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中考同轨卷】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提优小卷(二十四) 跨学科综合(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中考同轨卷】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提优小卷(二十四) 跨学科综合(二)

资源简介

【中考同轨卷】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提优小卷(二十四) 跨学科综合(二)
1.(2024·)某校学生以“绍兴交通”为主题开展跨学科项目化学习。阅读各小组收集的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组:交通·地理
浙东唐诗之路是绍兴交通史上的华彩篇章。学者一般认为,西兴是浙东唐诗之路的起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诗句反映了浙东唐诗之路绍兴段的主线路。
《梦游天姥吟留别》(节选)
【唐】李白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①。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②…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③。
【注释】①镜湖:古代对鉴湖的别称。②剡(shàn)溪:水名,在浙江嵊州南面。③青云梯:指天姥山高峻的山路。
第二组:交通·历史
萧甬线(萧山至宁波)是通过绍兴境内的第一条铁路,1937年初步建成,同年12月,为堵阻日军南侵,萧甬线钢轨全部拆除。1953年7月,铁道部开始重建萧甬线,1957年萧甬线全线贯通。
——整理自《绍兴市志》
第三组:交通·发展
2024年4月29日,绍兴地铁1号线主线通车满两周年。1号线将绍兴、杭州两地的商圈、景区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两地人们跨市地铁换乘,可享受“一次购票、一轮安检、一站换乘、一票通行”的便利,西湖边瞻仰岳飞,鉴湖畔怀念陆游……共享文化之旅。
(1)根据上图描述绍兴地区的地势特点并简要说明判断依据。结合图文信息,在答题卷对应的图中画出浙东唐诗之路的主线路。
(2)运用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萧甬线“拆除”和“重建”的历史背景,并用一句话写出你从中得到的感悟。
(3)根据材料,分析绍兴地铁1号线主线的开通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2.(2024·)某校以“红色资本家”荣毅仁为对象,探究时代与个人的关系。
荣毅仁生平事迹(部分)
(1)20世纪30—40年代,荣毅仁事业遭受重创与哪一史实有关?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补全“时局下的对话”。(要求: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说服力强)
(3)综合上述材料,以“时代与个人”为话题提炼一个观点,并联系史实简要论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自洽)
3.(2024·)西安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世界历史名城”。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畅游西安感受历史]
五一假期,西安是最具热度的城市之一。西安著名的旅游景点有西安半坡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大雁塔、西安事变纪念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等。
[回望西安友谊长存]
2000多年前,汉代张骞手持旌节,从长安出发,开启了“凿空之旅”。今天,“一带一路”建设让这里再次汇聚全球目光,站在了开放的最前沿。
[大美西安喜迎盛会]
2023年5月18日至19日,我国重大主场外交活动中国一中亚峰会在西安举行。峰会总结建交31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发展的历史和取得的成就。中国在与中亚国家的交往中自始至终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贸合作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中国还积极参与中亚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中亚国家的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中国与中亚国家积极开展文明互鉴,加强教育等领域的合作,在反恐、打击跨国犯罪、维护地区稳定等方面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
(1)请你选择一个景点,为它做一个简单的推介。
(2)有人说,历史上从长安出发,以政治目的开启的河西通道,却以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而闻名于世。请用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解释。
(3)根据材料,说说中国一中亚峰会举办的现实意义。
4.(2024·)阅读马戛尔尼使华有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马戛尔尼使华航行路线示意图和旅途见闻。
1793年7月,正值夏季。我们从六横岛上岸。岸边小平原上种着水稻,耕作得很精细。附近村庄的房子用木头建造,房顶上用稻草搭盖着,房子四周种的是竹子。
——整理自《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材料二:英使团进呈的礼物包括天体运行仪、地球仪、望远镜、战舰模型、连珠枪、榴弹炮、钢铁制品等,代表着欧洲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却被清政府视为“奇巧”之物,不受重视。
——整理自《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1)写出图中D处所临的大洋和所在的大洲。材料一中“我们”看到的情形最有可能出现在图中A、B、C中的哪一处?理由是什么?
(2)请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公元1500年以来推动英国科技进步的主要原因。
(3)中英这段交往历史对我国建设科技强国有何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地势特点:南高北低。判断依据:绍兴地区的主要河流自南向北流。(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画图略(主线路:大致经过古鉴湖、嵊州到达天姥山即可)
(2)背景: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53—1957年,新中国实施“一五”计划。感悟是开放性设问,能结合本题材料和主旨即可。示例:萧甬线的拆除和重建是近现代中国命运的一个缩影。
(3)有利于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方便人们生活,共享发展成果;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守望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知识点】确定区域的位置和范围;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关注区域的人文特色
【解析】【分析】(1)、根据上图可知,绍兴地区的地势特点并简南高北低。判断依据:绍兴地区的主要河流自南向北流。结合图文信息,在答题卷对应的图中画出浙东唐诗之路的主线路。画图略(主线路:大致经过古鉴湖、嵊州到达天姥山即可)
(2)、运用所学知识,萧甬线“拆除”的历史背景是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重建”的历史背景是1953—1957年,新中国实施“一五”计划。并用一句话写出你从中得到的感悟。感悟是开放性设问,能结合本题材料和主旨即可。示例:萧甬线的拆除和重建是近现代中国命运的一个缩影。
(3)、根据材料,分析绍兴地铁1号线主线的开通对区域发展的意义是有利于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方便人们生活,共享发展成果;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守望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点评】 萧甬铁路近百年的建设历程 ,是近现代中国交通建设和工业发展的缩影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清政府魏筹建萧甬铁路向洋行借款,是西方国家扩大资本输出的体现 ;浙江爱 国商绅和华侨积极筹措资金,是中国人实业救国、保护路权的表现 ;清末新政中发展经济的 各种举措 ,为铁路开工提供了一定政策支持 。 中华民国建立后鼓励兴办实业 , 甬曹段铁路 线在此建成 。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通车不满一月的萧甬线钢轨全部拆除 ,是中国人民 奋起抗战的写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萧甬铁路得 以重建并很快建成通车 。可见,国家独立与发展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是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
2.【答案】(1)日本侵华战争。(抗日战争、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华北事变均可)
(2)示例:荣毅仁同志,新中国的建设很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者共同的参与,经济发展需要你们一起携手奋斗。社会主义是大势所趋,党和国家会用公私合营、赎买的方式,在保证你们利益的前提下,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生产资料由私有转变为公有,我保证大家都会有饭吃、有工作做,而且可以保留消费财产。
(3)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自拟观点)抗日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荣毅仁作为爱国民族资本家通过发起募捐等行为为保家卫国提供物资支援,民族团结成为中国抗击外来入侵胜利的重要因素。(事实依据1)三大改造时期,中国亟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荣毅仁带头响应国家号召,进行公私合营,有助于推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事实依据2)改革开放时期,荣毅仁创办的中信投资公司成为吸引外资的通道,为促进国内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事实依据3)荣毅仁的人生经历体现了要把自身的命运同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才会有希望。
【知识点】三大改造;日军罪行;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析】【分析】(1)、20世纪30—40年代,荣毅仁事业遭受重创与日本侵华战争有关。(抗日战争、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华北事变均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补全“时局下的对话”。示例:荣毅仁同志,新中国的建设很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者共同的参与,经济发展需要你们一起携手奋斗。社会主义是大势所趋,党和国家会用公私合营、赎买的方式,在保证你们利益的前提下,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生产资料由私有转变为公有,我保证大家都会有饭吃、有工作做,而且可以保留消费财产。
(3)、综合上述材料,以“时代与个人”为话题提炼一个观点,并联系史实简要论述。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自拟观点)抗日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荣毅仁作为爱国民族资本家通过发起募捐等行为为保家卫国提供物资支援,民族团结成为中国抗击外来入侵胜利的重要因素。
(事实依据1)三大改造时期,中国亟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荣毅仁带头响应国家号召,进行公私合营,有助于推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事实依据2)改革开放时期,荣毅仁创办的中信投资公司成为吸引外资的通道,为促进国内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事实依据3)荣毅仁的人生经历体现了要把自身的命运同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才会有希望。
【点评】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即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3.【答案】(1)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带你感受大秦的威武之师。
(2)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合西域各国共同夹击匈奴(解除匈奴对汉帝国的威胁),但是由此开辟的丝绸之路却成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往来的大动脉。
(3)有利于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有利于维护地区乃至世界和平;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
【知识点】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探究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选择一个景点,为它做一个简单的推介。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带你感受大秦的威武之师。
(2)、根据题意,合理解释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合西域各国共同夹击匈奴(解除匈奴对汉帝国的威胁),但是由此开辟的丝绸之路却成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往来的大动脉。
(3)、根据材料,说说中国一中亚峰会举办的现实意义,主要从国际地位,世界和平,文化交流角度回答即可。如:有利于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有利于维护地区乃至世界和平;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
【点评】 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西亚、直到欧洲的一条陆路交通线。因此丝绸之路的出发地是长安。最终到达地区是欧洲。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4.【答案】(1)大西洋、南美洲。B处。因为7月该地正值夏季,说明该地处于北半球,故可排除C;种植水稻、用稻草搭盖房顶等信息,说明该地可能是地处我国南方地区的B处。
(2)科学革命产生近代科学,迎来技术发明的高潮;工业革命时期,大量的技术革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加速科技进步;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新体制,促进科技进步。
(3)要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学习借鉴优秀外来文化,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写出图中D处所临的大洋是大西洋,所在的大洲是南美洲。材料一中“我们”看到的情形最有可能出现在图中A、B、C中的B处。因为7月该地正值夏季,说明该地处于北半球,故可排除C;种植水稻、用稻草搭盖房顶等信息,说明该地可能是地处我国南方地区的B处。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1500年以来推动英国科技进步的主要原因是科学革命产生近代科学,迎来技术发明的高潮;工业革命时期,大量的技术革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加速科技进步;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新体制,促进科技进步。
(3)、中英这段交往历史对我国建设科技强国启示:要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学习借鉴优秀外来文化,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点评】 英国近代发展中有起有落,18世纪中后期,曾经崛起为“日不落帝国”,而19世纪后期却被美德先后赶上并超越。其兴起,缘于科技,其衰落亦缘于科技。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成长刺激了对技术的需求,为近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工具和手段 。
1 / 1【中考同轨卷】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提优小卷(二十四) 跨学科综合(二)
1.(2024·)某校学生以“绍兴交通”为主题开展跨学科项目化学习。阅读各小组收集的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组:交通·地理
浙东唐诗之路是绍兴交通史上的华彩篇章。学者一般认为,西兴是浙东唐诗之路的起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诗句反映了浙东唐诗之路绍兴段的主线路。
《梦游天姥吟留别》(节选)
【唐】李白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①。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②…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③。
【注释】①镜湖:古代对鉴湖的别称。②剡(shàn)溪:水名,在浙江嵊州南面。③青云梯:指天姥山高峻的山路。
第二组:交通·历史
萧甬线(萧山至宁波)是通过绍兴境内的第一条铁路,1937年初步建成,同年12月,为堵阻日军南侵,萧甬线钢轨全部拆除。1953年7月,铁道部开始重建萧甬线,1957年萧甬线全线贯通。
——整理自《绍兴市志》
第三组:交通·发展
2024年4月29日,绍兴地铁1号线主线通车满两周年。1号线将绍兴、杭州两地的商圈、景区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两地人们跨市地铁换乘,可享受“一次购票、一轮安检、一站换乘、一票通行”的便利,西湖边瞻仰岳飞,鉴湖畔怀念陆游……共享文化之旅。
(1)根据上图描述绍兴地区的地势特点并简要说明判断依据。结合图文信息,在答题卷对应的图中画出浙东唐诗之路的主线路。
(2)运用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萧甬线“拆除”和“重建”的历史背景,并用一句话写出你从中得到的感悟。
(3)根据材料,分析绍兴地铁1号线主线的开通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答案】(1)地势特点:南高北低。判断依据:绍兴地区的主要河流自南向北流。(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画图略(主线路:大致经过古鉴湖、嵊州到达天姥山即可)
(2)背景: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53—1957年,新中国实施“一五”计划。感悟是开放性设问,能结合本题材料和主旨即可。示例:萧甬线的拆除和重建是近现代中国命运的一个缩影。
(3)有利于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方便人们生活,共享发展成果;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守望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知识点】确定区域的位置和范围;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关注区域的人文特色
【解析】【分析】(1)、根据上图可知,绍兴地区的地势特点并简南高北低。判断依据:绍兴地区的主要河流自南向北流。结合图文信息,在答题卷对应的图中画出浙东唐诗之路的主线路。画图略(主线路:大致经过古鉴湖、嵊州到达天姥山即可)
(2)、运用所学知识,萧甬线“拆除”的历史背景是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重建”的历史背景是1953—1957年,新中国实施“一五”计划。并用一句话写出你从中得到的感悟。感悟是开放性设问,能结合本题材料和主旨即可。示例:萧甬线的拆除和重建是近现代中国命运的一个缩影。
(3)、根据材料,分析绍兴地铁1号线主线的开通对区域发展的意义是有利于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方便人们生活,共享发展成果;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守望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点评】 萧甬铁路近百年的建设历程 ,是近现代中国交通建设和工业发展的缩影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清政府魏筹建萧甬铁路向洋行借款,是西方国家扩大资本输出的体现 ;浙江爱 国商绅和华侨积极筹措资金,是中国人实业救国、保护路权的表现 ;清末新政中发展经济的 各种举措 ,为铁路开工提供了一定政策支持 。 中华民国建立后鼓励兴办实业 , 甬曹段铁路 线在此建成 。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通车不满一月的萧甬线钢轨全部拆除 ,是中国人民 奋起抗战的写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萧甬铁路得 以重建并很快建成通车 。可见,国家独立与发展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是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
2.(2024·)某校以“红色资本家”荣毅仁为对象,探究时代与个人的关系。
荣毅仁生平事迹(部分)
(1)20世纪30—40年代,荣毅仁事业遭受重创与哪一史实有关?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补全“时局下的对话”。(要求: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说服力强)
(3)综合上述材料,以“时代与个人”为话题提炼一个观点,并联系史实简要论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自洽)
【答案】(1)日本侵华战争。(抗日战争、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华北事变均可)
(2)示例:荣毅仁同志,新中国的建设很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者共同的参与,经济发展需要你们一起携手奋斗。社会主义是大势所趋,党和国家会用公私合营、赎买的方式,在保证你们利益的前提下,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生产资料由私有转变为公有,我保证大家都会有饭吃、有工作做,而且可以保留消费财产。
(3)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自拟观点)抗日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荣毅仁作为爱国民族资本家通过发起募捐等行为为保家卫国提供物资支援,民族团结成为中国抗击外来入侵胜利的重要因素。(事实依据1)三大改造时期,中国亟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荣毅仁带头响应国家号召,进行公私合营,有助于推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事实依据2)改革开放时期,荣毅仁创办的中信投资公司成为吸引外资的通道,为促进国内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事实依据3)荣毅仁的人生经历体现了要把自身的命运同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才会有希望。
【知识点】三大改造;日军罪行;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析】【分析】(1)、20世纪30—40年代,荣毅仁事业遭受重创与日本侵华战争有关。(抗日战争、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华北事变均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补全“时局下的对话”。示例:荣毅仁同志,新中国的建设很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者共同的参与,经济发展需要你们一起携手奋斗。社会主义是大势所趋,党和国家会用公私合营、赎买的方式,在保证你们利益的前提下,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生产资料由私有转变为公有,我保证大家都会有饭吃、有工作做,而且可以保留消费财产。
(3)、综合上述材料,以“时代与个人”为话题提炼一个观点,并联系史实简要论述。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自拟观点)抗日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荣毅仁作为爱国民族资本家通过发起募捐等行为为保家卫国提供物资支援,民族团结成为中国抗击外来入侵胜利的重要因素。
(事实依据1)三大改造时期,中国亟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荣毅仁带头响应国家号召,进行公私合营,有助于推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事实依据2)改革开放时期,荣毅仁创办的中信投资公司成为吸引外资的通道,为促进国内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事实依据3)荣毅仁的人生经历体现了要把自身的命运同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才会有希望。
【点评】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即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3.(2024·)西安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世界历史名城”。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畅游西安感受历史]
五一假期,西安是最具热度的城市之一。西安著名的旅游景点有西安半坡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大雁塔、西安事变纪念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等。
[回望西安友谊长存]
2000多年前,汉代张骞手持旌节,从长安出发,开启了“凿空之旅”。今天,“一带一路”建设让这里再次汇聚全球目光,站在了开放的最前沿。
[大美西安喜迎盛会]
2023年5月18日至19日,我国重大主场外交活动中国一中亚峰会在西安举行。峰会总结建交31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发展的历史和取得的成就。中国在与中亚国家的交往中自始至终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贸合作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中国还积极参与中亚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中亚国家的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中国与中亚国家积极开展文明互鉴,加强教育等领域的合作,在反恐、打击跨国犯罪、维护地区稳定等方面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
(1)请你选择一个景点,为它做一个简单的推介。
(2)有人说,历史上从长安出发,以政治目的开启的河西通道,却以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而闻名于世。请用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解释。
(3)根据材料,说说中国一中亚峰会举办的现实意义。
【答案】(1)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带你感受大秦的威武之师。
(2)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合西域各国共同夹击匈奴(解除匈奴对汉帝国的威胁),但是由此开辟的丝绸之路却成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往来的大动脉。
(3)有利于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有利于维护地区乃至世界和平;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
【知识点】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探究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选择一个景点,为它做一个简单的推介。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带你感受大秦的威武之师。
(2)、根据题意,合理解释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合西域各国共同夹击匈奴(解除匈奴对汉帝国的威胁),但是由此开辟的丝绸之路却成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往来的大动脉。
(3)、根据材料,说说中国一中亚峰会举办的现实意义,主要从国际地位,世界和平,文化交流角度回答即可。如:有利于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有利于维护地区乃至世界和平;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
【点评】 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西亚、直到欧洲的一条陆路交通线。因此丝绸之路的出发地是长安。最终到达地区是欧洲。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4.(2024·)阅读马戛尔尼使华有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马戛尔尼使华航行路线示意图和旅途见闻。
1793年7月,正值夏季。我们从六横岛上岸。岸边小平原上种着水稻,耕作得很精细。附近村庄的房子用木头建造,房顶上用稻草搭盖着,房子四周种的是竹子。
——整理自《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材料二:英使团进呈的礼物包括天体运行仪、地球仪、望远镜、战舰模型、连珠枪、榴弹炮、钢铁制品等,代表着欧洲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却被清政府视为“奇巧”之物,不受重视。
——整理自《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1)写出图中D处所临的大洋和所在的大洲。材料一中“我们”看到的情形最有可能出现在图中A、B、C中的哪一处?理由是什么?
(2)请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公元1500年以来推动英国科技进步的主要原因。
(3)中英这段交往历史对我国建设科技强国有何启示?
【答案】(1)大西洋、南美洲。B处。因为7月该地正值夏季,说明该地处于北半球,故可排除C;种植水稻、用稻草搭盖房顶等信息,说明该地可能是地处我国南方地区的B处。
(2)科学革命产生近代科学,迎来技术发明的高潮;工业革命时期,大量的技术革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加速科技进步;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新体制,促进科技进步。
(3)要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学习借鉴优秀外来文化,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写出图中D处所临的大洋是大西洋,所在的大洲是南美洲。材料一中“我们”看到的情形最有可能出现在图中A、B、C中的B处。因为7月该地正值夏季,说明该地处于北半球,故可排除C;种植水稻、用稻草搭盖房顶等信息,说明该地可能是地处我国南方地区的B处。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1500年以来推动英国科技进步的主要原因是科学革命产生近代科学,迎来技术发明的高潮;工业革命时期,大量的技术革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加速科技进步;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新体制,促进科技进步。
(3)、中英这段交往历史对我国建设科技强国启示:要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学习借鉴优秀外来文化,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点评】 英国近代发展中有起有落,18世纪中后期,曾经崛起为“日不落帝国”,而19世纪后期却被美德先后赶上并超越。其兴起,缘于科技,其衰落亦缘于科技。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成长刺激了对技术的需求,为近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工具和手段 。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