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第一单元核心素养卷(语文要素:分清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阅读考点:1、根据作者想要重点表达的意思,分清文章主次。2、理清文章脉络,抓住重点内容品读。 阅读技巧:分清内容的主次,把握内容详略,并体会其作用。并能在习作时,能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1)叙述一件事,一般事情的开端和结局略写,经过要详写。(2)在总分总结构的文章中,总写部分略写,分写部分详写;概括部分略写,典型事例详写。比如《藏戏》一文中,开头简述藏戏的主要特点,结尾简述藏戏的传承方式,中间部分详细介绍了藏戏的形成和特色。(3)最能体现中心的部分详写。比如《北京的春节》中讲的是老北京过春节的独特习俗,而最能体现北京独特习俗的就是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这几天了,所以这几部分详写,其他的日子大体相似,所以就没有必要详细描述了。再如《腊八粥》,作者极力表现的是腊八粥的诱人,所以对八儿盼粥、分粥、猜粥、看粥的情节进行详写,表现了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而对喝粥的情节进行略写。详略安排得当,中心突出,表达才清楚。我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分清文章的主次,才能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2、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生动有趣,耐人寻味。北京春节的热闹非凡,腊八节的香味袭人,藏戏的生动有趣都需要仔细阅读才能体会到不同节日的快乐与享受。注意引导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3、体会作者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利用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课内同步训练:一、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10分)北京的春节(节选)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1、用“\”划去不是老北京除夕活动的内容。(2分)做年菜 拜年 守岁 贴年画 放鞭炮 逛庙会 穿新衣2、用“_____”画出文段中心句。(1分)3、“除非万不得已”联想一下,哪些情况下人们才不回家吃团圆饭?(至少两种) ,从这句话你体会到 。(2分)4、老舍笔下的春节色、声、味俱全,摘抄相关词句回答:(3分)A.色:B.味:C.声:5、全文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的温馨与美好,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分)二、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12分)腊八粥(节选)①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罢,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罢!”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②“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③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④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儿。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1、“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下面句子不属于他猜想的是( )。(2分)A.栗子跌进黄焖鸡锅子里,不久就融掉了 B.锅巴围着锅边成一圈C.饭豆煮得浑身肿胀 D.粥的颜色是深褐。2、八儿的话显示了他的“ ”样,这句话要读得 ,语速 ,表现出八儿猜粥时的 。(3分)3、第②段属于 描写和 描写,“呃”“惊异”生动地刻画了八儿看到腊八粥时的 。(3分)4、“跌进锅里”运用 手法,把将栗子放进锅里说成 ,语言 。(2分)5、选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对腊八粥进行了细腻的描写,让人垂涎欲滴。请你也照样子,用一两句话描写一种你喜爱的食物吧。(2分)三、课内阅读理解。(8分)十五夜望月[唐] 王建,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把古诗补充完整。(2分)2、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 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 的特点。(2分)3、这首诗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2分)4、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2分)四、对比阅读。(7分)【材料一】在藏戏里,身份相同的人物所戴的面具,其颜色和形状基本相同。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威严。王妃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柔顺。巫女的面具半黑半白,代表其两面三刀。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材料二】京剧脸谱是根据人物性格或人物类型来设定色彩的。红色的脸谱表示忠勇侠义,黑色的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甚至鲁莽,黄色的脸谱表示骁勇或凶暴,蓝色或绿色的脸谱表示粗豪暴躁,白色的脸谱一般表示奸臣、坏人。1、根据材料内容,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3分)①藏戏面具和京剧脸谱的颜色都是依据人物的身份来确定的。( )②相同颜色在不同剧种中含义不同,绿色在藏戏、京剧中分别代表柔顺、粗豪暴躁。( )③藏戏中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的,代表国王威严,让人敬畏。( )2、下面是给《三国演义》中的人物画的京剧脸谱,读材料二,将脸谱与人物对应。(填序号)(3分)张飞( ) 关羽( ) 曹操( )3、面具和脸谱,都是戏曲文化的重要部分。请你为弘扬戏曲文化提出两条有益的建议。(2分) 类文拓展训练:五、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0分)童年的春节(节选)冰心我十一岁那年,回到故乡福建福州,那里过年又热闹多了。我们大家庭里是四房同居分吃,祖父是和我们这一房在一起吃饭的。从腊月二十三日起,大家就忙着扫房、擦洗门窗和铜锡器具,准备糟和腌的鸡、鸭、鱼、肉。祖父只忙着写春联,贴在擦得锃亮的大门或旁门上。他自己在元旦这天早上,还用红纸写一条“元旦开业,新春大吉”,以下还有什么吉利话,我就不认得也不记得了。新年里,我们各人从自己的“姥姥家”得到许多好东西。首先是灶糖、灶饼,那是一盒一盒的糖和点心。据说是祭灶王爷用的,糖和点心都很甜也很黏,为的是把灶王的嘴糊上,使得他上天不能汇报这家人的坏话!最好的东西,还是灯笼,福州方言,“灯”和“丁”同音,因此送灯的数目,总比孩子的数目多一些,是添丁的意思。那时我的弟弟们还小,不会和我抢,多的那一盏总是给我。这些灯有纸的,有纱的,还有玻璃的。于是,我屋墙上挂的是“走马灯”,上面的人物是“三英战吕布”,手里提的是两眼会活动的金鱼灯,另一手就拉着一盏脚下有轮子的“白兔灯”。同时我家所在的南后街,本是个灯市,这一条街上大多是灯铺。我家门口的“万兴桶石店”,平时除了卖各种红漆金边的伴嫁用的大小桶子,还兼卖各种的灯。那就不是孩子们举着玩的灯笼了,而是上面画着精细的花鸟人物的大玻璃灯、纱灯、料丝灯、牛角灯等,元宵之夜,都点了起来,真是“花市灯如昼”,游人如织,欢笑满街! 元宵过后,一年一度的光彩辉煌的日子,就完结了。当大人们让我们把许多玩够了的灯笼,放在一起烧了之后,说:“从明天起,好好收收心上学去吧。”我们默默地听着,看着天井里那些灯笼的星星余烬,恋恋不舍地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惆怅寂寞之感,上床睡觉的时候,这一夜的滋味真不好过!1、短文是按 顺序来写的,我是从文中的 、 、这些词语感受到的。(4分)2、福建福州春节的特点可以用文中的“ ”一词来概括。(1分)3、福州人过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仔细阅读短文,简练地概括出来。(2分)4、“我们默默地听着,看着天井里那些灯笼的星星余烬,恋恋不舍地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惆怅寂寞之感,上床睡觉的时候,这一夜的滋味真不好过!”这句话表达了作者 的心情。(1分)下列对短文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作者采用有详有略的写法,使短文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给读者留下的深刻的印象。B.短文对腊月二十三日到元旦这段时间的传统习俗、元宵过后烧灯笼等内容介绍得很简略。C.作者重点介绍从“姥姥家”得到的好东西时,平均用力铺开写,介绍了得来的灶糖、灶饼和最好的东西——灯笼。六、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0分)母亲那碗腊八粥儿时的记忆中,每当迈进了腊月的门槛,母亲便开始扳着手指数起日子来,念叨着:“快到腊八了,又该给你们熬腊八粥喝了……我小的时候,乡村还是比较贫困的,粥可谓是庄户人家的主食了。那年头,稠粥是不敢奢望的,生活不宽裕的家庭,因为舍不得多放米,有时稀得能照出人影儿。只有富裕点的人家,那粥才浓些,是真正的大米粥,人们就夸张地说成“竖勺子不倒”了。这粥,最好喝的当然还得数腊八粥,但除了过腊八节,寻常的日子里更是难得吃上一顿的。据老辈人说,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度日,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时牵牛走过一座独木桥,牛脚下一滑跌下了桥,将腿摔断了。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朱元璋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一个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过上了好日子,为了铭记当年被财主关进房子忍饥挨饿的痛苦经历,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传说故事在小孩子心中总是神奇的,因此,在清晰地记下了这个美好故事的同时,也记住了那年那月腊八粥的诱人甜香。每到腊月初八,母亲就会早早起床熬腊八粥。腊八粥的食材是很丰富的,除了可以选用豌豆、黄豆、红豆、绿豆、高粱等粮食作物,还可以加入青菜、慈姑、荸荠、红枣、白果等蔬菜和干果。听母亲说,“腊八”一词中的“八”字,一般在配料时都是以凑齐八样为宜,搭配可随各人喜好而定。熬腊八粥是很费时的,但母亲却总是很有耐心。她先将豆油在锅里烧热,再放进葱花和盐爆锅,然后逐步加入水和配料,待锅烧开后才会放点菜叶进去搅匀。其中,花生米是母亲用菜刀在面板上挨个切成碎块的,喝着母亲做的腊八粥,每当嚼到里面的花生米时,感觉那味道真是格外的香。当浓浓的香味在屋子里弥漫开来时,母亲便开始喊我们起床。腊月正是呵气成雾、滴水成冰的季节,每当从被窝里钻出来,浑身早已冻得发抖。母亲把那香味扑鼻、色泽鲜艳的腊八粥盛到碗里时,我们激动的心情便再也按捺不住,会敞开腮帮子大嚼大吃,因为粥烫得厉害,“吸吸溜溜”的声音响成一片。每当嚼到里面细碎的生米时,感觉那味道真是格外的香。一家人你一碗我一碗,一边品尝着香稠的美味,一边称赞着母亲的厨艺。母亲端着碗坐在一边也不管我们,只用那充满了爱的目光凝视着我们。待到额头上、鼻尖上沁出细密的汗珠时,那心窝里就别提有多温暖了!冬去春来,物换星移,近三十年的时光一晃而过。如今,腊八粥也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虽然现在城市粥店里腊八粥的用料已与以前大相径庭,什么桂圆、莲子、枸杞、蜜饯等既营养又保健,十分讲究,但我吃来却总感到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1、短文第2自然段中,“竖勺子不倒"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2、下列对短文第3自然段讲述有关腊八粥的传说故事,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A.从全文来说,这一叙述方式属于插叙。B.交代了腊八粥的来历,丰富了短文内容。C.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讲述了朱元璋从放牛娃成为皇帝的过程,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D.表现了朱元璋忆苦思甜的情怀,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不忘过去,珍惜现在情感。3、作者详细描写的是哪部分内容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与小时候的腊八粥相比.现在城市粥店里腊八粥的用料又多又好,可作者“总感到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这是什么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5、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阅读链接”材料都写到了吃腊八粥的情景.试比较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分)【阅读链接】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刘绍棠《本命年的回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现代文阅读理解。(7分)云南的歌会(节选)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迤西歌舞早已著名全国,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警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串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辨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做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1分)2、“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中的“这”指什么?用“ ”在文中画出。(1分)3、“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多”字在文中是不是可有可无?为什么?(2分)4、在对歌的场面中,作者对云南女子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文段中运用了几种描写手法?表现出云南女子怎样的特点?(3分)八、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0分)赛龙舟端午节到了。 中午,沿江路河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十分热闹,人们都在焦急地盼着龙舟的到来。隐隐听到远处一片锣鼓声,龙舟出现了,龙舟过来了! 它们就像一条条出海的蛟龙。 长长的“龙体”上涂满了鳞甲形的斑斓花纹。 那昂起的龙头威武无比,那翘起的龙尾直指蓝天。每条龙舟上,都整齐地坐着两排划船手。他们穿着一式的运动衣,划着一式的短桨。船头还有一个站着的人,身子一颠一颠地使劲击鼓、敲锣、吹哨子。 随着“咚锵,咚锵”的锣鼓声,短桨整齐、急促地一起一落,激起了一团团雪白的浪花。龙舟就在这浪花中有节奏地起伏着,飞快地前进着,真像是龙腾大海,好看极了! 壮观极了!竞赛进行得十分激烈。最前面的几条龙舟,你追我赶,忽而这条在前,忽而那条在前,船与船之间的距离不到一个“龙头”,咬得可紧了! 堤上的人群激动地呐喊着:“加油! 加油!”许多人还点燃鞭炮抛向江面助威。我也禁不住握紧拳头大喊大叫,直到龙舟都过去了,还久久不能平静下来。龙舟竞赛,充满着公平竞争、积极向上的精神。那热烈的气氛、壮阔的场面和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劲头,让人久久难忘。1、用“ ”在第2自然段中画出比喻句,这句话把 比喻成 。2、用“ ”画出选文第3自然段的中心句。3、文中“咬”的意思是 ,可以把“咬”字换成“ ”字。4、选文通过写 和 的表现,体现了比赛的激烈和热闹。5、这场竞赛体现了 、 的精神。 核心素养提升:九、生活中的语文。(7分)过春节,贴春联,送祝福。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每当此时,神州大地到处张灯结彩,迎春接福。让我们走进春节,看一看家乡“过年”的习俗吧!1、【选春联】春联起源于桃符,是过春节的重要标志。当人们在家门口贴上春联的时候,意味着春节正式拉开序幕。作为对联的一种,春联同样讲究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内容相关,仄起平收。请在下面的句子中选出一副春联。(填序号)(2分)①民安国泰逢盛世 ②五羊献瑞报佳音③和和顺顺地生财 ④风调雨顺颂华年上联:下联:2、【过新春】过年人们喜欢吃饺子,蕴含 之意;放鞭炮有 之意;除夕守岁有 的用意。(3分)3、【送祝福】拜年是春节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的一种方式,除夕24点以后,新的一年真正开始,大家互相祝贺。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请在下面的长辈中任选一人,写出你对他(她)的祝福。(2分)①奶奶 ②妈妈 ③叔叔 ④阿姨十、古诗文阅读。(8分)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 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1、解释加点的词。(1分)①送鲍浩然之浙东。②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2、品读词句,完成练习。(5分)①“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这两句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水比作,把山比作 。词人运用这样的比喻意在凸显( )。A. 山水的柔美多姿。 B. 山水像人一样有情有义。C.作者内心的明朗欢喜。 D.作者内心的郁闷愁苦。②“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这两句词中的“春”有两层含义,既指 , 也喻指 。3、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2分)参考答案一、1、拜年 逛庙会2、除夕真热闹。3、除夕值班,飞机晚点 人们对传统习俗的重视,对亲情的眷恋4、红红的对联,各色年画。 酒肉的香味。鞭炮声日夜不绝。5、全文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二、1、D2、“馋” 高昂 稍快 好奇和欣喜3、语言 神态 惊喜4、拟人 栗子自己不小心跌进锅里 幽默风趣。5、拟人 才天亮,卖冰糖葫芦的已经开门了,把涨着通红的小脸的山楂串起来,放在板子上,再把刚煮熟的糖浆淋在上面咬一口,酸酸甜甜,酸的是山楂,甜的是糖浆,好吃极了。三、1、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2、地白 凄清3、描绘了十五月夜明朗素洁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为下文抒发秋思之情起到了铺垫作用。4、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蕴藉。四、1、①X②V ③V2、BAC3、①开展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增进青少年对戏曲文化的了解。②社区组建戏曲文化宣传小组,定期组织经典戏曲剧目表演。五、1、时间 腊月二十三日 新年里 元宵过后 2、热闹3、进行大扫除,扫房、擦洗门窗和铜锡器具;准备糟和腌的鸡、鸭、鱼、肉等;写春联、贴春联;用糖和点心祭灶王爷;送灯、挂灯、赏灯。4、对春节的留恋、不舍 5、C六、1、粥很浓稠 2、C3、作者详细描写的是母亲数腊八粥和“我们”喝腊八粥两部分内容。这样写详略安排得当,突出中心,深化了母亲慈爱的形象。4、儿时乡村生活贫困,物质匮乏,儿时的膳八粥是母亲亲自做的,粥里融入了母亲的爱,有家的味道,所以,即使现在城市粥店里腊八粥的用料又多又好、作者也“总感到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5、示例:相同点是都写出了腊八粥的色、香味(好看、好闻、好吃);都表现了作者对腊八粥的分外喜爱之情。不同点是吃腊八粥时的心理略有不同。短文表现了吃粥时的激动和兴奋之情,以及对母亲厨艺的赞美,而《木命年的回想》则表现了吃腊八粥时的矛盾心理;一方面“舍不得吃”,另一方面“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七、1、主要描写了山野对歌的场景。2、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3、不是。“多”是说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还有其他内容,与下文“也唱其他故事”照应。4、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表现出云南女子美丽、活泼、开朗、善歌的特点。八、1、它们就像一条条出海的蛟龙。龙舟 蛟龙2、竞赛进行得十分激烈。3、追赶紧逼 追4、堤上的人群 “我”5、公平竞争 积极向上九、1、上联:① 下联④2、喜庆团圆、吉祥如意 辞旧迎新 珍爱光阴、为延长父母寿命3、奶奶:祝您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多福多寿。十、1、往,去。 想要。山水交汇的地方。2、美人流动的眼波 美人蹙起的眉毛 B3、春天 幸福的生活4、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