(2)选项中的打篮球状态,呼吸频率快,图三中A到E的距离最近。故答案为:(1)吸气;a;(2)C。16.解:(1)图甲的①表示吸气过程,吸气时: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胸廓扩大、胸腔容积增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2)进入肺的气体,在肺泡处与肺泡外的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其中进入血液的主要气体成分是氧气,从血液进入肺泡的主要气体成分是二氧化碳。因此丙图中B表示氧气,A表示二氧化碳。由于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都有利于所以气体能迅速地通过扩散作用来进行交换。故答案为:(1)吸气;收缩;(2)二氧化碳;扩散。17.解:由分析可知,“萝卜放久了会空心”原因是萝卜在贮存时能进行呼吸作用,而呼吸作用是把体内储存的有机物加以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所以萝卜由于体内的有机物减少而空心。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新鲜的蔬菜、潮湿的粮食含水量多,呼吸作用旺盛,释放了大量的热量(能量),堆久了会出现发热现象,甚至腐烂。故答案为:有机物;热量(能量)18.解:新收获的粮食含有较多的水分,呼吸作用比较旺盛,消耗的有机物较多,同时还会释放大量的热量,容易使种子发热发霉影响种子的寿命,因此收获的粮食应该及时晒干,减少种子的水分以降低呼吸作用。种子的呼吸作用,会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氧气有助燃的作用,蜡烛熄灭表明瓶中没有氧气,原因是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瓶中的氧气参与了有机物的分解,被消耗尽了。故答案为:减弱;氧气19.解:图中两个装置中分别装有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一段时间后,由于甲瓶中的种子在呼吸时,产生二氧化碳,乙瓶由于煮熟的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因此设置乙装置的作用是形成对照。根据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检验是否有二氧化碳存在,甲装置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实验观察到甲装置中石灰水变浑浊,乙无变化,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为保证实验时无微生物呼吸作用干扰,需要对所用的蚕豆种子进行消毒处理。故答案为:甲;形成对照;微生物的呼吸作用;种子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20.解:(1)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肺泡内的氧气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因此图甲④过程中进入肺泡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图甲中②表示呼气,呼气时,膈肌与肋间肌舒张,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缩小,膈肌顶部上升,胸廓的容积缩小,肺随之缩小,造成肺内气压增大,大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呼出肺,完成呼气。图乙模型中橡皮膜代表膈肌,因此小文的正确操作是橡皮膜上移。(2)依据评价指标二的要求,小文同学的得分是合格,因为,所选的材料能模拟横隔运动不能模拟肋骨运动,故给合格。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橡皮膜上移。(2)合格;选的材料能模拟横膈运动不能模拟肋骨运动。21.解:(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同学们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其原因是种子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2)该实验是通过检验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来验证植物种子是否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所以要确保实验装置的气密性完好。小雪同学认为:步骤②无须检查装置气密性,因为该实验在漏斗口放棉花,广口瓶内外本来就是相通的,该意见是错误的,因为如果装置漏气,则在第⑤步,向广口瓶内倒入清水时,瓶内气体可能从漏气处逃逸,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进而检验不到二氧化碳。(3)步骤④并没有要求将装置保存在黑暗处的理由是:植物种子不会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而干扰实验。故答案为:(1)种子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2)该意见错误,因为如果装置漏气,则在第⑤步,向广口瓶内倒入清水时,瓶内气体可能从漏气处逃逸,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植物种子不会进行光合作用而干扰实验。22.解:(1)甲装置为吸气,乙装置为呼气,验证的是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那么甲装置是吸入的空气,起对照作用。(2)人体呼出的气体二氧化碳增多,氧气减少,乙装置为呼气,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石灰水明显变浑浊的是乙瓶。人体呼出较多的二氧化碳最根本的原因是全身的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产生的,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肺部毛细血管,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肺泡壁进入肺泡,后随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故答案为:(1)甲(2)乙;二氧化碳;肺泡23.解:(1)实验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目的是避免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干扰实验。(2)已经煮熟的种子说明已经死亡,不能进行呼吸作用。(3)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呼吸作用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图中A石灰水变浑浊。(4)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所以A瓶中的木条立即熄灭,而B瓶中煮熟的种子不能呼吸,里面的氧气比A的多,因此木条会燃烧;通过这个实验验证了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时消耗氧气。故答案为:(1)避免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干扰实验。(2)种子已经死亡,不能进行呼吸作用。(3)A石灰水变浑浊。(4)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时消耗氧气。24.解:(1)(2)A装置中氢氧化钠的作用是用来除去空气中的CO2,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B处广口瓶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否被A瓶除净。(3)C处玻璃罩不能透光的原因是让绿色植物在暗处只能进行呼吸作用,避免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消耗空气中CO2。(4)A、B装置用来检验空气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和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D装置用来检验空气呼吸作用是否生成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吸作用生成了二氧化碳;B中不出现浑浊,这才说明空气中的CO2被除尽;D中出现气泡,且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CO2来自呼吸作用。故答案为:(1)CO2+2NaOH=Na2CO3+H2O;(2)检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否被A瓶除净;(3)让绿色植物在暗处只能进行呼吸作用。(4)B中的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D瓶中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5.解:(1)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炎病毒通过飞沫依次通过A鼻腔→E咽→B喉→F气管→C支气管→D肺。(2)血液流经肺部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肺中的氧气进入血液。通过人工肺后,气体②相对气体①变少的成分是氧气。(3)正常人的肺有弹性,当肋间肌和膈肌舒张时,胸廓体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体积增大,肺也随之扩张,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完成吸气动作的一瞬间,肺内气压和外界气压相等。所以,图丙中代表吸气过程中肺内气压变化的阶段是Ⅱ,肺容积扩大。故答案为:(1)A→F→B→E→C→D;(2)氧气;(3)收缩;Ⅱ。26.解:(1)模型中气球能扩大和缩小,因此,模拟的人体器官是肺。(2)模型中铁丝模拟肋骨,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的容积扩大。所以该同学将铁丝向上抬起,使“密闭环境”的容积增大,该操作是演示吸气过程。(3)如果把保鲜膜改为弹性更好的橡皮膜,能够模拟肌肉的收缩与舒张,该模型能更好的体现人体结构特征,可以使以上指标二评价指标更优秀。故答案为:(1)气球(2)吸气(3)指标二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