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练习(含解析)-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课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练习(含解析)-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

资源简介

第一课 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 练习
一、单选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誉为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下列属于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是( )
①两位同学相约周日去少林寺玩,其中一位同学无故爽约
②顶楼住户在楼顶养鸽子,影响其他楼层住户而引起纠纷
③某商贩占道经营影响交通,被市容部门处以五千元罚款
④张某跳广场舞音响声音大与他人发生争执,晕倒被送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购房者A听信某房地产开发商B在其售楼处现场屏幕、沙盘、公众号等处发布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宣传内容,签订了购房合同。后来得知,“九年一贯制学校”属于正在规划中的项目,但在涉案广告中未注明,据此A要求解除购房合同。在本案中( )
①A和B是民事法律关系中平等的主体
②纠纷涉及的是双方之间的人身关系
③开发商的行为违背了诚信的基本原则
④涉及的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行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上高二的招娣认为父母给自己取的名字太封建、落后,学习《法律与生活》后她了解到公民有权决定、使用、变更自己的姓名,于是想改成自己喜欢的名字。对此,你可以给她如下提醒( )
①如果想要自己更改姓名,需等到成年以后
②取名时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③变更姓名前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其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④自然人姓氏必须与父或母一致,不得选取父母之外的姓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漫画《找答案》说明( )
①民法典规范民事主体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②公民应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升法律意识
③法是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人民意志的社会规范
④法具有政治职能,在“定分止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民法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以下属于民法所调整的民事法律关系的是( )
①物业公司要求久未居住的业主孙某补缴物业管理费
②刘某与周某订婚一年后因性格不合自愿解除婚约
③方某因公安机关不为其办理改名为“北燕南飞”的登记而提起诉讼
④业主赵某劝说邻居不要在公共楼道里为电动自行车充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杜丽极具绘画天赋,14岁时曾受赠某进口素描铅笔套装。16周岁时开始做自由插画师,月收入1万元。后因绘画需要,购买了一个6000元的电子绘画板,但是其母亲不同意购买如此昂贵的绘画板,二人发生激烈争吵。对此说法正确的有( )
①杜丽购买电子绘画板的行为属于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
②杜丽受赠进口素描铅笔套装的行为无效
③杜丽和母亲发生激烈争吵适用于民法调整的法律关系
④杜丽虽然未满18周岁,但应该是完全行为能力人,收入应该由自己进行支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民法典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关于违反民法典基本原则的行为判断,正确的是( )
①张某用赝品瓷器冒充真品,并以真品的价格卖给李某——诚信原则
②李某在某金店试戴一款首饰后,商家强行要求其购买——自愿原则
③某快递公司以“女性”为由拒绝了小美参与求职应聘——公平原则
④王先生购买了新能源汽车,小区物业应无条件支持其安装充电桩——绿色原则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8.张某年幼时因烧伤留下满脸疤痕,经长期心理治疗,才走出阴霾面对生活。某日,张某前往A酒吧与同事聚会,在酒吧门口被保安拦住,告知张某“您相貌欠佳,进去会吓到其他客人的,请回吧您!”于是张某独自伤心离去。对保安行为判断正确的是( )
①酒吧保安侵犯了张某的名誉权
②保安侵犯了张某的人格尊严权
③保安的行为有违民法的公序良俗原则
④保安行为是该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近日,一位博主用AI生成发布某已逝歌手视频,引发网友热议。该博主自称是受粉丝的请求义务做的,制作发布逝者虚拟视频,只要不用做商业用途,就不会有被逝者家人追责的风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坚守伦理和法律底线,AI复活技术才能更好地造福人类
②未经逝者近亲属许可,擅自制作AI视频侵犯了逝者的肖像权
③公众人物的肖像权保护受到一定限制,AI复活明星不构成侵权
④已逝歌手不是自然人,不具有法律规定的人格权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生命是自然人最高的人身利益,自然人的身心健康既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下列现象属于侵害自然人生命健康权的是( )
A.甲某饲养的宠物咬伤过路行人
B.父母为了了解子女思想状况偷看子女日记
C.给同学起带有侮辱性的绰号
D.超市保安擅自对其怀疑的顾客进行搜身检查
11.某医疗机构未能妥善保管患者信息,导致患者信息泄露。患者将医疗机构告上法庭,法院判决医疗机构赔偿患者精神损害抚慰金。在该案例中,医疗机构( )
①侵犯了患者的隐私权 ②没有尊重他人的人身权利
③侵犯了患者的荣誉权 ④以非法方式获取他人信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某社交账号经常发布炫富视频,背离了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引发公众反感。2024年5月,该社交账号被平台封禁。该事例告诫自媒体人应自觉维护清朗网络生态,共筑清朗网络空间。涉事社交账号所属主体的行为违背了民法典确立的( )
A.平等原则 B.自愿原则 C.公平原则 D.公序良俗原则
13.2024年5月是我国第四个民法典宣传月。民法典共分为7编,依次为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以及附则,共1260条。下列关于民法、民事法律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①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民事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②民事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③主体、客体、内容是民事法律关系所包含的三大要素
④我国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以及财产关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法律的调整范围就是法律所规范的社会关系类型。民法的调整范围是民事主体之间的民事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下列属于民事法律关系调整范围的是( )
①小王要求小李删除其微信朋友圈内小王的艺术照片
②徐某因发言不当被移出群聊后向群主要求重新入群
③市场监督管理局对A公司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④M公司要求H学校付清购买该公司办公用品的款项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民法典,有特点,为民权益更明显,见义勇为不担责,义举不再把心担……”2023年5月全国第三个民法典宣传月,一段法治快板节目《说说咱们民法典》让人记忆深刻。民法为我们的一生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关于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民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
②民事法律关系就是指由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
③民法优先保护民事主体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
④我国民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6.2024年6月10日,小明(未满8周岁)与小军(未满8周岁)一同在外追逐嬉戏。其间,小明伸脚将小军绊倒,导致小军两颗门牙受损,双方父母因赔偿问题产生纠纷。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小明的监护人应承担侵权责任
②该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小军的人格利益
③小明和小军都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④小明因没有民事权利能力,不能承担赔偿责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主观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7月1日,某大学一名毕业生马某某窃取学校学生的个人信息,制作公开网页。进入网页的人可以给该校女生的颜值打分。网页截图显示,遭泄露的信息包含学号、姓名、学院、籍贯、生日、照片等私密信息,并含有侮辱、诽谤等内容。
运用《法律与生活》知识,分析马某某侵犯了学校学生的哪些权利并说明理由。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虎公司系某搜索引擎运营商,旗下拥有搜索广告业务。甲公司为宣传企业购买了上述服务,并在3年内间断使用同行业中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乙公司”的名称为关键词对甲公司进行商业推广。通过案涉搜索引擎搜索乙公司关键词,结果页面前两条词条均指向甲公司,而乙公司的官网词条却相对靠后。乙公司遂将甲公司和某虎公司诉至法院。
相关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七条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结合材料,运用《法律与生活》知识,说明乙公司的起诉理由。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6月7日,某地铁8号线,一女子看见一大叔蹲着玩手机,怀疑对方偷拍自己,要求检查对方相册。大叔同意让女子检查相册自证清白。女子发现手机里没有任何偷拍照片后,仍然选择在网上用视频曝光大叔形象:“地上一个猥琐老头开始盯着我看,并且尝试拿出手机对着我,这时候我已经感觉他在偷拍我了,很快地我瞪着他,他就放下了手机……难道我的权益没有受到侵害就不用去维权了吗 感觉这个猥琐老头不是第一次作案,如此娴熟的动作,就有了视频里的故事。”男子自证清白后依然遭到曝光,涉事女子的做法引发众多网友质疑。
上述案例中女子涉嫌侵犯了大叔的哪些民事权益并说明理由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张某在某月子服务中心接受月子中心提供的产后护理服务。合同履行完成后,张某根据其消费体验,在小红书平台发布了“避坑某月子服务中心”的帖文,帖文中提及该月子中心月嫂素质参差不齐、月嫂在照顾小孩时看手机、月子餐难吃、产妇护理不及时等问题,并对上述言论附相关照片佐证。某月子服务中心认为张某在入住会所期间除因与月嫂性格不合要求更换外,对月子服务中心各项服务均未提出任何不满。现张某对相关事实篡改和恶意夸大,进行恶意差评误导网友,导致其企业名誉和形象严重受损,遂诉至法院要求张某停止侵权、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12万元。
相关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五条:消费者享有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
运用《法律与生活》的知识,判断张某的做法是否侵犯了该月子服务中心的名誉权,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A A B B A C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D D B D A
1.C
【详解】民事法律关系是由民法调整的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①:两位同学相约周日去少林寺玩,其中一位同学无故爽约,不涉及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不属于民法调整的范围,①排除。
②:顶楼住户在楼顶养鸽子,影响其他楼层住户,顶楼住户在行使自己权利的同时,没有照顾到相邻方的利益,涉及到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属于民法调整的范围,②正确。
③:某商贩占道经营影响交通,被市容部门处以罚款,是国家机关行使公权力,处理国家机关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双方不是平等主体,不属于民法调整的范围,③排除。
④:张某跳广场舞音响声音大与他人发生争执,晕倒被送医,涉及到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属于民法的调整范围,④正确。
故本题选C。
2.A
【详解】①:本案反映的是民事法律关系,因此A和B是民事法律关系中平等的主体,①符合题意。
②④:该纠纷是购房合同纠纷,涉及的是房屋,该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物,不是人身关系,②④不符合题意。
③:开发商发布了“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宣传内容,但在涉案广告中未注明其属于正在规划中的项目,误导消费者,违背了诚信原则,③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3.A
【详解】①: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改变自己的姓名。对于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如果他们需要变更姓名,可以由本人或者其父母、收养人向户口登记机关提出申请进行变更登记。而招娣现在上高二,属于未成年人,若想自己决定更改姓名,需等到成年以后,①正确。
②:公民取名时确实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得违背公序良俗,这样才能保证所取名字符合法律和社会道德等方面的要求,②正确。
③:民事主体变更姓名、名称的,变更前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其具有法律约束力,③不选。
④:自然人应当随父姓或者母姓,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选取姓氏:(一)选取其他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氏;(二)因由法定扶养人以外的人扶养而选取扶养人姓氏;(三)有不违背公序良俗的其他正当理由,④不选。
故本题选A。
4.A
【详解】①②:漫画中我们从《民法典》中寻找答案,这说明《民法典》规范民事主体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也说明公民应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升法律意识,①②符合题意。
③: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社会主义法是人民意志的反映,③说法错误。
④:漫画所反映的是民法典在协调民事主体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方面的作用,不能体现法的政治职能,④错误。
故本题选A。
5.B
【详解】①:物业公司与业主孙某之间存在物业服务合同关系,物业公司要求业主补缴物业管理费属于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合同关系,受民法调整,①正确。
②:刘某与周某的订婚并未形成民法意义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未涉及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因此不属于民事法律关系,②排除。
③:公安机关办理姓名登记属于行政行为,方某与公安机关之间的关系属于行政法律关系,而不是民事法律关系,不受民法调整,③排除。
④:业主赵某劝说邻居不要在公共楼道里为电动自行车充电,属于相邻关系,而相邻关系是对不动产所有权关系的限制或延伸,属于民法调整的民事法律关系,④正确。
故本题选B。
6.B
【详解】①④:16周岁以上且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因而购买绘画板的行为有效,也能够对自己的收入进行自由支配,①④正确。
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故杜丽14岁时受赠进口素描铅笔套装行为有效,②错误。
③: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杜丽和母亲发生争吵不属于民法调整的范围,③错误。
故本题选B。
7.A
【详解】①:张某用赝品瓷器冒充真品,并以真品的价格卖给李某,以假充真,违反了诚信原则,①正确。
②:李某在某金店试戴一款首饰后,商家强行要求其购买,违反了自愿原则,②正确。
③:该行为违反了劳动法的劳动者平等竞争原则,违背了民法的平等原则,③错误。
④:小区物业要合规合理安装充电桩,个人不能随意安装充电桩。“小区物业无条件支持其安装充电桩”的说法错误,④排除。
故本题选A。
8.C
【详解】①: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酒吧保安没有侵犯张某的名誉权,①错误。
②:人格尊严权是指与人身有密切联系的名誉权、姓名权、肖像权、隐私权、名誉权等不容侵犯的权利,题干中保安的行为拦住张某不让其进入酒吧,告知张某“您相貌欠佳,进去会吓到其他客人的,请回吧您!”侵犯了张某的人格尊严权,②正确。
③: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与“善良习俗”的简称。公共秩序是指与社会公共利益有关的社会秩序,善良习俗是指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和习俗。公序良俗原则是对自愿原则的限制。保安的行为有违民法的公序良俗原则,③正确。
④: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中主体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的民事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题干中保安行为不是该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人身关系的客体是人身利益,④错误。
故本题选C。
9.A
【详解】①:在使用AI技术时,确实需要坚守伦理和法律底线,确保技术的应用不会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这样才能更好地造福人类,①正确。
②:即使逝者已经去世,其肖像权仍然受到法律保护。未经逝者近亲属的许可,擅自使用逝者的形象制作AI视频,可能侵犯逝者的肖像权,②正确。
③:虽然公众人物的肖像权保护确实受到一定限制,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使用其形象进行AI复活,尤其是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这种行为可能构成侵权,③排除。
④:即使已逝歌手不是自然人,其人格权益在法律上仍有一定的保护,例如肖像权、名誉权等,④排除。
故本题选A。
10.A
【详解】A:饲养的宠物咬伤过路行人侵害了自然人生命健康权,A符合题意。
B:父母为了了解子女思想状况偷看子女日记是父母侵犯了子女的隐私权,B不符合题意。
C:给同学起带有侮辱性的绰号侵犯了自然人的姓名权,C不符合题意。
D:超市保安擅自对其怀疑的顾客进行搜身检查损害了自然人的人格尊严,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11.A
【详解】①②:某医疗机构未能妥善保管患者信息,导致患者信息泄露,侵犯了患者的隐私权,医疗机构未妥善保护好患者的信息,是不尊重他人人身权利的表现,①②入选。
③:该案例中,没有涉及荣誉权,而是侵犯了患者的隐私权,③不选。
④:该案件中,医疗机构未妥善保管好患者的个人信息,导致泄露,而不是其以非法方式获取他人信息,④不选。
故本题选A。
12.D
【详解】D: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与“善良习俗”的简称,公共秩序是指与社会公共利益有关的社会秩序,善良习俗是指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和习俗。由材料可知,涉事社交账号所属主体的行为背离了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违背了民法典确立的公序良俗原则,D符合题意。
ABC:平等原则强调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自愿原则强调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公平原则强调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与材料无关,ABC不选。
故本题选D。
13.D
【详解】①: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民事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①错误。
②: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民事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②错误。
③④:我国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以及财产关系;主体、客体、内容是民事法律关系所包含的三大要素,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D。
14.B
【详解】①:小王要求小李删除其微信朋友圈内小王的艺术照片,这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小李未经小王同意在朋友圈发照片侵犯其肖像权,属于民法调整范围,①入选。
②:徐某因发言不当被移出群聊后向群主要求重新入群,这不涉及法律问题,②不选。
③:市场监督管理局对A公司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处罚,这属于行政问题,不属于平等主体,③不选。
④:M公司要求H学校付清购买该公司办公用品的款项,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纠纷,属于民法调整范围,④入选。
故本题选B。
15.D
【详解】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是宪法,而不是民法,①表述错误。
②:民事法律关系就是由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②表述错误。
③:民法优先保护民事主体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人身自由是自然人真正成为独立的民事主体的前提,人格尊严是人之为人所必需的人身利益,③正确。
④:我国民法不仅体现法治理念,而且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④正确。
故本题选D。
16.A
【详解】①:针对题干中的事件,小明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监护人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①符合题意。
②: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指权利与义务所指向的对象,人身关系的客体是人身利益,该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小军的人格利益,②符合题意。
③:小明和小军都未满8周岁,都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③错误。
④:自然人自出生起就拥有民事权利能力,小明未满8周岁,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但拥有民事权利能力,④错误。
故本题选A。
17.①从网页截图来看,遭泄露的信息包含学号、姓名、学院、籍贯、生日、照片等。其中,未经肖像权人同意,公开、使用肖像权人肖像的行为已经侵犯被盗信息者的肖像权。②法律保护个人隐私权,个人信息与隐私权密切相关,受到法律保护。泄露他人学号、籍贯、生日等信息则属于侵犯个人信息的范畴,若包含私密信息的,则构成对隐私权的侵犯。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马某某存在对部分学生的颜值进行打分、排名的行为,并含有侮辱、诽谤内容,则有可能侵犯他人的名誉权。
【分析】背景素材:民事纠纷具体案例
考点考查:肖像权、隐私权、名誉权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要求运用《法律与生活》知识,分析马某某侵犯了学校学生的哪些权利并说明理由。考生根据材料中马某某的做法及其危害,运用所学的肖像权、隐私权、名誉权等相关知识分析即可。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某大学一名毕业生马某某窃取学校学生的个人信息,制作公开网页。泄露的信息包括学生的照片。进入网页的人可以给该校女生的颜值打分→可联系肖像权的知识分析马某某侵犯学生的肖像权。
有效信息②:遭泄露的信息包含学号、姓名、学院、籍贯、生日、照片等私密信息→可联系隐私权的知识分析马某某侵犯学生的隐私权。
有效信息③:含有侮辱、诽谤等内容→可联系名誉权的相关知识分析马某某侵犯学生的名誉权。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18.甲公司在网络推广时,擅自使用乙公司名称进行客户引流,侵犯其名称权,某虎公司明知上述行为构成侵权仍施以帮助。依照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三条、第一千零一十四条的规定,法人、非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其名称权。乙公司作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其名称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甲公司擅自使用乙公司名称进行营销,必然会对其造成经济损失,已侵犯其名称权。依照民法典第第一千一百九十七条的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某虎公司作为案涉搜索引擎运营商,对外开展付费广告业务,其对甲公司关键词设置的审查义务,应高于普通网络服务提供者。因某虎公司未正确履行审查义务,客观上对案涉侵权行为提供了帮助,构成共同侵权。(原卷无答案,此答案仅供参考)
【分析】背景素材:人格权司法保护典型民事案例——网络竞价排名侵害名称权案
考点考查:名称权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法治意识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题型、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是依据类主观题。明确本题考查的知识范围是名称权,设问指向是乙公司的起诉理由。
第二步, 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甲公司为宣传企业购买了上述服务,并在3年内间断使用同行业中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乙公司”的名称为关键词对甲公司进行商业推广→可调用的法理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三条、第一千零一十四条的规定,法人、非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其名称权。本案中,甲公司擅自使用乙公司名称进行营销,必然会对其造成经济损失,已侵犯其名称权。
关键词②:某虎公司系某搜索引擎运营商,旗下拥有搜索广告业务。通过案涉搜索引擎搜索乙公司关键词,结果页面前两条词条均指向甲公司,而乙公司的官网词条却相对靠后→可调用的法理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七条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本案中,某虎公司未正确履行审查义务,客观上对案涉侵权行为提供了帮助,构成共同侵权。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19.①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的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女子在网络上曝光大叔并称其为“猥琐老头”,涉嫌侵犯了大叔的名誉权。
②自然人享有肖像权。肖像是通过影像、雕塑、绘画等方式,在一定载体上所反映的特定自然人可以被识别的外部形象。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涉事女子未经大叔同意,在网络上曝光大叔的形象,涉嫌侵犯了大叔的肖像权。
③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涉事女子涉嫌侵犯大叔的隐私权。
【分析】背景素材:地铁“偷拍”纠纷案例
考点考查:民事权利与义务、积极维护人身权利的相关知识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法治意识
【详解】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要求分析案例中女子涉嫌侵犯了大权的哪些民事权益,属于体现类、分析类试题。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材料有效信息,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女子在网络上曝光大叔并称其为“猥琐男”→可联系侵犯名誉权。
关键词②:仍然选择在网上用视频曝光大叔形象→可联系侵犯肖像权。
关键词③:女子查看男子手机,男子自证清白后依然遭到曝光→可联系侵犯隐私权。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0.①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②张某发布的内容系其作为消费者针对月子中心的服务产生的基于自身真实消费体验和主观感受作出的评价,相关言论未超出合理限度和范围,也未达到对某月子服务中心侮辱、诽谤的程度,正是消费者的监督权利的体现。③故张某未构成侵犯该月子服务中心的名誉权。该月子服务中心的诉讼请求得不到法院的支持。
【分析】背景素材:消费者权益保护案例
考点考查:名誉权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法治意识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是张某的做法是否侵犯了该月子服务中心的名誉权,并说明理由,注意作答需要调用名誉权的有关知识,从原因角度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名誉权→可联系名誉的含义以及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关键词②:张某根据其消费体验,在小红书平台发布了“避坑某月子服务中心”的帖文,帖文中提及该月子中心月嫂素质参差不齐、月嫂在照顾小孩时看手机、月子餐难吃、产妇护理不及时等问题,并对上述言论附相关照片佐证→可联系张某发布的内容系其作为消费者针对月子中心的服务产生的基于自身真实消费体验和主观感受作出的评价,相关言论未超出合理限度和范围,也未达到对某月子服务中心侮辱、诽谤的程度,正是消费者的监督权利的体现;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