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5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2课时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光合作用的实质及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课后知能演练基础巩固知识点一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1.某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研究金鱼藻的光合作用,能说明产生的气体是氧气的实验现象是( )A.试管中产生气泡 B.试管内的液面下降C.烧杯内的水变浑浊 D.试管中的气体使快要熄灭的卫生香复燃2.某生物社团的同学把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放在黑暗处24小时后,移至光下照射几小时,然后用一定的方法检验两装置中的叶片是否遇碘变蓝色(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你认为该生物社团的同学探究的问题是( )A.光合作用是否产生了氧气 B.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光C.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 D.光合作用是否分解了有机物知识点二 光合作用的实质3.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可用以下式子表示,式子中“X”表示的物质是( )二氧化碳+X+氧气A.淀粉 B.水C.葡萄糖 D.蛋白质4.植物能利用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光合作用的能量转化过程是( )A.将光能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B.将光能转化为氧气和二氧化碳C.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D.将光能转化为无机物和氧气知识点三 有机物的运输及其作用5.农业生产中常采用环剥枝条的方法(如下图所示)提高环剥处上段果实的品质。这是因为环剥切断了筛管,阻止了( )A.水向上运输 B.无机盐向上运输C.有机物向下运输 D.二氧化碳向下运输知识点四 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6.为了让作物充分地接受光照,且叶片之间减少遮挡,应采用的种植方法是( )A.密植 B.合理密植C.高度密植 D.高度稀植7.《齐民要术》中提到种植作物要“正其行,通其风”,即根据当地的“风向”选好“行向”,注意行距,以利于空气流通。该做法的目的是( )A.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B.合理灌溉C.延长光合作用时间 D.合理施肥能力提升8.(2024·云南中考)学习了光合作用后,某同学设计了下图所示的三组气密性良好的装置(氢氧化钠溶液可吸收环境中的二氧化碳,碳酸氢钠溶液可向环境中释放二氧化碳)进行相关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上图装置可验证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B.预测实验现象为丙组枝条长得最好,乙组其次,甲组最差C.将植物暗处理一昼夜,再置于上图装置中一段时间,用碘液检测到叶片含淀粉的有两组D.要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照,可增设将丙组透明玻璃罩改为黑色的丁组,与丙组形成对照9.(2024·山东滨州中考)将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的银边天竺葵进行下图所示的处理后,移到光下照射3小时左右,摘下叶片甲和乙,经脱色、漂洗后滴加碘液,观察实验现象。该实验不能验证( )A.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B.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C.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D.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10.(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下列关于植物光合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B.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C.植物的所有器官都能进行光合作用D.种植农作物时,合理密植可以充分利用光照,提高产量11.右图是植物光合作用的示意图,A、B表示物质。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A ,运输A的结构是 (填“导管”或“筛管”)。(2)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有机物外,还有B 。(3)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 。思维拓展12.(2024·四川眉山中考)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探究实验,把培养在完全营养液中、生长状态一致的三组某种植物幼苗分别放入A、B、C三个完全相同的玻璃钟罩内(如下图所示),其中A不密封,B、C密封。B内的培养皿中盛有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能吸收二氧化碳),A、C内的培养皿中盛有蒸馏水,各培养皿中液体的体积相同。该实验在光照充足、温度适宜的环境中进行。请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实验的目的是 。(2)从理论上讲,培养一段时间后,预期的实验结果是B中的幼苗长得比C中的 (填“快”或“慢”),原因是 ;A中的幼苗长得比C中的 (填“快”或“慢”),原因是 。(3)该同学为进一步验证光合作用能合成淀粉,他选取了两套一样的A装置。首先应将两套装置置于 (填“光照”或“黑暗”)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目的是让植物消耗掉叶片内原有的 。答案:课后知能演练基础巩固1.D 2.C 3.B 4.A 5.C 6.B 7.A能力提升8.B 解析:丙装置中碳酸氢钠溶液可向环境中释放二氧化碳,乙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可吸收环境中的二氧化碳,甲装置中清水不影响二氧化碳含量。三组装置中二氧化碳含量丙>甲>乙,故丙组枝条长得最好,甲组其次,乙组最差,B项错误。9.D 解析:银边天竺葵叶片甲的见光部分与遮光部分形成对照实验,实验现象是见光部分遇碘液变蓝,遮光部分遇碘液不变蓝,说明光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叶片甲的银边部分与绿色部分形成了以叶绿体为变量的对照实验,实验现象是绿色部分遇碘液变蓝,银边部分遇碘液不变蓝,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固体氢氧化钠受潮后能吸收二氧化碳,叶片甲和叶片乙形成了以二氧化碳为变量的对照实验,实验现象是叶片甲遇碘液变蓝,叶片乙遇碘液不变蓝,说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此实验无法证明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10.C 解析: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所以含有叶绿体的器官才能进行光合作用。11.(1)水 导管 (2)氧气 (3)叶思维拓展12.(1)探究二氧化碳对植物生长的影响(2)慢 B中缺少二氧化碳,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快 A中二氧化碳含量更高,植物光合作用更强 (3)黑暗 淀粉解析:(1)由题意可知,二氧化碳是该实验的变量,因此,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二氧化碳对植物生长的影响。(2)B中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B中的幼苗由于缺少二氧化碳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C中有二氧化碳,幼苗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B中的幼苗长得比C中的慢。A不密封,二氧化碳含量更高,幼苗的光合作用更强;C密封,二氧化碳含量低,幼苗的光合作用弱。因此,A中的幼苗长得比C中的快。(3)首先应将两套装置置于黑暗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目的是让植物消耗掉叶片内原有的淀粉,防止对实验造成干扰。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