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导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导学案

资源简介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时空坐标】
【重点难点】
1.重点:秦统一的历史条件;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2.难点: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意义;秦朝崩溃原因。
【考点梳理】
考查角度一 秦的统一
考点1.背景
(1)客观条件
①政治上: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②经济上: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③思想上:法家 集权观的影响。
(2)历史条件
①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②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③商鞅变法使秦国日益强盛。
考点2.过程
(1)灭东方六国: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秦朝,定都 咸阳 。
(2)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
(3)击退匈奴进攻,修筑万里长城。
考点3.巩固
(1)巩固中央集权
①措施
a.确立 皇帝 制度:将君主定名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通过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 决定权 。
b.中央官制:设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
c.地方制度:在全国推广 郡县 制,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 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
(2)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
①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 度量衡 。
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
③编制 户籍 ,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
考点4.意义
(1)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
(2)统一中央集权国家形成。
(3)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4)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学习聚焦】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易混易错】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1、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指君主独自掌握政权,主要特征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强调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
【概念阐释】皇帝
皇帝作为中国古代王朝君主的称号,始于秦朝。夏商周三代君主(即天子)称王,分封的诸侯无权称王。战国后期,周天子地位衰微,诸侯国君相继僭越称王。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秦王赢政认为不变更君主称号,不足以彰显其统一天下的丰功伟业,于是,从传说的泰皇(当时将天皇、地皇、泰皇称“三皇”)和上古五位有德君主“五帝”中各采一字,创立皇帝称号;同时废除谥法,以数字为序,自己为“始皇帝”,意为第一位皇帝;建立一整套皇帝制度,如皇帝自称“朕”,命、令分别称“制”“诏”,印称“玺”。自此皇帝成为中国历代王朝最高统治者的通称,沿用两千余年,直至1912年清帝退位。
【概念阐释】大一统
春秋末期发展起来的王朝国家理论,流行于战国秦汉,反映当时建立统一国家的历史趋势和人心所向。大,即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周天子。其思想最早出现于儒家经典《春秋》中。《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 大一统也。”后人解释说:“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皆奉之以为开始,故言大一统。”《汉书·王吉传》:“《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后世称统一全国为大一统,据地一方为割据。
【概念阐释】封禅
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典礼,以表示受命有天下。在泰山上筑土为坛,报天之功,称封;在泰山下的梁父山上辟场祭地,报地之德,称禅。其说起于战国,是齐、鲁思想家为了适应统一的趋势而提出的祭礼。当时人认为泰山是天下最高的山,受命帝王应到泰山上祭祀至高无上的天。第一个真正举行封禅大典的是秦始皇。此后汉武帝、光武帝等均举行过封禅礼。
【易混易错】郡县制最早出现不是在秦朝。
早在春秋后期,一些诸侯国对新兼并的地区已不再进行分封,而是设置郡、县: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广泛实行郡县制: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广郡县制。
【易混易错】三公九卿制源于春秋战国。
三公九卿制的形成,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君主集权政治导致的国家权力结构的复杂化和专职化,也是巩固和维护皇帝统治地位,防止高级官员擅权腐败而形成权力相互制约和牵制的一种政治制度设计。其适应了中国古代国家形态从分封割据到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转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代表性成就。
【易混易错】皇权至上≠皇帝至上。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规定最高统治权力属于皇帝,一般情况下最高权力掌握在皇帝的手中,但这不是绝对的。在皇帝幼不更事、昏庸无能等情况下,皇权往往会转移到身边人手中,这说明不是皇帝至上,而是皇权至上,掌握皇权的人才拥有至高的权力。
【拓展】秦政治制度的特点。
1.皇权独尊:皇权至高无上;帝位终身制;皇位世袭制。
2.官僚政治: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
3.高度集权: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官员以皇权为中心,各司其职,最后集权于皇帝。
4.家国同治:诸卿中奉常、郎中令、宗正、少府等官职是为皇帝专设的,是为皇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
【拓展】秦朝统一车轨、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的意义:
1.统一车轨,便利了交通往来,有利于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
2.货币由国家统一铸造加强了全国各地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商品交换。
3.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全国实行统一的赋税征收,方便了经济贸易往来和财政管理。
4.统一推行小篆,有助于国家政教的推行和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对中华民族长期保持文化认同和凝聚力产生了重要影响。
【学思之窗】(教材): 从人才角度分析,为什么秦能够统一六国?
秦王嬴政懂得重用人才,后来这些军政精英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均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六国有才能的人也纷纷来到秦国谋求发展。
【史料阅读】(教材):里耶秦简户籍簿”图及释文。概括秦朝户籍制度有何特点?秦朝建立户籍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里耶秦简户籍簿”的出土有何史料价值?
特点:有户主、居住地、人名、家庭成员及性别和课役身份等的登记,较为完备。
目的:作为征收赋役的依据,同时加强封建统治。
价值:为进一步了解研究秦朝户籍制度和秦朝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史料。
【史料阅读】(教材):结合史料,评价秦始皇的功绩。
灭六国,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他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因此,他不愧为中国古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时空观念】(教材):阅读教材“秦朝形势图”:从中得到什么信息?
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完成统一,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为防范匈奴侵扰,在北方修筑长城。
考查角度二 秦朝的暴政
考点1.表现
秦始皇:①穷奢极欲,大兴土木,求仙访药,巡游、封禅,征发繁重;刑法严苛;
②接受李斯的建议,实施“焚书坑儒”,钳制思想。
秦二世:残忍昏庸,实行严刑峻法,加重人民负担。
考点2.结果: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化,最终爆发了农民起义。
【学习聚焦】统一后的秦王朝只存在了十几年时间,秦的速亡与秦的暴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史料阅读】(教材):史料中贾谊认为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没有在统一之后尽快调整策略,以适应统一之后国家治理的需要,以致丧失民心。
考查角度三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考点1.秦末农民起义
(1)原因
①秦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
②法律严酷,逾期处死。
(2)过程
①陈胜、吴广首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陈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不久战败。
②项羽、刘邦亡秦:刘邦、项羽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
考点2.楚汉战争
(1)时间:公元前206—前202年。
(2)概况
①刘邦:“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善于用人,听取谏言,指挥得当。
②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赏罚不明,烧杀掳掠,分封政策失当,缺乏稳固的根据地。
(3)结果:刘邦击败项羽,建立西汉。
【学习聚焦】陈胜、吴广首义,揭开了反秦起义的序幕。项羽、刘邦为争夺统治权力发动楚汉战争,以刘邦胜利告终。
【拓展】秦朝的治国思想。
秦朝统治者推崇法家思想,突出特征是实行严刑峻法,文化高压,对儒学及其他学派采取高压政
策,“焚书坑儒”就是典型事例。采取法家思想,一方面奠定了许多制度创新建设的基础,巩固多民
族国家发展,但是过度运用法家思想,统治残暴导致秦短期而亡。
【拓展】刘邦胜项羽败的原因。
1.刘邦:“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善于用人,听取谏言,指挥得当,关中有稳固的根据地。
2.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赏罚不明,烧杀掳掠,加之分封政策失当,缺乏稳固的根据地。
【拓展】秦亡对古代中国的影响。
1.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儒学在秦朝受到冲击,鉴于此,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汉武帝把改造后的儒家思想作为王朝的正统思想,儒学成为学术文化思想的主流。
2.民本思想的有限回归:秦亡充分展示了人民的力量,使统治者重新认识了民众的力量,促使君主调整治民政策,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和王朝的长治久安。
3.君主权力的适度制约:秦朝灭亡后,后世君主和思想家深刻反思,在承认君权至上的前提下,如何对君主权力加以适度限制,以防范君权走向极端而失控,从而保证君主政治的正常运行。
4.民族问题上的羁縻政策:汉代以来,统治阶级反思了秦朝民族政策的教训,制定了羁縻政策包含了对民族地区政治现状的宽容,以及通过分化实现“以夷制夷”等。这对民族交融、地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以及中央集权的加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学思之窗】(教材):分析为什么陈胜建立的政权号称“张楚”?
秦王朝东部地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六国反秦势力比较强。当时流传着“楚虽三户,灭秦必楚”的谣谚,楚人反秦意识最为强烈。因此陈胜起事时,便以楚的名义相号召,把国号定为“张楚”,意为“张大楚国”,期望得到楚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思考点】(教材):楚汉战争中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刘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重用人才,善于听取部下意见,知人善任。项羽缺乏政治远见,企图倒退至秦以前的割据时代,违背了统一的历史潮流,加之他刚愎自用,不能用人,残忍暴虐,最后兵败自杀。
刘邦“约法三章”,收揽民心,孤立项羽,调动一切有利于自己的因素;刘邦有富饶的关中作为根据地。
【问题探究】(教材):阅读上述材料,分析探讨良好的吏治在秦崛起与统一中起到的历史作用。
商鞅变法废旧立新,其在政治制度上最重要的措施是废除分封制,在地方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考核。这个制度便于国君直接控制地方,因此,秦国吏治出现了荀子所见“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不比周,不朋党”。地方的行政管理权从世袭贵族手中回到国君手中,避免了地方分割国家的财政、军事、行政管理权,促进了秦国富国强兵和行政高效。
【知识结构】
【巩固练习】
1.秦末,“天下苦秦久矣”,但在推翻秦朝的战争中各地的表现不同:表现最激烈的是南方的楚人,其次是齐和赵,再次是韩、魏、燕;至于关中秦地,则完全没有发生反秦暴动。由此可知(  )
A.秦王朝未能实现文化心理统合 B.东方六国受暴政的摧残更严重
C.关中秦地的政治经济优势明显 D.郡县制的推行激化了社会矛盾
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先后五次东巡,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诸如泰山封禅、祭祀文化名山和舜、禹等华夏先王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  )
A.是秦王朝推行文化专制的重要手段 B.增进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
C.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秦王朝的灭亡 D.消除了关东人民对秦王朝的仇视
3.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中国也。”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  )
A.皇帝制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C.郡县制 D.三公九卿制
4.秦始皇历来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帝王。董仲舒批评秦王朝“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而唐太宗则评论说“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董仲舒去秦不远,他的评论应该更接近于历史事实
B.唐太宗着眼国家统一的历史大趋势,评论更为准确
C.两人没有认识历史规律,对秦始皇的评价均不准确
D.出发点和标准不同,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评价就不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