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练习一、单选题1.小李在一艘轮船上当服务员,一天上午,他打破了一个咖啡壶,随后把破咖啡壶丢进了海里。给船长送早饭时候,小李对船长说:“如果你知道一件东西在什么地方,它算不算丢了?”船长:“当然没有丢。”小李:“那么你的咖啡壶没有丢,先生,因为我知道它在哪儿。”船长:“在哪儿?”小李:“在海底”。小李的言论( )①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 ②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③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④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在美国众议院举行的2024年财政年度国防预算听证会上,美国航天局局长比尔·纳尔逊表示,要继续限制中美在航天领域的合作,但是,他又表示希望中国能分享月球背面采集的样品及分析数据。从逻辑学角度看,美国航天局局长的观点( )①违反了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②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③不符合思维一致性的要求 ④犯了骑墙居中的“两不可”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某校要从学校的甲、乙、丙、丁四个班中选出一个班参加市里优秀班级的评选。有四个学生猜测哪个班级能被选中。小王说:甲不能选中。小李说:丁能选中。小张说:丙能选中。小徐说:丁不能选中。结果表明,只有一人没有猜对。那么,被选中的班级是( )A.甲B.乙C.丙D.丁4.很多人主张写作时应当讲究语言形式。我的看法则与之不同,我认为我们应提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必须纠正和反对这种形式主义的倾向。材料中,“我”的错误在于( )①违背了逻辑思维的确定性要求②不当扩大了“形式主义”这一概念的外延③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④违反了同一律,是典型的偷换概念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为演好课本剧我可以赴汤蹈火,要不是雨下得太大我就赶去排练了。下列选项中和这句话所犯逻辑错误相同的是( )A.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B.经验主义不能一概反对,例如工作经验、生产经验等,就不应该反对C.老陈问:“这次战争具有正义性吗?”小陈答:“没有。”老陈问:“这次战争是非正义的吗?”小陈答:“不是。”D.在从前的年代,四方台向来没有人上去过,上去过的人也从来没有回得来的6.有一节自习课可以做作业,同学甲、乙两人讨论这节课准备做什么作业。甲一会儿说应该做政治作业,一会儿又说不做政治作业。对此,乙说:“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对甲乙两人的表述评价正确的是( )①甲违反了同一律要求,思维过程存在不确定性②甲违反了矛盾律要求,犯了“自相矛盾”错误③乙违反了排中律要求,存在“两不可”的错误④乙没有违反逻辑规律,遵循了逻辑思维的要求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某工厂召集各车间主任召开产品质量会,在会上有个主任发言:我认为我厂的产品质量问题是由于领导思想上不重视。我老家村里有个打铁的老人,手艺很高明,但思想保守,不愿意把技术传给别人,唯独只传给儿子。后来他和儿子都死了,手艺就失传了。因此,质量问题是领导思想保守引起的。这个主任的发言( )①违反了同一律中确定性要求②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③违反了排中律中明确性要求④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在第135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上,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外贸“新三样”备受境外采购商青睐。而美国一些政客抛出所谓的“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企图遏制打压中国优势产业。为驳斥这一错误言论,以下论证正确的是( )①事实胜于雄辩,实践证明中国“新三样”在国际市场供不应求②根据思维的一致性要求,“产能过剩”和“外商青睐”不能同真③以“产能过剩”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违背思维的确定性要求④归纳推理是必然推理,“新三样”备受外商青睐一定供不应求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9.美国在科技领域大搞“双标”:一方面声称保护知识产权,打击盗版和侵权行为;另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窃取别国的核心技术。这种双重标准不仅损害了其他国家的创新力,也阻碍了全球科技进步。从逻辑思维角度看,“美式双标”( )①偷换概念,不符合同一律对思维的明确性要求②骑墙居中,违背了排中律对思维的确定性要求③融贯不一,背离了矛盾律对思维的一致性要求④自相矛盾,其论调就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长期以来,美国高喊要控制碳排放量,推动全球绿色发展,而当中国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形成了竞争优势,美国却挥舞保护主义的大棒,指责中国“产能过剩”。下列与美方言行违背的逻辑思维基本要求相同的是( )①感动中国人物既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②甲对乙恶意实施了侵权行为,但其主观上不是故意的③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创新,有几个地方还是很有新意的④顾客:“你们这有好酒吗?”店家:“我们家的酒从不掺假”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1.2024年4月14日,一段“老人吐槽年轻人在卧铺下铺挂帘子”的短视频引发网民热议。火车卧铺的下铺,该不该让中、上铺的乘客坐?对此有网友发表观点:我既不认同上铺老年人未经许可随意坐下铺年轻人座位,也不认同下铺年轻人挂帘子阻止老年人坐其座位。该观点( )①偷换已有论题,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 ②未遵循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③思维并不明确,呈现骑墙居中的态势 ④违背了矛盾律,未实现思维的确定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2.下列观点都存在逻辑错误,其中判断正确的有( )①我要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违反了同一律②我坚信一位哲人的名言,“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话”——违反了矛盾律③他整整等了一个多小时才离开。——违反了排中律④他的能力说不上强,也说不上不强。——违反了排中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3.某学校高二年级刚结束期末考试,某班甲乙丙三人的成绩进入年级前十名。甲说:乙是年级第一名;乙说:丙不是年级第一名;丙说:乙不是年级第一名。三人的说法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根据以上描述,以下推断合理的是( )①甲和丙不是年级第一名,乙是年级第一名②丙是年级第一名,甲和乙不是年级第一名③根据矛盾律,“乙是年级第一名”和“乙不是年级第一名”必有一真④根据排中律,“乙是年级第一名”和“乙不是年级第一名”必有一真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4.某校高中二年级举行足球比赛,经过激烈角逐,1班、3班、8班、9班进入半决赛,同学们一起预测冠军归属。甲:冠军将在1班和3班中产生;乙:9班会赢得冠军;丙:冠军要么是1班,要么是8班;丁:9班不会夺冠。决赛结果表明,四人中只有一人预测正确。据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根据矛盾律,甲和丙之间必有一假②根据排中律,乙和丁之间必有一真③归纳甲和丙的预测,冠军应是1班④甲和丙的预测错误,冠军应是9班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5.岳飞庙曾推出背诵《满江红》的免门票活动,吸引了不少游客,其中不乏幼儿园萌娃。有人认为,幼儿园萌娃熟背《满江红》很大程度上是机械背诵,不利于好奇心的培养。假设以下陈述为真,对上文观点反驳最有力的是( )A.以前曾有幼儿园的萌娃背《满江红》赢得免票而上新闻的事件B.小孩子爱背就背,不爱背就不背,只要不是强迫,就没必要较真C.儿童本来就应该免费游览,而不是等他们熟背《满江红》才免票D.背诵有一定难度的古诗文,可以让孩子养成专注的习惯,激发其好奇心16.明代有《华筵趣乐谈笑酒令》一则,说:“凤凰生诞,百鸟皆贺,唯蝙蝠不至。凤凰责之曰:‘汝居吾下,何自傲乎?'蝠曰:‘吾有足,属兽,贺汝何也?’一日,麒麟生诞,蝠亦不至。麟责曰:‘汝何如不贺?'蝠曰:‘吾有翼,属禽,何以贺欤?’”。下列对蝙蝠的言论分析正确的是( )①蝙蝠将“鸟”“兽”偷换成不包括自己在内的“鸟”“兽”,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②蝙蝠既否定了自己属于鸟,又否定了自己属于兽,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③蝙蝠既否定了自己属于鸟,又否定了自己属于兽,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④蝙蝠的观点具有合理性,因为它确实既不是“鸟”也不是“兽”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二、主观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断句的不同会导致语句意思的不同,如对“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句话。甲:我命由我,不由天。乙:我命由我?不,由天。同样一句话,因断句不同,甲是积极的态度,而乙是消极的态度,否认了人的主动性。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与甲相比,乙的断句导致消极性所犯的逻辑错误,并简述理由。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甲、乙、丙、丁四个人的血型各不相同,他们的血型分别是A、B、O、AB型四种中的一种。甲说:“丙是A型。乙说:“丁是0型。”丙说:“如果我是A型,丁就是0型。”丁说:“我不是0型。经核查,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的说法不真实。依据材料,丁的血型是什么?运用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说明你的推理过程。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从前,一个国王有两个大臣,一好一坏。那个坏大臣为了独自掌握权力,总想找机会害死好大臣。有一天,他在国王面前说了好大臣的坏话。国王偏听偏信,非常愤怒,想要处死好大臣。但又考虑到好大臣的功绩和影响,决定给他一个机会,让他用抓阄的方法决定生死。方法是:在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放置两个分别写上“生”与“死”的阄,由好大臣随意抓一个,抓到“生”就活,否则就死。当天夜里,坏大臣威逼做阉的人将“生”字改成“死”字,这样一来两个阎上都写着“死”字,好大臣无论抓哪个都逃脱不了被处死的命运。做阉的人不想违背良心,告诉了好大臣这个情况。好大臣心生一计,第二天抓阄的时候,他抓完阎立刻将阉吞了下去,结果免于一死。结合材料,运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知识,分析好大臣这样做为什么可以免于一死。20.一天,有三个要进京赶考的考生到一位老者面前,想问问三人当中谁能考中,但是老者闭着眼朝他们伸出一个指头,却不说话。考生们不知其意,请求老者说明。老者说道:“此乃天机,不可明言。”等考生们走后,这位老者的弟弟好奇地走过来问道:“他们三人到底有几个得中 ”老者说:“中几个都说到了。”弟弟问:“这是什么意思 ”老者说:“一个中,那就是这一个指头;两个都中了,那这个指头就是指一个不中;三个都中,那这个指头就是指一齐中;要是三个都不中,这个指头就是指一个都不中。”(1)请你运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相关知识戳穿这位老者的骗人伎俩。(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违反这些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各是什么 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C C B D C A A D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C D D D A1.B【详解】①④:在题目的语言环境中,“丢了”有两层含义:一个是可以找回来的“丢了”,二是再也不能找回来的“丢了”。所以小李运用的是偷换概念的手法,违反了同一律要求,①④符合题意;②③:排中律是指对合乎逻辑的思维有明确性的要求,逻辑思维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小李的言论没有在咖啡壶丢与否问题上持“两不可”态度,故没有违反排中律要求,也没有犯“两不可”错误,②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2.C【详解】①:美国航天局局长的观点没有违背同一律,没有违反思维的确定性要求,①不符合题意。②③:美国航天局局长表示继续限制中美在航天领域的合作,但他又表示希望中国能分享月球背面采集的样品及分析数据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不符合思维一致性的要求,②③符合题意。④:美国航天局局长的观点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没有违背排中律,没有犯骑墙居中的“两不可”,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3.C【详解】ABCD:小李说 “丁能选中”,小徐说 “丁不能选中”,这两人的说法相互矛盾。根据矛盾律,所以小李和小徐之中必定有一个人的说法是错误的。题目中明确表示 “只有一人没有猜对”,而小李和小徐之中已经确定有一人猜错了,所以小王和小张说的都是正确的。小王说 “甲不能选中”,这是正确的,所以甲班不会被选中;小张说 “丙能选中”,这也是正确的,根据题意”四个班中选出一个班参加市里优秀班级的评选“,所以被选中的班级就是丙班,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4.B【详解】本题考查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知识。②:将“形式”与“形式主义”相混淆,没有扩大了“形式主义”这一概念的外延,②观点不符合题意。 ③:将“形式”与“形式主义”相混淆,违背了同一律,没有违反排中律,③观点不符合题意。①④:将“形式”与“形式主义”相混淆,违背了逻辑思维的确定性要求,违反了同一律,是典型的偷换概念,①④说法正确。故本题选B。5.D【详解】“为演好课本剧我可以赴汤蹈火,要不是雨下得太大我就赶去排练了”违反了矛盾律。D:在从前的年代,四方台向来没有人上去过,上去过的人也从来没有回得来的,违反了矛盾律,D入选。A: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犯了“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A不选。B:经验主义不能一概反对,例如工作经验、生产经验等,就不应该反对,犯了“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B不选。C:老陈问:“这次战争具有正义性吗?”小陈答:“没有。”老陈问:“这次战争是非正义的吗?”小陈答:“不是。”违反排中律,C不选。故本题选D。6.C【详解】①: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甲没有违反同一律要求,①不符合题意。②: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甲一会儿说应该做政治作业,一会儿又说不做政治作业。甲违反了矛盾律要求,犯了“自相矛盾”错误,②正确。③: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 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对“是”与“非”各打五十 大板。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乙说:“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乙违反了排中律要求,存在“两不可”的错误,③正确。④:乙违反了逻辑规律,没有遵循逻辑思维的要求,④错误。故本题选C。7.A【详解】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车间主任的发言在前面强调产品质量问题是由于领导思想上不重视,后面偷换了论题,认为质量问题是领导思想保守引起的,违反了同一律中确定性要求,①正确。②: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车间主任的发言在前面强调产品质量问题是由于领导思想上不重视,后面偷换了论题,认为质量问题是领导思想保守引起的,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②正确。③: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这个主任的发言没有违反排中律中明确性要求,③不符合题意。④: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这个主任的发言没有犯“自相矛盾”的错误,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8.A【详解】①:判断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其正确与否必须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故①符合题意。②:中国“新三样”在国际市场供求关系状况:“产能过剩”意味着供过于求,“外商青睐”说明供不应求,两个观点自相矛盾,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故②符合题意。③:抛出“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是借口,是表象,本质是行贸易保护主义,打压中国优势产业,没有“偷换概念”或者“偷换论题”,没有违背同一律,故③不合题意。④:完全归纳推理是必然推理,材料中的推理是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或然推理,故④表述错误。故本题选A。9.D【详解】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这是同一律的要求,违反同一律的表现是“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而排中律强调的是思维的明确性要求,①不选。②:“美式双标”是自相矛盾的体现,没有违背排中律的要求,而且排中律强调的是思维的明确性要求,骑墙居中,违背了排中律对思维的明确性要求,②不选。③④:美国的双标一方面声称保护知识产权,打击盗版和侵权行为;另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窃取别国的核心技术,这是自相矛盾的体现,其论调就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背离了矛盾律对思维的一致性要求,③④入选。故本题选D。10.C【详解】材料中美国的言论是违背矛盾律的体现。①:感动中国人物既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这是从不同方面描述感动中国人物,并没有违背逻辑规则,①不选。②③:甲对乙恶意实施了侵权行为,但其主观上不是故意的,其中“恶意”与“主观上不是故意”的自相矛盾;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创新,有几个地方还是很有新意的,其中“没有新意”与“有几个地方很有新意”是自相矛盾的,都与美国的言论所犯错误相一致,②③入选。④:顾客:“你们这有好酒吗?”店家:“我们家的酒从不掺假”,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违背了同一律,④不选。故本题选C。11.C【详解】①:偷换已有论题,违反了同一律,不是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①说法错误。②③: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我既不认同上铺老年人未经许可随意坐下铺年轻人座位,也不认同下铺年轻人挂帘子阻止老年人坐其座位。违背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造成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②③符合题意。④:违背矛盾律,未实现思维一致性的要求,不是确定性要求,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12.C【详解】①:我要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这一“万能溶液"因没有器皿可用,所以是发明不出来的,该说法违背了矛盾律,并不违反同一律,①错误。②:我坚信一位哲人的名言,“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话”,不要相信任何人,但又相信某位哲人,违背了矛盾律,②正确。③:他整整等了一个多小时才离开,“整整"和一个“多”小时前后矛盾,违背了矛盾律,不是违反了排中律,③错误 。④:他的能力说不上强,也说不上不强,犯了“两不可”的错误,违反了排中律,④正确。故本题选C。13.D【详解】①②④:排中律是指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材料中甲、丙两人的说法相互矛盾,根据题中“三人的说法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可知,甲丙两人的说法必有一个是正确的,因此,乙的说法肯定是错误的,所以丙是年级第一名,那么,甲和乙不是年级第一名,②④正确,排除①。③:矛盾律是指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所以根据矛盾律,“乙是年级第一名”和“乙不是年级第一名”必有一假,③排除。故本题选D。14.D【详解】②④:乙和丁的预测是相互否定的,根据排中律,乙和丁之间必有一真,而四人中只有一人预测正确,因此甲和丙的预测都是错误的,即冠军不会在1班和3班中产生;也不会是8班,因此冠军应是9班,②④符合题意。①:乙和丁的预测是相互否定的,根据排中律,乙和丁之间必有一真,而四人中只有一人预测正确,因此甲和丙的预测都是错误的,①不选。③:甲和丙的预测都是错误的,即冠军不会在1班和3班中产生;也不会是8班,因此冠军应是9班,③错误。故本题选D。15.D【详解】A:曾有4岁的萌娃背《满江红》赢得免票而上热榜,并没有说明其有利于好奇心的培养等,不能反驳材料观点,A排除。B:材料观点强调机械背诵的弊端,“小孩子爱背就背,不爱背就不背,只要不是强迫,就没必要较真”强调背不背的问题,属于“偷换论题”,不能反驳材料观点,B排除。C:材料观点强调机械背诵的弊端,“儿童本来就应该免费游览,而不是等他们熟背《满江红》才免票”,强调儿童免票不免票的问题,属于“偷换论题”,不能反驳材料观点,C排除。D:材料观点强调机械背诵的弊端,该选项强调背通古诗文的优点,与材料观点相互矛盾,形成鲜明的对比,可以有力反驳材料观点,D正确。故本题选D。16.A【详解】①:蝙蝠将“鸟”“兽”偷换成不包括自己在内的“鸟”“兽”,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①正确。②③:排中律要求不能同时否定“A”与“非A”。蝙蝠既否定了自己属于鸟,又否定了自己属于兽,犯了“两不可”的错误,不是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②错误,③正确。④:蝙蝠属于“兽”类,④错误。故本题选A。17.违背了思维的确定性要求(或答“违背了同一性要求”,或“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的同一性。在同一思维中,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乙通过断句形成与甲的断句不同的观点,违背了思维的确定性要求,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分析】背景素材:断句的不同会导致语句意思的不同考点考查: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核心素养:科学精神【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说明类主观题,要求简要分析与甲相比,乙的断句导致消极性所犯的逻辑错误及理由,考生可以调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甲:我命由我,不由天。乙:我命由我?不,由天。→可联系教材知识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的同一性。在同一思维中,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乙通过断句形成与甲的断句不同的观点,违背了思维的确定性要求(或答“违背了同一性要求”,或“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18.血型判断:丁是O型。推理过程:矛盾律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之一。矛盾律要求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思维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与其否定论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乙和丁两人的观点必有一假。根据已知条件,四人中只有一人的说法是假的,可以推断甲、丙观点为真,可见,根据丙的观点,丁是O型血。【分析】背景素材:运用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进行推理考点考查:矛盾律的相关知识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要求依据材料推断丁的血型并说明推理过程,要运用教材中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信息分析说明。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信息,链接教材知识。关键信息①:推断丁的血型→丁是O型血。关键信息②:乙说:“丁是O型血。”,丁说:“我不是O型→可联系矛盾律,乙和丁的观点互相矛盾,必有一假。关键信息③:经核查,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的说法不真实→可推出甲、丙观点为真,据此得出结论:丁是O型血。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教材信息与材料信息相结合。19.根据排中律的要求,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不可同时为假,必有一真。在国王看来,两个阄不可能同时为“死”,必有一个是“生”。好大臣吞了一个,国王只能通过看剩下的阉来判断好大臣抓到的阉,看到剩下的是“死”,可以判断好大臣抓到的肯定是“生” ,因此好大臣幸免一死。【分析】背景素材:民间故事考点考查: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核心素养:科学精神【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分析好大臣这样做为什么可以免于一死,属于分析类主观题,知识限定为“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具体需要调用排中律的有关知识进行分析。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在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放置两个分别写上“生”与“死”的阄,由好大臣随意抓一个,抓到“生”就活,否则就死;好大臣心生一计,第二天抓阄的时候,他抓完阎立刻将阉吞了下去,结果免于一死→可联系排中律要求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不可同时为假,必有一真。以此说明国王只能通过看剩下的阉判断好大臣抓到的肯定是“生”,故好大臣免于一死。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教材信息与材料信息相结合。20.(1)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逻辑思维的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这位老者故意违反同一律,把“一”这个概念变换成几个不同含义的概念,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是故意运用“偷换概念”的手法来达到骗人的目的。(2)①思维的确定性要求,即遵循同一律,违反同一律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②思维的一致性要求,即遵循矛盾律,违反矛盾律会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③思维的明确性要求,即遵循排中律,违反排中律会犯“两不可”的逻辑错误。【分析】背景素材:老人与考生考点考查: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能力考查: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需要调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有关知识,分析老者的骗人伎俩。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一个中,那就是这一个指头;两个都中了,那这个指头就是指一个不中;三个都中,那这个指头就是指一齐中;要是三个都不中,这个指头就是指一个都不中,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只能有一个是真的→可联系教材矛盾的同一律的知识;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需要调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有关知识,分析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有哪些,违反这些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各是什么。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思维的确定性要求,即遵循同一律,违反同一律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关键词②:思维的一致性要求,即遵循矛盾律,违反矛盾律会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关键词③:思维的明确性要求,即遵循排中律,违反排中律会犯“两不可”的逻辑错误;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