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标导航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的起源特征。 1、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分布,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2、结合考古发掘成果,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3、搜集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等相关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考古材料与文献在研究早期国家起源中的作用。 4、了解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等概念,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政治特点。重点难点 1、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特点 2、难点:早期国家的特征时空坐标【考点突破】考查角度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考点1、石器时代的分期(1)分期: 旧石器 和 新石器 两个时代。(2)分期依据:制作 石器 的技术不同。考点2、旧石器时代:中华先民的出现(距今170万年到1万年)(1)概念:指以 打制 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2)代表性文化遗址:距今约 170 万年的 元谋人 和距今约 70 万至20万年的 北京人。(3)生产与生活:能以 打制 方法制作简单工具。从事 渔猎 和采集,过着 群居 生活 。已经学会用 火 。考点3、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的奠基(距今1万年到五千年)(1)概况A、含义:是指以 磨制 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B、时间:距今约 1 万年前。C、生产与生活:已经大量使用 陶器 ,开始从事原始 农业 ,饲养 家畜 ,生活逐渐稳定。D、遗存分布:数量 众多 ,分布 广泛 ,奠定了 多元一体 的发展基础。(2)文化遗址代表:A、仰韶文化:距今约 7000到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B、大汶口文化:距今约7000到5000年前,出现在黄河下游。C、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到5000年前,出现在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 养蚕缫丝 技术。D、龙山文化:距今约 5000年出现在黄河中下游。代表器物是黑陶,被称为“蛋壳陶”。E、红山文化:距今约5000年出现在辽河上游。出土了精美的 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F、良渚文化:距今约5000年出现在长江下游。出土了精美的 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考点4、原始社会组织的社会特征(1)原始社会组织分为原始人群、 母系 氏族社会和 父系 氏族社会三个阶段。(2)母系氏族社会,A、出现时间:旧石器 时代晚期。B、社会特征: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 劳动 ,成果共享。(3)父系氏族社会A、出现时间:新石器时代晚期。B、社会特征:社会 贫富 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C、发展趋向: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他们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中国即将迈入 阶级 社会的门槛。【学习聚焦】石器时代人类先后以打制和磨制的石器作为工具。【思考点】(教材第2页)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观察《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你能指出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吗 提示:中国早期人类遗址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分布广泛,这说明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有多元发展的趋势:中国早期人类遗址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流域,尤其是长江流城和黄河流域,这些地区往往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更适合人类生存。【拓展1】中国史前农业的类型及特点中国以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为基础,南北分别形成稻作、粟作史前两大农业系统的格局,这在世界史前农业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拓展2】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明曙光。1、社会组织内部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贫富差异和等级分化。2、某些掌握政权、军权或宗教权的“王者”已经出现。3、遗址中城墙、围壕和祭祀遗迹的出现,表明专供统治者居住的,作为政治、文化、宗教中心功能的城邑已经出现。【拓展3】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少有的原生性文明。据考古研究表明,中华文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出现了若干文化区系,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逐渐形成以中原为核心,以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为主干,其周围围绕多个区域性文化的重瓣花朵格局,这一结构模式不仅直接影响了中国青铜文化的分布格局,而且奠定了中国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文化基础,对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深远影响。【概念阐释1】母系氏族社会母系氏族,就是每个氏族的全体成员都有一个共同的老祖母,他们是以母系血缘为纽带联结在一起的。在母系社会中,妇女对财产的支配权大于男子,氏族家庭是以女子为中心建立起来的。【概念阐释2】父系氏族社会男性社会地位高于女性,婚姻关系由"从妻居"变为"从夫居",子女成为父系氏族的成员和父亲财产的继承者。贫富现象出现,私有财产萌芽。父系氏族社会后期,氏族社会走向瓦解,阶级社会开始出现。考查角度二 从部落到国家考点1、部落联盟:(1)三皇时代: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2)五帝时代:A、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黄帝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 炎黄 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B、根据 推举 和考察,由舜继承尧的地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C、夏部族的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 禅让 ,成为联盟首领。考点2、夏朝:中国历史第一个奴隶制王朝(1)建立:约公元前 2070 年, 禹 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2)世袭制:禹死后,其子启继位, 世袭 制代替了禅让制。(3)国家管理:A、夏王:是最高的 统治 者。B、中央:设有主管 行政 、军事、 司法 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C、地方:夏朝社会仍然是 聚族 而居。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 间接 统治。(4)文化遗存: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 二里头 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学习聚焦】禹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标志着“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巨大进步。【概念阐释1】国家国家是一个成长于社会之中而又凌驾于社会之上的、以暴力或合法性为基础的、带有相当抽象性的权力机构;新的社会制度取代了由血缘关系决定的氏族制度,这就是具有公共权力的国家制度。【概念阐释2】三皇五帝三皇: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氏--发明网、陷阱,养殖,烹调,八卦;神农氏--原始农业和医药始祖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学思之窗】(教材第5页)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说法 提示:关于启继位的不同说法反映了从公天下的禅让制到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的转变并非一帆风顺。体现了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态度。(1)根据《史记·夏本纪》的记载,禹先举荐培养了皋陶,因皋陶早卒,禹又举荐益作为接班人,这说明禅让制在禹的时代仍有很大影响,他还不敢明目张胆地将王位传给启。这种说法倾向于理想化的政治诉求。(2)《战国策》中记载的关于启和益的冲突也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说明这一转变并非理想化的风平浪静。这种说法肯定了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考查角度三 商和西周考点1、商朝的兴衰:(1)建立:约公元前 1600 年,黄河下游的商部族首领汤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2)迁都于殷: 商朝的都城多次迁移,后来定于殷,所以也称殷朝。(3)文化成就A、文字:河南安阳出土 甲骨文 ,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已是一种成熟文字。B、殷墟还出土了许多 青铜 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4)国家管理:A、商王:是最高的统治者。B、中央:设有 尹 及各类事务官。C、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 王畿 地区;外服指商王 间接 控制的方国和部族。(5)影响范围:东到 大海 , 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 燕山 。考点2、西周统治:(1)建立:公元前 1046 年,周部族首领周武王率众伐纣,建立周朝,定都在 镐京 ,史称西周。(2)制度:实行 分封 制和 宗法 制。A、目的:巩固西周的 统治 。B、意义: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 权力 和 财产 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3)“共和行政”A、原因: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B、概况:周厉王出逃,由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4)灭亡:公元前 771 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乘西周王室内乱,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 洛邑。考点3、商和西周的经济A、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主要使用 木 、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 青铜 农具极少。B、土地制度: 奴隶主 土地国有制。 井田制 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C、手工业: 青铜铸造 是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学习聚焦1】甲骨文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大量的西周青铜器铭文,反映了西周贵族的各种活动。【学习聚焦2】商朝建立的是一种松散的国家管理结构,商王只是方国联盟的共主,方国自主权很大;商朝维系统治的主要手段是军事暴力和垄断神权。【拓展】商朝盛行神权政治。中国古代统治者多以天命神权来诠释所获得的政权与君权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天命是思想家们解释一切社会、政治或历史现象的重要标尺。殷商时期,“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是神权政治兴盛的标志。商朝神权政治盛行的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限制了人们的认知能力;统治者借迷信崇拜,加强对劳动人民的残酷统治。【拓展】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井田制是西周时期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1、分封制起到维系、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保证奴隶制国家对奴隶和平民进行统治的作用,是西周奴隶制国家强盛的政治保证。2、井田制规定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是决定奴隶制经济形态存在、发展和西周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3、二者相互影响,是西周奴隶制兴盛的支柱。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瓦解、分封制破坏,奴隶制文明逐步为封建制文明所取代。【概念阐释1】内外服制商朝在盘庚迁殷后采取的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域分为内服和外服。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其特点是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中央政权与各附属国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概念阐释2】井田制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下的土地经营方式,井田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周王,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但臣下只能世代享用,未经王室和公室特许,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还要交纳一定的贡赋。在生产方式上,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井田制规定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是西周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概念阐释3】华夏华夏含义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华大家庭内各民族之间的互动与交融。春秋时期,华夏意指具有礼仪文化的中国人,以此与他族相区别。之后,华夏的含义由专指汉族及其前身,到现今泛指中国各民族,族称含义淡化,政治成分增多。华夏民族是在多元一体的转化中发展壮大,这成为世界上一种特殊的民族现象。【概念阐释4】“仁”与“礼”“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只有具备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才能追求“仁”的境界,即“礼”以“仁”为基础,“仁”靠“礼”来维护,两者相辅相成。【概念阐释5】“封建制度”和“封邦建国”“封建制度”与“封建社会”相联系,是以地主阶级掌握土地和政权、压迫和剥削农民阶级为标志的社会制度;而中国古代的“封邦建国”亦称“封建”,主要指分封制,是周王为了巩固统治,将王族子弟、功臣和前朝贵族等分封到各地,建立世袭诸侯国的一种政治制度。【概念阐释6】“家国同构”1、“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2、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嫡长子世袭王位,是君主,也是宗族的大宗。其他诸子分封为诸侯,是臣子,也是宗族的小宗。3、“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洽。把在家“孝亲”的血缘情感转化为为国“孝忠”的爱国情怀,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这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概念阐释7】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各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中,在历史、心理、社会、制度、政治、文化等层面取得一致性或共识性的集体身份认同。分封制有利于周文化的扩展,推动中华文明的传播,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文化心理认同逐渐形成。这种“大一统”的“共同体”意识是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概念阐释8】工商食官工商食官:商周时期工商业归国家管理的制度。“工”主要是指各种从事手工业生产者,“商”主要是指从事商品交易活动者,其均隶属于官府,为王及诸侯国君服务,其衣食由官府提供。工商之家分区聚族而居,技艺世代承传,按官府指令和需要进行生产,管理工人生产的官吏称“工师”。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但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营手工业的出现。官营手工业效率低下,周王室的衰微,导致了“工商食官”制度的衰落。【易混易错】正确区分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一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但分封制并不是全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宗法制中的“两个凡是”:凡是强调血缘关系的,必选宗法制;凡是考查继承权,不管排行,只看嫡系,嫡长子继承是基本原则。【拓展】分封制实行的必要性:1、周灭商后,其人口和军力无法控制全国的广阔区域,所以需要诸侯国来镇守。2、当时还没有发生较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各个地区差异较大,需要通过分封来促进各地区对周文化的认同。【易混易错】分封制下的诸侯易形成割据势力,但分封制促进了统一的文明进程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很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但通过分封制,周文化传播到各封国,周王室通过封国密切了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这推动了民族交融,促进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拓展】阅读教材第6页“西周分封示意图”:思考周初分封的诸侯国在地理分布上有何特点?1、以诸侯与周王室的亲疏关系而划分,在统治策略上意图以亲制疏,将血缘内聚力转化为政治向心力。2、以河流为中心,先秦时期,黄河流域是我国经济重心,经济决定政治,所以分封也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思考点】(教材第6页):商朝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 提示: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社会组织中的血缘关系尚未完全被打破,统治者没有能力对王畿之外的广大地区实行直接控制。内外服制是当时能够实现的、对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统治的较好方式,但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考点训练】1、赵明同学对历史非常感兴趣,今年暑假他准备去考察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遗址,你觉得他应该到( )A、云南省元谋人遗址 B、浙江省河姆渡遗址C、山东大汶口遗址 D、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2、1982年,北京人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 D、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3、一代伟人孙中山的诗句“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反映了我们经常讲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从哪一人物开始( )A、黄帝 B、炎帝 C、禹 D、舜4、关于商朝的历史,则因有近代殷墟出土的遗物以为佐证,已大体可以列入信史的范围。下列出土的遗物可以佐证商朝历史的是( )A、棉纺织品 B、景德镇的瓷器 C、刻有文字的甲骨文 D、圆形方孔半两钱5、西周封邦建国时,周王常通过与异姓有功的贵族联姻,形成甥舅关系,这些诸侯国被称为“甥舅之国”。这反映出( )A、受封主体发生转换 B、利用宗法关系巩固统治C、西周礼制发生变化 D、周王直接控制区域扩大6、历史上中国社会经常动荡不安,但文化仍能保持传承,这得益于中国有一个以亲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它是中华民族重新走向聚合的社会基础。这表明宗法制( )A、有助于社会长治久安 B、阻碍中国现代化发展C、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 D、保证了各民族团结7、商代的甲骨文目前仅集中出现于殷墟一地,而周朝的青铜铭文则遍布四面八方。这表明在周朝( )A、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显著加强 B、汉字开始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字C、青铜器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 D、贵族阶级丧失了文化话语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