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2张PPT)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2025一轮复习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2025一轮复习地位形成作用核心表现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历史发展的产物 +人民智慧的结晶+借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内外因共同作用)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中华文化能够激发文化自信,有助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P96)在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及民族节日、民族服饰等方面。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一、文化的民族性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P94;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P98注意:几个关于“核心”的提法:①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也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③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时代精神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是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地位形成原因重要性 (意义)正确态度 (要求)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 + 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经济政治决定文化)①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②各民族文化都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成果,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③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①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②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③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二、文化的多样性补充: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1.不能认同其他民族文化:认同的只能是本民族文化,对其他民族文化是尊重和理解。2.不能认为本民族文化具有优越性:各国文化无优劣之分,要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贬低其它民族对人类文化的贡献,片面地把本民族文化视为优秀文化,是文化民族主义);3.不能认为各种文化一律平等:而是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4.不能认为应该消除文化差异:要尊重文化差异(尊重文化多样性),理解个性,不能消除差异。5.不能认为全球化必然导致文化趋同(或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世界文化的繁荣是相互促进的关系。6.不能认为“文化多样性”=“文化多元性”:文化多元性倡导文化发展方向、指导思想、价值取向的多元,要坚决反对。7.不能认为民族是以血缘和血统来区分的:民族主要是以地域、文化来区分的。归纳提升:关于文化的七个“不能”文化的民族性 文化的世界性表现 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不同民族文化存在共性和普遍规律原因 各民族间存在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 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联系 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任何文化都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错误 倾向 ①只看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而看不到共性和普遍规律,否定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基础; ②只看到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共性,而看不到存在的差异,否定各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也否定了交流的必要性。 知识拓展:正确认识文化民族性与文化世界性(个性与共性)注意:中华民族文化的两个维度:①对外: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国家、其他民族文化的区别;②对内:中国56个民族,每种民族文化各有特色。知识拓展:正确理解文化民族性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1.文化民族性是文化多样性的基础:文化民族性凸显了民族文化的个性,即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民族文化越丰富、越发展,世界文化多样性越明显。2.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民族性: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可以做到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前提地位意义 (作用)要求 (态度)途径①对文化发展: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根本动力)。②对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双重作用)③对人类文化: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①原则: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②态度: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补充)。一、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还包括旅游、聚会、政治、经济活动等1.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双向性):是文化“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过程,既包括世界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也包括中华文化走向世界。2.文化交流一般是平等的(平等性):文化交流 ≠ 文化输出、文化渗透、文化霸权;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主导或引领世界文化。3.文化交流的作用是双重的(双重性):文化交流对民族文化发展有利也有弊,不能认为“文化无国界,可以任意交流与借鉴”。4.文化交流是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多样性):并不意味着各民族文化走向融合,化多样性为单一性。归纳提升:关于文化交流的理解原因意义 (作用)要求①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②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①对本国而言: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②对世界而言: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也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才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②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③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二、文化交融注意:文化交融≠文化趋同/渐趋统一文化交流 文化交融区 别 表现 不同 文化交流是一个过程,是彼此间文化的相互沟通,互通文化的有无,促进文化丰富与发展,是通过一定的方式(语言、报刊、网络等)使得文化得以传播。 文化交融强调的是不同文化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渗透,难分你我,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侧重不同 文化交流侧重的是把一种文化发扬光大,传播开来,让更多的受众知道、理解的过程 文化交融侧重的是文化在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甚至是冲突碰撞之后的发展升华,产生新文化的过程,结果不同 文化交流发生的是量变 文化交融发生的是质变意义 不同 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自身的发展,也促进了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文化交流间接促进文化发展。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从而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文化交融本身就是文化发展与创新。联系 (1)文化交流是文化交融的前提、基础,文化交融是文化交流的升华、发展。 (2)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 知识拓展:比较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如:把外国的建筑理念带到中国。如:形成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1.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构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文化的民族性形成文化的多样性)2.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的前提。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3.尊重文化多样性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4.开展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交融而丰富。5.文化交流是文化交融的前提、基础,文化交融是文化交流的升华和发展。所有的文化交融都是建立在文化交流基础上的。知识拓展:文化民族性与多样性、文化交流与交融、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文化的民族性(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构成文化的多样性文化交流文化的民族性(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文化交融前提、基础升华、发展前提文化发展(丰富多彩)重要动力推动错误观点 正确态度①心态:文化发展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包容)②学习借鉴(措施):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①必要性:古代的学问不能直接解决今天的问题,外来文化也不能直接解决中国的问题;②重要性: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如马克思主义“两个结合”:中国化时代化→中国革命、建设、改革)①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②原则: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②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①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立足国情交流互鉴要求原因要求(措施)知识拓展 比较四种错误倾向1.“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是在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关系时存在的两种错误倾向。“守旧主义”是一味固守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历史虚无主义”则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2.“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是在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时存在的两种错误倾向。“封闭主义”是全盘否定外来文化,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民族虚无主义”则是全盘否定本民族文化,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文化事业 文化产业区 别 生产 目的特征运营机制 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联系 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供具有公益性、非盈利性的公共文化类产品。如: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为市场生产商品,以市场需要为转移,满足人民群众一般性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如:影视音像、图书出版、游戏动漫等产品。公益性,不以营利为目的娱乐性、营利性(1)两者是文化建设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2)文化产业以文化事业为基础,文化事业以文化产业为支撑;文化产业为国家创造物质财富,使国家有更多的物力和财力支持文化事业知识拓展:比较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归纳提升:怎样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如何进行文化交流1.文化多样性角度:(原则)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2.文化交流和交融角度:(1)文化交流:(原则)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态度)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2)文化交融:(措施)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长处和精华,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推进人类文化交融,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3.反对两种错误倾向角度:要克服文化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论两种错误的倾向,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4.对待外来文化角度:(1)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态度)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措施)学习借鉴三个“一切有利于”(2)立足国情 交流借鉴:(要求)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原则)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立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角度 正确态度中华传统文化文化 多样性文化交流文化交融外来文化(原则)坚持民族平等,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原则)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态度)维护各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措施)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贡献。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态度)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措施)学习借鉴三个“一切有利于”立足国情 交流借鉴:(要求)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原则)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立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归纳提升:对待文化的态度(2024,湖北T15)马面裙是中国古代一种传统服饰,因形似古代城墙防御建筑“马面”而得名。新式马面裙添加了复古提花松紧腰带,融入了现代的设计与裁剪,款式简约百搭,成为年轻人的龙年“战袍”。渐成时尚的新式马面裙( )①反映年轻人的民族文化认同,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②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满足了人们的基本文化需求③拓展传统服饰文化的多样性,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④融合现代艺术理念和传统文化元素,展现了民族文化新面貌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详解】①:马面裙是中国古代一种传统服饰,成为年轻人的龙年“战袍”,这反映年轻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①正确。②:满足人们基本文化需求的是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②排除。③:渐成时尚的新式马面裙体现了传统服饰文化的多样性,但没有涉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③排除。④:新式马面裙添加了复古提花松紧腰带,融入了现代的设计与裁剪,款式简约百搭,这说明新式马面裙融合现代艺术理念和传统文化元素,展现了民族文化新面貌,渐成时尚,④正确。B(2024,湖北T16)某设计师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创作画作《太空歌剧院》,在数字类别竞赛中夺得头奖,这是人类第一次把奖项颁给人工智能作品;某公司用人机联手绘画技术创作的画作《未完·待续》卖出110万元,这是全球首次成功拍卖人工智能山水画作。以上事例表明( )①人工智能与艺术结合,推动了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②人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艺术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③人们运用创新思维进行艺术创作,做到方法新与结果新的统一④人工智能丰富了艺术创作的方式,坚持了艺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详解】①:文化具有多样性,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并非人工智能与艺术结合才实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①排除。②:某设计师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创作画作,某公司用人机联手绘画技术创作的画作,这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但没有涉及艺术是否具有真理性,不涉及实现艺术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②排除。③:某设计师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创作画作,人类第一次把奖项颁给人工智能作品;某公司用人机联手绘画技术创作的画作,首次成功拍卖人工智能山水画作。这是运用创新思维进行艺术创作,做到方法新与结果新的统一,③正确。④: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用人机联手绘画技术创作,说明人工智能丰富了艺术创作的方式,坚持了艺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④正确。D1.(2023浙江1月,21,2分)1000年前,意大利翁布里亚人利用山地丘陵地貌,开创了橄榄梯田耕作系统;700年前,北非沙漠中的游牧民族将独特的水资源管理方法与沙漠知识相结合,形成了绿洲农业系统……今天,各国都在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进一步挖掘其价值。这表明( )①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②文化多样性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③农业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④每一种文化都扎根于本民族本国家的土壤中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D2.(2022湖南,11,3分)千年陆路湘桂古道作为文化线路遗产,其主要构成是以沿途保存的遗址或遗存为主要对象。湖南广西相关部门加大古道沿线的文物和遗址保护力度,做好古道文化游的整合、活化与利用工作。这有利于( )①发挥自然遗产优势,促进湘桂文化交融②在求同存异中,彰显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③保护文化传承的载体,展现文化的多样性④整合利用文化资源,挖掘文化遗产的价值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D3.(2022浙江6月,24,2分)阿木爷爷不用一根钉子、一滴胶水,靠着榫与卯之间的咬合支撑,就能做出鲁班凳、苹果锁、将军案和拱形桥等精致木器。阿木爷爷凭借精湛绝伦的工艺迅速在网络上走红,他的作品不仅让国人啧啧称奇,也让许多外国人叹为观止。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华文化( )①通过传播,方显价值 ②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③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④既相对稳定又顺时而变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C1.(2024·北京·高考真题)文化遗产合作是中法两国文化关系中颇具活力的亮点。中国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法国文化遗产科学基金会签署协议书,双方联合开展秦始皇帝陵火烧木材和巴黎圣母院火烧木材遗迹保护修复以及价值认知研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双方签署的协议书具有国际法效力②木质遗存保护这一共性问题是双方合作的重要基础③共同开展文化遗产研究,推动了国际关系民主化④中法文化遗产保护合作是两国文明伙伴关系的生动写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D中法两国共同开展文化遗产研究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无关,③排除。双方签署的协议书对中法双方具有法律效力,而不是具有国际法效力,①错误。2.(2024·浙江·高考真题)《永乐大典》辑入了先秦至明初的大量珍贵文献资料,但其正本不知所踪,副本存世寥寥。几代学人均认为,搜集、整理和研究这存世不足百分之四的文化瑰宝,仍需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这是因为( )①《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实践成果②《永乐大典》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当代价值④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C材料不涉及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④排除。《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实践成果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①排除。1.(2024·安徽·高考真题)在中华民族对外交流史上,古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郑和下西洋的帆影…中华民族自信而又大度地同世界其他民族进行交往,留下了千古佳话。今天,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正谱写着各国文化融合共生的时代新篇。中外交往的历史和现实说明( )①中华民族积极主动地吸纳人类文化成果②文化多样性是推动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③文化交流构成了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④应在文化交融基础上增进文化的相互认同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C认同的都是本民族的文化,而不是相互认同,④说法错误。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而不是人类文化成果,①说法错误。2.(2024·甘肃·高考真题)在国家民委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上,展出了彝文古籍、文成公主带到西藏的鼓和琴等1500余件展品,全面展现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历史基因、中华民族凝聚不散的历史密码和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丰富实践。该展览体现了中华文化( )①历来具有创新创造革故鼎新的传统②是在各民族的互鉴融通中创造的③内蕴“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④具有“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D不涉及自然观,③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通过展览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涉及中华文化历来具有创新创造革故鼎新的传统,①不符合题意。1.(2023全国甲卷,21,4分)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因为( )①马克思主义具有吸收各种不同思想文化的开放性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③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方案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C2.(2022江苏,7,3分)在汉语中,鸳鸯不仅是一种鸟,也被视为夫妻恩爱、永不分离的象征。但是《红楼梦》被翻译成英文时,贾母的丫鬟鸳鸯常被译成“wildduck”(野鸭子),完全不能传达原有的词义。由此可见( )①文化在交流中进一步传播和发展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包容性③中国的汉字文化内涵丰富、独树一帜④中华文化具有自身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D3.(2022天津,10,3分)为向世界更好展示中国天津的形象,传播天津声音,天津海河传媒中心打造的中英双语宣传片《品味天津》已全网上线,其文案就像天津写给世界的一封情书,流动着盎然诗意,娓娓道来,与海内外的观众分享天津的瑰丽山河、历史流转与时代脉搏。《品味天津》( )A.推动文化交融,实现文化趋同B.通过讲好天津故事,促进文化交流C.通过展示天津形象,引领世界文化风尚D.把经济效益放首位,推动文化产业发展B1.(2024·山东·高考真题)玑衡抚辰仪由十八世纪在华任职的欧洲学者主持设计,是中国古代传统仪器制度与西方计量刻度的完美结合。2024年初,中国驻斯洛文尼亚大使馆与北京天文馆合作,利用3D技术制作了玑衡抚辰仪一比一复制品,并赠送给设计者的家乡--斯洛文尼亚。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融合中西方科技的玑衡抚辰仪诠释了“和实生物”的理念②玑衡抚辰仪及其复制品是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客观实在③“中西合璧”的设计思路创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④赠送复制品传递着中国“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追求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B“中西合璧”的设计思路没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没有创新其内涵,体现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③排除。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玑衡抚辰仪及其复制品是具体的物质形态,②排除。1.(2023全国新课标,21,4分)1993年至2023年1月,中国累计派出援助圭亚那医疗队18期263人次,在当地乔治敦公立医院、林登地区医院等开展医疗援助。为了帮助更多圭亚那民众,医疗队多次组织对偏远地区或弱势群体的义诊活动,向孤儿院捐赠物资、赠送玩具和文具,为福利院儿童进行全面健康体检。开展对圭亚那的医疗援助( )①增进了中圭两国的文化交流 ②有助于改善圭亚那民生状况③强化了中圭两国的同盟关系 ④创新了南南国家的合作形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A2.(2023江苏,11,3分)有学者认为,中国纪录片在跨文化交流中,自信应该成为国际传播的底色,只有自信才会用 逻辑讲述真实的故事;而共情是国际传播的基调,只有共情才能以情感传递共同价值。这一观点强调,提高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力应该( )A. 立足中国国情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B. 在交流交融中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C.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D. 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D3.(2023浙江1月,20,2分) 20世纪上半叶,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曾赴日、美、苏演出,引起轰动。京剧表演艺术由此得到这些国家的持续关注和研究,与这些国家的戏剧观念发生碰撞和融合,对这些国家的戏剧及其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由此可知(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②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③文化交流互鉴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④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批判中不断发展的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A(2024,广东T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高二某学习小组就“聚焦中国故事,探究中国智慧”主题整理了下列材料,并开展讨论:为破解全球发展赤字难题,中国促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完成份额和治理机制改革,增加了发展中国家话语权;遵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主动实施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措施和行动。从创设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成立国际民间减贫合作网络,到宣布“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数据面向全球开放,并与2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22个自贸协定,中国为全球发展带来更多新机遇。另一方面,讲述中国故事、蕴含中国智慧元素的文化产品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喜爱。《跨越千年,书写繁荣的丝路新画卷》多语种微视频,展现了“丝路精神”薪火相传背景下推动构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生动实践,被多家国外主流媒体转载,覆盖受众4亿多人次。契合青年文化潮流的民间舞蹈“科目三”火热出圈,传到日韩、欧美后掀起中国流行符号的海外模仿秀,形成文化热点事件……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日益深入人心。(1)以“国际传播中如何将‘中国故事'转为'世界故事'”为议题,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答案】(1)①立足国情,交流互鉴。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选取具有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中国故事,经文化生产后转化为具有国际吸引力的世界故事。②尊重文化多样性,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从世界文明的交汇处讲述蕴含全人类共同价值、具有文化借鉴意义的中国故事。③加强文化交流,运用多种文化载体及传播手段,以国外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讲好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故事。(2024,北京T16)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翻译是促进人类文明交流的重要工作。中国历史上佛经汉译,近代西方学术文化著作汉译,马克思主义经典翻译传播,十七、十八世纪中国文化经典在欧洲的流传,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作用。翻译架起了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通过准确传神的翻译,既可以让我们认识世界,又可以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与文化》知识,阐明翻译在文明发展中的作用。【答案】①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是在交流中实现的。②通过翻译,搭建了文化交流的平台,有利于各种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③通过题译,有利于推动中华文明走出去,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提升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7.[2023全国甲卷,40(2),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为解决传统菌业生产中日益突出的“菌林矛盾”这一世界难题,1983年,林占熺团队引进某原产于北非多年生禾本科植物,经过不断改良,培育出耐旱抗寒、适应范围广的优质草种;1986年,该团队“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新技术的菌草研究取得突破,创造性地实现了菌与草的结合;1996年,林占熺正式将菌草的汉语拼音确定为菌草的英文名称。随着研究的深入,林占熺团队创立了“菌草学”这门新兴学科,拓展应用菌草技术于沙漠治理、饲料生产和生物质能源与材料开发等领域,菌草新兴生态产业逐渐成型。菌草技术作为中国政府援助发展中国家实用技术培训项目、联合国“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优先合作项目”,被推广到100多个国家,在荒漠化土地治理、助推居民脱贫致富中取得显著成效。在中国科技人员帮助下,菌草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种植成功,当地民众将菌草称作“中国草”,该国一部长把女儿的名字改成“菌草”。科研、扶贫几十年,林占熺拒绝高薪聘请,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农民的钱袋里,在全国科技扶贫中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中国十大扶贫状元”等多项荣誉,登上了“时代楷模”领奖台。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交流的知识,说明我国菌草技术的全球应用推广是如何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10分)参考答案①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社会交往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是在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实现的。(4分)②通过教育活动和经济、政治合作项目,将菌草技术推广到其他国家,能够提高中华文化的知名度,为外国民众了解中华文化提供窗口;③能推动治理荒漠、脱贫致富问题的解决,帮助被推广国家实现经济发展,进而增强中华文化在相关国家的接受度;④能够使相关国家理解我国的援助活动所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8.[2023湖南,20(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文明冲突论”认为,世界各种文明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冲突、敌视甚至战争。中国式现代化破解“文明冲突论”,紧紧扎根中国土壤,立足中华文明发展逻辑,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基础上,以辩证方式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知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如何破解“文明冲突论”,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的。【参考答案】①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坚持各民族平等、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化解文明冲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推动各种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③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既胸怀天下、保持开放,又立足中国国情,坚守中华文化发展立场,推动人类文明在深度交流与交融中进步。9.(2013全国甲卷,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2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词典的正文收录了NBA,BBS,GDP,UFO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此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的人反对,有的人支持。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的人认为∶“拉丁字母出现在方块汉字中,很是惹眼,看上去就是一个异类,是对汉语的污染。”“我想会不会过几十年,汉语成了汉英混杂的语言。”“文化有安全的问题,再国际化,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字搞乱”……支持《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字母词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应善待字母词的使用,而非简单的拒斥。”“选录字母词只是对当下语言现实的承认,体现了语言使用的从简趋势,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1)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 请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阐明理由。(10分)【参考答案】(1)观点一∶反对收录西文字母词1分理由∶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2分,传承中华文明需要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2分,保持汉语的纯洁性(或传承中华文明需要保持中华民族特色、或维护文化安全、或抵制文化侵略、文化霸权)3分。不反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字母词,但《词典》是规范语言文字的范本,不应收录,至少不应在正文中收录。2分观点二:支持收录西文字母词1分理由∶其一,收录字母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字母词的使用,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和理解,是汉语文字具有活力的表现。其二,《词典》收录的字母词数量很少,不会使汉语成为混杂的语言而损害其民族性。其三,字母词的使用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任意 3 点可给 9 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