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 年秋期期终学情调研七年级地理注意事项:1、本试题卷共 6 页,两个大题,24个小题。满分 50分,考试时间 50分钟。2、试题卷上不要答题,选择题请用 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非选择题请用 0.5毫米黑色水笔或签字笔直接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一、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 1 分,共 20分)2024年 7 月 3日 22 时 51分,经过约 6.5 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八号乘组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第二次出舱,完成了舱外巡检任务。下图为太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 1-3题。1.地球表面温度适宜,主要原因是( )A.太阳的质量和体积适宜B.月球围绕地球不停公转C.太阳和地球的距离适宜D.地球与金星、火星距离适宜2.太空探索使我们认识到()A.地球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B.地球属于太阳系中的一颗卫星C.与地球的自然环境相似的是月球 D.太阳系中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3.我国进行太空探索的意义主要有()①开发利用太空中丰富的生物资源②利用太空的物理环境进行科学实验③探索空间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④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贡献中国方案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读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和东风着陆场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 4-5题。4.下列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经纬度位置最接近的是()A.(100° W,40° N) B.(100° W,40° S) C.(100° E,40° N) D.(100° E,40° S)5.东风着陆场位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A.东北方向 B.西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北方向石家庄市气象台 2024年 08 月 25日 04 时 24 分发布雷电黄色预警信号:预计今天早晨到夜间,我市全部县区有雷阵雨,雷雨时伴有短时强降水、短时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请注意防范。据此完成 6-8题。6.下列天气符号可以表示雷阵雨的是()7.当出现雷雨及短时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时,应( )A.停止高空作业等活动 B.寻找高大广告牌避风C.躲在高大树木下避雨 D.站在高处打电话求援8.石家庄暴雨过后,由于地道桥积水严重,导致部分公交断交,这说明天气影响()A.农业 B.交通 C.工业 D.饮食2024 年,第 64 个“世界气象日”主题是“气候行动最前线”。天气、气候、水各个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人类的未来发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谚语是劳动人民生活实践经验的智慧结晶,气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谚语和气温相关的是()A.春雨贵如油 B.夏至东风摇,麦子水里捞C.立了秋,把扇丢 D.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10.某地同学们的衣柜里存放着春、夏、秋、冬四季服装,这是因为他们生活在()A.热带 B.温带 C.北寒带 D.南极圈附近11.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有()①大量燃烧化石燃料 ②地球距太阳越来越远了③过度砍伐森林 ④人工绿化面积增多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③下图为某小组所做“影响气候的因素”分组实验及数据记录,读图完成 12-13题。12.此实验验证的影响气候的因素是()A.纬度因素 B.海陆因素 C.地形因素 D.人类活动13.该实验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纬度越低,气温越高 B.海拔越高,气温越低C.陆地气温日较差小于海洋 D.陆地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2024年 7 月 11 日是第 35个世界人口日。下表为 2023 年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据此完成 14-16题。国家 甲 乙 丙 丁人口出生率/‰ 8.9 20.5 24.3 31.4人口死亡率/‰ 10.1 10.2 19.2 30.114.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A.甲国 B.乙国 C.丙国 D.丁国15.在只考虑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情况下,甲国可能面临的问题是()A.就业压力大 B.生态环境破坏 C.交通拥挤 D.劳动力短缺16.为应对乙国可能会出现的社会问题,该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鼓励生育 B.延迟退休 C.控制人口增长速度 D.给予育儿补贴读“某区域聚落分布图”,完成 17-18题。某区域聚落分布图17.图中四聚落中,可能最先发展成为城市聚落的是()A.A 聚落 B.B 聚落 C.C 聚落 D.D聚落18.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的是()A.渔业、畜牧业 B.畜牧业、工业C.耕作业、服务业 D.工业、服务业巴基斯坦是“一带一路”倡议上的重要驿站,也是中国核工业走出去的最重要一站。1991 年 12 月 31 日,中巴两国在北京签订了合作建设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协议,自此我国迈出中国核电“走出去”的第一步。完成 19-20 题。19.中国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合作可称为()A.南南合作 B.南北对话 C.南南交谈 D.南北合作20.“中国提供技术,巴基斯坦提供协助”体现了()A.国际经济独立发展 B.国际矛盾加剧C.国际合作全球化 D.国际竞争激烈二、综合题(共 30 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7 分)在学习完地球仪之后,为进一步更好地理解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小林利用苹果、橡皮圈等材料自制了简单的地球仪。步骤一 步骤二 步骤三确定地轴,找到南北极 确定纬线,划分南北半球 确定经线、划分东西半球(1)步骤一中,小林准备了一个苹果、一根小细棍。用细棍穿过苹果(从柄部到蒂部)作为地轴,其与苹果表面得到两个交点分别表示_和_。(2分)(2)步骤二中,小林用五条橡皮圈缠绕在苹果上表示_,其中最长的是_,它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2分)3)步骤三中,小林继续在苹果上缠绕了若干线条,使其相交于南、北两极来表示经线,它们均指示_方向。两条相对的经线能组成一个经线圈。小林选取选取了两条相对的经线作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并标注了经度: 和。(3分)22.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8 分)某中学组织了一次山区的野外实习,下图是该山区的部分等高线示意图和某观测点记录卡片。(1)A 山体部位名称为_,此图的等高距为_米。(2 分)(2)记录卡片中“观测点编号”应为①③⑤中的_处,同学们在②③所示河流发现了泥沙沉积现象,这种现象最明显的应该是在_处(填②或③);同学们发现河流在④-⑤段流向为 。(3 分)(3)甲村拟建一座水库,同学们在考查时遇到了正在勘察坝址的工程师,你估计他们是在②⑤两处中的_处见面了。(1 分)(4)结合图中信息,分析聚落形成的重要条件。(2 分)23.读北半球年平均气温图和南半球年平均降水量图,回答下列问题。(7 分)(1)观察北半球气温分布图可推测,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是。(1分)(2)北半球年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图中(填字母)。(1 分)(3)图中 B 地气温(等温线闭合处)比周边同纬度地区低 10℃以上,请分析原因。(1分)(4)图中 C 地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_月,D 地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_月。(2分)(5)读南半球降水分布图,E 地的年降水量在 毫米以上,此处分布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 (植被)。(2分)24.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8 分)【气候与人类】人类的生产生活与气候息息相关,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课后开展了气候与人类活动关系的探究。读局部地区气候类型分布图(图 1)和①、②、③三地的气候资料图(图 2),完成下列探究问题。【气候的分布】(1)图 1 中,甲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该半岛以气候为主。(1 分)【气候与农业】喜光照,耐寒,晚冬、早春生长阶段需水较多(2)图 1 中①、②、③三地的气候类型与图 2 中 A 气候类型相对应的是地,该气候类型的名称是,气候特征为 。根据上图资料卡中的三种经济作物的生长习性判断,B气候区盛产的是 (4分)【气候与生活】2023 年 11 月 20 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2023 年排放差距报告:打破纪录-一气温创下新高,世界未能到达减排目标》。报告发现,在 2021 年到 2022年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了 1.2%,创下 57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新纪录。各国必须采取比目前在《巴黎协定》中承诺的更强硬的减排措施,否则到 2030年将面临全球变暖 2.5~2.9℃。(3)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列举一个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带来的危害。(1 分)(4)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请写出两条你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的减少二氧化碳的措施。(2分)2024年秋期期终学情调研七年级地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 案 C D B C A C A B C B题 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 案 D B D B D C B D A C二.综合题(共30分)21.(7分)(1) 北极(点) 南极(点)(2) 纬线 赤道(3) 南北 20°W 160°E22.(8分)(1) 陡崖 100(2) ① ② 自北向南(3) ⑤(4) 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等(任答2点得2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23.(7分)【答案】(1)气温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或由赤道地区向两极地区逐渐降低)(2) A(3)B处是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4) 7 1(5) 2000 热带雨林(8分)(1) 热带沙漠(2) ① 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湿润,降水季节分配均匀(温和湿润) 油橄榄(3)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极端天气事件增加;生态系统失衡;人类健康问题。(任答一点得1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4)节约用电;乘坐公共交通;少用一次性碗筷。(任答2点得2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2024年秋期期终学情调研试卷七年级地理.pdf 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2024年秋期期终学情调研试卷七年级地理参考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