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课题名 地球的形状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 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科学探究目标 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信息证据,推理、解释和描述地球是球体的观点。 初步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感受古人在认识地球形状过程中孜孜不倦的努力,提高科学探索的兴趣。 积极参与模拟实验,乐于与同学分享交流自己的实验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技术的进步可以不断地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现象,发现更多的自然规律。 感受自然规律的发现需要经历不懈的探索。教学重点 知道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教学难点 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信息证据,推理、解释和描述地球是球体的观点。教学方法 讲授法、示范法、讨论法、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法、实验法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大球(如篮球等)、小球(如乒乓球等)、手电筒、接收影子的屏等; 学生准备:纸船、活动手册。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谈话:太阳、月球的形状都是球体,地球也是。不过古代人也认为地球是球体吗?他们是如何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呢? 学生根据已有认知经验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谈话: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的,以及人类的认识过程是怎样的吧! 【设计意图】 地球是球体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已有认知经验,但本环节通过提问“古代人如何认识地球形状”,引发学生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也为后续学习地球形状的科学知识做好铺垫。 探索新知 (一)认识地球假说 1.教师科普天圆地方学说:古人因为太阳的运动和在地上走路,认为 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教师追问: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地球形状的猜想呢? 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一些地球形状的假说。 2.教师科普张衡的“浑天说”。 3.教师科普毕达哥拉斯的猜想。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介绍“天圆地方”学说、张衡的“浑天说”和毕达哥拉斯 的猜想,引导学生了解古人对地球形状的探索历程,感受古人在认识 地球形状过程中孜孜不倦的努力,提高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模拟实验证明地球是球体 1.教师提问:生活中的哪些现象,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地球的形状呢?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说。 教师点拨两种生活现象:帆船航行、观察月食。 2.教师谈话:这些现象也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演示来验证地球是球体。 我们先利用纸船、大球和桌面来帆船航行实验。 教师追问:这些实验材料模拟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点拨:纸船模拟真实的帆船,大球模拟球形的地球,桌面模拟方形的地球。 3.教师介绍实验步骤,提醒学生观察帆船运行的时候,注意保持平视。 学生观看实验视频《帆船模拟实验》,小组合作完成探究,记录自己的观察。 教师小结:球面观船,我们先看到了帆顶,再看到船身;水平面观船: 我们一直都能看到完整的船身。 4.教师谈话:我们再利用手电筒、球体模型、正方体模型、白板来模拟月食实验。 教师追问:这些实验材料模拟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点拨:手电筒模拟太阳,球体和正方体模型模拟不同形状的地球,白板模拟月球表面。 5.教师结合图示讲解步骤,提示学生观察这两种物体形成的影子是什么样的?把最后的观察结果绘制到记录单上。 学生观看实验视频《月食模拟实验》,合作完成实验,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教师小结:正方体模拟地球时,投影(月食)是正方形的;球体模拟地球时,投影(月食)是圆形或弧形的。 6.教师提问:通过这两个模拟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各自的发现。 教师小结:两个实验初步验证了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 7.教师谈话:此后麦哲伦通过环球航行,真正认识到地球就是个球体。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观察月球照片、小组交流和视频展示,引导学生从直观到抽象逐步认识月球的基本特征。通过小组合作和汇报,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与分享能力,同时结合教师的补充讲解和视频资源,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月球的地貌、环境、运转规律等科学知识。通过“月海”和“环形山”的科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科学思维。最后通过整理“月球小档案”,帮助学生系统梳理知识,提升归纳总结能力。 (三)研讨与拓展 1.教师提问:通过模拟实验,你观察到哪些信息可以说明地球是球 体? 学生结合模拟实验说说。 教师小结:只有地球是球体,才能先看到船帆,再看到船身;只有地 球是球体,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才能是圆形或弧形。 2.教师谈话:查阅资料,了解地球形状的知识。我们的地球是标准的 球形吗? 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分享。 教师科普:17世纪末,牛顿提出地球并非完美球体。地球是个两端稍 扁、中间略鼓的球体。 3.教师提问:人们是怎样认识到地球是球体的? 学生结合课上学习和课下搜集资料说说。 教师小结:天圆地方→船帆航行和月食模拟实验→推测地球是圆的→麦哲伦环球航行→牛顿发现地球并非完美球体。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提问“模拟实验如何说明地球是球体”,引导学生结合实验现象(船帆、月食影子)分析地球形状,培养观察和推理能力。通过查阅资料和讨论“地球是否标准球形”,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真实形状,拓展知识深度。最后梳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从“天圆地方”到麦哲伦航行再到牛顿的发现,帮助学生理解科学认知的渐进性,培养科学思维和历史视角。课堂总结 教师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的知识? 学生交流并回顾。 教师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知道地球的形状的认识经历过想象、猜测、证据、事实的过程。 【设计意图】 通过师生提问互动的形式,学生回顾并了解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板书设计课后作业 1.填空题:古人认为天是______的,地是_________的。 答案:圆、方 2.判断题:太阳、月球和地球都是球体。( ) 答案:√ 3.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是不同的。如:①地球是个球体;②地球是个两端稍扁、中间略鼓的球体;③天圆地方。那么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按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 )。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①③② 答案:B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地球的形状展开,通过引入古人的认识历程、动手实验和拓展讨论,旨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既有值得肯定的亮点,也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在新课导入环节,通过提问“古代人如何认识地球形状”,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为后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一设计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还引导他们思考科学认知的历史进程,培养了他们的历史视角和科学思维。 在探索新知环节,通过介绍“天圆地方”学说、张衡的“浑天说”和毕达哥拉斯的猜想,学生感受到了古人对地球形状的不懈探索。模拟实验部分更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学生通过亲手操作观察到了帆船航行和月食现象在球形和平面地球上的不同表现,直观感受到了地球是球体的特征。这一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加深了他们对科学原理的理解,让他们体验到了科学探索的乐趣。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部分环节的时间分配略显紧张,导致一些学生的问题没有得到充分解答,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此外,虽然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了课堂讨论和实验,但仍有个别学生显得较为被动,这可能与他们的兴趣点或学习习惯有关。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未来可以尝试采用更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研讨与拓展环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了地球并非标准球形,而是两端稍扁、中间略鼓的球体,这一拓展内容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还让他们认识到了科学认知的渐进性和不断深化。然而,在实验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上,仍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例如,在帆船航行实验中,纸船容易受风力影响而偏离预定轨道,导致观察结果不够准确。未来在准备实验材料时,需要更加注重材料的质量和适用性,以确保实验能够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效果。 综上所述,本节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和拓展知识面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未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继续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时间管理能力、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并注重实验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以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共27张PPT)教科科学三年级下册6.地球的形状第三单元 太阳、地球和月球学习目标1.知道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2.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信息证据,推理、解释和描述地球是球体的观点;初步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3.感受古人在认识地球形状过程中孜孜不倦的努力,提高科学探索的兴趣;积极参与模拟实验,乐于与同学分享交流自己的实验发现;了解技术的进步可以不断地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现象,发现更多的自然规律;感受自然规律的发现需要经历不懈的探索。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大球(如篮球等)、小球(如乒乓球等)、手电筒、接收影子的屏等;学生准备:纸船、活动手册。问题导入太阳、月球的形状都是球体,地球也是。不过古代人也认为地球是球体吗?他们是如何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呢?最初古人观点:天是圆的(太阳东升西落的运动位置);地是方的(在地上能平着走路)。天圆地方说天圆地方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地球形状的猜想呢?东汉时期,我国著名天文学家张衡提出:“浑天说”。天和地的关系像鸡蛋中的蛋白和蛋黄,大地被包裹在天之中。浑天说张衡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猜想:球是所有集合形中最完美的,因此地球是球体。毕达哥拉斯的猜想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的天体和声生活中的哪些现象,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地球的形状呢?看远方的船:先看到帆顶,再看到船身。观察月食:地球的影子是圆形。探究实验——帆船航行模拟纸船大球桌面真实的帆船球形的地球方形的地球探究实验——帆船航行模拟观察船模在球面和平面上的移动①船的模型必须从球面的一端出发,沿着球面慢慢移动。②一位同学在球的另一端观察,观察时视线要与球的顶端平行。③在平面上观察时也是一样的要求。保持平视探究实验——帆船航行模拟球面观船:我们先看到了________,再看到________。帆顶船身水平面观船:我们一直都能看到____________。完整的船身探究实验——月食模拟手电筒正方体白板模拟太阳模拟地球模拟月球表面球体探究实验——月食模拟对比观察正方体和球体投射的影子A同学负责拿住白纸充当屏的作用。B同学负责拿住物体。C同学拿手电筒照射物体。①观察这两种物体形成的影子是什么样的?②把观察结果绘制到记录单中。探究实验——月食模拟正方体模拟地球时:投影(月食)是________ 的 。正方形球体模拟地球时:投影(月食)是 ______________的。圆形或弧形通过这两个模拟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初步验证了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资料阅读麦哲伦环球航行出发地:西班牙到达地:西班牙历时:3年航向:沿着一个方向一直向前航行只有地球是球体,才能先看到船帆,再看到船身。通过模拟实验,你观察到哪些信息可以说明地球是球体?只有地球是球体,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才能是圆形或弧形。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地球形状的知识,及时记录,并和同学进行交流分享。我们的地球是标准的球形吗?17世纪末,牛顿提出地球并非完美球体。地球是个两端稍扁、中间略鼓的球体。人们是怎样认识到地球是球体的?天圆地方学说→海边先看到船帆、看月食时地球影子是弧形→推测:地球是圆的→麦哲伦环球航行→牛顿发现地球并非完美球体课堂总结地球的形状想象 → 猜测 → 证据 → 事实①天圆地方②球形船帆、月食、麦哲伦航行地球是球体小试牛刀古人认为天是______的,地是_________的。圆方小试牛刀太阳、月球和地球都是球体。( )√小试牛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是不同的。如:①地球是个球体;②地球是个两端稍扁、中间略鼓的球体;③天圆地方。那么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按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①③②B本课结束,下次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核心素养目标】教科版科学三下 3.6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表格式+教学反思).docx 帆船模拟.mp4 教科版科学三下 3.6 《地球的形状》课件.pptx 月食模拟.mp4 麦哲伦.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