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方案与计划一、复习目标1.全面覆盖:梳理高中化学必修及选修(新教材)全部知识点,构建完整知识体系。2.夯实基础:突破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公式和实验操作,解决易错易混点。3.能力提升:培养信息提取、逻辑推理、计算分析及实验探究能力,适应新高考综合题型。4.真题渗透:熟悉高考高频考点和命题规律,掌握答题技巧。二、总体框架周期:16周(2024年9月-2025年1月)节奏:每周1个主题模块(2-3课时讲练结合 + 1课时检测反馈)目标:知识系统化→题型专项化→能力综合化周次 复习模块 重点内容1-2周 化学基本概念与物质分类 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胶体、分类法、氧化还原反应基本规律与配平。3-4周 元素化学(金属与非金属) 钠、铝、铁、铜及其化合物;氯、硫、氮、硅的单质及化合物性质,工业流程分析。5-6周 化学反应原理 热化学方程式、化学平衡(K计算、勒夏特列原理)、电化学(原电池与电解池)。7-8周 物质结构与性质(新教材重点) 原子结构、分子结构与性质、晶体类型与性质、配合物基础。9-10周 有机化学基础 官能团性质、有机反应类型、同分异构体推断、合成路线设计。11-12周 化学实验与探究 常见仪器使用、实验方案设计、定量分析(滴定法)、误差分析与安全操作。13-14周 化学与STSE 环境保护、能源开发、材料应用、工业生产(如合成氨、硫酸工业)等情境题。15-16周 综合训练与查漏补缺 限时训练高考真题及模拟题,整理错题本,强化薄弱模块。三、每周具体实施步骤(以“元素化学”模块为例)第3-4周:元素化学(金属与非金属)教学目标:1.掌握钠、铝、铁、铜及其化合物转化关系。2.熟练分析氯、硫、氮的工业流程题。3.突破“金属与酸反应计算”“氧化还原方程式配平”难点。课堂安排(6课时/周)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课后任务第1课时 金属钠、铝及其化合物、 钠与水/酸反应现象、Al2O3两性、Al +与NaOH反应图像分析 1. 教师板书核心反应式,结合实验视频演示钠与水反应。 2. 学生分组讨论“Al +与NaOH反应图像”并绘制曲线。 1. 整理钠、铝知识框架图。 2. 完成《五三》P45-46基础题。第2课时 铁、铜及其化合物、Fe +与Fe +转化条件、铜的冶炼与腐蚀(青铜器锈蚀分析) 1. 教师通过“FeCl 溶液保存方法”引入氧化还原规律。 2. 学生设计实验验证Fe +与Fe +转化条件(写步骤)。 1. 完成铁、铜转化方程式默写。 2. 练习《必刷题》工艺流程题1道(氯碱工业)。第3课时 氯、硫、氮及其化合物、 氯气制备与性质实验、SO 的漂白性与酸性氧化物性质 1. 教师讲解实验室制Cl 的装置图,标注重难点(尾气处理)。 2. 学生对比SO 与CO 性质的异同(表格归纳)。 1. 绘制硫、氮元素价类二维图。 2. 完成教材课后实验题3道。第4课时 工业流程题专项、原料预处理方法(粉碎、酸浸)、核心反应分析与除杂试剂选择 1. 教师拆解真题(如“硫酸亚铁制备”流程),总结“三步分析法”。 2. 学生分组完成1道模拟题并展示思路。 1. 整理工业流程题常见问题模板(如提高浸出率的方法)。第5课时 氧化还原反应进阶、复杂反应配平(如KMnO 与H2C2O4酸性条件反应)、守恒法计算 1. 教师演示“化合价升降法”配平步骤。 2. 学生限时训练3道计算题(电子守恒/差量法)。 1. 整理配平技巧口诀。 2. 完成《五三》P78-79计算题。第6课时 周测与讲评、 40分钟限时测试(选择题8道+工业流程题1道)、高频错题精讲 1. 课堂测试后,教师统计错误率高的题目。 2. 学生自主订正,教师针对性讲解“Fe +检验的干扰因素”。 1. 订正错题并归纳至错题本。 2. 薄弱点补充练习(如离子共存题)。四、教师操作指南1.课前准备备课重点:①提炼每课时核心知识点(不超过3个),避免泛泛而谈。②准备“问题链”引导学生思考(如:为何工业流程中常通入过量CO ?)。③筛选典型例题(近3年高考题改编+易错题)。2.课堂执行(1)知识讲解:①前10分钟:用思维导图回顾上节课内容(如“氯气性质网络图”)。②核心30分钟:精讲知识点+例题示范(板书分区域:原理区、步骤区、易错区)。③后15分钟:学生当堂练习→小组互评→教师总结。(2)实验与计算:①实验类知识用视频代替实操(如“浓硫酸稀释操作”),强调安全细节。②计算题需板书完整步骤(如“三段式”写平衡浓度→代入K表达式→保留有效数字)。3.课后跟踪(1)作业批改:①标注学生错误类型(知识性错误/审题错误/计算失误),次日课堂集中点评。②对计算题要求写出关键步骤(如电子转移数目),无步骤者打回重写。(2)分层辅导:①基础薄弱生:额外布置教材习题+方程式默写。②拔高生:补充综合题(如“实验探究+工业流程”结合题)。五、检测与反馈机制1.课堂小测频率:每课时最后5分钟,2-3道选择题(如阿伏伽德罗常数、实验操作判断)。目的:即时检测当堂内容,教师快速调整进度。2.周测安排内容:覆盖本周知识点,题型与高考一致(选择题+1道非选择题)。讲评:公布每题得分率,重点讲解得分率<60%的题目。要求学生用红笔标注错题本,记录“错误原因+正确思路”。3.月度综合测试时间:每月最后一周,90分钟全卷模拟。讲评策略:按题型归类错误(如“电化学装置分析错误率30%”→下周加练1课时)。展示优秀答题卡(规范书写、计算步骤清晰)。六、复习策略1.知识梳理与笔记整合①教材为主:逐章精读教材,标注重点公式、实验现象及特殊性质(如Fe +的检验、SO 的漂白性)。②思维导图:每章结束后绘制知识网络图,例如“硫及其化合物转化关系”“有机反应类型汇总”。③易错点整理:如“气体体积是否标况”“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判断”。2.题型专项突破①选择题:主攻化学与生活、阿伏伽德罗常数、实验操作正误判断、离子共存、电化学装置分析。②工艺流程题:掌握“原料预处理→核心反应→分离提纯”的解题逻辑,积累常见试剂作用(如Na SO 作还原剂)。③实验探究题:重点训练变量控制、假设验证、实验方案评价,注意“对照实验”设计。④化学反应原理题:熟练运用“三段式”计算平衡常数,分析能量变化与催化剂效率。3.真题与模拟题训练(1)分阶段刷题:①基础阶段:以课后习题和单元检测为主,巩固知识点。②提升阶段:精选高考真题(近5年)及各地模拟题,按模块分类练习。③冲刺阶段:限时完成套卷,模拟考场节奏(建议选择题15分钟/非选择题40分钟)。(2)错题本:记录错误原因(如审题不清、公式记错)、标注对应知识点,每周复盘一次。4.实验与计算强化(1)实验操作:观看实验视频(如分液漏斗使用、滴定操作),掌握“一贴二低三靠”等口诀。(2)计算技巧:①守恒法(原子守恒、电荷守恒、电子守恒)。②差量法、极值法在计算题中的应用。③有效数字保留规则(如pH保留两位小数)。七、注意事项1.避免“满堂灌”:每节课留出15分钟学生自主练习或讨论,教师巡视指导。2.动态调整计划:根据周测结果,对耗时模块(如电化学)增加1-2课时。3.强化答题规范:从一轮开始训练“化学用语书写”(如↑↓符号、可逆号)、计算题单位标注。通过以上步骤,教师可系统化推进复习,兼顾知识落实与能力提升,同时通过密集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一轮复习扎实有效。通过系统化的一轮复习,学生可扎实掌握化学核心知识,为二轮专题突破和三轮冲刺打下坚实基础。坚持“理解-记忆-应用”闭环,高考化学高分可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