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教学设计课标要求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导电性,比较导体、半导体、绝缘体的导电性能的差异。教材分析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导线入手,学生通过探究鉴别生活中各类物质的导电性能,从而引出导体和绝缘体,再进一步建立电阻的概念。因此本节课前部分是对电阻概念建立的必要过程,学生深刻理解导体和绝缘体导电和不容易导电的本质。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三学生,对于导体、绝缘体和电阻的概念,学生已经通过在电流、电压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常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物质导电性的微观解释和电阻概念并不太了解,教学中可以通过实验现象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教学目标1. 通过演示实验和课堂讲解,了解生活中什么物体属于导体,什么物体属于绝缘体,和半导体的认识。2.知道电阻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掌握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了解物质导电性能的微观解释。3.通过演示实验知道导体和绝缘体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由此树立辩证看问题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1.实验探究物体导电性的过程。2.导体、绝缘体、电阻概念的建立。难点:导体和绝缘体可以相互转化的条件和原因。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观察法、归纳法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复习、引入 新 课 引 入 情境1:教师展示几段不同类型的导线,当场剖开,可看到外面的塑料外套和里面的金属丝。 问题:为什么绝大部分导线都是这样设计?能不能换一下,用塑料或橡胶做内导线,金属做外套?这样会有什么问题产生? 回忆到生活中的导线,认识不同物质的导电性不同。 引出:不同物体的导电性的差异及用电安全,为下面的实验设计做准备新课讲解 探 究 物 质 导 电 性 情境2:凭借生活中的常识初步认识哪些物质容易导电,哪些物质不容易导电。 问题:哪些物体容易导电,哪些物体不易导电。 情境3: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认知动手划分导体和绝缘体,猜想并分类哪些物质容易导电,哪些物质不容易导电。 问题:如何验证自己的猜想,怎么鉴别你划分的物质是否容易导电? 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分辨哪些物质容易导电哪些物质不容易导电。 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仔细思考。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运用原有的知识。实验环节 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1)什么物理量可以反映物体导电性的不同? (2)用什么电路元件反映电流大小? (3)都需要哪些器材组成电路? (4)电路中只接电流表而不接小灯泡是否可以? 得出电路图。 进行实验演示。 得出结论:能够使灯泡发光的物质称为导体,不能使灯泡放光的物质称为绝缘体。 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设计电路,回答问题。设计实验并画出电路图。 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数据,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材料的导电性质,并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运用原有的知识。建立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展示常温下一些物质的导电性能如图 建立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和介绍半导体的概念。 用表格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解释导电性不同的原因,以及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的应用。 认真记忆,回忆在第四节的电流知识,电流是由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 通过原有的知识认识新的知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记忆。导体和绝缘体的转化 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 提出问题:“同一种物质的导电性能是一成不变的吗?” 进行演示实验 得出结论:当条件改变时,同一物质的导电性能也会发生改变。 通过演示实验知道导体和绝缘体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电阻 在上面学生探究实验过程中,有些物体虽然都是导体,但把他们接入同一电路中,我们观察到电流表的示数是不同的,即不同物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是不同。 引出电阻概念。 电阻是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电路图符号 单位: 欧姆 简称欧,符号Ω。 单位换算 1MΩ=103kΩ=106Ω 认真听讲,知道电阻在电路中的作用,理解记忆电阻的概念和符号。 不同导体对电流的阻碍有区别,建立电阻的概念。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 一、导体:容易导电的物质。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质 二、导体导电的微观解释:自由电荷 三、导体和绝缘体可以相互转化 四、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单位: 欧姆 简称欧, 符号Ω。 常见的电阻单位及换算关系 认真听讲,进行记忆总结。 加强记忆,巩固所学知识。板书设计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一)导体、绝缘体、半导体本质:导电性能的不同(二)电阻单位: 欧姆 简称欧,符号Ω。单位换算 : 1MΩ=103kΩ=106Ω电路图符号: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与思考,得出电阻是导体的一种性质的结论,在分析和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会用类比、控制变量等基本方法研究物理问题。体现了物理教学基本特征,尽量多地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物理学习过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实现了主动思考,从而达到高效率的学习目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