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题八年级生物学闭卷考试注意: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试时间 60分钟,满分 10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试题卷及答题卡上的相关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一、选择题(本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海葵像一朵向日葵“绽放”在浅海的礁石上,其形态如图所示。它“花瓣”似的触手能捕捉猎物并送入口中。海葵触手上的“秘密武器”是( )A.纤毛 B.黏液C.鞭毛 D.刺细胞2.小慧在清澈溪水里发现一个身体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的动物,它可能是( )A.涡虫 B.蛔虫 C.蚯蚓 D.水蛭3.卫生习惯较差的人易感染蛔虫病。下列关于蛔虫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身体细长,有环形体节 B.体表光滑,具有角质层C.没有专门的运动器官 D.可寄生在人体小肠中4.科研人员在云南澄江生物群化石中发现了古扇虫。它是目前已知具有最为原始特征的环节动物,对于探索环节动物门起源具有独特意义。资料中提到的“特征”你认为指的是( )A.身体细而长 B.由环状体节构成C.有口有肛门 D.身体有贝壳保护5.环节动物的身体分节,这一特征在进化上的意义是( )A.使躯体运动更灵活 B.使输氧能力降低C.使食物消化更充分 D.使反应更为灵敏6.寓意“年年有余”的年画如图所示。下列关于鱼的叙述错误的是( )A.脊柱能支撑整个身体B.体表常常有鳞片覆盖C.用于呼吸的器官是鳃D.游泳主要通过鳍摆动7.阴雨闷热的天气,鱼类会在清晨大量浮出水面。在鱼塘中使用水泵,可有效缓解鱼“浮头”现象,主要原理是( )A.促进食物进入鱼口,帮助鱼类获取更多食物B.增加水体中的压力,让鱼迫于压力无法浮头C.增加水体中的氧气,促进鳃丝进行气体交换D.减少水体中的阻力,给鱼游泳提供更多动力8.飞蛙是一种可在林间滑翔的树蛙,其形态如图所示。下列与飞蛙在空中短暂滑行直接相关的是( )A.皮肤裸露光滑 B.趾间蹼膜发达C.身体呈流线型 D.肌肉健壮厚实9.科研人员在云南红河发现距今 2.44亿年前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将其命名为“长尾红河龙”。长尾红河龙的骨骼复原如图所示,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长尾利于在水中游泳 B.体表可能有角质鳞片C.该动物属于脊椎动物 D.能够用鳃在水中呼吸10.考古人员在内蒙古的地层中发现了一块动物头骨化石,如图所示。根据该头骨化石的牙齿,可判断该动物属于( )A.鱼类 B.哺乳类C.鸟类 D.爬行类11.用活鸡、活羊喂食人工饲养的老虎,可训练老虎野外独立生存的能力,为最后放归大自然做准备。关于这一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老虎捕食是一种觅食行为B.该训练利用了老虎的学习行为C.老虎获得野外捕食能力与遗传因素无关D.老虎捕食需要运动系统和其他系统相互协调配合12.高原鼠兔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群居动物。当它们在洞外发现高空有猛禽时,会发出叫声示警同伴。下列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身体被覆有保温作用的羽毛 B.群体不具备社会行为的特征C.示警声是个体间的信息交流 D.示警行为与其神经系统无关13.在草丛中奔跑时,身上有时会沾上一些鬼针草的果实。人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 )A.帮助鬼针草传粉、受精 B.对鬼针草植株造成危害C.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帮助鬼针草扩大分布范围14.生物学兴趣小组研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对土壤处理情况如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1组 2组 3组土壤处理 灭菌 不灭菌 不灭菌湿润 湿润 较干燥A.该小组探究的变量只有土壤微生物B.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灭菌处理C.该实验应在温暖透气的环境中进行D.预期结果是第 2组的落叶能被分解15.在农业生产中,人们常常通过间作套种豆科植物来提高土壤肥力,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其中的原因是( )A.豆科植物自身能合成含氮无机盐B.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含氮物质C.根瘤菌能合成含氮、磷、钾的无机盐D.豆科植物自身能合成含氮、磷、钾无机盐16.冬虫夏草菌的孢子侵入蝙蝠蛾的幼虫体内,并长出菌丝吸收营养,使幼虫死亡。然后相当于蘑菇子实体的棒状菌体从幼虫头部伸出,又会释放孢子,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和蝙蝠蛾幼虫共生B.冬虫夏草菌是真菌C.菌丝能直接吸收有机物D.冬虫夏草菌用孢子繁殖17.取一滴酵母菌培养液制成玻片标本,用显微镜观察,能清楚地看到液体中悬浮着很多酵母菌。有的酵母菌长出了大小不一的突起,这是酵母菌在进行( )A.分裂生殖 B.孢子生殖 C.出芽生殖 D.种子生殖18.1958年,我国医学家余贺利用噬菌体成功地防治了绿脓杆菌对烧伤病人的感染,成为我国微生物学界的一段佳话。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噬菌体能寄生在绿脓杆菌体内B.噬菌体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C.噬菌体不能离开活细胞独立生活D.噬菌体由蛋白质和遗传物质组成19.小丽在学习了微生物的知识后,对酵母菌、乳酸菌、大肠杆菌、甲流病毒进行了比较。其中,有成形细胞核的是( )A.酵母菌 B.乳酸菌 C.大肠杆菌 D.甲流病毒20.生物学家依据生物间的相似程度与亲缘关系远近,制定了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 )A.种 B.属 C.纲 D.界21.牡丹品种繁多,有王冠、冠世墨玉、白玉、豆绿、赵粉等 1000多个品种,这体现了( )A.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B.基因的多样性C.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D.形状的多样性22.《中国生物物种名录 2023 版》共收录物种 135061 种,其中动物就有 13861属、65362种。与 2022版比较,新增 10027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同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最近B.同属比同种的生物相似程度更高C.物种多样性的本质是基因的多样性D.物种数量的增加与生态环境改善有关23.某地鸟类濒危的原因如表所示。分析可知,保护该地鸟类最有效的措施是( )原因 偷猎 栖息地丧失 外来物种的影响 其他原因比例 20% 60% 12% 8%A.禁止偷猎行为 B.控制外来物种 C.保护栖息环境 D.加强爱鸟宣传24.“加拿大一枝黄花”繁殖力强,在我国缺少天敌,大量挤占了我国本土植物的生存空间。该物种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的原因属于( )A.滥砍乱伐 B.过度利用 C.基因污染 D.生物入侵25.2024年 5月 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下列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大力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B.用人工养殖的方法抢救濒危物种C.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动植物D.捕杀衰老的野生动物以促进物质循环二、非选择题(除特别说明外,每空 1分,共 50分)26.(9分)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资料一 绿叶海蛞蝓,是一种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软体动物。它的肠道细胞中存在叶绿体,这些叶绿体来源于被它啃食的藻类。一般情况下,独立的叶绿体会在几天之内丧失光合作用能力,但绿叶海蛞蝓却能够维持叶绿体功能长达十多个月。研究表明,绿叶海蛞蝓的染色体上存在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藻类基因。资料二 中华大刀螳和广斧螳是我国常见螳螂种类。两种螳螂都会在灌丛中产卵,卵块外面都具有起保护作用的卵鞘。中华大刀螳在灌丛中下部产卵,卵鞘厚且蓬松柔软,可以抵御严寒和蝽的刺吸,但容易被鸟类撕食。而广斧螳则在灌丛的枝条顶端产卵,卵鞘薄且硬实,可以抵御鸟类撕食,但耐寒能力有限,容易被蝽吸食。(1)绿叶海蛞蝓能够通过________进行运动,其肠道细胞中的叶绿体来自它啃食的________。根据资料推测,叶绿体能够在绿叶海蛞蝓体内维持较长时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2)中华大刀螳和广斧螳都属于_______动物,它们都具有体表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分节的特征。两种螳螂的卵外面都有________保护,相比较而言,________的卵更能抵御严寒环境。27.(7分)斑头雁是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类之一,可以飞越海拔接近 9000米的喜马拉雅山脉。它飞翔时双翼用力拍打,振翅频率高,在低温的情况下可以承受仅有海平面上 30%的氧气浓度。喜马拉雅山脉不同海拔的环境条件如图甲所示,斑头雁的身体结构如图乙所示。回答下列问题。甲 乙(1)据图甲所示信息可知,斑头雁飞越喜马拉雅山脉需要克服的两个重要环境限制因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斑头雁适于长途飞行与其身体结构密切相关。①斑头雁体表被覆的丰厚羽毛,可以________。②斑头雁胸骨上附着的发达肌肉,能牵动________快速飞行。③斑头雁有效率极高的呼吸系统。吸气时,吸进的空气一部分在 b内进行气体交换,部分可直接进入[c]________;呼气时,[c]内的气体又返回[b]________内进行气体交换。这样的呼吸方式能够提高________________。28.(8分)游泳是一项全身性的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体质,缓解压力。游泳时腿部结构和动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腘绳肌和股四头肌都由________和________两部分组成。在进行“收腿”训练时,图中________收缩,牵拉骨围绕________运动,完成收腿动作。(2)游泳时需要换气,吸入的________进入血液,随血液循环输送到骨骼肌细胞参与________的分解,为游泳提供所需的________。(3)游泳是人体在神经系统和________系统的调节下,依赖多个系统配合完成。29.(7分)鱼缸造景是热带鱼饲养与种植水草的基础上新兴起来的一项艺术。小祥对家中鱼缸里的植物进行了分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四种植物名字中均有“藻”,但真正属于藻类植物的是________(填字母)。(2)山椒藻学名叫槐叶萍,它的两片叶舒展于水面上。茎细长,在沉水叶的基部着生孢子,可判断其属于________植物。(3)金鱼藻的雌花具有一枚雌蕊,雌蕊中含有长卵形的子房、故而它属于种子植物中的________植物,该植物类群与马尾松最大的区别是该类群种子外有________包被。(4)小祥对植物进行分类时,主要比较了植物________特征。通过分类,可以帮助我们科学描述生物的特征,并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________关系和进化关系。请根据小祥的分类结果,描述莫斯藻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蔬菜经过发酵制成的泡菜,不仅可以长时间保存。而且味道酸脆可口,深受人们喜爱。请完成 30~31题。30.(10分)生物学兴趣小组想尝试自己腌制泡菜,他们按以下步骤进行了操作。①准备:将白菜洗净后晾干,切成两半;将腌制白菜用的水缸等器具清洗干净,并用酒精擦拭消毒。②进缸:将白菜放入缸内,均匀地摆好;加入凉开水,水要没过白菜;加入食盐,盐与白菜的质量比约为 1:50。③封缸:放上一块石头将白菜压住,用塑料袋密封缸口。④发酵:将缸放到适当的位置,在适宜的温度下放置若干天。回答下列问题。(1)制作泡菜所利用的细菌是________,制作的主要原理是该菌能通过发酵作用分解有机物产生乳酸。发酵过程中,存在于菜叶上的少量该菌会通过________的方式大量繁殖。(2)泡菜制作过程中,白菜为细菌的生存提供了有机物,由此可知细菌的结构中没有________。除了有机物,细菌的生存还需要适宜的________和一定________等。(3)步骤③中,用塑料袋密封缸口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4)泡菜制作过程中,抑制杂菌生长以防腐烂至关重要。在上面的操作中,能够起到抑制杂菌作用的步骤是(填写步骤序号)________,依据“该菌在有氧条件下生命活动受到抑制”而设计的步骤是________(填写步骤序号)。(5)泡菜放置两个月后,兴趣小组同学打开缸盖发现缸口有绿毛状的物体,取样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它是由大量丝状体构成,其形态如图所示。该生物是________,①是它产生的________。31.(9分)制作泡菜过程中,应控制亚硝酸盐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以免对人体产生危害。兴趣小组研究不同浓度食醋对泡白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具体做法是称取等量白菜 4份,每份均加入等量 7%盐水、鲜姜和辣椒,再加入食醋,浓度分别为 0(清水)、0.3%、0.6%、0.9%,重复做 3次。从泡菜制作第 1天开始,每天测定其亚硝酸盐含量,测定 10天,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的变量为________。设置食醋浓度为 0的组,目的是________。为了控制变量,同学们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答一点即可)。(2)分析实验结果,随着泡制时间增加,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趋势均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食用泡制到第________天的泡菜对人体产生的害处最大。(3)分析曲线图可知,添加________能抑制亚硝酸盐的产生。请描述减少泡白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最佳措施及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计委《食品中亚硝酸盐限量卫生标准》规定,亚硝酸盐的残留量在酱腌菜中不能超过 20 毫克/千克。由实验结果可知,泡菜至少要泡到第________天以上才能食用,否则会中毒。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期末试题生 物 学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A A B A D C B D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C D A B A C B A A题号 21 22 23 24 25答案 B B C D D二、非选择题26.(9分)(1)足 藻类 绿叶海蛞蝓的染色体上存在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藻类基因(2)节肢 外骨骼 身体 附肢 卵鞘 中华大刀螳27.(7分)(1)温度 空气含氧量(2)保温 两翼 气囊 肺 对氧气的利用率28.(8分)(1)肌腹 肌腱 腘绳肌 关节(2)氧气 有机物 能量(3)运动29.(7分)(1)轮藻(2)蕨类(3)被子 果皮(4)形态结构 亲缘 有茎叶的分化,没有输导组织,没有种子30.(10分)(1)乳酸菌 分裂(2)叶绿体 温度 水分(3)维持缺氧环境(4)①②③ ②③(5)霉菌(青霉) 孢子31.(9分)(1)食醋浓度 设置对照组 称取等量白菜4份,每份均加入等量7%盐水、鲜姜和辣椒(2)先增加再减少 3(3)食醋 加入0.6%的食醋(1分),该浓度抑制作用最强,食醋浓度过高或过低其抑制作用均下降(1分)(评分标准:答出1点得1分,答案合理即可)(4)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郑州市第四十七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末八年级生物学参考答案.docx 郑州市第四十七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末八年级生物学试题.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