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中国历史)期中学情评估试卷1.(2023八上·余杭期中)1839年,一位在广东的外国人说,鸦片是在最彻底的手段下被销毁了……全部事务的处理,在人类历史上必将永远是一个最为卓越的事件。他所说的事件是( )A.戚继光抗倭 B.虎门销烟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2.(2023八上·余杭期中)《 》没有写上禁止鸦片进口的条款,外国商人利用这一点,加强了进行有利可图2的非法买卖鸦片活动,清政府打输了这场战争,不敢禁止这种买卖。结果鸦片交易实际上变得毫无约束,鸦片进口从1842年的33000箱上升到1848年的46000箱和1850年的52929箱。材料中“《 》”应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3.(2023八上·余杭期中)《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这说明( )A.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权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4.(2023八上·余杭期中)1860年10月9日美国《纽约时报》有一篇新闻报道,其标题的前半句是“英法联军占领北京西郊”,后半句应为( )A.关天培战死炮台 B.圆明园惨遭洗劫C.邓世昌殉国黄海 D.义和团火烧教堂5.(2023八上·余杭期中)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鉴于“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情性……欲悉各国情形,必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遂于北京设立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 )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C.北洋水师学堂 D.福州船政学堂6.(2023八上·余杭期中)某位历史学家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以不同面目出现的侵略中国的强盗中,沙皇俄国实际上成了获取脏物最多的一个强盗。”其依据是俄国( )A.割占香港岛 B.获得2亿两白银C.劫掠圆明园 D.强占我国大片领土7.(2023八上·余杭期中)下面示意图中①处应填的选项是( )A.陈化成率众抗敌 B.《天津条约》C.黄海海战 D.《马关条约》8.(2023八上·余杭期中)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代表人物。”李鸿章的下列活动与该评价无关的是( )A.创办轮船招商局B.镇压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C.创办江南制造总局D.设翻译馆,大量翻译刊行西方书籍9.(2023八上·余杭期中)太平天国运动遇到了中国历史上任何农民起义都不曾遇到过的新情况,这一“新情况”是指( )A.失去农民的支持 B.内部叛乱削弱了实力C.地主武装的镇压 D.中外反动势力的绞杀10.(2023八上·余杭期中)1875年,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留学生出国时曾宣言:“此去西洋,应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可见,他们当时出国留学的最终目的是( )A.游历西洋 B.兴办洋务 C.学习科技 D.救国图强11.(2023八上·余杭期中)引发如下表所示列强在华设厂总数变化的原因是清政府被迫签订了( )时间 1894年前 1900年列强在华设厂总数 80家 933家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12.(2023八上·余杭期中)某同学将课本内容整理如下,在①至④处空格中适合填写“康有为”的是( )为走救国之路,①再次上书;不作亡国之君,②下诏变法。 反对变法维新,③发动政变;以血唤醒民众,④慷慨就义。A.① B.② C.③ D.④13.(2023八上·余杭期中)下列四个选项中对材料①②理解正确的是( )材料①:维新派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材料②: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是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作用远不是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A.①属于历史结论 B.①说明戊戌变法废除了旧制度C.②属于历史史实 D.②肯定了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14.(2023八上·余杭期中)近代以来,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下表对应的条约是( )列强 清政府赔款白银(两) 占总赔款额百分比俄国 130371120 29%德国 90070515 20%法国 70878240 15.75%英国 50620545 11.25%日本 34793100 7.7%A.《南京条约》 B.《辛丑条约》C.《天津条约》 D.《北京条约》15.(2023八上·余杭期中)有史学家认为,20世纪初的中国“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低到只是保护了独立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了。”“国家地位非常低落”表现在(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C.清政府彻底堕落为“洋人的朝廷”D.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6.(2023八上·余杭期中)下面为某一历史人物传记的目录节选,下列选项中适宜第七章标题填入的是( )第五章 驳保皇党 创同盟会 第六章 十次革命 屡仆屡起 第七章____A.拜上帝教金田起义 B.自强求富北洋水师C.救亡图存百日维新 D.武昌起义孙大总统17.(2023八上·余杭期中)金冲及认为,《辛丑条约》签订后的清政府“内而宫廷,外而疆吏,皆莫不以敬让外人为宗旨”,已经彻底成为列强统治中国“驯服的工具”。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该条约( )A.允许列强在华设厂 B.严禁人民反帝斗争C.海关关税中外协定 D.割让土地赔偿巨款18.(2023八上·余杭期中)近代中国的探索之路充满曲折,下图①处所示道路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19.(2023八上·余杭期中)下面是作家叶圣陶1911年日记的部分内容,这反映出( )①10月12日,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 ②14日,急阅报纸,见长沙、重庆均为革(命)党所据。 ③26日,课毕后阅报纸,如南昌、西安亦已得手……广东亦有独立之说。A.辛亥革命的原因 B.辛亥革命的发展C.辛亥革命的胜利 D.辛亥革命的意义20.(2023八上·余杭期中)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的辛亥革命纪念馆陈列着一幅黄兴撰写的对联:“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该对联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萍浏醴起义 B.二次革命 C.黄花岗起义 D.护国战争21.(2023八上·余杭期中)这次革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据此推断,这次革命( )A.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B.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C.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D.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22.(2023八上·余杭期中)面对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进行捍卫革命成果的斗争。下列选项中属于这一时期的“斗争”有( )①武昌起义②二次革命③护国运动④黄花岗起义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3.(2023八上·余杭期中)下图是某史书第二十章的目录,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做该章标题的是( )第二十章 ? …………………………………350(一)武昌起义……………………………………350(二)清帝退位……………………………………351(三)历史意义……………………………………354A.走向共和 B.军阀割据 C.君主立宪制 D.国家统一24.(2023八上·余杭期中)如表反映了中国近代史前期的有识之士的探索历程,表中①处应填( )主要内容 代表言论①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政治制度 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思想文化 科学与人权并重A.军事技术 B.文学艺术 C.实业救国 D.民主共和25.(2023八上·余杭期中)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赞美家乡风光的《山中即景》: “是自然的美,是美的自然;绝无人迹处,空山响流泉。”他用口语化的语言呈现诗歌内容,得益于新文化运动( )A.提倡民主思想 B.抨击旧道德C.主张男女平等 D.倡导白话文26.(2023八上·余杭期中)下图所示毕业证书颁发于( )A.公元1912年 B.公元1918年 C.公元1919年 D.公元1920年27.(2023八上·余杭期中)标语、口号带有特定时代的历史印记。下列口号中,最能体现五四运动诉求的是( )A.“自强”“求富” B.“外争主权,内除国贼”C.“民主”“科学”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28.(2023八上·余杭期中)下面是某学生撰写的历史考察报告的一部分,其中“考察内容”一项应该填写( )考察时间:2021年9月考察对象:北京大学红楼考查内容:考察地址:北京五四大街29号A.总理衙门的设立 B.洋务运动的兴起C.科举制度的废除 D.新文化运动的开展29.(2023八上·余杭期中)《百年中国》解说词中说:“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并非世纪起点的标志,却是一个全新的时代的开始。”“全新的时代的开始”指的是( )A.中国开启了思想文化的新时代B.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C.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D.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30.(2023八上·余杭期中)中共“一大”时,“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与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 )A.决定参加共产国际 B.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C.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D.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31.(2023八上·余杭期中)有学者说,曾一度梦幻般的中国在19世纪中期被无情地蒙上了肮脏、落后的阴影,中华民族一直在屈导中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步履蹒跚】材料一: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几乎没有中国人意识到双方的差距,长期的闭关锁国封闭了中国人的眼睛和心灵。……而英国人却很早就对双方的差距了如指掌,并为战争作了周密的准备。——《复兴之路·千年局变》解说词【屈辱深重】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1861年4月,英国将香港岛与九龙半岛之间的海港,以当时的女王而命名为维多利亚港,以纪念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复兴之路·千年局变》解说词【探索艰辛】材料三:太平天国占据了中国大片江山。这中国大片江山是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地区。西方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许多侵略权益。但太平天国不予承认,使侵略者攫取的侵略权益在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地区兑现不了。——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1)从时代背景角度分析造成近代前夜中英双方在经济上差距的原因。(2)简述英国占领“维多利亚港”的历程,并从社会性质角度说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3)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太平天国以其独特的武装斗争方式进行救国道路探索。请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32.(2023八上·余杭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江南制造总局 轮船招商局 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北洋水师(“定远”号)材料二:创办轮船招商局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白银),美国旗昌行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并。材料三:李鸿章办了多年洋务之后,在给曾国的信中写道:“惟中国政体,官与民、内与外均难合……抑实不如日本。”后来,曾为洋务运动扛旗帜的江南制造总局,被日军侵占,更名为“三菱重工株式会社江南造船所”(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派的强国举措。(2)根据材料二,概述轮船招商局的作用。(3)根据材料三,分析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的原因。33.(2023八上·余杭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组老照片图A 民报及发刊词 图B 起义军攻占楚望台 图C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届内阁材料二:一组文字史料为了推行帝制,衰世凯不惜出卖国家主权,以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推翻共和,复辟帝制。民国5年,孙中山来到台州三门健跳考察事后他在《建国方略》中将健跳定位为需要大力建设的“实业之要港”(1)根据图A和所学知识,孙中山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怎样的思想 这一思想在当时有何积极影响 (2)照片留下了城市的历史记忆。根据图B、图C中的信息,谈谈这两座城市留下了哪些辛亥革命的历史记忆 (3)根据材料二,概括“实业之要港”建设的设想不能付诸实践的原因。34.(2023八上·余杭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指近代工业),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摘自《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材料二:在《新青年》的同仁中,曾经有一个共识,就是二十年内只谈文化,不谈政治。这个主张是胡适提出来的,凸显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色彩,而不是一场社会革命运动。但《新青年》迈入第三年,就开始出现议论政治的文章,如《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庶民的胜利》等。——摘编自《重返五四现场》(1)根据材料一,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有何变化 这一学习历程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胡适推动“思想启蒙”的努力,并从思想启蒙的角度谈谈该努力的意义。(3)根据材料二,概括《新青年》在宣传主题上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识点】鸦片战争【解析】【分析】由材料信息“1839年”“广东”“鸦片是在最彻底的手段下被销毁了”可知,他所说的事件是林则徐虎门销烟,故B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是在1851年,戚继光抗倭 是在1562年,义和团运动是在1899年,故ACD错误。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不仅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还成为打击毒品的历史事件。这次事件后来引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也是在这次战争后签订的 。虎门销烟展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激励着后人不断努力,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 。2.【答案】A【知识点】鸦片战争【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该条约没有写上禁止鸦片进口的条款,导致鸦片交易实际上变得毫无约束,这一条约为《南京条约》,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之后,中国丧失了关税的自主权,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故答案为:A【点评】鸦片战争签订的《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进资本主义的漩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改变,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答案】A【知识点】鸦片战争【解析】【分析】A、根据材料可知《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体现了中国已经丧失了关税的自主权,A正确;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权是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后,B错误;C、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C错误;D、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后,D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南京条约》的影响。《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变化是由于条约中规定的内容,如开放通商口岸、割让土地、以及关税自主权的丧失,导致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等主权遭到破坏。4.【答案】B【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解析】【分析】根据“标题的前半句是‘英法联军占领北京西郊’”可知,后半句应为“圆明园惨遭洗劫”。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1856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北京西郊圆明园,疯狂抢掠园中珍宝,为了掩人耳目,英法联军又放火焚毁了这座著名的皇家园林。B项圆明园惨遭洗劫应为后半句,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火烧圆明园相关知识的掌握,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5.【答案】A【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解析】【分析】A、根据材料“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情性……欲悉各国情形,必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可知是为了培养外交与翻译人才,1862年清政府设立了京师同文馆,故A正确;B、该项是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错误;C、该项培养军事方面的人才,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D、该项是军事工业方面,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京师同文馆的成立背景。 京师同文馆的成立背景是清朝晚期为了培养外语人才和外交人才而设立的一所官办学校。 在清朝晚期,随着列强的侵略和西方文化的传入,清政府逐渐认识到外语和外交人才的重要性。为了应对这一需求,清政府于1862年设立了京师同文馆,旨在培养一批通晓西方科学知识的人才,特别是外语翻译和洋务人才,以适应时代的发展。6.【答案】D【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解析】【分析】A、英国割占我国香港岛,故排除A项;B、日本在《马关条约》中,获得兵费赔偿白银2亿两,故排除B项;C、英法联军大肆劫掠圆明园,故排除C项;D、根据材料“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和“沙皇俄国实际上成了获取赃物最多的一个强盗”可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割占了我国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故D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通过武力强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大量领土,总面积达到150多万平方千米。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沙俄在侵略中国的严重性,而且从领土面积的角度来看,确实使得俄国成为了在这一时期获取赃物最多的国家。7.【答案】C【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狂潮【解析】【分析】A、 陈化成率众抗敌发生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A不符合题意;B、 《天津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签订的,B不符合题意;C、黄海海战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时期,C正确;D、《马关条约》是甲午中日战争战败之后签订的,图中主要是中国人民的抗争,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黄海海战。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亦称中日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此役北洋水师失利,共损失5艘战舰,日本海军多艘战舰重创,但未沉一舰。北洋水师自此退入威海卫,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海军之手,对甲午战争的后期战局具有决定性影响。8.【答案】B【知识点】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解析】【分析】A、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促进了近代我国造船业的发展,A正确;B、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无法体现李鸿章作为近代化的促进人物,B错误;C、创办江南制造总局促进了我国近代工业的发展,C正确;D、李鸿章设翻译馆,大量翻译刊行西方书籍,促进了我国近代教育的发展,D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李鸿章的功绩。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引进外国设备和人才,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机器局等。这些企业的创办,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9.【答案】D【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解析】【分析】A、失去农民的支持不是太平天国运动面临的情况,A错误;B、内部叛乱削弱了实力不是太平天国运动面临的新情况,B错误;C、地主武装的镇压不是太平天国运动遇到的新情况,C错误;D、太平天国运动遭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战 争都不曾有过的新情况是指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这也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客观原因 ,D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虽然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但在当时是空想,根本不可能实现。 他们提不出一个切实的革命纲领,广大将士参加革命的目,是迫于生计,希望改变贫穷的经济地位,而在定都天京以后,领导者封建特权思想膨胀,争权夺利,贪图享乐,结果断送了革命前程。还有中外政府联合绞杀。10.【答案】D【知识点】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解析】【分析】依据“最终目的”“此去西洋,应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可知,洋务运动时期为了挽救国家危亡,使中国富强,洋务运动的内容派遣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留学生。ABC三项都不是当时出国留学的最终目的,不符合题意;D项救国图强是他们当时出国留学的最终目的,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洋务运动,要求运用所学分析题干信息。11.【答案】C【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狂潮【解析】【分析】 引发如下表所示列强在华设厂总数变化的原因是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 这一变化发生在1895年,当时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该条约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这一规定标志着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C正确,ABD与此无关。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马关条约》签订的影响。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议和。经过谈判,双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2.【答案】A【知识点】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与梁启超集结1300余名 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反对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事件,因此①应该填写的是康有为,A正确;下诏变法的是光绪帝,B错误;反对维新变法,慈禧太后发动政变,③错误;谭嗣同,在1898年9月28日,与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六人在北京菜市口慷慨赴死,史称戊戌六君子,④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维新变法的过程。甲午战争后,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的仁人志士开始寻求救国之路。维新派人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主张变法图强,提出学习西方政治、经济制度,发展工商业,改革教育等措施。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正式开始实施维新变法。由于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遭到了强烈的抵制。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禁,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国外,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维新变法彻底宣告失败。13.【答案】D【知识点】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解析】【分析】A、维新派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在上海创办《时务报》,属于历史的事实,A错误;B、维新派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在上海创办《时务报》不能说明戊戌变法废除了旧制度,B错误;C、材料②评价戊戌变法是思想文化运动,属于历史结论,C错误;D、根据材料②的表述可知其肯定了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D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的区别。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不带有作者自己的感彩;历史结论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状态,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14.【答案】B【知识点】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分析】A、《南京条约》的签订国是中国和英国,A不符合题意;B、《辛丑条约》,是中国清政府代表奕劻、李鸿章与英、美、俄、法、德、意、日、奥、比、西、荷十一国外交代表,在北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中国对各国赔款4.5亿两白银,价息合计超过9.8亿两白银,因此该条约为辛丑条约,B正确;C、《天津条约》是中国和英国、法国、美国、俄国签订的,C错误;D、《中英北京条约》是英国与清朝于1860年10月24日在北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辛丑条约》的内容。《辛丑条约》,别称《辛丑各国和约》《北京议定书》,是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七年和英、美、法等国在北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辛丑条约》规定了赔款、划定使馆区、拆炮台等内容,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15.【答案】C【知识点】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分析】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19世纪中期开始沦为,A错误;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发生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战败之后,B错误;C、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国家的地位十分低落,C正确;D、 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之后,D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辛丑条约》签订的影响。《辛丑条约》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上失权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辛丑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和掠夺,表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6.【答案】D【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A、拜上帝教金田起义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首领洪秀全,A不符合题意;B、自强求富北洋水师是洋务运动,B不符合题意;C、救亡图存百日维新反映的是维新变法运动,C不符合题意;D、根据书中的目录有创立同盟会,发动革命,可知该历史人物是孙中山,发动武昌起义,领导辛亥革命,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事迹。孙中山一生的功绩可以总结为三方面: 一、发动和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 二、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反对北洋军阀复辟帝制和独裁的斗争; 三、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推动国民大革命的开展。17.【答案】B【知识点】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分析】A、允许列强在华设厂是《马关条约》规定内容,排除A;B、1901年,列强与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条约中规定严禁中国人参加反帝活动,促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故B符合题意;C、海关关税中外协定属于《南京条约》内容,排除C;D、《辛丑条约》没有割让土地的内容,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辛丑条约》的影响。《辛丑条约》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上失权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辛丑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和掠夺,表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答案】D【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可以看到该漫画反映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于是一些救国人士认识到需要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实行革命的道路,于是后面发动了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背景。19世纪末,中国的封建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内外压力。内部主要表现为国家经济衰退,社会矛盾激化,政治腐败等问题;外部主要表现为列强侵略和压迫,导致中国的民族尊严遭到侮辱。这种困境下,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开始反思和探寻振兴的道路。19.【答案】B【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A、材料当中没有反映出辛亥革命的原因,A错误;B、根据日记的内容可知该日记描述了辛亥革命的发展历程,B正确;C、材料无法体现辛亥革命是否胜利,C错误;D、辛亥革命的意义在材料当中没有体现,D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需要加强对材料的理解。辛亥革命指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20.【答案】C【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七十二健儿”“湿黄花”,可以判断出是“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2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其中72人的遗骸由潘达微等出面收葬于广州东郊红花岗,潘达微并把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这次起义因而被称为“黄花岗起义”,C是正确的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黄花岗起义。黄花岗起义是中国同盟会辛亥年在广州发起的一场起义,又称“辛亥广州起义“、“三 二九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21.【答案】B【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A、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A错误;B、根据材料当中“ 这次革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可知这次革命指的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民族民族革命,B正确;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C错误;D、新中国的成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D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意义。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反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精神的临时约法。它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它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殖民统治,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22.【答案】B【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911年,武昌起义;1912年,北洋政府建立;④黄花岗起义是1911年4月革命党人在广州举行的起义,又称广州起义,与北洋政府建立的时间不符。排除①④。②③二次革命、护国战争都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捍卫革命成果的斗争,故②③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孙中山捍卫革命成果的斗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北洋政府指的是袁世凯上台后建立的封建专制政府。在北洋政府建立后,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了捍卫革命成果,进行了两次重要的斗争。首先是二次革命,这是孙中山反对袁世凯破坏责任内阁、镇压国民党的革命行动。紧接着是护国运动,这是孙中山针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所采取的斗争举措。这两场运动都是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北洋政府时期为了捍卫民主共和制度而进行的斗争。23.【答案】A【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可知该书本的目录有武昌起义,清帝退位,辛亥革命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推翻了清朝专制帝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体,因此四个选项当中走向共和最适合最为该章的标题,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24.【答案】A【知识点】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解析】【分析】根据表格1的内容可知,这里提倡中国要富强,必须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也就是洋务运动的口号,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因此①应该填入的是军事技术,A正确。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我国近代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是由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25.【答案】D【知识点】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阅读题干诗句可知,李大钊的《山中即景》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朗朗上口,浅显易懂,因此,该诗句具有白话诗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D项正确;由此可知,李大钊用口语化的语言呈现诗歌内容,得益于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诗句无法体现民主、平等及抨击旧道德,排除AB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第一个提倡白话文;陈独秀《文学革命论》26.【答案】C【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可知该毕业证书的时间是中华民国八年七月, 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1月1日。 这一日期标志着中华民国的正式建立,也象征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封建皇朝的终结和近代中国的开始,因此中华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C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民国的计算公式为民国纪年=公元纪年-1911。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可以根据民国的计算公式得出民国年份。27.【答案】B【知识点】五四运动【解析】【分析】A、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A错误;B、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中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也派出代表参加此次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收回山东主权、废除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是遭到大会的拒绝,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五四运动高呼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B正确;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同盟会的口号,C错误;D、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D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口号。五四运动的口号有“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还我山东”、“拒绝和约签字”等。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最能体现反帝反封建的性质。28.【答案】D【知识点】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A、总理衙门位于东城区东堂子胡同49号,A不符合题意;B、北京大学红楼和洋务运动的兴起没有关系,B错误;C、科举制度的废除和北京大学没有关系,C错误;D、根据材料当中的地点是北京五四大街29号,可知是新文化运动的纪念馆,D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有关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结合教材进行分析: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9月起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初迁到北京)为起点和中心阵地,以民主和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旗帜,向封建主义展开了猛烈的进攻。29.【答案】C【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解析】【分析】A、中国开启了思想文化的新时代不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A错误;B、 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是五四运动,B错误;C、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并非世纪起点的标志,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因为1921年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C正确;D、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使得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D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30.【答案】B【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解析】【分析】A、决定参加共产国际是中共二大的内容,但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B、“中共一大时‘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了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进一步‘找到了与中国实际的联系’”和所学知识可知,“一大”时“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是指中共一大没有制定符合中国实际的民主革命纲领,“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有了规章,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是指根据中国的国情制定了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B项正确;C、决定与国民党合作是中共三大的内容,排除C项;D、党的最高革命纲领不符合当时中国国情,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中共二大的内容。中共二大提出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纲领规定,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31.【答案】(1)英国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成为头号工业强国。(意思相近即可,1分)中国仍然是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2)历程:英国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通过《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半岛,从而控制海港。从社会性质角度:鸦片战争使中国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步步滑落到文明的底部。(3)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知识点】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解析】【分析】(1) 近代前夜中英双方在经济上差距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禁海政策,而英国则通过圈地运动和海外掠夺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国力大大增强,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2)1861年4月,英国将香港岛与九龙半岛之间的海港,以当时的女王而命名为维多利亚港,可知是因为英国通过两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第二次鸦片战争通过《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半岛,从而控制海港。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是因为鸦片战争使得中国丧失了完整独立的主权,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3)根据材料“ 太平天国不予承认,使侵略者攫取的侵略权益在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地区兑现不了 ”可知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点评】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两次鸦片战争使列强逐步打开中国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先进的中国人提出最早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32.【答案】(1)办军事工业;办民用工业;派遣留学生,培养人才;建海军等。(2)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3)中国封建制度落后(或“惟中国政体落后”等);日本等列强的侵略。【知识点】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解析】【分析】(1)材料一显示了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派遣留美学生和成立北洋水师,可知洋务派的强国措施有以“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以“求富”为口号创办近代民用企业;兴办近代教育:培养新式人才;设立翻译馆(京师同文馆);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如:詹天佑) ;建立新式军队。(2)根据材料二“创办轮船招商局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白银,美国旗昌行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并。”可知轮船招商局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3)根据材料三“ 惟中国政体,官与民、内与外均难合……抑实不如日本 ”可知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相关知识。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利用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33.【答案】(1)“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2)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的统治迅速崩溃。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3)袁世凯的倒行逆施,独裁卖国等。(或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知识点】辛亥革命;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图A 民报及发刊词”并结合所学《民报》的知识可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积极影响:结合所学三民主义的知识可知,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2)图B:根据材料一“图B 起义军攻占楚望台”并结合所学武昌起义的爆发可知,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的统治迅速崩溃。图C:根据材料一“图C 中华民国临时中央政府第一届内阁”并结合所学中华民国的建立可知,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3)原因:根据材料二“袁世凯不惜出卖国家主权,以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推翻共和,复辟帝制”可得出,袁世凯的倒行逆施,独裁卖国等。(或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点评】“实业之要港”体现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将健跳定位为需要大力建设的“实业之要港”,这体现了他的实业救国思想和民生主义思想 。民生主义强调通过发展实业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4.【答案】(1)从向西方学习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向西方学习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2)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倡导白话文。它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民众的觉醒。(3)由前期宣传新文学、思想启蒙(或民主科学)为主;转变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政治革命为主。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知识点】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可知格致是学习西方的工业和技术,赛因斯表示科学,要学习西方的科学理性精神,可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是先洋务运动学习技术,维新变法运动学习政治,到新文化运动学习思想文化的过程,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发表《文学改良诌议》,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传播革命的思想。(3)根据材料二可知新文化运动的前期是传播新文化和新思想,《新青年》迈入第三年,就开始出现议论政治的文章,如《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庶民的胜利》等,可知此时新文化运动宣传的是马克思主义,传播政治思想。是因为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主流。这一变化标志着新文化运动从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与科学的思想转变为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这一转变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点评】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发起的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其基本口号是拥护“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也就是提倡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以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为主要武器,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往圣先贤”,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1 / 1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中国历史)期中学情评估试卷1.(2023八上·余杭期中)1839年,一位在广东的外国人说,鸦片是在最彻底的手段下被销毁了……全部事务的处理,在人类历史上必将永远是一个最为卓越的事件。他所说的事件是( )A.戚继光抗倭 B.虎门销烟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答案】B【知识点】鸦片战争【解析】【分析】由材料信息“1839年”“广东”“鸦片是在最彻底的手段下被销毁了”可知,他所说的事件是林则徐虎门销烟,故B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是在1851年,戚继光抗倭 是在1562年,义和团运动是在1899年,故ACD错误。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不仅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还成为打击毒品的历史事件。这次事件后来引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也是在这次战争后签订的 。虎门销烟展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激励着后人不断努力,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 。2.(2023八上·余杭期中)《 》没有写上禁止鸦片进口的条款,外国商人利用这一点,加强了进行有利可图2的非法买卖鸦片活动,清政府打输了这场战争,不敢禁止这种买卖。结果鸦片交易实际上变得毫无约束,鸦片进口从1842年的33000箱上升到1848年的46000箱和1850年的52929箱。材料中“《 》”应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答案】A【知识点】鸦片战争【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该条约没有写上禁止鸦片进口的条款,导致鸦片交易实际上变得毫无约束,这一条约为《南京条约》,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之后,中国丧失了关税的自主权,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故答案为:A【点评】鸦片战争签订的《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进资本主义的漩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改变,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2023八上·余杭期中)《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这说明( )A.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权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答案】A【知识点】鸦片战争【解析】【分析】A、根据材料可知《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体现了中国已经丧失了关税的自主权,A正确;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权是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后,B错误;C、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C错误;D、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后,D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南京条约》的影响。《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变化是由于条约中规定的内容,如开放通商口岸、割让土地、以及关税自主权的丧失,导致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等主权遭到破坏。4.(2023八上·余杭期中)1860年10月9日美国《纽约时报》有一篇新闻报道,其标题的前半句是“英法联军占领北京西郊”,后半句应为( )A.关天培战死炮台 B.圆明园惨遭洗劫C.邓世昌殉国黄海 D.义和团火烧教堂【答案】B【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解析】【分析】根据“标题的前半句是‘英法联军占领北京西郊’”可知,后半句应为“圆明园惨遭洗劫”。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1856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北京西郊圆明园,疯狂抢掠园中珍宝,为了掩人耳目,英法联军又放火焚毁了这座著名的皇家园林。B项圆明园惨遭洗劫应为后半句,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火烧圆明园相关知识的掌握,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5.(2023八上·余杭期中)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鉴于“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情性……欲悉各国情形,必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遂于北京设立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 )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C.北洋水师学堂 D.福州船政学堂【答案】A【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解析】【分析】A、根据材料“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情性……欲悉各国情形,必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可知是为了培养外交与翻译人才,1862年清政府设立了京师同文馆,故A正确;B、该项是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错误;C、该项培养军事方面的人才,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D、该项是军事工业方面,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京师同文馆的成立背景。 京师同文馆的成立背景是清朝晚期为了培养外语人才和外交人才而设立的一所官办学校。 在清朝晚期,随着列强的侵略和西方文化的传入,清政府逐渐认识到外语和外交人才的重要性。为了应对这一需求,清政府于1862年设立了京师同文馆,旨在培养一批通晓西方科学知识的人才,特别是外语翻译和洋务人才,以适应时代的发展。6.(2023八上·余杭期中)某位历史学家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以不同面目出现的侵略中国的强盗中,沙皇俄国实际上成了获取脏物最多的一个强盗。”其依据是俄国( )A.割占香港岛 B.获得2亿两白银C.劫掠圆明园 D.强占我国大片领土【答案】D【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解析】【分析】A、英国割占我国香港岛,故排除A项;B、日本在《马关条约》中,获得兵费赔偿白银2亿两,故排除B项;C、英法联军大肆劫掠圆明园,故排除C项;D、根据材料“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和“沙皇俄国实际上成了获取赃物最多的一个强盗”可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割占了我国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故D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通过武力强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大量领土,总面积达到150多万平方千米。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沙俄在侵略中国的严重性,而且从领土面积的角度来看,确实使得俄国成为了在这一时期获取赃物最多的国家。7.(2023八上·余杭期中)下面示意图中①处应填的选项是( )A.陈化成率众抗敌 B.《天津条约》C.黄海海战 D.《马关条约》【答案】C【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狂潮【解析】【分析】A、 陈化成率众抗敌发生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A不符合题意;B、 《天津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签订的,B不符合题意;C、黄海海战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时期,C正确;D、《马关条约》是甲午中日战争战败之后签订的,图中主要是中国人民的抗争,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黄海海战。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亦称中日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此役北洋水师失利,共损失5艘战舰,日本海军多艘战舰重创,但未沉一舰。北洋水师自此退入威海卫,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海军之手,对甲午战争的后期战局具有决定性影响。8.(2023八上·余杭期中)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代表人物。”李鸿章的下列活动与该评价无关的是( )A.创办轮船招商局B.镇压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C.创办江南制造总局D.设翻译馆,大量翻译刊行西方书籍【答案】B【知识点】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解析】【分析】A、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促进了近代我国造船业的发展,A正确;B、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无法体现李鸿章作为近代化的促进人物,B错误;C、创办江南制造总局促进了我国近代工业的发展,C正确;D、李鸿章设翻译馆,大量翻译刊行西方书籍,促进了我国近代教育的发展,D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李鸿章的功绩。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引进外国设备和人才,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机器局等。这些企业的创办,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9.(2023八上·余杭期中)太平天国运动遇到了中国历史上任何农民起义都不曾遇到过的新情况,这一“新情况”是指( )A.失去农民的支持 B.内部叛乱削弱了实力C.地主武装的镇压 D.中外反动势力的绞杀【答案】D【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解析】【分析】A、失去农民的支持不是太平天国运动面临的情况,A错误;B、内部叛乱削弱了实力不是太平天国运动面临的新情况,B错误;C、地主武装的镇压不是太平天国运动遇到的新情况,C错误;D、太平天国运动遭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战 争都不曾有过的新情况是指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这也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客观原因 ,D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虽然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但在当时是空想,根本不可能实现。 他们提不出一个切实的革命纲领,广大将士参加革命的目,是迫于生计,希望改变贫穷的经济地位,而在定都天京以后,领导者封建特权思想膨胀,争权夺利,贪图享乐,结果断送了革命前程。还有中外政府联合绞杀。10.(2023八上·余杭期中)1875年,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留学生出国时曾宣言:“此去西洋,应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可见,他们当时出国留学的最终目的是( )A.游历西洋 B.兴办洋务 C.学习科技 D.救国图强【答案】D【知识点】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解析】【分析】依据“最终目的”“此去西洋,应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可知,洋务运动时期为了挽救国家危亡,使中国富强,洋务运动的内容派遣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留学生。ABC三项都不是当时出国留学的最终目的,不符合题意;D项救国图强是他们当时出国留学的最终目的,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洋务运动,要求运用所学分析题干信息。11.(2023八上·余杭期中)引发如下表所示列强在华设厂总数变化的原因是清政府被迫签订了( )时间 1894年前 1900年列强在华设厂总数 80家 933家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答案】C【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狂潮【解析】【分析】 引发如下表所示列强在华设厂总数变化的原因是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 这一变化发生在1895年,当时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该条约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这一规定标志着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C正确,ABD与此无关。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马关条约》签订的影响。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议和。经过谈判,双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2.(2023八上·余杭期中)某同学将课本内容整理如下,在①至④处空格中适合填写“康有为”的是( )为走救国之路,①再次上书;不作亡国之君,②下诏变法。 反对变法维新,③发动政变;以血唤醒民众,④慷慨就义。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A【知识点】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与梁启超集结1300余名 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反对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事件,因此①应该填写的是康有为,A正确;下诏变法的是光绪帝,B错误;反对维新变法,慈禧太后发动政变,③错误;谭嗣同,在1898年9月28日,与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六人在北京菜市口慷慨赴死,史称戊戌六君子,④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维新变法的过程。甲午战争后,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的仁人志士开始寻求救国之路。维新派人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主张变法图强,提出学习西方政治、经济制度,发展工商业,改革教育等措施。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正式开始实施维新变法。由于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遭到了强烈的抵制。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禁,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国外,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维新变法彻底宣告失败。13.(2023八上·余杭期中)下列四个选项中对材料①②理解正确的是( )材料①:维新派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材料②: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是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作用远不是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A.①属于历史结论 B.①说明戊戌变法废除了旧制度C.②属于历史史实 D.②肯定了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答案】D【知识点】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解析】【分析】A、维新派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在上海创办《时务报》,属于历史的事实,A错误;B、维新派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在上海创办《时务报》不能说明戊戌变法废除了旧制度,B错误;C、材料②评价戊戌变法是思想文化运动,属于历史结论,C错误;D、根据材料②的表述可知其肯定了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D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的区别。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不带有作者自己的感彩;历史结论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状态,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14.(2023八上·余杭期中)近代以来,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下表对应的条约是( )列强 清政府赔款白银(两) 占总赔款额百分比俄国 130371120 29%德国 90070515 20%法国 70878240 15.75%英国 50620545 11.25%日本 34793100 7.7%A.《南京条约》 B.《辛丑条约》C.《天津条约》 D.《北京条约》【答案】B【知识点】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分析】A、《南京条约》的签订国是中国和英国,A不符合题意;B、《辛丑条约》,是中国清政府代表奕劻、李鸿章与英、美、俄、法、德、意、日、奥、比、西、荷十一国外交代表,在北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中国对各国赔款4.5亿两白银,价息合计超过9.8亿两白银,因此该条约为辛丑条约,B正确;C、《天津条约》是中国和英国、法国、美国、俄国签订的,C错误;D、《中英北京条约》是英国与清朝于1860年10月24日在北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辛丑条约》的内容。《辛丑条约》,别称《辛丑各国和约》《北京议定书》,是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七年和英、美、法等国在北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辛丑条约》规定了赔款、划定使馆区、拆炮台等内容,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15.(2023八上·余杭期中)有史学家认为,20世纪初的中国“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低到只是保护了独立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了。”“国家地位非常低落”表现在(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C.清政府彻底堕落为“洋人的朝廷”D.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答案】C【知识点】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分析】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19世纪中期开始沦为,A错误;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发生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战败之后,B错误;C、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国家的地位十分低落,C正确;D、 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之后,D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辛丑条约》签订的影响。《辛丑条约》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上失权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辛丑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和掠夺,表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6.(2023八上·余杭期中)下面为某一历史人物传记的目录节选,下列选项中适宜第七章标题填入的是( )第五章 驳保皇党 创同盟会 第六章 十次革命 屡仆屡起 第七章____A.拜上帝教金田起义 B.自强求富北洋水师C.救亡图存百日维新 D.武昌起义孙大总统【答案】D【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A、拜上帝教金田起义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首领洪秀全,A不符合题意;B、自强求富北洋水师是洋务运动,B不符合题意;C、救亡图存百日维新反映的是维新变法运动,C不符合题意;D、根据书中的目录有创立同盟会,发动革命,可知该历史人物是孙中山,发动武昌起义,领导辛亥革命,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事迹。孙中山一生的功绩可以总结为三方面: 一、发动和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 二、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反对北洋军阀复辟帝制和独裁的斗争; 三、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推动国民大革命的开展。17.(2023八上·余杭期中)金冲及认为,《辛丑条约》签订后的清政府“内而宫廷,外而疆吏,皆莫不以敬让外人为宗旨”,已经彻底成为列强统治中国“驯服的工具”。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该条约( )A.允许列强在华设厂 B.严禁人民反帝斗争C.海关关税中外协定 D.割让土地赔偿巨款【答案】B【知识点】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分析】A、允许列强在华设厂是《马关条约》规定内容,排除A;B、1901年,列强与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条约中规定严禁中国人参加反帝活动,促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故B符合题意;C、海关关税中外协定属于《南京条约》内容,排除C;D、《辛丑条约》没有割让土地的内容,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辛丑条约》的影响。《辛丑条约》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上失权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辛丑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和掠夺,表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2023八上·余杭期中)近代中国的探索之路充满曲折,下图①处所示道路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答案】D【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可以看到该漫画反映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于是一些救国人士认识到需要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实行革命的道路,于是后面发动了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背景。19世纪末,中国的封建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内外压力。内部主要表现为国家经济衰退,社会矛盾激化,政治腐败等问题;外部主要表现为列强侵略和压迫,导致中国的民族尊严遭到侮辱。这种困境下,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开始反思和探寻振兴的道路。19.(2023八上·余杭期中)下面是作家叶圣陶1911年日记的部分内容,这反映出( )①10月12日,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 ②14日,急阅报纸,见长沙、重庆均为革(命)党所据。 ③26日,课毕后阅报纸,如南昌、西安亦已得手……广东亦有独立之说。A.辛亥革命的原因 B.辛亥革命的发展C.辛亥革命的胜利 D.辛亥革命的意义【答案】B【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A、材料当中没有反映出辛亥革命的原因,A错误;B、根据日记的内容可知该日记描述了辛亥革命的发展历程,B正确;C、材料无法体现辛亥革命是否胜利,C错误;D、辛亥革命的意义在材料当中没有体现,D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需要加强对材料的理解。辛亥革命指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20.(2023八上·余杭期中)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的辛亥革命纪念馆陈列着一幅黄兴撰写的对联:“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该对联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萍浏醴起义 B.二次革命 C.黄花岗起义 D.护国战争【答案】C【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七十二健儿”“湿黄花”,可以判断出是“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2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其中72人的遗骸由潘达微等出面收葬于广州东郊红花岗,潘达微并把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这次起义因而被称为“黄花岗起义”,C是正确的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黄花岗起义。黄花岗起义是中国同盟会辛亥年在广州发起的一场起义,又称“辛亥广州起义“、“三 二九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21.(2023八上·余杭期中)这次革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据此推断,这次革命( )A.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B.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C.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D.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答案】B【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A、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A错误;B、根据材料当中“ 这次革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可知这次革命指的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民族民族革命,B正确;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C错误;D、新中国的成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D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意义。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反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精神的临时约法。它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它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殖民统治,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22.(2023八上·余杭期中)面对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进行捍卫革命成果的斗争。下列选项中属于这一时期的“斗争”有( )①武昌起义②二次革命③护国运动④黄花岗起义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B【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911年,武昌起义;1912年,北洋政府建立;④黄花岗起义是1911年4月革命党人在广州举行的起义,又称广州起义,与北洋政府建立的时间不符。排除①④。②③二次革命、护国战争都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捍卫革命成果的斗争,故②③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孙中山捍卫革命成果的斗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北洋政府指的是袁世凯上台后建立的封建专制政府。在北洋政府建立后,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了捍卫革命成果,进行了两次重要的斗争。首先是二次革命,这是孙中山反对袁世凯破坏责任内阁、镇压国民党的革命行动。紧接着是护国运动,这是孙中山针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所采取的斗争举措。这两场运动都是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北洋政府时期为了捍卫民主共和制度而进行的斗争。23.(2023八上·余杭期中)下图是某史书第二十章的目录,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做该章标题的是( )第二十章 ? …………………………………350(一)武昌起义……………………………………350(二)清帝退位……………………………………351(三)历史意义……………………………………354A.走向共和 B.军阀割据 C.君主立宪制 D.国家统一【答案】A【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可知该书本的目录有武昌起义,清帝退位,辛亥革命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推翻了清朝专制帝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体,因此四个选项当中走向共和最适合最为该章的标题,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24.(2023八上·余杭期中)如表反映了中国近代史前期的有识之士的探索历程,表中①处应填( )主要内容 代表言论①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政治制度 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思想文化 科学与人权并重A.军事技术 B.文学艺术 C.实业救国 D.民主共和【答案】A【知识点】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解析】【分析】根据表格1的内容可知,这里提倡中国要富强,必须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也就是洋务运动的口号,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因此①应该填入的是军事技术,A正确。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我国近代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是由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25.(2023八上·余杭期中)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赞美家乡风光的《山中即景》: “是自然的美,是美的自然;绝无人迹处,空山响流泉。”他用口语化的语言呈现诗歌内容,得益于新文化运动( )A.提倡民主思想 B.抨击旧道德C.主张男女平等 D.倡导白话文【答案】D【知识点】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阅读题干诗句可知,李大钊的《山中即景》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朗朗上口,浅显易懂,因此,该诗句具有白话诗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D项正确;由此可知,李大钊用口语化的语言呈现诗歌内容,得益于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诗句无法体现民主、平等及抨击旧道德,排除AB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第一个提倡白话文;陈独秀《文学革命论》26.(2023八上·余杭期中)下图所示毕业证书颁发于( )A.公元1912年 B.公元1918年 C.公元1919年 D.公元1920年【答案】C【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可知该毕业证书的时间是中华民国八年七月, 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1月1日。 这一日期标志着中华民国的正式建立,也象征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封建皇朝的终结和近代中国的开始,因此中华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C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民国的计算公式为民国纪年=公元纪年-1911。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可以根据民国的计算公式得出民国年份。27.(2023八上·余杭期中)标语、口号带有特定时代的历史印记。下列口号中,最能体现五四运动诉求的是( )A.“自强”“求富” B.“外争主权,内除国贼”C.“民主”“科学”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答案】B【知识点】五四运动【解析】【分析】A、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A错误;B、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中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也派出代表参加此次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收回山东主权、废除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是遭到大会的拒绝,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五四运动高呼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B正确;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同盟会的口号,C错误;D、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D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口号。五四运动的口号有“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还我山东”、“拒绝和约签字”等。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最能体现反帝反封建的性质。28.(2023八上·余杭期中)下面是某学生撰写的历史考察报告的一部分,其中“考察内容”一项应该填写( )考察时间:2021年9月考察对象:北京大学红楼考查内容:考察地址:北京五四大街29号A.总理衙门的设立 B.洋务运动的兴起C.科举制度的废除 D.新文化运动的开展【答案】D【知识点】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A、总理衙门位于东城区东堂子胡同49号,A不符合题意;B、北京大学红楼和洋务运动的兴起没有关系,B错误;C、科举制度的废除和北京大学没有关系,C错误;D、根据材料当中的地点是北京五四大街29号,可知是新文化运动的纪念馆,D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有关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结合教材进行分析: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9月起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初迁到北京)为起点和中心阵地,以民主和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旗帜,向封建主义展开了猛烈的进攻。29.(2023八上·余杭期中)《百年中国》解说词中说:“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并非世纪起点的标志,却是一个全新的时代的开始。”“全新的时代的开始”指的是( )A.中国开启了思想文化的新时代B.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C.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D.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答案】C【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解析】【分析】A、中国开启了思想文化的新时代不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A错误;B、 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是五四运动,B错误;C、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并非世纪起点的标志,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因为1921年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C正确;D、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使得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D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30.(2023八上·余杭期中)中共“一大”时,“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与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 )A.决定参加共产国际 B.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C.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D.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答案】B【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解析】【分析】A、决定参加共产国际是中共二大的内容,但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B、“中共一大时‘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了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进一步‘找到了与中国实际的联系’”和所学知识可知,“一大”时“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是指中共一大没有制定符合中国实际的民主革命纲领,“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有了规章,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是指根据中国的国情制定了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B项正确;C、决定与国民党合作是中共三大的内容,排除C项;D、党的最高革命纲领不符合当时中国国情,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中共二大的内容。中共二大提出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纲领规定,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31.(2023八上·余杭期中)有学者说,曾一度梦幻般的中国在19世纪中期被无情地蒙上了肮脏、落后的阴影,中华民族一直在屈导中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步履蹒跚】材料一: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几乎没有中国人意识到双方的差距,长期的闭关锁国封闭了中国人的眼睛和心灵。……而英国人却很早就对双方的差距了如指掌,并为战争作了周密的准备。——《复兴之路·千年局变》解说词【屈辱深重】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1861年4月,英国将香港岛与九龙半岛之间的海港,以当时的女王而命名为维多利亚港,以纪念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复兴之路·千年局变》解说词【探索艰辛】材料三:太平天国占据了中国大片江山。这中国大片江山是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地区。西方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许多侵略权益。但太平天国不予承认,使侵略者攫取的侵略权益在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地区兑现不了。——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1)从时代背景角度分析造成近代前夜中英双方在经济上差距的原因。(2)简述英国占领“维多利亚港”的历程,并从社会性质角度说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3)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太平天国以其独特的武装斗争方式进行救国道路探索。请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答案】(1)英国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成为头号工业强国。(意思相近即可,1分)中国仍然是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2)历程:英国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通过《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半岛,从而控制海港。从社会性质角度:鸦片战争使中国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步步滑落到文明的底部。(3)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知识点】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解析】【分析】(1) 近代前夜中英双方在经济上差距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禁海政策,而英国则通过圈地运动和海外掠夺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国力大大增强,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2)1861年4月,英国将香港岛与九龙半岛之间的海港,以当时的女王而命名为维多利亚港,可知是因为英国通过两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第二次鸦片战争通过《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半岛,从而控制海港。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是因为鸦片战争使得中国丧失了完整独立的主权,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3)根据材料“ 太平天国不予承认,使侵略者攫取的侵略权益在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地区兑现不了 ”可知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点评】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两次鸦片战争使列强逐步打开中国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先进的中国人提出最早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32.(2023八上·余杭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江南制造总局 轮船招商局 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北洋水师(“定远”号)材料二:创办轮船招商局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白银),美国旗昌行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并。材料三:李鸿章办了多年洋务之后,在给曾国的信中写道:“惟中国政体,官与民、内与外均难合……抑实不如日本。”后来,曾为洋务运动扛旗帜的江南制造总局,被日军侵占,更名为“三菱重工株式会社江南造船所”(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派的强国举措。(2)根据材料二,概述轮船招商局的作用。(3)根据材料三,分析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的原因。【答案】(1)办军事工业;办民用工业;派遣留学生,培养人才;建海军等。(2)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3)中国封建制度落后(或“惟中国政体落后”等);日本等列强的侵略。【知识点】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解析】【分析】(1)材料一显示了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派遣留美学生和成立北洋水师,可知洋务派的强国措施有以“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以“求富”为口号创办近代民用企业;兴办近代教育:培养新式人才;设立翻译馆(京师同文馆);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如:詹天佑) ;建立新式军队。(2)根据材料二“创办轮船招商局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白银,美国旗昌行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并。”可知轮船招商局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3)根据材料三“ 惟中国政体,官与民、内与外均难合……抑实不如日本 ”可知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相关知识。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利用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33.(2023八上·余杭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组老照片图A 民报及发刊词 图B 起义军攻占楚望台 图C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届内阁材料二:一组文字史料为了推行帝制,衰世凯不惜出卖国家主权,以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推翻共和,复辟帝制。民国5年,孙中山来到台州三门健跳考察事后他在《建国方略》中将健跳定位为需要大力建设的“实业之要港”(1)根据图A和所学知识,孙中山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怎样的思想 这一思想在当时有何积极影响 (2)照片留下了城市的历史记忆。根据图B、图C中的信息,谈谈这两座城市留下了哪些辛亥革命的历史记忆 (3)根据材料二,概括“实业之要港”建设的设想不能付诸实践的原因。【答案】(1)“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2)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的统治迅速崩溃。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3)袁世凯的倒行逆施,独裁卖国等。(或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知识点】辛亥革命;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图A 民报及发刊词”并结合所学《民报》的知识可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积极影响:结合所学三民主义的知识可知,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2)图B:根据材料一“图B 起义军攻占楚望台”并结合所学武昌起义的爆发可知,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的统治迅速崩溃。图C:根据材料一“图C 中华民国临时中央政府第一届内阁”并结合所学中华民国的建立可知,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3)原因:根据材料二“袁世凯不惜出卖国家主权,以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推翻共和,复辟帝制”可得出,袁世凯的倒行逆施,独裁卖国等。(或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点评】“实业之要港”体现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将健跳定位为需要大力建设的“实业之要港”,这体现了他的实业救国思想和民生主义思想 。民生主义强调通过发展实业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4.(2023八上·余杭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指近代工业),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摘自《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材料二:在《新青年》的同仁中,曾经有一个共识,就是二十年内只谈文化,不谈政治。这个主张是胡适提出来的,凸显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色彩,而不是一场社会革命运动。但《新青年》迈入第三年,就开始出现议论政治的文章,如《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庶民的胜利》等。——摘编自《重返五四现场》(1)根据材料一,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有何变化 这一学习历程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胡适推动“思想启蒙”的努力,并从思想启蒙的角度谈谈该努力的意义。(3)根据材料二,概括《新青年》在宣传主题上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答案】(1)从向西方学习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向西方学习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2)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倡导白话文。它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民众的觉醒。(3)由前期宣传新文学、思想启蒙(或民主科学)为主;转变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政治革命为主。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知识点】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可知格致是学习西方的工业和技术,赛因斯表示科学,要学习西方的科学理性精神,可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是先洋务运动学习技术,维新变法运动学习政治,到新文化运动学习思想文化的过程,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发表《文学改良诌议》,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传播革命的思想。(3)根据材料二可知新文化运动的前期是传播新文化和新思想,《新青年》迈入第三年,就开始出现议论政治的文章,如《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庶民的胜利》等,可知此时新文化运动宣传的是马克思主义,传播政治思想。是因为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主流。这一变化标志着新文化运动从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与科学的思想转变为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这一转变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点评】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发起的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其基本口号是拥护“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也就是提倡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以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为主要武器,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往圣先贤”,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中国历史)期中学情评估试卷(学生版).docx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中国历史)期中学情评估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