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三下7《鹿角和鹿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一、教材解析《鹿角和鹿腿》是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该单元以“寓言故事”为主题 ,通过短小精悍的故事揭示深刻的道理。本文改编自《伊索寓言》,讲述了在丛林中,一只鹿遇到狮子奋力脱险的故事。鹿原本非常欣赏自己美丽的鹿角,而抱怨四条难看的腿,但当狮子逼近时,难看的腿帮它狮口逃生,美丽的角却被树枝挂住,险些让它丧命。故事通过鲜明的对比,让学生明白事物各有长短,不能只凭外表去判断事物的价值,要学会全面、客观地看待事物。文章语言生动,情节跌宕起伏,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是引导学生学习寓言、理解寓意的好素材。二、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故事充满兴趣,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想象力,能够初步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但对于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还需要教师引导深入探究。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寓言,对寓言这种文学体裁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如何从故事中准确提炼寓意,并将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仍存在一定困难。此外,该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在课堂上喜欢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在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方面还有待提高。三、核心素养目标1.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伊索寓言》中的经典故事,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寓言的魅力,体会其中蕴含的智慧,增强对世界优秀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探索兴趣。2. 语言运用:认识“陶、罐”等字,会写骄、傲”等字以及“池塘、痛快”等词语;会读多音字“称、禁、撒”。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主要内容,提高语言概括能力。3. 思维能力:通过对比鹿对自己鹿角和鹿腿前后态度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思维;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鹿角和鹿腿的作用,以及鹿的经历所带来的启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4. 审美创造:感受课文中描写鹿角美丽和鹿腿有力的优美语句,体会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所营造的画面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描绘出鹿在不同场景下的形象,提升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让学生在理解故事寓意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美丑有更深刻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观。5. 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白不能以貌取人,要学会欣赏他人的内在品质和优点;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每件事物都有自己的价值。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读写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能概括出故事的主要情节;体会鹿对自己鹿角和鹿腿态度变化的过程。2. 教学难点:(1)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即事物各有长短,不能只看外表,要全面、客观地看待事物;(2)学会将故事中的道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提高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生字词的图片、动画,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圈出生字词,尝试读通课文;搜集有关《伊索寓言》的资料。六、教法学法1. 教法:情境教学法、问题引导法、朗读感悟法,小组合作法2. 学法:自主学习法,批注阅读法,合作交流法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趣味导入(1)播放一段森林动物的视频,提问:“同学们,在视频里看到了哪些动物?你们最喜欢哪种动物?为什么?”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动物的喜爱。(2)展示鹿的图片,引出课题《鹿角和鹿腿》,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如“鹿角和鹿腿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鹿更喜欢自己的鹿角还是鹿腿?”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2)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词,采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认读,如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等。重点指导多音字“称、禁、撒”的读音。(3)运用直观演示法,结合图片和动作,帮助学生理解“匀称、抱怨、逼近、挣脱”等词语的意思。(4)分小组朗读课文,互相纠正读音和朗读的节奏,教师巡视指导。3. 整体感知,梳理情节(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组织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概括出故事的主要内容:一只鹿在池塘边欣赏自己美丽的鹿角,抱怨难看的鹿腿,后来在遇到狮子逃生时,美丽的鹿角差点让它送命,而难看的鹿腿却帮它狮口逃生。(3)提问:“根据故事的发展,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引导学生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第一部分(第1 - 4自然段):鹿在池塘边欣赏自己的美丽,对自己的鹿角和鹿腿发表看法。第二部分(第5 - 7自然段):鹿遇到狮子,在逃生过程中,鹿角和鹿腿发挥了不同的作用。4. 学习生字,指导书写(1)教师在黑板上示范书写生字,边写边讲解笔画和结构,如“鹿”字是半包围结构,“角”字的横画要写得平稳等。(2)学生在练习本上临摹生字,每个生字写3 - 5遍,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书写姿势和笔画顺序。(3)展示学生的书写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及时表扬书写规范、美观的学生,鼓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1)通过“开火车”的方式,让学生快速认读生字词,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2)提问:“谁能简单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名学生回答,回顾故事的主要情节。2.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学习第1 - 4自然段指名学生朗读这部分内容,思考:鹿对自己的鹿角和鹿腿分别是什么态度?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如“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体会鹿对鹿角的喜爱和对鹿腿的嫌弃。提问:“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引导学生从鹿角和鹿腿的外形特点进行分析,感受鹿以貌取物的心理。(2)学习第5 - 7自然段播放鹿逃生的动画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紧张的氛围。然后分角色朗读这部分内容,思考:在逃生过程中,鹿角和鹿腿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如“有力的长腿在灌木丛中蹦来跳去,不一会儿,就把凶猛的狮子远远地甩在了后面。”“眼看就要追上了,鹿用尽全身力气,使劲一扯,才把两只角从树枝中挣脱出来,然后又拼命向前奔去。”通过分析这些语句,体会鹿腿的实用和鹿角的华而不实。提问:“此时鹿对自己的鹿角和鹿腿又有了怎样的认识?”引导学生找出鹿的心理独白“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通过朗读,感受鹿的恍然大悟。3. 小组讨论,领悟寓意(1)提出问题:“从鹿的经历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2)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和总结,让学生明白事物各有长短,不能只看外表,要全面、客观地看待事物;同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要学会欣赏自己和他人的内在品质。(3)拓展延伸: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例子,如外表华丽但不实用的物品,或者外表平凡却有很大作用的人等,加深学生对寓意的理解。4. 回顾总结,布置作业(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和学到的知识,总结学习收获。(2)布置作业:基础作业:抄写文中的生字词和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拓展作业:阅读《伊索寓言》中的其他故事,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故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并写下自己的感悟;把《鹿角和鹿腿》的故事讲给家人听,并和他们交流自己的体会。5.板书设计鹿角和鹿腿鹿角:美丽 差点儿送命鹿腿:难看 狮口逃生事物各有长短,不能只看外表教学反思1. 成功之处(1)通过生动的情境导入和多样化的朗读方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较高。学生在朗读中能够较好地体会鹿的情感变化,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较为深刻。(2)小组合作讨论环节,让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对故事寓意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实现了知识的迁移运用。(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文字,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分析,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和用词的精妙,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2. 不足之处(1)在时间把控上还不够精准,小组讨论环节花费时间较多,导致后面的拓展延伸部分有些仓促,学生的发言不够充分。(2)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在理解故事寓意和表达自己观点时存在一定困难,未能及时给予足够的指导和帮助。(3)在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上还有待提高,虽然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但在某些环节的过渡上不够自然,影响了教学效果。3. 改进措施(1)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在小组讨论前明确要求和时间限制,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扎实推进。(2)加强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在课堂上多巡视、多指导,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3)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注重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和衔接,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自然,提高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