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1《谏逐客书》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节选自《谏逐客书》)材料二: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湣王出亡于外。(节选自《战国策·燕一》)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然得贤士A与共国B以雪C先王之耻D孤之愿E也F敢问以G国报H仇者奈何?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窃,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与《鸿门宴》中“窃为大王不取也”中的“窃”的意思不同。B.向使,假使,与《六国论》“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的“向使”意思相同。C.孤,古代王侯的自称,与《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孤”意思不同。D.师,以……为老师,与《师说》“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的“师”意思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这四位秦国君主在位期间国力不断壮大,都能开疆拓土,这与他们重用来自各国的人才有密切关系。B.齐国乘燕国内乱之际攻破了燕国,杀死了燕王,在此背景下,燕昭王登上王位,他即位后,诚心诚意招募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仇。C.郭隗认为,如果国君以贤者为老师、朋友、大臣,这些人能帮助国君成就一番同样伟大的事业,而如果国君把贤者当成仆役,国家会灭亡。D.燕昭王采纳了郭隗的建议,他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果然,消息传开后,人才从各国争先恐后集聚燕国,燕国最后得以复仇。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2)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5.两则材料在论述如何对待“贤士”这一问题时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材料二: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安,“思国之安者”的“安”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中的“安”意思不同。B.克,“能克终者盖寡”的“克”与现代汉语“克勤克俭”的“克”意思相同。C.举,“举先王之政”的“举”与“举地千里”的“举”意思相同。D.利,“以兴利除弊”的“利”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阙秦以利晋”的“利”活用现象不相同。7.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而议事每不合B.昔取之而有余 而天下之理得矣C.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不为侵官D.其可忽乎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8.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终必不蒙见察 B.百姓乐用C.居域中之大 D.江南金锡不为用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豫游,指出游,游乐。帝王春天出巡为“豫”,秋天出巡为“游”。B.三驱,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指田猎有度,体现人们的“好生之仁”。C.“昨日蒙教”,“蒙教”指的是承蒙您赐教(指来信),是一种谦辞。D.五商三王:五帝,《史记·五帝本纪》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和周武王。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2)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3)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于天下,遂霸于戎;孝公用商鞅,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则无秦之强也。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此皆非秦之所生也,而陛下说之,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僻,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李斯《谏逐客书》有删改)材料二: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遂西入秦。至秦,拜为长史。秦王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既而拜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乃上《谏逐客书》。秦王乃除逐客之令,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馀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太史公曰: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史记·李斯列传》有删改)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诸侯A名士可下B以财者C厚遗结D之E不肯者F利G剑刺之。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获得”之意,与《送东阳马生序》中“无从致书以观”的“致”意义相同。B.却,“拒绝”之意,与贾谊《过秦论》中“却匈奴七百余里”的“却”意义不同。C.度,“揣度”之意,与《鸿门宴》中“度我至军中,公乃入”的“度”意义不同。D.阴,“暗中”之意,与范晔《张衡传》中“阴知奸党名姓”中的“阴”意义相同。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以秦穆公等四位国君为例,论证了客卿们不仅没有对不住秦,还对秦国有功。B.李斯认为不问青红皂白地从秦国逐出客卿,不是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办法。C.秦王听从了李斯废除逐客令的建议,开始结交并任用各国人才,最终统一天下。D.李斯凭借平民身份,辅佐秦君成就帝业,位居三公,可谓得到了极大的尊宠信任。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则无秦之强也。(2)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二、小阅读15.《谏逐客书》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16.请结合文本赏析《谏逐客书》是如何做到气势奔放、文采斐然的。17.《谏逐客书》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论据充分有力。请结合文本分析。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认为,从前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和秦昭王四位君主都依靠客卿,使秦国富裕强大。以此看来,客卿并没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B.文章指出,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东西才可用,那么不是秦国出产的器物也不能用,甚至连江南的金锡、西蜀的丹青也不能用了。C.李斯对秦王辞退一切宾客,把兵器和粮食给予寇盗,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与诸侯国建立怨仇的做法很不理解。D.李斯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道理劝说秦王,希望他不要赶走客卿,而加强敌国的力量。19.阅读《谏逐客书》,说说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的 20.下列对《谏逐客书》文意的理解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了秦国历史上穆、孝、惠、昭四代国君任用客卿而国富兵强的史实,用充足的事例说明客卿对秦国帝业的建立是有功的,从而证明了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一中心论点。B.作者在最后一段中说“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意在表明逐客不仅会导致本国人口减少,造成内部空虚,还会使敌国人力增加,而且客卿被驱逐出外必投奔其他诸侯,从而构树新怨。C.本文在论证的逻辑上步步推进,层层深化。时间上由远及近,先言古代,次论现实,再言及未来。在论逐客的危害时,程度由轻及重:如果没有客卿,秦国就不会富足强大;不仅不能统一天下,还有亡国的危险。D.文章重笔浓墨,铺张排比,列举出秦王所喜爱的珍宝、美色、音乐等大量的生活享用,目的是批评秦王快意当前、耽于物质享受、骄奢淫逸的生活作风。21.《谏逐客书》铺陈秦王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是为了A.警示秦王声色误国。B.宣扬秦国的强大富足。C.美化秦王以增强其接受劝谏的可能性。D.阐述重物轻人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22.《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命令的根本原因是A.排比,对偶连篇,行文气势充沛。B.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C.反复运用正反对比,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D.切中秦王想要统一天下的心理。23.下列对《谏逐客书》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斯认为,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和秦昭襄王四位君主都依靠客卿使秦国富裕强大。以此来看,客卿并没有什么亏欠秦国的。B.文章指出,如果必须是秦国出产的东西才可以使用,那么不是秦国出产的夜光之壁、骏马等也不能用,甚至连江南的金锡、西蜀的丹青也不能用了。C.李斯对秦王驱逐一切客卿以致给敌人提供武器和粮食,使得天下的贤士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与诸侯结怨的做法很不理解。D.李斯用“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道理劝说秦王,希望他不要驱逐客卿“以资敌国”。三、名篇名句默写24.《谏逐客书》: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在横线处填写出相关课文原句。(1)在《谏逐客书》中,作者直接表明自己对待逐客一事的态度的句子是“ ”,原因是逐客不但会使“ ”,而且会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2)《谏逐客书》中写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给人民和国家带来直接影响的句子:“ , 。”(3)在《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如果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却客疏士,那么最终结果会是“ , ”。(4)《谏逐客书》中李斯写地广人多兵强的句子:“ , , 。”(5)在《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秦国“弃黔首”“却宾客”就好比“ ”,是资助了敌人而削弱了自己。(6)李斯在《谏逐客书》的末尾作结时指出秦人“ , ”的危害,具有极强的理论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参考答案1.BDF 2.A 3.B 4.(1)于是瓦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使他们面向西方来侍奉秦国,功绩一直延续到今天。(2)现在大王您果真想要招纳贤士,就先从我郭隗开始;我郭隗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比我更贤能的人呢? 5.①材料一《谏逐客书》侧重从历史角度阐述客卿对秦国的重要性,列举秦国四位君主因重用客卿而成就帝业的事实,说明“逐客”是错误的,强调不能排斥外来的贤士,要广纳各国人才为秦国所用。②材料二侧重论述招纳贤士的方法,通过郭隗讲述不同对待贤士的态度会招来不同层次的人,强调君主应礼贤下士、尊重人才,并且以身作则,从尊重像郭隗这样的贤士开始吸引更多的人才。6.C 7.A 8.C 9.A 10.(1)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督责、管理、监督)人民,用盛怒来威吓(震慑)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内心却不服气。(2)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3)泰山不拒绝每块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舍弃细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广。11.CEF 12.C 13.C 14.(1)倘若四位君主拒绝客居秦国的外地人而不接纳,疏远贤士不加任用,这就没有秦国的强大了。(2)诸侯国那些来侍奉秦国的人,大概是为他们的国君到秦国来游说离间的,请求驱逐全部客居在秦国的外地人。15.本文论证方法多样。第一个就是以举例驳斥谬论;第二个是以演绎推理,铺陈事例,引出谬误,进行驳斥;第三个是正反对比,透辟分析有力的论证其要害;第四个是以归纳论证得出结论。16.①作者善用比喻,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最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有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如文中写道:“夫击瓮叩缶……适观而已矣。”这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任人方面也应该弃退秦国的那些平庸之辈,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人。此外,用“太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用“藉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益仇”的愚蠢行为,形象而具有说服力。②另外,也与作者多用铺陈、夸饰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多选用华美辞藻有密切关系。如文中写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况,手法铺张,多用排比、对偶句显得文势充畅,并有音节之美。其中写惠王用张仪之计而在军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就用了“拔、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使、施”等动词,可见辞藻的丰富。文中写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珍物的一段,不仅手法铺张,而且句式多用排偶,文气充畅,言调谐美,不乏色、乐、珠玉等方面的华美辞藻,极富有文采。17.《谏逐客书》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善用正反对比手法。有纵的方面的正反对比,昔四位国君唯才是用与今秦王的重物轻人的昔今之比;在横的方面,有秦王为政的重异地之物与轻异国之士的正反、是非之比。对比强烈,态度鲜明,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论据充分有力,更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18.C19.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举出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而成帝业的历史事实,说明客卿不可磨灭的功绩。举出生活中的现实事例,说明秦王喜用别国的珍宝,音乐,美色,而在用人问题上排斥别国的客卿,这重物轻人的做法与秦王想统一天下的目的是相悖的。对比分析,接纳客卿和驱逐客卿对秦国的利害关系。总结全文,得出结论:驱逐客卿将遭之秦国危亡。20.D21.D22.D23.C24. 窃以为过矣 国无富利之实 民以殷盛 国以富强 是使国无富利之实 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 国大者人众 兵强则士勇 藉寇兵而赍盗粮 (今)逐客以资敌国 损民以益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