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导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导学案

资源简介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重点难点】
1.重点:西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上的巩固措施
2.重点:两汉衰亡的历史原因
【学习指导】
朝代 建立者 起止时间 都成
秦朝 嬴政 前221年——前207年 咸阳
西汉 刘邦 前202年——公元9年 长安
新朝 王莽 公元9年——公元25年 长安
东汉 刘秀 公元25——220年 洛阳
概况: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
理解:①西汉灭亡与东汉的兴亡;②能分析光武中兴的作用;③了解汉代文学艺术成就;
记忆:①汉初的国家治理;②汉武帝时期加强集权的措施;
【考点梳理】
考查角度1: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考点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 年, 刘邦 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即汉高祖。
考点2.“文景之治”
(1)背景
①汉初:社会残破,经济凋敝。
②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
③尊奉黄老 无为 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2)措施:减轻 赋税 、徭役和刑罚,提倡 节俭 ,减少财政支出。
(3)作用: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考点3.汉初的政治制度
(1)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
(2)地方实行 郡县 与 分封 并行制。
①原因:“惩亡秦孤立之败”。
②概况:刘邦在统一战争中分封了七个异姓功臣为诸侯王,他们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汉高祖将异姓诸侯王逐渐剪除,但又“惩亡秦孤立之败”,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给汉王朝的统一和稳定埋下了隐患。
③结果: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国叛乱,后被平定。
【学习聚焦】汉初基本沿袭秦制,但施政方针有了重大调整,将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作为首要任务,并取得显著效果。
【概念阐释】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的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在社会治理中,黄老之学强调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因时制宜”,既要尊重自然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积极的无为”。从汉初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黄老之学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对恢复经济和巩固西汉政权起到积极作用,出现了“文景之治”,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成奠定了良好基础。黄老之学的清静无为,也使中央权威被削弱。
【拓展】“汉承秦制”的影响。
1.“汉承秦制”实质上是中央集权强化的表现,是西汉统治者在吸取秦朝灭亡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皇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加强对广大劳动人民剥削控制,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体现。
2.“汉承秦制”有利于两汉的政治统治与巩固,有利于地主阶级专政。它既稳定了汉朝初年的统治,又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起了一定作用。
【拓展】汉初儒家思想不受重视的原因。
1、秦朝“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沉重打击,汉初尚未复苏。
2、当时的儒家思想中没有强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内容。
3、秦末战争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无为”思想更有利于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统治秩序。
【拓展】客观看待“文景之治”。
1、“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社会经济恢复发展,社会稳定,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
2、文景之治时期,汉王朝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为后来汉武帝彻底解决王国问题、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但封建盛世是相对而言的,当时王国威胁中央集权、少数民族边境威胁及地主剥削农民等问题依然存在。
【易混易错】封国制在汉初曾发挥积极作用
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推行郡国并行制,在关中地区推行郡县制,关东则实行封国制。在封国制下,中央对地方王国事务不多加干涉,各封国为了壮大自身实力,努力发展生产,这对汉初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诸侯国在平定诸吕叛乱中,起到了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
【史料阅读】(教材):分析“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
汉高祖刘邦为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生产,实施了休养生息政策,减轻苛捐杂税,与民休息。汉
文帝和汉景帝继续实施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考查角度2:西汉的强盛
考点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1)政治上
①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②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 中朝 ,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
③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④设 刺史 ,监察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
⑤任用 酷吏 治理地方,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2)经济上
①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 中央 。
②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③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④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3)思想上
①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 儒术 。
②公元前136年,设立五经博士, 儒学 独尊地位确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 主流 意识形态。
考点2.开拓疆域
(1)北击 匈奴 ,设置河西四郡: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
(2)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3)行政管理:公元前60年,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4)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的治理。
【学习聚焦】汉武帝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
【概念阐释】推恩令。
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推恩令本质是在郡县制的基础上的改进。汉初,诸侯王拥有很大的封地,诸侯王死后,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并承袭所有封地。汉武帝时,规定诸侯王死后,必须把土地分封给所有子弟共同继承,令王国的领土分裂。按照汉制,推恩令下形成的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推私恩分封诸侯子弟为列侯,既避免了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又削弱了王国势力,朝廷直辖土地逐渐扩大,地方王国问题最终得到解决。
【概念阐释】均输平准制度。
均输,就是调剂物资运输。令各郡国把应当缴纳的贡赋都按照当地市价,缴纳当地出产的土特产,由各地均输官组织运输工具,根据物资供需情况,或是运往京师,或是运往缺乏该项物资的地区出售。平准,就是平抑物价,由大司农设立平准官于京师,“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以抑物价。均输、平准制度将过去由富商大贾掌握物资、操纵物价的利权收归朝廷所有。
【概念阐释】察举制。
察举制是汉武帝时期确立的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主要包括举孝廉和举贤良的方式,重视品行和才干,相比于先秦时期以血缘、门第世袭的世官制,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其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概念阐释】“盐铁官营”
“盐铁官营”政策是中国封建社会政府为打击富商大贾,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政策。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汉武帝时加强,此后历朝历代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盐铁专卖。盐铁专卖的收入是历代政府的重要财源,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品流通及商业的发展。
【易混易错】“独尊儒术”中的“儒术”
“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不完全是先秦时期的儒学,是继承先秦儒家中民本等思想基础上的创新发展。
【拓展】全面认识汉朝的盐铁官营政策。
1、含义:盐铁官营是指对盐铁实行专卖政策的财政措施。
2、历史背景:①与匈奴的战争导致汉朝财政困难,急需解决。②汉朝初期,允许私人经营盐铁,导致商人、贵族富可敌国,影响中央集权。③桑弘羊等人经济政策的影响。
3、措施:食盐官营的办法是民制、官收、官运、官销。募民自备生产费用煮盐,政府提供主要的生产工具以间接控制其生产,产品由官府收购。铁的官营,官府控制更紧,包括直接组织开矿冶炼、铸造器物及销售,即控制了生产和流通的全部过程。
4、评价:①增加国家财政收人,抑制商人势力,有利于改进与推广先进技术。②造成铁器质量低劣,规格不合要求,价格昂贵,出现强迫人民购买及强征人民劳
【拓展】汉武帝设立中朝的原因。
1、内朝官地位很低,可以减少对他们盗权窃柄的顾虑。
2、内朝官多是皇帝宠幸的近臣,能很好地贯彻皇帝的旨意,不致受到外朝大臣的牵制。
3、内朝官多由外戚、宦官充任.这些人本是卑微之徒,皇帝可以随意更换。这样既能保持外朝相府传统地位的稳定性,又可以加强皇权对相权的制约力量。
【拓展】汉武帝抑商政策的评价。
“抑商”政策的实施,有效地保证了农业生产中劳动力的稳定,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维持了社会稳定。但随着“抑商”政策的强化,商品经济发展的道路被堵寒,整个社会趋于保守,人们缺乏创新意识,满足于现状,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拓展】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1、形势需要: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商贾膨胀、匈奴威胁、王国问题等,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向“有为”转变。
2、与时俱进:董仲舒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凝聚人心、维护国家统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主张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3、根本原因: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汉武帝能够通过思想统一来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
【拓展】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
1.相同之处:重视对人民的教化;重视以礼治国;强调重义贱利;根本目的都是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2.不同之处:
①来源:汉代儒学是以先秦儒学为基础,依据《公羊春秋》学说,吸收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②内容:汉代儒学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这些都是不同于先秦儒学的内容。
③地位:先秦儒学虽然也是为统治者提供统治方法的政治思想和伦理学说,但带有相当多的理想色彩和批评成分,不占统治地位。汉代儒学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成为正统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④影响:先秦儒学奠定了儒学的基本范式,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汉代儒学有利于国家大一统和社会稳定,但消极影响也很突出,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
3、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
【拓展】汉代儒家思想对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
1、由纯粹的思想发展成统治工具:经过董仲舒的发展,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工具。
2、由“民本”发展成“君本”:即由“以人为本”发展成“以君为本”,讨论的核心问题逐渐转向君主的政治统治。由批判君主暴政、宣扬仁政,逐渐转向承认现存的统治秩序。
3、从人道到天道:董仲舒明确指出了“人本于天”,天为“人之曾祖父”。他把天地、阴阳、四时和五行都封建人伦化,他“首推阴阳”,把阴阳五行说纳入了儒家学说,这可以说是董仲舒新儒学区别于先秦儒学的主要特色之一。
4、政治特征: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政治和伦理相结合;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德;重人治,注重对人进行引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的法治;和贵中庸;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
5、伦理特征:强调仁和礼。仁是主观道德修养,礼是客观制度规范。
6、经济特征: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的关系。同时提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要重义轻利。
【拓展】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①客观原因: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②主观原因: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措施有: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懦术”:推行儒家教育,设立太学,实行思想统一;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军事上,反击匈奴,巩固国家统一。另外还有一系列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如中外朝制、刺史制、察举制等。
2.影响:西汉时期,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文化最基本的思维观念及中国各民族共同的精神理念和价值取向。
【概念阐释】天人感应
西汉儒学家董仲舒关于天人关系的理论。其认为天是自然界与人世间至高无上的主宰,是有意志的,天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先秦时期已有此说,董仲舒将“天人感应”说系统化、理论化。“天人感应”说是董仲舒神学体系的基础,论证了专制统治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君主的行为。
【思考点】(教材):汉武帝为什么要建立刺史监察制度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为强化对地方势力的控制,武帝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秩六百石,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监察守、相两千石官和强宗豪右,以“六条问事”。汉代刺史秩卑权重,“六条问事”中除一条针对宗族豪强外,其他五条都是针对两千石以上的高官。
【史料阅读】(教材):1、史料阐述的是西汉的哪一重大决定?2、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提出这一主张的原因和目的。3、这一主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我们应当如何全面认识这一主张所产生的影响?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原因:各种学说盛行,扰乱人们的思想,妨碍“大一统”的实现。目的: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3、影响:确立了儒学在思想文化领域和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断绝了研读其他学说的人求取功名利禄之路。
4、认识:这一主张使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但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文化的长远发展。
【历史纵横】(教材):从“卫青与霍去病”中得到哪些信息?
在汉武帝时代,卫青和霍去病反击匈奴的战争,解除了匈奴带来的边患问题,制止了匈奴的残
暴掠夺,从军事上维护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保护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使北部边境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便利了汉与西域的交通。
考查角度3:东汉的兴衰
考点1.王莽政权
(1)背景: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 土地兼并 严重, 赋税徭役 沉重,社会动荡。
(2)建立: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3)改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措施不切实际,激化 社会矛盾 。
(4)灭亡:23年,绿林军击败王莽军队主力,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
考点2.光武中兴
(1)背景: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 洛阳 ,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
(2)措施
①政治上:a.平定割据政权,实现 全国统一 ;
b.加强 皇权 ,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c.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d.裁并 郡县 ,裁减官吏,节省开支;
e.整顿 吏治 ,惩处贪污腐败。
②经济上:a.清查全国垦田、 户口 数量;b.释放 奴婢 。
③思想上:重视 儒学 。
(3)结果:社会经济发展,政局稳定。
考点3.东汉的衰败
(1)社会危机
①东汉中期以后, 外戚 、 宦官 交替专权,政治腐朽黑暗。
② 党锢 之祸: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外戚、宦官专权的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称为“ 清议 ”。他们的反抗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
(2)黄巾起义
①背景: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 严重,阶级矛盾 日益尖锐。
②经过:184年, 张角 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太平道”的信徒,在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称“黄巾军”。
③影响及结果: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学习聚焦】光武帝刘秀吸取西汉后期的教训,采取加强集权、发展生产等措施,东汉前期社会出现繁荣景象。
【概念阐释】太学清议。
清议是东汉时期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时论。东汉自中叶以后,外戚专权,宦官祸乱,西羌侵扰,政治和社会上都表现着动荡和不安。群聚京师的太学生目睹了社会的黑暗,遂逐渐转移其视线于实际问题,于是时常议论朝政、品评人物,这就是所谓太学清议。
思考:东汉太学生的清议运动体现了怎样的家国情怀
太学生少年英锐,敢于思想创新,对于弊政言行较为勇敢,有比较强的参政意识。
【概念阐释】东汉田庄。
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田地和人口,建立了家族田庄。田庄是东汉地主阶级经营地产的一种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超经济人身强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自给自足的一种组织形式和经济实体。
【拓展】东汉后期威胁王朝统治的主要因素。
1、匈奴问题:东汉后期,国力衰败,匈奴又趁机发展起来,成为威胁东汉政权的外部力量。
2、豪强地主:东汉政权依靠豪强地主而建立,东汉建国后,豪强地主势力进一步膨胀,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逐渐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对东汉王朝构成巨大威胁。
3、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后期,由于皇帝年幼,朝廷上出现外戚、宦官、士大夫等多支政治力量相互角逐的局面,错综复杂的激烈争斗致使中央政府更加衰微混乱,政治更趋腐朽黑暗。
4、土地兼并严重:东汉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或依附于豪强地主,或成为流民,阶级矛盾尖锐,这是造成张角黄巾军起义的最主要原因。
【史实实证】(教材):“东汉画像砖中描绘的集市”:图中反映了什么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现象:画像砖描绘的集市中,有各种经营贩卖生意,贸易活动十分活跃,反映了当时的商业繁荣景象。原因:东汉建立后,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随着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工商业和城市也逐渐发展和繁荣起来,出现了“光武中兴”的盛况。
考查角度4:两汉的文化
考点1.史学
①《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写,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
②《汉书》:东汉 班固 撰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考点2.文学
(1)汉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特点是讲究铺陈 排比,辞藻 华丽 。
(2)乐府诗: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 情况。
考点3.医学与科技
领域 成就 时间 意义
医学 《黄帝内经》 战国至西汉之间 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
《神农本草经》 东汉 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科技 《九章算术》 —— 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蔡伦改进造纸术 东汉 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学习聚焦】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
【拓展】两汉文化的特点。
1、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结合。两汉时期大一统秩序更加稳定,促进了文化的统一;此外,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两汉的文化具有多样性。
2、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中国广泛吸收借鉴了外来文化,特别是张骞出使西域以后,中亚、印度文化随着丝路传入中国。同时,中华文化不断外传,甚至西传至欧洲。
3、文化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医中药的发展形成了中国医药学独特的辩证理论体系。
【学思之窗】(教材):谈谈阅读上述诗赋的感受体会。
汉赋华美的辞藻、恢宏的气势中蕴含着对大一统后政治潜力的肯定和彰显,也体现了作者对君主过度奢靡、滥用民力的担忧,寄托了作者劝谏君主勤政爱民,为国政之计久远的主旨。《江南》描写了江南采莲中的欢乐场景,语言清新自然,意境委婉含蓄,韵味无穷。《行行重行行》主题是东汉末年动荡社会中的生离死别,带有浓厚的时代特征。
【知识结构】
【巩固练习】
1、《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
A.实行察举制度 B.独尊儒家学说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县制
2、汉初“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到文帝和景帝时期,“流民既归……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导致以上变化的原因是(  )
A.秦末战乱,田地荒芜 B.休养生息,恢复生产
C.均输平准,平抑物价 D.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3、汉武帝时期对冶铁、铸币等手工业从采矿、冶炼、铸造等实行严格的官营制度。这一措施主要(  )
A.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 B.增加了广大农民的收入
C.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 D.开启了官营手工业先河
4、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在今新疆轮台县)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敦煌汉简中,有大量关于自西域都护府设立到西汉末年西域各族官员前往长安的记录。这说明西域(  )
A.已经纳入汉朝版图 B.社会矛盾逐渐消除
C.大量保留中原文化 D.百姓常与中原往来
5、《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二千石”“家世二千石”的话语,这在关于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B.儒家思想在东汉地位显著提升
C.豪强势力影响了国家政权发展 D.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
6、汉武帝时期,规模宏大、以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中后期,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这说明(  )
A.皇帝喜好决定汉赋兴盛 B.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
C.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 D.赋仅在汉代民间流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