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同步练习--第2章 第2节 消化和吸收(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同步练习--第2章 第2节 消化和吸收(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课后知能演练
基础巩固
知识点一 食物的消化
1.小强在吃西瓜时将西瓜子也吞了下去,西瓜子在体内的“旅行”经过的场所是(  )
A.口腔→食管→咽→大肠→胃→小肠→肛门
B.口腔→咽→小肠→胃→食管→大肠→肛门
C.口腔→咽→胃→食管→小肠→大肠→肛门
D.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2.不同的消化液所消化的食物有所不同,对糖类、蛋白质、脂肪都有消化作用的消化液是(  )
A.唾液和胃液 B.胰液和肠液
C.胃液和肠液 D.胆汁和胰液
3.(2024·辽宁中考)下列营养物质中,在口腔内能被分解为麦芽糖的是(  )
A.水 B.脂肪
C.蛋白质 D.淀粉
4.下图所示实验探究的是(  )
A.淀粉遇碘是否变蓝色 B.牙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作用
C.唾液的消化作用 D.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影响
知识点二 营养物质的吸收
5.小肠是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下列结构特点与其吸收功能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
A.小肠内表面有皱襞和小肠绒毛 B.小肠绒毛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C.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 D.小肠中有能分泌消化液的肠腺
能力提升
6.下图表示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淀粉可在①和②中被分解 B.②所示的消化腺分泌胆汁
C.③分泌的消化液含脂肪酶 D.蛋白质在④中被初步分解
7.(2024·河北中考)我们吃的食物进入消化道会发生各种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部分淀粉在口腔内被分解为麦芽糖
B.蛋白质在胃内被全部分解为氨基酸
C.脂肪经胆汁作用形成脂肪微粒
D.脂肪在小肠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
8.(2024·吉林长春中考)下图是探究“口腔对馒头的消化作用”的实验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号和②号试管中馒头碎屑的量不同
B.图中“ ”应该为37 ℃
C.滴加碘液后,①号试管不变蓝
D.实验结果说明唾液能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9.我们食用的鸡蛋会为身体提供所需的蛋白质,鸡蛋中的蛋白质进入人体后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才能“变成”构成人体的蛋白质呢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是由消化系统完成的。下图是人体消化系统模式图。用放大镜观察小肠内表面,发现有很多皱襞和小肠绒毛,其作用是            。鸡蛋中的蛋白质是大分子有机物,需要在消化系统内被彻底分解成小分子的    才能被吸收、利用。
(2)学生饮用奶有利于中小学生的发育和成长,主要是因为牛奶中所含的       是建造和修复身体的重要原料,其在人体的[ ]      中被相关的酶初步分解。
(3)食物颗粒越小,与消化液混合越充分,越容易被消化。在人体消化系统中,能让鸡蛋变成小颗粒和与消化液充分混合的器官有     (填数字)。
(4)蛋白质被消化成小分子物质后,主要在[ ]    中被吸收,然后运送到全身各处。在细胞中,这些小分子物质可用于合成新的蛋白质。
思维拓展
10.某校生物学兴趣小组针对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
实验材料:馒头、唾液、碘液、清水。
实验用具:烧杯、试管、量筒、玻璃棒、温度计、水浴锅等。
实验方案:如下表。
试管编号 甲 乙 丙
馒头碎屑 等量碎屑 等量碎屑 等量碎屑
加入的液体 2毫升唾液 A 2毫升唾液
搅拌程度 充分搅拌 充分搅拌 充分搅拌
保温 37 ℃水浴保温10分钟 0 ℃水浴保温10分钟
加入碘液 每支试管中各加入2滴
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若要探究唾液对淀粉是否有消化作用,应选取   试管和乙试管进行实验。在表中A处加入的是           。
(2)将试管放到37 ℃水浴中保温是为了             。
(3)向甲、乙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2滴碘液,不变蓝的是    试管。不变蓝的原因是              。
(4)为进一步探究“温度对唾液消化作用的影响”,可选取甲试管和    试管进行实验。
(5)实验中,将馒头切成碎屑模拟了           。
答案:
课后知能演练
基础巩固
1.D 2.B 3.D 4.C 5.D
能力提升
6.B 解析:一部分淀粉在①口腔内被唾液淀粉酶消化成麦芽糖,②是肝,属于消化腺,淀粉不能进入肝中,A项错误。③胃分泌的消化液含蛋白酶,不含脂肪酶,C项错误。蛋白质在③胃中被初步分解,D项错误。
7.B 解析:蛋白质在胃中开始被消化,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初步分解。初步分解的产物进入小肠后,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彻底分解成氨基酸。
8.B 解析:本实验的变量是有无唾液,除变量外其他因素要保持一致。因此,①号和②号试管中馒头碎屑的量要保持相同,A项错误。淀粉遇碘变成蓝色,①号试管中加入的是清水,没有淀粉酶,淀粉不分解,所以①号试管滴加碘液后变蓝,C项错误。实验结果说明唾液能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但不能说明分解产物是什么,实际上唾液淀粉酶能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为麦芽糖,D项错误。
9.(1)增大消化和吸收的表面积 氨基酸 
(2)蛋白质 ⑤ 胃 
(3)①⑤⑧ 
(4)⑧ 小肠
思维拓展
10.(1)甲 2毫升清水 
(2)模拟人体的正常体温,保证唾液淀粉酶的活性 
(3)甲 淀粉已被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遇碘不变蓝 
(4)丙 
(5)牙的咀嚼
解析:(1)探究唾液对淀粉是否有消化作用,设置的对照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除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且适宜。表中的甲试管中加入2毫升唾液,则乙试管的A处应加入2毫升清水,以便形成对照。(2)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 ℃,在该温度下,消化酶的活性最高。(3)实验中,甲试管中加入了唾液,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全部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遇碘液不变蓝,因此该试管滴加碘液后不变蓝;乙试管加入了清水,清水不能将淀粉分解,因此该试管中有淀粉存在,滴加碘液后变蓝。(4)若探究“温度对唾液消化作用的影响”,唯一变量是温度,除该变量外,其他实验条件应相同且适宜。因此可选取甲试管和丙试管进行实验,形成对照。(5)在实验中将馒头切成碎屑模拟了牙的咀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