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导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导学案

资源简介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目标 导学 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 ,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庄子等学说;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推动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理论。
重点 难点 1.重点: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与春秋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2.难点: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考点梳理】
考查角度一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考点1、列国纷争:
(1)“春秋五霸”:
A、背景: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权地位。
B、概况: 齐 国、晋国、楚国、吴国与 越 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称“ 春秋五霸 ”。
(2)“战国七雄”:区域性 统一。
A、背景: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 卿大夫 掌握了实权。
B、概况:韩、赵、魏三家大夫分晋,齐国大夫 田氏 取代齐国姜姓国君。经过长期纷争,最终形成了齐、 楚 、燕、韩 、赵、魏、 秦 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③影响: 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被 秦国 吞并。
考点2、华夏认同:
(1)形成:
A、春秋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相邻 戎狄蛮夷 民族产生了 华夏认同 观念。
B、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 华夏 族。
(2)意义: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 广泛的族群。
【学习聚焦】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后,诸侯纷争。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
【拓展】列国纷争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经济形态: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
2、政治体制:由君主、贵族等级分权制走向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官僚制。
3、民族关系:国家由分裂趋向统一,华夏族和周边族群以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为纽带而日趋交融。
【拓展】春秋战国时期民族交融发展的表现及原因:
1、表现:①促使中原地区先进的制度、文化、科技扩展到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②促使周边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中产生了民族认同观念,同时也促进了华夏族的发展。
2、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长期激烈的兼并战争客观上加强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民族的交往,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拓展】“春秋无义战”:
所谓“义战”就是指正义的战争,孟子认为“春秋无义战”。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打着尊周王的旗号,实质是为达到自己称霸诸侯的目的,其本质是奴隶主阶级为了争夺利益而进行的互相征伐的战争,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易混易错】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性质的比较:
1、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大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而战。因此,春秋战争是争夺土地和人口的兼并战争,是奴隶主的掠夺战争。
2、战国时期:除扩大地盘、掠夺人口等与春秋时期相似外,开始具有封建兼并战争的性质,以后逐渐转化为封建的统一战争。
【易混易错】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社会制度的雏形已经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列国纷争推动了国家治理模式的转变,郡县制、官僚制的雏形已经出现。春秋时期已有县、郡的设置,到了战国时期,县的设置已较为广泛。战国中期,封建官僚制度基本建立,各大国普谝推行符玺制度,国家的行政权和军事权都集中在国君手中。春秋战国时期孕育的制度变革为实现统一和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基础。
【概念阐释1】尊王攘夷
春秋时期齐、晋等国为争得霸主而采取的策略。“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威。此一时期周王虽已无力控制局势,但在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以“尊王”相号召,既可维持大局基本稳定,促进诸侯国间的联合,又可为倡导者捞取争霸的政治资本。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王子带作乱,襄王出奔。晋文公出兵护送襄王回王都,杀王子带,即属此类行动。“攘夷”即抵御夷狄袭入击这一时期,原属于周边地区的夷狄部族势力渐强,乘机进犯内地,使周初所封诸侯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以“攘夷”为口号,可驱逐进犯者,使被灭掉的弱国得以复兴,以巩固和延续华夏族在中原地区的主体
【概念阐释2】王制
即天子制度。王,指周王、周天子。王制为大一统理论核心内容,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荀子》《礼记》皆有《王制》篇,记周王班爵、授禄、祭祀、养老等制,其主张是只有统一天下的王(天子)才可使用王制,诸侯等不可逾礼使用。
【概念阐释3】学在官府
是夏、商、西周文化教育制度的特点,指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为官府所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私学逐渐兴起,出现了学术下移的局面,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史料阅读】(教材第10页):战国时期的最突出特征及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产生了什么影响?
战国时期最为突出的特征:上下失序,社会混乱,道德仁义泯灭,天下争于战功。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宗法分封制崩溃,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中国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
考查角度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考点1、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
A、农业:农业技术: 冶铁 技术出现,铁制农具 开始 使用,牛耕 也得到推广。
水利工程: 都江堰 、郑国渠、芍陂。
B、手工业: 分工 更加细密。
C、商业:货币流通广泛。
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 城市 。
考点2、变法运动:
(1)概况:
A、背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B、目的:实现 富国强兵 。
C、影响:推动了 社会转型 ,逐步建立起 君主专制 的政治制度。
(2)商鞅变法:
A、时间:开始于公元前 356年。
B、变法内容:①、重农抑商 ,奖励耕织;
②、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 贵族 特权;
③、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 小家庭;
④、“废 井田 ,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⑤、在民间实行 什伍 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⑥、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 县 制,县的主要官员由 君主 任免。
C、影响: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 涉及面 最广、改革最为 彻底 的一次变法;
变法使秦国 国富兵强 ,为秦 统一 中国奠定了基础。
【学习聚焦】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上层建筑变革,变法成为潮流。
【拓展】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与中央集权的形成:
战国时期,随着各国变法运动的完成,在各诸侯国内部,已经初步形成一套中央集权制度。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县制的产生和发展;二是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
【拓展】各国变法的主要内容:
1、土地结构:向国有与私有结合的两重结构发展,并借此实现国家对人民的直接控制,国家统一赋税体制,以及普及兵役制度。这样,私有制度和私有观念与国家权力的增强一起发展。
2、颁布法律:各种法律的颁布,是国家统一权力的直接体现,有力加强了国家与人民的普遍联系,使贵族等阶层的地位降低,使一种有限的法治精神逐步发展起来。
3、社会等级:社会等级从依据世袭地位和家族、氏族背景向依据对国家的贡献过渡,这促使社会广大阶层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中,增强了社会的流动性。军功爵制、非世袭的官僚制度、郡县制等,都为社会等级结构的开放提供了通道。
【拓展】商鞅变法的特点:
1、全面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习俗等方面。
2、彻底性:废除旧制度,从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促进社会转型。
3、长期性:先后两次改革,持续 19 年,且其主要措施一直为秦国继承和发展。
4、有效性:商鞅变法过程中,严厉打击旧贵族,加强思想控制,保证新法得以推行。
5、进步性: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秦国的国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概念阐释】精耕细作
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人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表现在,改良农业生产工具(曲辕犁、耧车);革新耕作技术(垄作法、代田法);兴修水利工程(都江堰);改进耕作制度(一年两熟制、一年三熟制)
【易混易错】认识重农抑商政策:
古代的抑商政策主要是抑制商人的数量和势力,而不是抑制商业发展。国家把私人商业资本活动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抑制私人工商业,发展官营工商业。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新兴的小农经济,有利于确立和巩固地主阶级政权,如商鞅变法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增强秦国的综合国力,为秦国灭六国奠定了基础。但其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抑商或轻商观念长期制约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
【易混易错】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
1、自然经济的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农经济除包括自耕农经济外,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的佃农经济。三者的关系为: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
2、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其中“足”并非富足,而是指只能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但是很少进行商品交换。事实上,封建制度下的农民生活非常艰苦。
【史料阅读】(教材第11页):史料中“家殷人足,志高气扬”体现了怎样的社会现象?这种社会现象和变法运动有何关系?
现象:私营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富比王侯。
关系:战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导致上层建筑变革。
【学思之窗】(教材第11页):阅读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商鞅变法思想的认识。
商鞅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言人,不仅提出了完备可行的变法政策,而且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同时也具备丰富的理论素养。《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了商鞅与守旧贵族关于是否有必要变法的对话。守旧贵族反对变法,提出“法古”“循礼”,商鞅站在更高的理论高度,提出社会是向前发展的,社会的需要随着时代而变化,因而现行的政治制度也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而改
革,仅仅依靠“循礼”,无法实现富国强兵、在大国兼并战争中胜出的目标。。
考查角度三 孔子和老子
考点1、孔子:
(1)地位:是 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
(2)背景:礼崩乐坏、社会动荡。
(3)核心问题: 伦理 和 政治 重建问题。
(4)思想主张和教育文化贡献:
A、伦理观念.:核心观念是 “仁”,意为关爱他人。
B、治国理念:
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 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 礼乐 制度,同时也承认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C、教育成就: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 私学 的发展。
D、文化贡献:整理《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对夏、商、西周的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由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的《论语》当中。
考点2、老子
(1)地位: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主张:
A、世界观: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
B、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C、政治上: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 顺其自然 , 无为而治 ,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 的时代。
【学习聚焦】孔子和老子分别是我国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们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易混易错】道家学派≠道教: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家学派是一种哲学学派,道教是一种宗教信
仰。道家学派形成于先秦时期,道教兴起于东汉。
【易混易错】孔子与老子思想的本质。
孔子主张恢复周礼,实质上是维护奴隶制,在诸侯争霸和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其思想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因此未受到统治者重视。老子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反映了没落奴隶主贵族的要求,体现了消极避世的思想。
【易混易错】“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有所为,有所不为。
考查角度四 百家争鸣
考点1、背景:
(1)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
(2)阶级关系: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 贵族等级 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 士 阶层崛起并受重用。
(3)社会风气:各国统治者出于 争霸 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考点2、内涵: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 政治 、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 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考点3、诸子代表的思想
派别 代表 主张或特点
儒家 孟子 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
荀子 认为人性恶,主张 隆礼重法
道家 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
阴阳家 邹衍 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
墨家 墨子 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
法家 韩非 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考点4.意义:
(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3)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学习聚焦】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拓展】春秋战国时期所孕育的统一因素
1、政治上:
①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实际上已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国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推动统一趋势出现。
②各国的变法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促进了旧制度的瓦解崩溃和新兴地主阶级统治的建立。商鞅变法促进秦国势力的强大,为统一准备了条件。
2、经济上:春秋以来社会生产力提高,各地经济的联系加强,各诸侯国经济交往频繁,为统一创造了经济基础。
3、思想上:法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以后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统一提供了理论武器。
4、民族关系上: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拓展】“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和“性无善无不养”的观点,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人有自然愿性,还有社会属性。
【拓展】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针对社会的急剧变化,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诘难,战国“百家争鸣”的出现,正是上述社会与阶级关系在我国古代思想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2、经济因素: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趋于瓦解: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3、政治因素:争霸战争中,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原来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的地位上升,他们代表本阶层和政治派别提出自己的主张,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治国平天下。
4、文化因素: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5、环境因素:新的统治阶级尚未确立绝对权威,在缺少绝对权威和政治控制的情况下,人们的思想不受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6、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7、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促进了学术的繁荣。
【拓展】百家争鸣的焦点。
1、相似性:主要表现在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上,都是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将社会从混乱中救出,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
2、差异性具体表现为:
①人性善恶。孔子认为“性相近”;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及法家认为“人性恶”;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也”,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影响人性的转变
②关于普通的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孔子提出“爱人”的主张,但讲求等级,主张尊卑有序;墨子提出“兼爱”的观点,即互敬互爱,不分等级。
③关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孟子从“人性善”的理论出发,提出了“君轻民贵”的观点;荀子从“人性恶”的理论出发,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古代的民本思想是站在统治者角度提
出的,是为君主统治服务的。与现在提倡的“以人为本”理念有本质区别。)
④、人与自然的关系: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老子和庄子认为人应顺应自然。
⑤、治国理念:孔子主张“德治”;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用“仁义”“王道”施政;儒家反对严刑峻法。法家实行“法治”,强调严刑峻法;老子采取“无为而治”;墨子提出“兼爱”与“尚贤”。
6、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人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阴阳家主张“天命观”。
【易混易错】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
1、法家:“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儒家:“仁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3、道家:“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时势和民心。
【易混易错】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不同:
1、从范围看:前者的范围狭窄,主张“克己复礼”为仁,讲究阶级性;后者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
2、从代表的阶级利益看:前者代表统治阶级利益,后者代表小生产者利益。
【易混易错】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各派主张虽然各有不同,不同学派甚至互相诘难驳斥,但也存在共同之处。如:各学派都为统治者提供了治理国家、重整社会秩序的治国方案;具有强烈的托古心态,以古老的传统、先圣先贤的名号,增强本派学说的权威性;主张立君为民、天下为公;等等。
【概念阐释】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期所形成的各个学派。诸子即学派的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孔子、孟子,道家的老子等。百家即各个学派,《汉书·艺文志》根据刘歆《七略》中的《诸子略》,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又著录各家著作凡189家,4324篇。
【思考点】(教材第13页):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学说?你能举出若干学派的核心思想内容吗?
原因:①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②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③阶级关系出现许多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解体,新兴士阶层崛起。④各国统治者为了增强国家实力,纷纷招揽人才,重用士人。士阶层针对废旧立新的现实政治,从各自代表的阶级、阶层集团利益出发,提出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和要求,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核心内容:①道家学派在哲学上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主张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②儒家提出民本、仁、仁政和礼治思想,并重视教育,对保存和传播古代文化作出了杰出贡献。③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统治。④墨家主张“兼爱”“非攻”选贤任能,提倡节俭。⑤兵家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
【问题探究】(教材第14页):查阅战国变法的材料,结合时代背景与变法措施,说明各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的原因及其效果。
1.吴起变法主要基于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太众”的现实问题,主要措施是:封君传到第三代就收回其爵禄,废除疏远公族的特权。这从政治、经济上沉重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加速了楚国封建化的进程,使其国力迅速强盛。
2.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是:废除奴隶主官爵世袭制,以“食有劳而禄有功”为原则,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使地主阶级的代表得以牢固地掌握政权;推行“尽地力之教”,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封建政权的田租收人;颁布《法经》,确立封建法制,镇压破坏封建秩序的行为,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李悝变法使魏国经济迅速发展,地主政权逐渐巩固,成为战国初期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
3.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建立“循功劳,视次第”的因公行赏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韩国治理成果显著,诸侯不敢侵犯。
【学习拓展】(教材第14页):查阅《诗经》和“楚辞”中的经典篇章,体会其中的人文精神。
《诗经》中的名篇,很多体现了古人追求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比如《诗经·小雅·正月》表达了对贫富悬殊的不平。《离骚》是屈原最成熟的作品,集中反映了屈原热爱祖国、追求自身价值及美好理想的情怀。家国情怀、追求个人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以及关怀人的现实生活,是《诗经》
和“楚辞”中蕴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巩固练习】
1.成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这一成语最早可能出现在(  )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2.春秋战国时期,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
A.血缘宗法制度的破坏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政治伦理观念的变化 D.诸侯国各种矛盾的缓和
3.明代冯梦龙有诗感叹说:“春秋篡弑叹纷然,宋鲁杀君只隔年。列国若能辞贿赂,乱臣贼子岂安眠!”材料反映的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B.“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C.“王室衰微,群雄逐鹿” D.“公田不治”,“私田”发展
4.《吕氏春秋》说:“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昌者,百草之先生也,于是始耕。”《汜胜之书》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材料反映了古代农业( )
A.注重农业时令 B.尊重自然规律 C.重视历法指导 D.强调精耕细作
5.“使民有恒产,使八口之家有百亩之田,打了粮食可以吃饱,养了家畜可以吃肉,种桑养蚕可以穿衣,还要有学校宣传孝父母、尊长者的道理。”以上阐释的是(  )
A.无为而治 B.民贵君轻 C.仁政主张 D.严刑峻法
6.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7.老子主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孟子向滕文公宣讲:仁政应该从恢复西周井田制着手,因为井田制下人人都有一块份地,贫富分化不甚显著。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
A.道家经济思想比儒家激进 B.和谐安定是重大社会关切
C.儒家民本思想植根于道家 D.道家和儒家治国理念趋同
8.下表反映出春秋战国的时代主题是(  )
学派 主张
儒家 以德治国:有德行的君主能治理好天下
道家 以道治国:遵从规律,无为而无不为
墨家 以爱治国:互爱互助选贤任能争取和平
法家 以法治国:制定法律、制裁民众不法行为稳定社会
A.重建政治秩序 B.变革政治制度 C.发扬民本思想 D.构建官僚政治
9.孔子施教的地区主要在鲁(今山东),讲学游学的足迹主要是在陈、宋、曹、郑、卫等地,墨子在宋,荀子在赵。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学术繁荣 B.先秦黄河流域经济相对发达
C.宗法分封等级制度趋于瓦解 D.学在官府逐渐走向学在民间
10.《史记》记载:“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乎?”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在今山东、河南一带经商,“结驷联骑……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以上材料说明( )
A.儒家思想鼓励参与商业等经济活动 B.商业竞争激化了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C.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诸子百家兴起 D.商业活动具有传播思想文化的功能
【参考答案】 1—5 CADDC 6—10 DBAB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