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统编版 必修4 哲学与文化 3.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课件(共6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政治 统编版 必修4 哲学与文化 3.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课件(共69张PPT)

资源简介

(共69张PPT)
没有路的时候,我们会迷路,路多了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
---- 《额尔古纳河右岸》
1.辩证法的总特征:
2.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3.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4.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矛盾的观点
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分析法
联系、发展
生活中蕴涵矛盾的例子
没有菱角的人走的会很快,但下坡也会滚得更远。
如果放弃过早,你永远不知道你会错过什么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3.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
二.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三.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学习目标:
1.矛盾的含义?两个基本属性?各自含义?关系?
2.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3.矛盾的特殊性含义和表现的原理?
4.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含义和地位?辩证关系原理?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含义和地位?辩证关系原理?
7.两点论和重点论含义?关系
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地位?意义?
①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②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④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⑤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⑥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
⑦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
下列是否是哲学上的矛盾?
注意1:哲学上所讲的矛盾 ≠ 逻辑矛盾 ≠ 生活中的矛盾
①哲学矛盾:指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
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
哲学矛盾无处不在,不可避免。
②逻辑矛盾:人们在叙述问题、回答问题时出现首尾不一、相互打架的现象。
即逻辑矛盾是人为制造的,具主观性,逻辑矛盾可以避免。
③日常生活中的矛盾是哲学矛盾的具体表现,二者是共性与个性关系
一.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
1.矛盾的含义: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
矛盾概念反映的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注意2:不能把矛盾的一方叫对立,另一方叫统一。
①“对立”和“统一”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矛盾双方本身。
②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与统一关系两者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例:矛盾双方对立的关系:生对死;存对亡;强对弱;
矛盾双方统一的关系:有生才有死;无弱就无强;
③不能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优点和缺点,都存在好与坏两个方面。
家庭教育
父母
子女
学校教育
学生
注意3:准确理解“事物内部”
①即“事物本身所固有”,不是从外部强加的,---矛盾是客观的
②不仅指事物内部有矛盾,事物之间也存在矛盾,---矛盾是普遍的
注意4:但不能认为任意两个事物之间都有矛盾
只有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才能有矛盾。
教育体系
老师
美国有一个自然保护区,原来有许多鹿群和狼群。人们为了保护鹿群,把狼全打死了。鹿群在尽享太平的十年里,由4千头猛增到4.2万头。但舒服的生活使它们运动量减少,体质下降,尔后大量死亡,剩下不足4千头。最后只得请回“狼医生”,狼又捕食鹿了,鹿群又恢复了生机。
1.狼与鹿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特点?
3.为什么狼被捕杀,鹿的数量还会减少?
狼要扑食鹿 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 (对立)
狼和鹿又是相互依赖的(统一)
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2.为什么狼存在的时候,鹿的数量始终无法增加?
2.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
(1)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你离不开我 我离不开你
没有黑,就无所谓白
没有丑,也无所谓美
没有纪律, 就没有自由
没有正确, 就没有错误
没有先进, 就没有落后
同一性 材料的表述:统一、一致、依赖、联结、渗透、贯通、合作
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失败是成功之母
置之死地而后生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位置的资源
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
注意:1.转化是有条件的 2.转化只能对立面转化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你变成我 我变成你
(2)矛盾的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提醒:哲学上的“斗争性” ≠ 生活中的“斗争”
1.哲学上的“斗争性”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 --- 抽象的、共性
2.生活中的“斗争”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 --- 具体的、个性
3.凡是矛盾,必有斗争,否则就不成其为对立面,就不叫矛盾,即斗争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假冒伪劣 不法商贩和老百姓,它们的地位和利益是根本对立的,是相互对立的。
台独”违背历史大势和时代潮流,违逆中华儿女意志,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相对立。
斗争性 材料表述:排斥、区别、差异、不同
1.下列选项中,反映矛盾同一性道理的俗语是( )
A.不见高山,不显平川 B.积劳成疾
C.量体裁衣 D.因材施教

2.《孙子兵法》“投之亡地而后存,置之死地而后生”。观点表明( )
A.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互为前提的
B.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D.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下列成语、俗语或名言各包含什么哲学道理?
1.居安思危
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前后相随
3.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4.乐极生悲
5.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矛盾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同一性,矛盾双方依赖
矛盾同一性,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矛盾同一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材料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译文: 不同的东西彼此和谐才能生世界万物,所有东西都一致的话,世界也就不再发展了。
材料二: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 君子之间虽然观点不同,但心是相和的,君子能做到在差异中求得统一;小人的嗜好相同,但各争其利,貌和心不和,小人之间的交往其实是不和的。
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
材料三:在生活中和自己联系最密切的人,往往是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也是最容易相互伤害的人。
材料四:“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有这样细致吗?” ---马克思
矛盾的斗争性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矛盾双方的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同一性 斗争性
含义
特点
表 现
联 系
归纳 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1.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 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2.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1.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
2.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
3.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4.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矛盾(既对立又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相对的、有条件的
绝对的、无条件的
1.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 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必须处于统一体中,才能有矛盾。
2.矛盾一方是对立,另一方是统一
× 对立统一是矛盾双方的关系,而不是矛盾双方。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并为斗争性所制约
× 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5. 矛盾同一性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
× 同一性和斗争性(对立统一)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子。关键是要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这不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不能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
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原理,分析长江发展既要保护又要开发。
1.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矛盾基本属性,矛盾双方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破坏性开发会造成污染,生态环境不能得到保护。
3.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合理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和科学开发长江,能够实现相互促进;如果只强调保护不开发会阻碍经济发展。
4.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要坚持一分为二全面观点看问题,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共抓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是不发展, 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正确把握保护和发展的关系。
在当前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进程中,坚持中西医并重,有利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维护人民健康权益。随着人们健康观念、医学模式的转变,分别源出于东西方文化的中医和西医,其各自短长愈显互补,而将中西医优势汇聚、提供最佳医疗养生保健方案,无疑是保护生命健康的最理想境界。相对西医学的短处,应当发挥中医药在治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
运用矛盾的对立统一的关系知识,分析对坚持中西医并重的认识。(12分)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中医与西医是一对矛盾,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中医与西医具有同一性。中医与西医相互补充,其各自短长愈显互补。
3.中医与西医具有斗争性。中西医是两套理论系统,二者存在着差别甚至冲突。
4.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我们应该不断探索研究,寻求中西医交叉点,提供最佳医疗养生保健方案。(各点3分)
(2021年湖北) 铁路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交通运输非常落后,铁路总里程仅2.18万公里。当今的中国已建成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中国铁路的发展反映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
四通八达的铁路,不断满足着中国人民的出行需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铁路系统智能化、数字化的转型升级,电子客票、移动支付等手段极大提升了人们的出行体验。铁路网不仅大大缩短了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也极大带动了沿线的物流货运,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更成为老少边穷地区脱贫致富的发动机,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从“出行困难”到“说走就走”,中国铁路的发展也折射了中国经济社会“民生温度”。
新中国铁路发展历程表明,中国经济社会既有“发展的速度”,又有“民生的温度”。结合材料并运用矛盾的同一性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1.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2.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个统一体中。中国经济社会内在包含“发展的速度”和“民生的温度”,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3.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中国大力发展铁路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民生需要不断满足又产生新的需要,推动铁路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水调歌头·中秋有怀子由
苏 轼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水调歌头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矛盾的普遍性
自然界充满矛盾
人类社会充满矛盾
人类思维充满矛盾
正确与错误
知与不知 正方反方
格调高雅和低级庸俗的矛盾
二.矛盾问题的精髓
1. 矛盾的普遍性
①含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 ---空间
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时间
---即共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
1.事事有矛盾,所以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
2.时时有矛盾,所以矛盾永远不能被解决。
3.人们可以解决具体的矛盾,说明人们可以消灭矛盾。
4.有矛盾是坏事,所以矛盾越少越好。
5.对于人们尚未认识的事物来说不存在矛盾。
1.矛盾的普遍性 指同类事物共同的状态、本质和属性,即共性(共同点)
2.事事有矛盾”≠ 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矛盾。共处于一个统一体,才构成矛盾关系。
3.时时有矛盾 ≠ 一个具体矛盾永远存在。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
4.矛盾具有客观性,所以矛盾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可以解决、缓和。
5.矛盾没有好坏之分,不能认为有矛盾是坏事,也不能认为矛盾越多越好或越少越好。
6.对于有些矛盾人们尚未认识或不易察觉,但不代表矛盾不存在。
②地位: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③方法论:
A.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B.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一分为二),防止片面性(一点论)。
矛盾具有特殊性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骑坐赤兔马,提一口青龙偃月刀。
个子不高,面容黑瘦,短平头,头发根根竖立,胡须像隶体“一”字,穿着长衫 ,常咬着烟嘴。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猜一猜
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矛盾。
小学 忘戴红领巾,你感觉世界都要塌了
初中 考试不及格,你感觉要完蛋了
高中 没考上理想的大学,你觉得人生都没希望了
毕业后 没找到好工作,你又觉得人生已经完蛋了。
人生的风景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
0岁 闪亮登场
10岁 茁壮成长
20岁 奋发图强
30岁 基本定向
40岁 拼命打闯
50岁 回头望望
60岁 告老还乡
70岁 搓搓麻将
80岁 晒晒太阳
90岁 躺在床上
100岁 挂在墙上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特殊性
同为人类 肤色不同、文化差异
2.矛盾具有特殊性 ---即个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
①含义: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②表现:
A.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不同事物
B.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不同过程和阶段
C.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殊性
3.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2.量入而出、量力而行、量体裁衣
3.对症下药 入乡随俗、随机应变、
4.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5.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6.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7.解铃还须系铃人
8.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9.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
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违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张冠李戴
2.生搬硬套、答非所问
3.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一刀切
4.不分青红皂白、各打五十大板
5.人云亦云 一概而论
6.指鹿为马 良莠不分
7.是亦彼也 彼亦是也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①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②依据:矛盾的特殊性
③地位: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④作用: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含有果酸、多汁、味甜等特点植物果实 (共性)
水果的共性是从各种不同水果中概括总结出来的。
结论1: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重在理解、先不写)
水果
个性
不同类别、品种的水果虽然各有自己的特点,但又都含有果酸、多汁等水果的共性。这些说明了什么?
结论2: 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重在理解、先不写)
水果
个性
鸭 梨

水 果


生 物
个性 --- 共性
个性 --- 共性
个性 --- 共性
个性 --- 共性
结论3: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地位:矛盾问题的精髓
(2)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A.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B.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场合相互转化
(3)方法论: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在普遍性指导下分析特殊性;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关键词:试点、推广、典型示范、树立榜样、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中央与地方等。
1.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特殊性。
×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2.矛盾的特殊性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多数与少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 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4.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
×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5.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解决矛盾的关键。
×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前提;
承认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解决矛盾的关键。
现代化是指用现代科技全面改造人们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中西方现代化都要经过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带来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生活水平改善。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如下中国式现代化探索道路: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论断。
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知识,分析我国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原因。
①矛盾具有普遍性,要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中西方现代化都要经过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带来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生活水平改善,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借鉴西方现代化的经验。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国式现代化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规律。
③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要坚持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既遵循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走自己的道路,走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生态
建设
卫生
事业
文化
建设
经济
建设
国家发展
个人成长
家庭
爱好
学习
身心
健康
次要
矛盾
次要
矛盾
次要
矛盾
主要
矛盾
复杂事物
三.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含义:
①主要矛盾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②次要矛盾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2)关系: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提示1:①复杂事物中同时存在多个矛盾 (矛盾个数≥2)。
②在一个时期,主要矛盾只有一个,次要矛盾可以有一个或多个。
③主次矛盾之间不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④关键词:重点、关键、中心、根本、突破口等 ---解决问题
(3)方法论:
①想问题、办事情必须抓重点、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②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③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均衡论、一点论和主次颠倒。
牵牛要牵牛鼻子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工作要做到点子上
打蛇打七寸
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
一个篱笆三个桩
一个好汉三个帮
荷花好看也要绿叶扶持
眉毛胡子一把抓
十个指头按跳蚤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生活中体现 主、次矛盾的谚语:
抓重点 解决主要矛盾
统筹兼顾 解决次要矛盾
主次不分
生病吃药
2.矛盾的主次方面
(1)含义: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②矛盾的次要方面 在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
互联网


危害
身体
恢复健康
办奥运
耗费
资金
提高地位
某一矛盾
次要
方面
主要方面
(2)关系: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提示2:
①不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每一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都是不平衡的。
②任何矛盾,不管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都有其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③主、次方面各有一个
④主次方面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⑤关键词:分析、本质、主流、方向、性质、优劣、形势等 ---分析问题
体现矛盾主、次方面原理的表述:
1.是药三分毒
2.我国的经济形势总体上是好的
3.塑料袋,伟大的发明也是糟糕的发明
4.世界局部战争,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4)方法论:
①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可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②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③反对不分主支流(均衡论)反对只抓主流不顾其他(形而上学的一点论)
主次方面的俗语:
①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②是药三分毒 ③蔷薇花香总是有刺
④权衡利弊得失 ⑤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⑥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 ⑦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
⑧党的廉政建设与腐败现象 ⑨一国两制 ⑩网络利弊
(江苏高考) 漫画《如此修理》的哲学启示是( )
A.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B.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C.要着重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D.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C
(江苏高考) 无人驾驶技术将对未来的交通带来深刻变革。去年3月,某公司的一辆无人驾驶汽车发生交通事故,引发了人们对该技术前景的担忧。不过有专家认为,这并不会从根本上影响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材料体现的主要哲理是( )
A.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B
1.嫦娥二号重点是勘测月球虹湾。
2.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关键是数据质量。
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4.中学生思想主流呈健康的好态势。
5.网络的出现利大于弊。
6.生产中要看到速度,又要看到效益。
7.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8.“荷花好看也要绿叶扶持”
9.两利相较取其重,两害相较取其轻。
10.是药三分毒。
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的主、次方面
矛盾的主、次方面
抓主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的主、次方面
善于抓重点,解决主要矛盾
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哪些体现了主次矛盾?哪些体现了矛盾主、次方面的?
材料一: 据说有一次楚王上山打猎,进入猎区后,他张弓搭箭,睁大眼睛左右搜寻,突然从左边树林里窜出一只鹿,正待放箭,忽然,又见左边树林里奔出一只四不象。他急转箭头,却又见一只白天鹅从头上飞过。此刻,楚王眼花缭乱,不知射哪一个好。待定下神来,猎物早已逃得精光。
材料二: 某市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了发展经济,大量开垦土地,发展养殖,致使草地减少,昆虫灾害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不分主次,均衡论 “眉毛胡子一把抓”“十个指头按跳蚤”
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只抓重点不顾其他
结论: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方法论
两点论 重点论
原理
内容
反面
联系
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
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论是两点中的重点,
要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一点论
均衡论
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认识某一矛盾时, 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1.首先解决的矛盾,并不一定是主要矛盾。
区分主次矛盾,只能从性质、地位和作用来判断,而不能根据解决的先后顺序来判断,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往往首先解决好次要矛盾,才能解决好主要矛盾。
2.不能认为解决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自然而然的地解决了。
在复杂事物中,主要矛盾起着支配和决定作用,在解决矛盾时,要着重解决主要矛盾,善于抓中心,抓关键。但这并不意味着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就能自然而然地解决了。次要矛盾解决得好坏,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也会产生影响。不能认为主要矛盾是唯一要解决的矛盾,次要矛盾也需要解决。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普遍性原理 既……又……;虽然……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双赢、双刃剑、机遇和挑战、开发与保护、相反相成;利与弊;
矛盾特殊性原理 特色、特征、独特; 量身定做、区别对待、有保有压;
根据(针对)……特点或具体情况;因地(时)制宜;因人而异;
矛盾的 普遍性和特殊性 辩证关系原理 搞试点···推广(普及)经验; 借鉴···的经验;典型示范;
根据当地实际;抓好典型;解剖麻雀;
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主次矛盾 的辩证关系原理 重点、重中之重、重心、关键、中心、核心、主题、
首要任务、第一要务、突破口、突出地位、中心环节、根本途径;
矛盾的主次方面 辩证关系原理 主流、性质、方向、主体、实质、本质、
大局、大于、多数、强于、优势、利大于弊;
辨方向、总体上、总的、识大局、分析(认清)形势
通过关键信息判断矛盾观
一.矛盾的概念
二.矛盾的问题的精髓
1.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
2.矛盾的基本属性
①矛盾具有同一性
②矛盾具有斗争性
③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三.用对立统一的
观点看问题
1.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3.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1.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
2.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3.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归纳1:对立统一的观点 即矛盾观的所有内容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坚持用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防止片面性)
2.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承认矛盾,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从矛盾的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坚持共性与个性具体与历史统一。
5.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既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6.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7.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要求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归纳2:“矛盾对立统一关系”、“矛盾的基本属性”答题模板
1.矛盾即对立统一,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A与B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
2.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A 与B有共同点…)
3.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A与B存在一定的对立,A强调…B强调…)
4.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5.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构成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处理好A与B的关系, 推动….的发展)
归纳3:对立统一关系原理 即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辩证关系原理。
1.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2.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3.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归纳4:矛盾普遍性原理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要求敢于承认矛盾,直面矛盾, 分析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归纳5:矛盾的特殊性
1.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中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3.要求我们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方法论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归纳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2.矛盾普通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②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3. 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场合下可以相互转化。
4.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与历史的统一。
5.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归纳7: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
1.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2.主、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3.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归纳8: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
1.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每一个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3.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归纳9:矛盾分析法
1.坚持用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4.坚持共性与个性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承认矛盾、直面矛盾、分析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归纳10:用矛盾的同一性原理分析问题
1.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2.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材料分析一致性、共同点、联系。
3.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材料分析你变成我,我变成你。
1.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知识分析:即矛盾所有原理和方法论
2.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知识分析:即矛盾所有原理和方法论
3.用“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知识分析:即矛盾所有原理和方法论
4.用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即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
5.用“矛盾问题的精髓”知识分析:答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
6.用“矛盾分析法”知识分析: 即矛盾的方法论
1.矛盾观 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2.矛盾分析法 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3.对立统一规律 是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4.矛盾 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6.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7.承认矛盾的普遍性 是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8.世界上一切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因为事物内部矛盾有其特殊性。
9.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10.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