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平邑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2025.1
注意:请将第I卷选择题的答案选出后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的标号上;第Ⅱ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所做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题号框内的指定区域;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共50分)
第Ⅰ卷为选择题,共25道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4年10月30日凌晨,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圆梦园广场举行。三名勇敢的航天员即将踏上征途,继续为中国的宇宙探索事业贡献力量。图1为地球公转示意图,图2为太阳系略图。据此完成1~3题。
图1 图2
1.神舟十九号发射时,地球公转至图1中的位置( )
A.甲乙之间 B.乙丙之间 C.丙丁之间 D.丁甲之间
2.地球是人类唯一家园。图1所示为太阳系略图,地球在图中的位置为( )
A.A B.B C.C D.D
3.人类一直在尝试探索太空的奥秘。太空探索的意义主要有( )
①有助于推动科技进步 ②促进新资源的开发
③认识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 ④帮助我们了解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探索生命的起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如图为世界局部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M点( )
A.经纬度为(60°N,60°W) B.位于低纬度
C.位于寒带 D.位于南半球
5.A、B、C、D四地( )
A.A大洲面积居各大洲第一位 B.B大洲全都有极昼极夜现象
C.C大洋全部位于东半球 D.D大洋在四大洋中是面积第二大洋
“东北小冻梨、南方小土豆……”又是一年冬天,哈尔滨再度成为“顶流”城市,伴随热门景点冰雪大世界正式开园,“尔滨”的旅游热度逐渐走高。据此完成6~7题。
6.游客要了解黑哈尔滨所在的位置应查阅( )
A.中国气候图 B.中国政区图 C.世界政区图 D.中国地形图
7.游客利用电子地图前往哈尔滨中央大街(如图),若放大手机屏幕图像,改变的是地图中的( )
A.比例尺 B.方向 C.图例和注记 D.以上三个都不对
冬季,滑雪成为人们非常热爱的休闲娱乐项目。如图为某地高山滑雪中心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据此完成8~10题。
8.PQ竞赛雪道坡度最大的是( )
A.甲段 B.乙段 C.丙段 D.丁段
9.如图中建筑物主要分布在( )
A.山谷 B.山脊 C.山顶 D.鞍部
10.当滑雪爱好者滑到乙段时,看到A建筑物处的炊烟迎面吹来,判断此时的风向标可能是( )
A. B. C. D.
如同陆地地形一样,海洋底部也是高低起伏,形态多样。如图为海底地形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大陆架具有的特点是( )
①是大陆边缘的延伸 ②坡度平缓 ③水深较浅 ④表面起伏较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海洋底部最深的部位是( )
A.大陆架 B.海盆 C.海沟 D.大陆坡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许多诗词、历史典故多与天气、气候相关,据此完成13~14题。
13.我国古代诗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反映天气或者气候的美妙诗句,下列诗句与气候有关的是( )
A.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14.下列有关战争的历史典故能很好地说明天气对人类影响的是( )
A.望梅止渴 B.赤壁之战 C.负荆请罪 D.程门立雪
东非大裂谷位于非洲东部,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东非大裂谷素有“地球伤疤”之称。如图为东非裂谷带示意图。据此完成15~17题。
15.东非大裂谷形成的原因可能是( )
A.海平面下降 B.板块碰撞挤压 C.板块张裂拉伸 D.人类活动
16.如图示景观,该景观所处地区的气候类型为( )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17.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第一高峰,地处热带山顶却是终年积雪,被称为“赤道雪峰”,乞力马扎罗山山顶是终年积雪的主要影响因素为(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因素 D.人类活动
在日常生活用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地图。如图为“枕面世界地图”。据此完成18~19题。
18.“枕面世界地图”中完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 )
A.北美洲、欧洲 B.亚洲、欧洲 C.北美洲、亚洲 D.大洋洲、南极洲
19.①②两大洲的分界线是( )
A.巴拿马运河 B.白令海峡 C.直布罗陀海峡 D.苏伊士运河
土掌房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省中部和东南部的高山和河谷地带,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不开窗或二层开小窗,屋内设有火塘。全村房屋墙连墙,下一家的屋顶即为上一家的场院,层层而上,直达山顶,堪称民居建筑文化与建造技术发展史上的“活化石”。如图为土掌房景观图。据此完成20~21题。
20.聚落主要包括城市和乡村两种类型。图中景观的聚落形式及主要的生产方式是( )
①城市聚落 ②乡村聚落 ③从事农业生产 ④从事工业生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1.为保护“活着”的文化遗产,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①保护古建筑,将居民全部外迁 ②全部拆除,建设新城镇
③适度发展旅游,增加经济收入 ④建设成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全世界现存2000多种语言。如图为世界主要语言使用情况图。据此完成22~23题。
22.全球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 )
A.汉语 B.英语 C.阿拉伯语 D.西班牙语
23.下列不属于联合国工作语言的是( )
A.日语 B.汉语 C.俄语 D.西班牙语
中欧班列是往来于中国与欧洲及沿线各国的铁路货运列车。经沿线国家铁路和海关部门共同商定,中欧班列运输的货物,通关监管互认,信息共享,运输全程只需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渝新欧”班列是中欧班列的主要运输线路之一。该班列从重庆出发,终点是德国的杜伊斯堡,全长11000多千米。如图为“渝新欧”班列主要线路图。据此完成24~25题。
24.“渝新欧”班列经过的主要国家中,地跨两大洲的是( )
A.中国 B.俄罗斯 C.德国 D.波兰
25.中欧班列对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 )
①为沿线国家提供了更多贸易机会和发展机遇 ②带动内陆地区的快速发展 ③完善沿线地区基础设施建 ④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 ⑤加强国际合作,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第Ⅱ卷(共50分)
第Ⅱ卷为综合题,共4道题,共50分。
26.(13分)【项目化学习】项目主题:我的校园我的家
项目背景:某中学校园内在连续较长时间降水或遇暴雨天气后,部分区域硬化路面常会出现积水,给师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不便。为解决这一问题,地理小组以“我的校园我的家”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
任务一:查实地,析原因
小组成员测量并绘制了校园平面图(如图)。某次较强降水后,同学们找到积水位置,并把积水明显的区域标记在图中相应位置。
(1)测得校园南北长约720米,如图所示校园南北的图上距离约为______厘米;小明现在体育场,他要去教学楼实地调查,小明应该往______(填方向)走。(2分)
(2)调查发现:有下水井布局的区域积水现象______(明显/不明显)。(1分)
(3)调查发现:有植被覆盖的绿化区域积水现象不明显,试简要分析原因。(2分)
任务二:细分析,深探究
(4)调查发现:校园最可能出现积水的月份是在降水强度大的______,并从气候角度简要说明原因。(3分)
任务三:展成果,提素养
(5)调查结论:校园积水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写出3条,3分)
(6)为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请给学校有关部门提出改进方案。(2分)
27.(11分)【研究性学习】某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结合“海洋和陆地的变迁”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图14为“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阅读图文材料,帮助该小组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知识储备】
(1)海洋和陆地是不断变化的,请列举海陆变迁的原因。(两条即可,2分)
(2)读图14可知,世界上共有______大板块,其中几乎全部位于大洋的板块是______(填字母)。(2分)
【解释现象】
(3)日本地震活动频繁,危害较大的地震平均3年就要发生1次。请用板块知识解释日本多地震的原因。(2分)
(4)如图,中龙是已灭绝的爬行动物,它们生活在大约2.8亿到3.2亿年前的早二叠纪的海中,却没有横渡大洋的能力,但在南美洲和非洲都发现它们的化石。试运用大陆漂移说的观点分析原因。(2分)
【成果展示】
(5)请列举一例与板块运动知识相关的地理现象,并解释原因。(3分,提示:举例不能与上述地理现象重复)
28.(14分)【主题学习】人类的生产生活与气候息息相关,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课后开展了气候与人类活动关系的专题学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 世界局部地区气候分布图 图2 某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主题学习一:气候的判读
(1)读图2,以此为例归纳分析气候的方法:
①阅读气温曲线图,分析该地的冷热状况。该地最冷的月份出现在1月,在0℃以下;最热的月份出现在______月,在20℃以上;由此得出该地气温特点为______。(2分)
②阅读降水量柱状图,分析该地的干湿状况。该地降水量最多的2个月份是7、8月,降水量都在100毫米以上;该地降水量较少的月份集中在冬季且降水量不足30毫米;由此得出该地降水特点为______。(1分)
③综合该地冷热和干湿状况,可判断该气候类型为______。(1分)
主题学习二:气候的分布
(2)季风气候一般是指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读图1,分析季风气候的分布特点。(2分)
主题学习三:气候的影响
图3
(3)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根据气候特点推测,图3三种水果中(苹果、香蕉、油橄榄),在图1中的③地能盛产的水果最可能是______。(1分)
图4
(4)图1中,甲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该地是______教(宗教)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战争频发的热点地区。该地沙漠地区古老的商道上(图4),仍有骆驼商队在行走,骆驼是当地传统的交通工具。请结合当地气候特点说明原因。(3分)
(5)如图所示亚洲东南部热带某地区地区的传统民居(图5),多为斜屋顶的双层木楼或竹楼,下层空着或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墙体较薄且透风。请从气候方面分析该地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分)
图5
主题学习四:气候与人类活动
2023年11月20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2023年排放差距报告:打破纪录—气温创下新高,世界未能到达减排目标》。报告发现,在2021年到2022年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了1.2%,创下57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新纪录。各国必须采取比目前在《巴黎协定》中承诺的更强硬的减排措施,否则到2030年将面临全球变暖2.5~2.9℃。
(6)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请列举一条你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2分)
29.(12分)【探究性学习】世界人口分布很不均衡,有的地方人口稠密,有的地方人口稀疏,为此,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了“自然要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的探究。下面是他们的探究程序,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探究过程吧。
探究主题:自然要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探究资料:世界人口分布图1、图2、图3
图1 图2
图3
探究任务:
(1)图1中C地区人种以______人为主,请解释该地人口稠密的原因。(3分)
(2)结合图1、图2、图3,归纳世界人口稠密地区的共同分布特点。(3分)
(3)图1中①②③④均为世界人口稀疏区,但稀疏的原因不同,请解释①地人口稀少的主要原因。(2分)
(4)世界人口分布不均,能否用人口迁移的办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布?写出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2分,只答观点不得分。)
拓展提升:
(5)人口数量过多或过少,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都可能会产生相应的人口问题。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渐凸显。请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出可行性建议。(2分)
七年级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参考答案2025.01
一、单项选择题(请将每小题最符合题意的答案涂在答题卡上,每小题2分,共50分)
1~5 CCDDD 6~10 BABAB 11~15 ACDBC 16~20 BCADC 21~25 CAABD
二、综合题(请将各题的答案填写在专用答题卡相应题号的横线上,共4道题,共50分)
26.(13分)
(1)7.2(1分) 东南(1分)
(2)不明显(1分)
(3)与水泥路面相比,植被覆盖区域下渗速度快;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等。(2分)
(4)时段:7~8月份等(1分)原因: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多暴雨,降水强度大;降水频率高等。(2分)
(5)降水强度;降水量的多少;降水持续的时间;植被覆盖率(答对1条得1分,共3分)
(6)改进方案:增加绿化面积;铺设透水砖;建设海绵校园;增设下水井;雨季到来之前,清理下水井等。(意思合理即可,2分)
27.(11分)
(1)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人类活动(两条即可,2分)
(2)六(1分)D(1分)
(3)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2分)
(4)南美洲和非洲原来属于同一块大陆(2分)
(5)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不断升高;原因: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不断碰撞挤压。
红海面积不断扩张;原因: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不断张裂拉伸。
地中海面积缩小;原因: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不断碰撞挤压。(任举一例,现象1分,原因2分)
28.(14分)
(1)①7(1分)冬季寒冷,夏季高温(炎热)(1分)
②冬季干燥,夏季多雨(1分)
③温带季风气候(1分)
(2)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南部(2分)
(3)油橄榄(1分)
(4)伊斯兰教(1分)当地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全年降水稀少,气候干旱。(2分)
(5)由该地区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可知,该地全年高温,降水丰沛,气候湿热,双层木楼或竹楼可以通风透气,也可以避免潮湿。(2分)
(6)选择绿色出行方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积极参加植树活动;尽量少用、不用一次性筷子等(回答合理即可,2分)
29.(12分)
(1)白种人(1分)欧洲西部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2分)
(2)世界人口集中分布于北半球中低纬度(1分)的沿海(1分)平原(1分)地区(1个要点1分)
(3)①地位于高纬度地区,气候终年严寒(2分)
(4)不能;目前世界上的人口稀疏区大部分是炎热、潮湿、寒冷、高寒的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不适合居民居住。(2分)
(5)鼓励积极生育,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等(回答合理即可,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