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中语文必修上、下册学考必考课内文言虚词及固定句式(上)(一)而1.代词,译为“你(们)、你(们)的”。例: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2.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和、又”。例: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门宴》) (2)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然后”,或者不译。例: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3)表示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且”。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4)表示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却”。 例: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例: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6)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所以”。 例: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7)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动词。例: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8)表示目的关系。 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3.复音虚词“而已”,译为“罢了”。 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二)何1.疑问代词(1)译为“什么”。 例: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赤壁赋》)(2)译为“为什么”。 例:夫子何哂由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3)译为“谁”“哪里”。 例:牛何之 (何,哪里。全句译为:把牛牵到哪里去 )(《齐桓晋文之事》)2.副词 (1)疑问副词,译为“怎么、哪里、为什么”,表示反问。 例:作计何不量! 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孔雀东南飞》) 注意,作疑问代词的“何”用在疑问句中,需要作出回答;作副词的“何”用在反问句中,不必作出回答。(2)副词,译为“多么”,表示感叹。 例: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3.复音虚词 (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鸿门宴》) (2)“何以”,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凭什么”。例: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三)乎1.句末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例: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赤壁赋》)(2)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赤壁赋》)(3)表揣测语气。相当于“吧”。 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4)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2.句中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的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 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归去来兮辞》)3.助词,用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 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4.介词,相当于“于”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四)乃1.代词,译为“你;你的”例: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2.副词(1)表判断,译为“是”“就是”。 例: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2)表顺承,译为“于是”“就”。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3)表转折,译为“却”“竟然”。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4)表范围,译为“仅仅;只”。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之死》)(5)表条件或前提,译为“才”。例: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3.复音虚词(1)“无乃”,表揣测,译为“恐怕”。例:求,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2)“乃尔”,译为“就这样”。例: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五)其1.代词 (1)表第三人称领属关系。“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2)指代第三人称,“他(她、它)”或“他(她、它)们”。例:会其怒,不敢献。(《鸿门宴》)(3)活用为第一人称,“我”“我(自己)”。例: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4)指示代词,表远指。译为“那”“那些”。例:其远古刻尽漫失。(《登泰山记》)(5)指示代词,表特指。译为“其中的,当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2.副词(1)表揣测语气。译为“大概,恐怕”。 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2)表反问语气。译为“岂,难道”。 例: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3)表祈使语气。译为“可要,一定”。 例: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4)表示商量语气。译为“还是”。例: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3.连词 (1)表选择关系。常常是两个以上的分句中都用“其”,译为“是……还是……”。例: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逍遥游》)(2)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例: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六)且1.副词(1)译为“将要”。例: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译为“将近,几近”。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3)译为“暂且”。例: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2.连词 (1)表并列关系,连接两个动词或形容词,译为“又……又……”或“一边……一边……”。 例: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2)表示让步或假设关系,译为“尚且”或“即使”。 例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且,尚且)(《鸿门宴》) 例2: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且,即使)(《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 例1: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例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4)表转折关系,译为“反而”“却”。 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3.复音虚词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另提一事或进一步议论,译为“再说”。例: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七)若1.代词(1)人称代词,译为“你(的);你们(的)”。例1: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例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指示代词,译为“如此;这样”。例: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2.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假如,如果”。例1: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例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3.动词(1)译为“及,比得上”。 例: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2)译为“像”“好像”“如同”。例: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4.复音虚词 “若夫”“至若”放于句首,表示意义的他转。例: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醉翁亭记》)(八)所1.助词,放在动词前,与动词相结合组成名词性词组例: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2.助词,用在被动句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 所 ”的句式例: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苏武传》)3.复音虚词,“所以”(1)表示原因,译为“……的原因”。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2)表示凭借的手段或方式等,译为“用来……的”或“……的凭借”。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