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6.2《六国论》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一)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选自苏洵《六国论》)(二)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选自苏辙《六国论》)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以五倍A之地B十倍之众C发愤西D向E以攻山西F千里G之秦2.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表示尊称的词语很多,如卿,燕人称荆轲为荆卿;如子,郑伯说“吾不能早用子”:如君,烛之武曰“君知其难也”;如竖子,亚父曰“竖子不足与谋”,此外还有先生、夫子、丈人、阁下、长者、大人、兄台……B.“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南、河北”是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关中”是指“函谷关以西”地区。C.先:已经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长辈。D.《鸿门宴》中描述宴席座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反映了项羽的妄自尊大。3.比较苏洵与苏辙的《六国论》,对两篇文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六国破灭的原因这一点上,苏洵和苏辙父子二人的观点不尽相同。B.两文都把六国分为两类国家,并称赞其中的一类,抨击其中的另一类。C.苏洵是借古讽今,由论史转向论策,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策略。苏辙就史论史,结尾只表示了悲痛的感情。D.苏洵文和苏辙在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后,都感慨六国灭亡有其可悲之处。4.翻译下列句子。(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5.苏洵和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苏洵写作《六国论》的目的是什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节选自苏洵《六国论》)材料二: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人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冒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节选自苏轼《论养士》,有删改)材料三: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以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节选自苏辙《六国论》,有删改)6.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盖未尝不咎A其B当时之士C虑患之D疏E而见F利之浅G且不知H天下之势也。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介词,因为、由于,与《鸿门宴》“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以”意思不同。B.速,迅速、快速,与《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中的“速”意思相同。C.窃,私自,与《谏逐客书》“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中的“窃”意思相同。D.之,结构助词,可不译,与《谏太宗十思疏》“求木之长者”中的“之”用法相同。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各国诸侯及卿相都争相养士,苏轼认为这样会加重老百姓的负担。B.苏轼认为,国家有坏人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应把他们分别处理安置,不可以尽数铲除。C.苏辙对六国拥有土地、军队等优势却为秦所灭感到奇怪,认为一定有能用来自安的计策。D.韩、魏不能抵挡强秦最终屈服归向秦国,此后秦国便与韩、魏的军队串通对付东边各国。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2)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10.请结合材料,概述“三苏”对六国的存灭各持怎样的观点。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六国论苏 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1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指出应断之处的对应字母。盖未尝不咎A其当时B之士C虑患之疏D而见利之E浅F且不知G天下之H势也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家,最早出自《孟子·滕文公》,指门第高贵、世代为官的人家,后指世世代代相沿的大姓氏大家族。B.窃,敬辞,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本文指自己。C.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按礼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并有出军赋和服役的义务。D.山东,和“山西”相对,战国、秦、汉时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又称关东,亦指战国时秦以外的六国。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厚韩亲魏以摈秦”。B.苏辙所说的“天下之势”是“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C.苏辙认为六国的“自安之计”是“厚韩亲魏以摈秦”。D.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2)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15.苏洵《六国论》与苏辙《六国论》论证的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否相同?二、文言小题16.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为轮,其曲中规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C.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故为之文以志D.而秦兵又至矣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17.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论》选自《嘉祐集笺注》,作者字明允,他人号之老泉。B.《六国论》总结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但本意不在悲叹六国的灭亡,而在讽喻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C.《六国论》和《过秦论》一样都是史论。史论是作者从一定的立场观点出发,对某一史料进行研究而得出结论的一种文体。D.《六国论》语言颇具特色,句子长短相间,句式丰富多彩;论证语言有正面说,有反面说,有直接说,有隐含说,相映成趣。18.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①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③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④不能独完 ⑤能守其土,义不赂秦A.①④ B.②⑤ C.③④ D.①③19.下列各句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厥先祖父 厥:相当于“其”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确定C.胜负之数 数:次数D.始速祸焉 速:招致2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 互:交互 盖失强援 盖:大概B.思厥先祖父 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 厌:满足C.故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清清楚楚 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D.后秦击赵者再 再:第二次 苟以天下之大 苟:苟且2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破灭之道也(规律) ②率赂秦耶(全都)③固不在战矣(所以) ④思厥先祖父(他的,他们的)⑤诸侯之所亡(灭亡) ⑥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三、名篇名句默写22.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六国破灭, ,战不善, ”的精辟论点。(2)《六国论》中苏洵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 , 。(3)《六国论》中,苏洵认为,齐国没有贿赂秦国,结果“ ”,原因是“ ”。四、作文23.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苏洵引用此句,运用比喻论证方法,把六国用土地贿赂秦国的事实和导致灭亡的道理形象地表达了出来。请你也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简单论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250字左右。《16.2《六国论》练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参考答案1.BCE 2.A 3.B 4.(1)后来秦国两次进攻赵国,李牧接连使秦军退却。(2)如果凭借我们这样强大的国家,自降身份而跟从六国灭亡的旧事,这就在那灭亡的六国之下了。 5.原因:①苏洵认为六国灭亡弊在赂秦。②苏辙认为六国之士背盟败约,自相残杀,致使被秦国逐个击破灭亡。目的:苏洵写作《六国论》,意在讽谏宋王朝以六国破灭为鉴戒,不要屈服于外侮,而要奋起抗敌。6.CEG 7.B 8.D 9.(1)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2)(那些)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珍贵的食物,被安置在上等的馆舍中的人,哪里数的清? 10.①苏轼认为六国灭亡是因为贿赂秦国,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失去了外援,所以灭亡。②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关键在于是否养“士”。六国通过招揽贤能之士,使人才各得其职,从而使国家相对安定。③六国之所以灭亡,要归咎于当时六国谋士的思虑疏略,见识浅薄,不明了天下的形势。11.CDF 12.B 13.A 14.(1)舍弃小小的韩、魏,(让其)去抵挡如狼似虎的强大的秦国,它们怎么能不屈服并投入秦国的怀抱呢?(2)秦国军队不敢越过韩、魏来觊觎齐、楚、燕、赵四国;那么,齐、楚、燕、赵四国就能凭借这种形势使自己得以保全了。 15.不同。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用土地贿赂秦国,这样做不仅无形之中削弱了自身的国力,同时使自身失去了可依靠的互助国。苏辙认为,六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没能利用好韩、魏的屏障作用,他认为若韩、魏在其他四国的支持下将武力抗衡进行到底,六国最终的结果便不至于此。16.D17.A18.B19.C20.D21.A22. 非兵不利 弊在赂秦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终继五国迁灭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23.(示例)社会好比一个人的身体,而我们每个人就好比它的一个细胞,只有每个细胞都发挥了作用,整个身体才会健康,生命才会存在。一个人比之社会是小的,但一个人的作用却·是不能忽视的;个人力量是小的,但个人的精神却往往能在社会中折射出夺目的光彩。许多工人、农民、战士…也许历史上并没有留下他们的名字,更没有记下他们的功勋,但他们贡献了全部的光和热。正如无名的小星聚成了浩瀚灿烂的星空,没有它们,夜空将是何等暗淡。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颗无名小星,如果大家都存在那种个人力量太小的思想,而不愿献出光和热,我们伟大的祖国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