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 2025学年中考历史重难点专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 2025学年中考历史重难点专练(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
一、选择题
1.“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丢官降爵……很多鲜卑王子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以上史实描述的是(  )
A.西周分封制 B.吴起变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2.《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最早发生在(  )
A.春秋战国 B.秦朝 C.西汉 D.汉朝
3.两汉时期许多杰出人物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张骞“凿空”的勇气,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壮志,班超“投笔从戎”的追求。他们的事迹至今广为流传是因为都蕴含着(  )
A.勤劳勇敢 B.改革创新 C.艰苦奋斗 D.家国情怀
4.某中学历史研究小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索到如下信息:“诸侯争霸”“商鞅变法”“百家争鸣”。这些信息反映出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中华文明起源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社会大变革 D.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5.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西晋都城被攻破时,中原人民纷纷南迁的状况。这一状况的积极影响为(  )
A.加剧了南方的混乱局面 B.使南北人口结构基本平衡
C.使北方人们急剧减少 D.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6. 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出现在(  )
A.西晋 B.东晋 C.东汉 D.西汉
7.《国语·齐语》中记载管仲曾说:“美金(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夷、斤、斸,试诸壤土。”由此可知春秋时期(  )
A.农具材质都是青铜 B.铁农具开始用于生产
C.金属制品买卖频繁 D.铁器制造业十分发达
8.唐朝文物“鎏金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保留着粟特族带把杯的奇特造型,杯身上的四幅男子狩猎图和四幅仕女游乐图相间排列,仕女褒衣博带、身材丰腴,狩猎的猎人是突厥人的形象,展现出唐代贵族的生活场景;杯底的摩羯纹饰受印度文化影响。这件文物的制作元素体现了唐朝(  )
A.民族融合突出 B.手工制造业发达
C.文化兼容并包 D.对外交往频繁
9.唐朝社会风气显示出开放、进取、兼容并包的精神风貌,下列能支持上述观点的是(  )
A.
B.
C.
D.
10.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下列唐代帝王在位的先后顺序是( )
①唐玄宗 ②武则天 ③唐高祖 ④唐太宗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②① D.③④①②
11.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在探究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时提出了以下意见,其中正确的是(  )
①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时出现的②统治者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③都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④都重视生产技术的改进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2.水利工程的意义就在于“水”和“利”二字,就是利用“水”来做对我们有“利”的事情。关于隋朝大运河工程最重要的“利”是
A.便利了两岸百姓观赏江南美景 B.成为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C.促进了南北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D.加速了隋朝统治的灭亡进程
13.如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
A.①建立隋朝②灭亡陈朝③开通运河
B.①建立隋朝②开通运河③灭亡陈朝
C.①开通运河②建立隋朝③灭亡陈朝
D.①灭亡陈朝②建立隋朝③开通运河
14.西汉初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数十载后,则“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发生以上转变的原因是汉初推行(  )
A.休养生息的政策 B.尊崇儒术
C.郡县制 D.分封制
15.江南地区得以开发,最主要的因素是 ( )
A.南气候温暖湿润
B.北方人口的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
C.江南统治者施行仁政
D.江南土地肥沃
16.经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传到了英国,同时也使英语中增加了silk一词。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silky、silked、silken等词。这表明(  )
A.中外经济交流频繁 B.英语传播促进教育发展
C.丝绸在欧洲备受推崇 D.贸易往来促进文化发展
17.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的特征是(  )
A.多元一体 B.满天星斗 C.全面辉煌 D.源远流长
18.下列可作为研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特征的史料是(  )
①商鞅铜方量 ②五铢钱币 ③淝水之战示意图 ④北魏帝王出御图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19.匈奴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中第一个以显赫声名载入史册的部族。秦汉时期,匈奴曾多次南下袭扰,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派军队反击。这一时期曾反击匈奴的将领有(  )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0.微信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越来越重要。如果古代有微信,那么在项羽的微信朋友圈,下列人物最有可能被拉入黑名单的是(  )
A.刘备 B.秦始皇 C.韩信 D.刘邦
二、材料分析题
21.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很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为加深对历史人物、事件的再认识,李老师设计了如下学习任务,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 【分析归纳 说成就】
任务二 【解读史料 谈创新】
秦统一全国后,创建了一整套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官吏管理制度,以后历代王朝的有关制度,都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的。 ——《浅论秦朝的法律制度对中央集权的影响》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柳宗元《封建论》
任务三 【交流分享 叙使命】
(1) 分析图一、图二人物统治时期有何异同之处。
(2)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的行政管理体制。
(3)据史料分析西汉初年的地方行政制度产生的后果。概括西汉时期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
(4) 杰出历史人物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请结合所学知识,以“勇担使命”为题,从图中任选两个关键词,写一篇120字左右的短文。
22.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因此,发展经济是每个国家的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期出现了冶炼生铁的先进技术。铁器使大规模开垦荒地成为可能。牛耕渐趋普遍起来,与铁器的使用相配合,方可发挥出它的功能。
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指江南出产的丝绵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
——《宋书》对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的描述
材料三:西汉以来,在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通道上,中西往来密切。
中国输出西方的物品和技术 西方输入中国的物品和文化
①大量的丝织品和漆器 ②凿井、冶铁等技术 ①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等农作物 ②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 ③罗马的杂技、印度的佛教
(1)根据材料一,请指出春秋后期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大为提高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两个表现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南地区在东晋南朝时得以开发的原因。
(4)根据材料三,写出“横贯欧亚大陆的通道”的名称。有学者认为,这条道路活跃了商业、璀璨了文化,是东西方交流的友谊之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1.C
根据题干“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丢官降爵”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说汉语的措施,C正确;
西周分封制,即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不符合题意,A错误;
吴起变法,指在公元前386年—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当政时,任命吴起为令尹,对楚国的政治、法律、军事等实行改革的变法运动,不符合题意,B错误;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宋神宗时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的一次政治改革,不符合题意,D错误。
故答案为:C。
本题考点是北魏孝文帝改革。解题方法: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2.A
3.D
4.C
5.D
根据所学可知,北民南迁给当时南方带去了大量劳 动力和农业技术,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和南方经济的发展,D正确;
加剧了南方的混乱局面和使北方人口急剧减少是北民南迁的消极影响,AC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南北人口基本平衡的信息,B错误。
故答案为:D。
本题考点是北人南迁。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北人南迁带来的影响,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6.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匈奴等乘汉族统治集团内乱之际起兵,西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推进。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A项正确;
东晋时期没有出现大规模人口流动,排除B项;
西汉、东汉都在西晋之前,排除CD项;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开发的有关内容。
7.B
根据题干信息“管仲”“美金(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夷、斤、斸,试诸壤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人,恶金指的是铁,因此说明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用于生产,B符合题意;
题干说明是农业工具材质是铁,不是青铜,排除A;
题干说明武器是青铜,农业工具材质是铁,没涉及金属制品买卖,排除C;
题干说明是农业工具材质是铁,无法说明铁器制造业十分发达,排除D。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铁农具和牛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铁农具和牛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8.C
9.A
10.C
唐高祖是唐朝开国皇帝,唐太宗627年至649年在位,武则天684年至705年在位,唐玄宗712年至756年在位。所以这四位皇帝在位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唐高祖、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排除AB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熟记基础知识很重要。
11.D
本题考查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分析本题,这是典型的组合型选择题,组合型选择题的解法是排除法,就是在给的选项中找出一个或两个和题意不符的选项排除掉,经过一次或两次排除基本就能得出正确答案了。观察该题①②③④并仔细分析可知,3个盛世局面的出现,都和统治者政治,经济,文化的宽松政策有关,所以,③都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明显不符合题意,应排除,这样正确答案就选B。
组合型选择题在命题中经常出现,同学们一定要认真揣摩它的解法,熟练的运用,逐步掌握这种题型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12.C
13.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581年杨坚建立隋朝;589年,隋灭陈,重新统一南北;605年,隋炀帝命人开始开凿大运河,A符合题意;
BCD项顺序错误,排除;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隋朝建立与统一的基本史实。难度适中,熟练掌握隋朝建立、统一,大运河开凿的具体时间即可作答,本题重在对基础知识的识记。
14.A
根据题干材料“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数十载后,则“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和所学可知,汉初经济凋敝,后来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西汉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A项正确;
尊崇儒术是汉武帝的思想措施,加强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排除B项;
秦朝时实行郡县制,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
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与材料经济变化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应用能力,识记休养生息政策的相关知识。
15.B
江南地区得以开发,最主要的因素是北方人口的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故B项正确;
南气候温暖湿润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
南统治者施行仁政也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
江南土地肥沃不是最主要因素,排除D。
故答案为:B。
本题主要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6.D
17.A
根据题干材料“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和所学知识可知,多元一体指的是中国各个民族在拥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的同时,因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利益,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共同体,因而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的特征是多元一体的特征,A项正确;
满天星斗只能说明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化色彩,排除B项;
中华文明的起源并没有全面辉煌,不符合史实,因为当时处于原始社会,排除C项;
源远流长说的是时代久远,这里强调的是多元一体,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良渚文化与陶寺都城,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的特征是多元一体。
18.B
19.A
20.D
21.(1)同:都出现了治世局面;统治者都注重农业生产;都重视减轻农民负担;都减轻刑罚。(任答两点即可)异:汉文帝提倡勤俭治国;汉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等。
(2) 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3)后果:诸侯王势力强大,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威胁到中央统治。过程: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
(4)题目:勇担使命。
论述: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些杰出的历史人物在不同领域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内容包括: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等。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随从西出长安,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总之,杰出人物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勇于担当,富有智慧,具有改革创新的精神,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根据图一汉文帝像、图二汉光武帝像和结合所学可知,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文帝登基后,十分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与民休息。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为了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光武帝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采取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将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并减轻田租;还减轻刑罚,赦免囚犯;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各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汉文帝、汉光武帝统治时期都出现了治世局面;统治者都注重农业生产;都重视减轻农民负担;都减轻刑罚。汉文帝提倡勤俭治国;汉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等。
(2)根据材料“秦统一全国后,创建了一整套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官吏管理制度,以后历代王朝的有关制度,都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的”和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3)根据材料“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和结合所学可知,诸侯王势力强大,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威胁到中央统治。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其他子弟,封国势力越来越小,使汉武帝不费一兵,就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4)以“勇担使命”为题,从张骞通西域、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中任选两个关键词,结合所学进行论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如: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些杰出的历史人物在不同领域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内容包括: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等。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随从西出长安,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总之,杰出人物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勇于担当,富有智慧,具有改革创新的精神,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故答案为:
(1)同:都出现了治世局面;统治者都注重农业生产;都重视减轻农民负担;都减轻刑罚。异:汉文帝提倡勤俭治国;汉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等。
(2)行政管理体制: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3)后果:诸侯王势力强大,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威胁到中央统治。过程: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
(4)题目:勇担使命。论述: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些杰出的历史人物在不同领域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内容包括: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等。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随从西出长安,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总之,杰出人物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勇于担当,富有智慧,具有改革创新的精神,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本题以三则图文材料为依托,考查汉文帝和汉光武帝统治时期有何异同之处、秦朝的行政管理体制、“推恩令”、张骞通西域、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关键,从题干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2.(1)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2)表现:耕地面积不断增加;粮食产量提高;布帛丰富;人民丰衣足食
(3)原因: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技术;南方社会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各族人民共同努力。
(4)名称:丝绸之路。理由:通过丝绸之路,中原文化、西域文化等多种文化交汇,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传到了中亚、欧洲,中亚的骏马、葡萄、香料,印度的佛教、医药,西亚的乐器、金银器等也传入了中原,活跃了商业,璀璨了文化。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1)根据材料一“春秋时期出现了冶炼生铁的先进技术。铁器使大规模开垦荒地成为可能。牛耕渐趋普遍起来,与铁器的使用相配合,方可发挥出它的功能”可得出,春秋后期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大为提高的主要因素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2)根据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得出,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表现有①耕地面积不断增加;②粮食产量提高;③布帛丰富;④人民丰衣足食(任意两点即可)。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在东晋南朝时得以开发的原因有: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技术;南方社会比较安定;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江南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等。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横贯欧亚大陆的通道”被称作丝绸之路。中国的四大发明、丝绸、茶叶、瓷器等传送到了世界各地;又把西域、西亚甚至欧洲的物产和文化传入中国;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故答案为:(1)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2)表现:耕地面积不断增加;粮食产量提高;布帛丰富;人民丰衣足食。
(3)原因: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技术;南方社会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各族人民共同努力。
(4)名称:丝绸之路。理由:通过丝绸之路,中原文化、西域文化等多种文化交汇,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传到了中亚、欧洲,中亚的骏马、葡萄、香料,印度的佛教、医药,西亚的乐器、金银器等也传入了中原,活跃了商业,璀璨了文化。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本题难度适中,以文字和表格材料为背景,考查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丝绸之路、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表现、江南地区在东晋南朝时得以开发的原因等知识。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丝绸之路、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表现、江南地区在东晋南朝时得以开发的原因等知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