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课件-2025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课件-2025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共11张PPT)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逻辑与思维》
2025/01/07
巍峨高山,携手共攀
第二课教材分析
备考建议
主要是通过设置情景考查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复习时要精准把握逻辑思维三个基本特征的区别,注意相关知识的案例分析和辨析。
课程要求
1.辨析常见的逻辑错误;
2.懂得正确思维的基本条件,掌握并区分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律。
第二课框架
“逻辑”的多种含义
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
“逻辑”的多种用法
逻辑学
狭义:形式逻辑
广义:形式逻辑+辩证逻辑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逻辑思维
的基本要求
同一律
思维要求:确定性
常用公式:A是A
逻辑错误:“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矛盾律
思维要求:一致性
常用公式:A不是非A
逻辑错误:“自相矛盾”
排中律
思维要求:明确性
常用公式:A或者非A
逻辑错误:“两不可”
把握逻辑要义
一、“逻辑”的多种含义
(一)“逻辑”的不同用法
现代汉语中的“逻辑” 理解 举例
与“规律”同义 是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 “要把握科学研究的逻辑”“这是生活的逻辑”
指“逻辑规律与规则” 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说话写文章要合乎逻辑”“说的不合逻辑”“根据材料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指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 “霸权主义逻辑”“强盗逻辑”“诡辩家逻辑”
指“逻辑学”这门学问 是研究逻辑规律与规则以及将这种规律与规则运用到实际思维中的方法 “学一点逻辑是有好处的”“逻辑也是一门基础学科” “大学生应该上逻辑课”“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逻辑很难学”
即时演练
《人民日报》刊文指出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贯通相契合的内在逻辑。下列语句中与刊文中的“逻辑”含义相同的是( )
①这篇文章前后自相矛盾,毫无逻辑可言
②乌云密布就是快下雨了,这是自然逻辑
③要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④逻辑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包括数据分析、金融、法律等多个领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二)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
1.逻辑学:研究思维规律与方法的学问
⑴★狭义的逻辑学:形式逻辑
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视为狭义的逻辑学
⑵ 广义的逻辑学:形式逻辑+辩证逻辑
含有狭义的逻辑学和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的辩证逻辑等称为广义的逻辑学
【前提】所有马都是动物,
【前提】所有白马都是马,
【结论】所有白马都是动物。
【前提】所有马都是动物,
【前提】所有牛都不是马
【结论】所有牛都不是动物。
真前提
真结论
真前提
假结论
⑵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
⑶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
2.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
⑴推理:由前提和结论构成,由前提推导结论,前提作为结论的理由。
3.运用推理进行论证和论辩
⑴论证:把推理的理由讲出来作为“论点”的“论据”,就构成了通常所说的“论证”。
⑵论辩: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说服别人,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者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反驳别人的观点,就构成了“论辩”。
⑶论证和论辩中使用的推理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说服的效果。
二、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同一律 矛盾律 排中律
强调 确定性 一致性 明确性
公式 “A是A” “A不是非A” “A或者非A”
要求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
错误表现 “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自相矛盾” “两不可”
备注 ①只要求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保持确定。②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③仅仅在思维领域起作用 ①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②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①仅对于同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同一对象。②并不否认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有中间的过渡状态
矛盾律与排中律都是针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
即时演练
(2023,天津)“他俩下棋一丁点儿意思也没有,但有几步还挺有趣。”为避免与观棋人犯相同的逻辑错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
A.不能违背排中律,持“两不可”的态度
B.不能同时肯定论断“A”和论断“非A"
C.应看到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
D.应遵循逻辑规律,克服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
B
即时演练
(2023,广东)校运会跳高决赛中,1号、5号两位选手激烈竞逐,吸引了全场师生的目光。
甲说:“5号肯定能打破学校跳高纪录。”
乙说:“如果1号能破学校纪录,那么5号也能破纪录。”
丙说:“我看好1号,但不觉得5号能破纪录。”
丁说:“我觉得他俩都能破纪录。”
结果证明,只有一人预测错误。由此推断( )
A.只有1号选手打破纪录 B.两位选手都没打破纪录
C.只有5号选手打破纪录 D.两位选手都打破了纪录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