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模拟作文“新旧相融”导写及范文展示【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居环境科学创造者吴良镛在主持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的改造时,采取的方法是清除"死亡细胞" ,更生"新细胞" ,保留了厚重的历史底蕴,也完善了现代生活功能。新旧相融,旧中生新,新中糅旧,有时会产生"化学反应",生发出意想不到的妙处。由此看来,新与旧是矛盾的,但也是对立统一的,新旧可以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新与旧”的关系。如写议论文,紧扣材料中的“新与旧”展开联想和议论,符合题意;如写记叙文,讲述“新与旧”的故事,叙述中体现材料中“新与旧”的关联,符合题意。材料的核心论点是“新”与“旧”共同作用和重要性,我们可以从如下角度理解:一、“新”的推动力量。如新技术、新力量和新产业等因素的快速发展,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为社会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机遇。 二、“旧”的价值与意义。材料强调,在追求新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旧”的价值。这里的“旧”可以理解为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和经验。例如,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思想、道家哲学等,至今仍对社会的道德建设和稳定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传统的元素不仅承载着历史和文化,还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对传统的尊重和传承,有助于维护社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三、新与旧的相互关系。从材料可以看出,“新与旧是矛盾的,但也是对立统一的,是融合的”,是相辅相成的。根据材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证:其一,新与旧的传承。新事物如何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继承和发扬旧事物的优秀传统。其二,新与旧的突破。新事物如何在旧事物的基础上创新,打破束缚,实现跨越式发展。其三,新与旧的融合。新事物如何与旧事物融合发展,形成更完善、更先进的体系。例如,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发展需要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之上,而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也需要通过创新来焕发新的活力。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使得传统文化以更加现代和多样的形式呈现出来。新与旧的结合,使得社会在保持稳定性的同时,也具备了创新和发展的动力。这种结合推动了人类历史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每一次科技的革新都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而每一次文化的繁荣也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综上所述,这段材料深刻阐述了新与旧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相互关系。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创新和发展的同时,也要珍视和传承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以实现社会的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补充阐释】1. 新与旧在社会变迁中的角色 分论点一:新事物的涌现推动社会进步 阐述新技术、新观念如何打破旧有格局,促进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制度的完善。 分论点二:旧传统的价值在于维系社会稳定 讨论传统文化、习俗和道德规范如何为社会提供连续性和认同感,是社会稳定的精神基石。2. 新与旧在文化传承中的融合 分论点三:创新是文化传承的生命力 分析如何在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手段(如数字艺术、现代戏剧)使其焕发新生。 分论点四:尊重传统是创新的基石 强调深入了解并尊重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因为任何创新都是建立在对过去的学习和反思之上。3. 新与旧在科技创新中的互动 分论点五:科技进步依赖于对传统知识的继承 举例说明许多现代科技发明(如互联网、人工智能)都受到了古代哲学、数学或技术思想的启发。 分论点六: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但需警惕过度依赖新技术 讨论新技术如何开辟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同时提醒人们保持批判性思维,避免技术异化和社会分层。4. 新与旧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 分论点七:拥抱变化是个人成长的关键 强调适应新环境、学习新知识对于提升自我、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性。 分论点八:怀旧与反思促进心灵成熟 探讨回顾过去、珍惜旧时光如何帮助人们建立情感联结,促进自我认知和情感智慧的成长。5. 新与旧的平衡与和谐 分论点九:新与旧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 综合分析新与旧在不同领域内的互补关系,强调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对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分论点十:寻找个人与集体在新旧交替中的平衡点 讨论个体如何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既追求个人梦想和创新,又维护社会责任感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参考立意:(1)新旧交融,共创时代新篇章 (2)传承与创新,携手前行(3)新旧并蓄,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4)在变革中坚守,于传承中创新(5)新旧相拥,构筑和谐社会(6)新启未来,旧葆本心(7)因旧守血脉,说新创未来(8)新旧凝聚合力,共筑时代发展(9)新旧并行,行稳致远(10)破旧立新亦守正创新(11)新为阶梯旧为基,前行之志终统一【评阅标准】(一)首先看是否审题正确,根据立意确定等级。文体不限,好文章,要勇于打高分。一类立意,能准确对“新”“旧”概念进行界定,具体分析阐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合不同情况具体分析,有充实的内容和强烈的自我认知。二类立意,能对“新”“旧”概念进行界定,但是只写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的作用。联系现实稍显肤浅,自我认知模糊。三类立意,没有对“新”“旧”概念进行界定,笼统地概述对“新”“旧”的认识,缺少二者之间的关联性的分析。缺乏与现实的关联,完全没有“我”的存在。四类立意,脱离材料,套作。(二)然后看以下几个方面,确定一类文和二类文等级,并对应赋分。一类文:(53—60分)(好的文章,要敢于打高分)(1)观点明确。(2)内容充实。(3)体现感悟和思考。行文要将自己融入文中,有认识,有思考,有情感,要有积极的价值取向。(4)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过渡自然。(5)语言畅达,较有说服力和感染力。(6)书写认真,卷面较整洁。补充说明:非议论性文章,只要符合立意要求,且中心明确,能体现考生的感悟与思考也能进入一类文。二类文:(52—45分)观点较明确,思路不够清晰,逻辑不够严密,缺乏过渡;论据较典型丰富有时代感,能够运用常用的论证方法及表达方式;语言畅达,较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有一定的思考认识;书写认真,卷面较整洁。三类文:(37—44分)(1)空洞,没有内容。(2)行文层次混乱,书写潦草。(3)审题错误,脱离材料的核心概念,另起炉灶。(4)只写一者,缺少关联性,脱离对生活的关注。(5)脱离材料,套作。(五)关于作文的其他项评定(1)加分项:在符合立意的前提下,符合发展等级的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的一个方面,即可酌情提高5分。 (2)扣分项:①字数不足800字的,600字以上,每50字扣1分;600-400字,35分左右;400-200字的,25分左右;200字以下的,15分以下。②无题目:扣2分。③别字:错一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最高扣3分。④抄袭:全篇抄,10分以下;抄袭一半左右,20分以下。大段抄背无关内容,酌情扣分。【佳作展示】守旧于庭户见一堂 创新于天下照四方 一轮红日由海上冉冉升起,新从旧中产生。新旧相融,旧中生新,新中糅旧。这一系列行为或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妙处,成就令人惊叹的成果。"新"与"旧"表面对立,实则统一。依我之拙见,我们应在一些时刻遵循传统,守智慧结晶之"旧",也应在一些时刻敢于亮剑,创改变世界之"新"。正所谓"守旧于庭户见一堂,发创新于天下照四方"。"新"是人类对进步的执着,是推动世界进步的重要力量。《荀子》中有言:"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新的思想间不断摩擦、碰撞迸发出改变世界的火花。古有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灿烂的中华思想文化产生于新旧思想的交融;今有科研工作者不断创新,创新成果改变人们生活。但若一味追求"新",盲目创新盲目试错,则会消耗精力、时间与热情,反而适得其反。如在内卷浪潮下,有的人只顾埋头摸索新的道路,忽略了瞬息万变的外部世界,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创新应理性,基于合理的情境之上创新才有所收获,才有"照四方"之新成果。"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规范世界发展方向的"指南针"。我们应从历史长河中吸取前人的教训,运用传统文化的精华使自己进步。秦之后的统治者不吸取秦亡的教训,未从旧事中提炼出有用的治国方案,最后代代重蹈覆辙,使后人复哀后人。当然,"旧"中的思想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但也不能不加思考的接受。诸如"二十四孝"中的一些糟粕已没有实际意义,应摒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使旧文化焕发生机。新旧之间看似矛盾,实则对立统一。创新并不意味着否定"旧"的作用。守着中华灿烂文明的宝库,当代青年创新交更应寻找"新"与"旧"的平衡点。吴良镛在主持北京四合院改造时,除旧之积弊,换新之优解,既保留了文化底蕴,也方便了人们生活;故宫文创别出心裁,将冷冰冰的旧文物与实用的新器物相融合,既弘扬了文化之美,又使创新走进千家万户……凡此种种,皆是在新旧间找到了最优解。从《诗经》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到《周易》中"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我们固然能体会到"新"之力量,但我们也应适当"守旧"。新旧关系恰如花开两朵,我们应各表一枝。于旧中见文化之柔光,于新中见创新之力量。当代青年理应承前启后,方能不负青春之韶华,青春之国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