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简介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标要求】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课标解读:1、理解三国至隋唐选官制度的演进及作用;2、理解三国至隋唐中央官制的变化及实质; 3、理解三国至隋唐赋税制度的演变。
【问题探究】
探究一:温故知新:列举从西周到隋唐,中央官制和选官制度的演变。完成时间:3分钟
探究二:选官制度之变
材料一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油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后汉桓灵时谣》
材料二 为改变东汉中期以后世家大族控制察举、把持乡闾评议选举之弊,魏初创九品中正制,即选择“贤有识赏”的中央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以“唯才是举”为原则,负责察访本州、郡、县各地的士人,综合其德才、门第定出“品”和“状”,供吏部选官参考。
——李木洲《科举制兴起的深层逻辑》,《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⑴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汉代推行的察举制存在什么问题,曹魏政权是如何解决的?
材料三 西晋时期是门阀势力高度发展和极度膨胀的时期,也是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日益被高门世族控制和垄断的时期。当九品中正制最终蜕变为世家大族的政治工具之后,它不可避免地抛弃了先前注重德行、才能的好传统,沾染上选举注重家世、阀阅的门阀色彩。随着中正权力日益膨胀,中央集权统治势必遭到严重削弱。
——摘编自张旭华《试论西晋九品中正制的弊病及其作用》,《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
⑵请思考:西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在政治上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材料四 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古史上选举制度的重大变革,它改变了以往门阀士族把持选举的弊端,重才学而轻门第,从而扩大了招揽人才的门路,使一批中下地主士人得以参加统治政权,适应了庶族地主在政治上的要求,削弱了门阀士族在政治上的垄断权。将选举权集中到封建中央政府的吏部,必然也削弱了地方上的士族势力。总之,科举制的创立显示了封建皇权的上升和魏晋南北朝以来门阀士族势力的削弱,同时,也是庶族地主势力发展的标志。它有利于选拔封建统治人才,提高行政效率,适应了大一统帝国的政治需要。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由于科举成为步入仕途、求取富贵的最主要手段,有志从政者就必须接受同样的经书、文学教育,从而使全国在思想文化上也形成大一统的局面。平民百姓,因为有可能通过科举而同样步入上层,所谓“朝为田舍郎,暮入天子堂”,因而他们对现有秩序往往也表示拥护。
——摘编自费正清著《中国传统与变迁》
唐代科举考试不同于明清八股取士,而是要求考生具有较全面的文化修养。因此,唐代文人往往从幼年时代起就接受广博的文献知识教育和严格的写作技能训练,不少聪颖之士,在青年时代就才气过人。如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王勃年青时便已是“西南洪笔,咸出其词,每有一文,海内惊瞻”。
——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
⑶根据材料四结合“学思之窗”,请思考: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有哪些进步之处?
探究三:中枢机构之变
⑴结合“三省六部制”一目内容和“唐朝三省位置图”,想一想:三省位置与其职能有何关系?
⑵假如唐政府欲兴修大型水利工程,请用示意图的形式表示办事流程。完成时间:3分钟
⑶综合上述材料,三省六部制的建立有何影响?
【探究四】赋税制度之变
  材料五 唐代的赋役令规定:每丁每年向国家缴纳租粟二石。调随乡土所出,每年缴纳绢(或绫)二丈,绵三两;不产丝绵的地方,则纳布二丈五尺,麻二斤。此外每丁每年还要服徭役二十日,闰月加二日;如无徭役,则纳绢或布替代,每天折合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叫做庸。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
⑴根据材料五结合“赋税制度”一目内容,试着解释租、庸、调的含义,并思考实行租庸调制有何积极影响?
  ⑵结合“史料阅读”的内容,概括两税法实行的背景。
⑶结合“史料阅读”的内容,两税法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对后世的影响是什么?结合“问题探究”,两税法的利弊有哪些?
【本课小结】
【巩固练习】
1.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
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 C.分科考试 D.学而优则仕
2.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
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
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C.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3.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
A.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C.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第2页,共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