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章种群单元检测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川金丝猴为中国特有珍贵濒危动物,自2013年四川黄龙自然保护区开始监测至2021年,其种群数量稳步增长,该区域内川金丝猴种群结构合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2013 年至2021年,黄龙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的出生率一定升高B.2013年至2021年,黄龙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种群密度出现变化C.区域内川金丝猴种群无明显数量特征D.预计川金丝猴数量会持续增长,主要是依据迁入率和迁出率作出推测2.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及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A.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都直接影响种群密度B.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能预测种群数量未来的变化趋势C.运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D.运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时,标记物脱落会使标记重捕法调查的结果偏大3.图1为某植食性昆虫迁入某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图2为另一个种群中λ(λ是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不考虑迁入、迁出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1中t2~t3时期与图2中a~b时期种群年龄结构都是衰退型B.图2中a、c时种群的出生率均与死亡率相当C.图1和图2中K值出现的时间分别对应t2和dD.图1和图2可分别表示种群的“S”形增长和“J”形增长过程4.下图表示种群的各个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能直接影响种群密度B.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能直接影响种群密度C.丙为性别比例,群落中各生物种群的雌雄个体的比例均为1:1D.丁为年龄组成,用孔径小的网捕鱼会影响可持续捕捞5.下列属于密度制约因素的是( )A.气温 B.地震 C.火灾 D.天敌6.在某地人工柳林中,三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平均值(单位:株/m2)随林木郁闭度变化的调查数据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郁闭度 0 0.2 0.4 0.6 0.8 1.0一年蓬 15.3 13.5 10.8 7.4 4.3 2.4加拿大一枝黄花 10.4 9.5 6.1 5.6 3.0 1.2刺儿菜 3.7 4.3 8.5 4.4 2.2 1.0A.数据表明,影响三种草本植物的主要环境因素是阳光B.随郁闭度的增大,该人工林中三种草本植物的K值不断下降C.郁闭度越大,三种草本植物对阳光和无机盐的竞争越大D.与1.0相比,郁闭度为0时的一年蓬年龄结构为增长型7.《吕氏春秋》中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某鱼塘为增加经济收入,需定期多次投放养殖鱼的鱼苗,科学利用生态学原理增加鱼类产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为了持续获得最大捕捞量,捕鱼后种群数量应维持在K左右B.调查该鱼塘中某种养殖鱼的种群密度,可用于确定捕捞最佳时间点C.增加饵料的投放,养殖鱼的环境容纳量不会发生改变D.用网眼较小的渔网捕捞,有利于捕后鱼种群数量快速恢复8.某小组将100mL酵母菌液放在适宜温度、固定容积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在不同时间取样,用台盼蓝染色后(死菌被染色)对活菌进行计数并得出数量变化曲线,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活菌计数时只计数未染色的菌体,取样时未振荡,测出的活菌数比真实数据少B.若将酵母菌的接种数量增加一倍,其它条件不变,则K值加倍C.本实验缺少对照组,没有遵循实验对照原则D.在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不同阶段,可能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9.下列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植物才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B.一般不选双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因为双子叶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C.选取样方时,应根据调查对象的分布、地段,确定样方的多少、大小和取样方法D.因为取样时必须要做到随机取样,所以任何一个样方的种群密度都可以作为所调查地区的种群密度10.现尝试利用喷施灭蚊剂M和细菌感染两种方法控制某地区蚊子的数量,实验过程中统计了其中某种蚊的成虫(成蚊)数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B点时,该成蚊种群内发生了抗灭蚊剂M的变异B.由图可以看出,细菌控蚊更加有利于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C.DE段成蚊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生物与生物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发生了协同进化D.喷施灭蚊剂,可在短期内快速降低成蚊数量11.某一年生生物(即世代间隔为一年)种群,开始时有N0个个体,到第二年变成N1个,t年后变为Nt个,以λ表示两个世代的比值:λ=Nt+1/Nt。下列关于“λ”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在理想环境下且λ>1,t年后该种群数量为Nt=N0λtB.若λ=1,则该种群没有个体死亡,也没有个体出生,种群数量无变化C.若λ>1,则表示该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会增加D.若λ=0,则表示该种群可能已经灭绝12.江西都昌湖区生态环境优美。为了调查该地(面积为2公顷)白琵鹭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20只白琵鹭,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又捕获了10只白琵鹭,其中有标记的白琵鹭2只。标记物不影响白琵鹭的生存和活动,假设两次捕获期间不存在迁入、迁出、出生、死亡等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如果被标记的白琵鹭更容易被天敌捕食,则测定结果会偏小B.为了保证调查数据的准确性,两次捕获点应保持一致C.该方法不适宜用于调查濒危动物的数量D.通过计算可以估得该地区白琵鹭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公顷二、多选题13.吹绵蚧是一种严重危害果园生产的害虫,澳洲瓢虫以吹绵蚧为食,可以有效抑制该害虫的数量。科学家研究了吹绵蚧种群数量与被捕食率、补充率的关系模型,其中补充率代表没有被捕食的情况下吹绵蚧增长的比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当吹绵蚧种群数量介于m~n点之间时,种群数量会逐渐趋向于m点B.当种群数量超过n点时,可能会导致吹绵蚧虫害的爆发C.当种群数量超过p点时,吹绵蚧种群数量会稳定在q点D.在果园中适当投放澳洲瓢虫,目的是使吹绵蚧数量长期稳定在n点14.如图表示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甲种群个体数量在0~600的范围内,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乙种群数量小于M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时,种群能正常延续C.K点时,甲种群和乙种群的年龄结构都是稳定型D.种群中个体数量越多,越有利于种群数量的增加15.图甲表示某生物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①表示出生率,②表示死亡率),图乙表示另一种生物种群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图乙所对应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分别为“J”形和“S”形B.由图甲可知A时该生物种群密度将增大,图乙中c点对应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一段时间后,若图甲中的①、②发生重合,则对应图乙中的d点D.种群数量在图乙的b点时,捕捞经济鱼类可获得最大日捕获量16.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B.保护珍稀动物最主要的措施是就地保护,增加其K值C.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S”形增长D.紫茎泽兰侵入我国四川凉山地区后泛滥成灾,其增长初期曲线近似于“J”形三、非选择题17.下图甲表示某生物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①表示出生率,②表示死亡率),图乙表示该生物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变化的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1)种群密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直接影响该生物种群密度的因素除甲图中的因素外,还有 。(2)该生物种群在甲图所示时间内,数量增长模型为 。若一段时间后,甲图中的①②发生重合,表明此时该生物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对应在乙图上的时间点为 。图乙中B点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 。(3)二化螟是稻田中常见的一种害虫,通常会用农药来防治。某研究小组调查了一块1000m2的稻田中二化螟的种群密度,记录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样方编号 1 2 3 4 5 6样方面积(m2) 1 1 1 1 1 1二化螟数量(只) 15 18 15 19 15 14该块稻田中二化螟的种群密度为 ,调查二化螟种群密度选用样方法而不选用标志重捕法的原因是 ;培养液中酵母菌的计数常采用 的方法。18.图甲是草原中的鼠数量变化曲线图;图乙表示某同学进行“探究酵母菌数量变化”实验得到的曲线图。该同学的具体操作为:先向试管中加入1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再向试管中接种入酵母菌,之后将试管置于适宜环境中连续培养,每天定时取样,计数,并绘制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草原上的鼠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最好在 (填“b”“c”或“d”)时刻前进行防治。若图甲中曲线Ⅱ表示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数量变化曲线,曲线Ⅱ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时间段是 。(3)调查鼠的种群密度(不考虑鼠的迁入和迁出):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72只,标记并放归;几天后第二次捕获了60只,其中有9只带有标记,则该种群密度是 只/hm2。(4)为了绘制得到图乙的曲线图,可采取 的方法每天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调查。图丙是b时刻用血球计数板测得的酵母菌分布情况,一个中方格上有24个酵母菌,若以该中方格的酵母菌数代表整个计数室中每个中方格酵母菌数的平均值。则该1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K(又称 )值约为 个。(5)图乙中de段酵母菌数目减少的原因除了营养物质大量消耗之外还包括 。19.下图是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请回答:(1)图中表示的是种群增长的 型曲线,表示K值的一点是 (用字母表示)。K值指的是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点是 (用字母表示)。(3)影响该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在迁入第 年后开始的。20.图甲是草原中的鼠数量变化曲线图。图乙表示某同学进行“探究酵母菌数量变化”实验得到的曲线图,该同学的具体操作为:先向试管中加入1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再向试管中接种入酵母菌,之后将试管置于适宜环境中连续培养若干天,每天定时取样,计数,并绘制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草原上的鼠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最好在 (填“b” “d”)时刻前进行防治。若图甲中曲线II表示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数量变化曲线,曲线II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时间段是 。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则图中α的角度将会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为了绘制得到图乙的曲线图,可采取 的方法每天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调查。图丙是b时刻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xlmmx0.1mm)进行计数,若以该中方格的酵母菌数代表整个计数室中每个中方格酵母菌数的平均值。则该1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K值约为 个。该计数方法得到的值与实际活菌相比 (填“偏大偏小”或“相同”)。21.图甲是草原中的鼠数量变化曲线图;图乙表示某同学进行“探究酵母菌数量变化"实验得到的曲线图。该同学的具体操作为:先向试管中加入1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再向试管中接种酵母菌,之后将试管置于适宜环境中连续培养,每天定时取样,计数,并绘制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草原上的鼠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最好在图甲 (填“b”、“c”或“d”)时刻之前进行防治。鼠大量繁殖导致植被破坏,加速土壤风蚀,在鼠害发生时,既采用化学和物理的方法控制现存害鼠种群数量,又通过减少其获得食物等方法 ,才能使鼠害得到有效防治。(2)为了绘制得到图乙的曲线图,可采取 的方法每天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调查。图丙是b时刻用血球计数板(400个小方格体积为1mm×1mm×0.1mm),测得的酵母菌分布情况,一个中方格上有24个酵母菌(包括被台盼蓝染成蓝色的和未染成蓝色的),若以该中方格的酵母菌数代表整个计数室中每个中方格酵母菌数的平均值。则该1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K值约 个。该计数得到的值与实际活菌相比 (填“偏大、“偏小”或“相同”)。(3)若在10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不变,其原因 。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①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无菌马铃薯培养液的试管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连续7天取样计数;②用无菌吸管从静置试管底部吸取酵母菌培养液少许;③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计数室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4用滤纸吸除血细胞计数板边缘多余的培养液;⑤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请纠正该同学实验操作过程中的2处明显错误:②应改成在取样前轻轻振荡试管几次,再用无菌吸管从试管吸取酵母菌培养液少许;③应改为 ,让培养液自行渗入计数室。参考答案:1.B【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2、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3、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详解】A、2013年至2021年,黄龙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的种群数量稳步增长,即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大于零且保持稳定,但出生率不一定升高,A错误;B、据题意可知,2013年至2021年,黄龙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种群密度增大,B正确;C、区域内川金丝猴种群有明显数量特征,如种群密度,C错误;D、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预计川金丝猴数量会持续增长,主要是依据年龄组成,D错误。故选B。2.B【分析】1、种群是指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2、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结构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详解】A、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迁入率大于迁出率,都有使种群密度增大的趋势,反之是减小的趋势,都直接影响种群密度,A正确;B、年龄结构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B错误;C、标记重捕法的原理是基于“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和样地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的假定,运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C正确;D、标记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公式为:种群中个体数=(重捕总数×第一次标记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标记物脱落可能会使重捕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小,可能会使计算出来数据比实际值大,D正确。故选B。3.B【分析】分析图1:图1为植食性昆虫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先增加后减少为0,对应于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曲线;分析图2:图2为λ(λ是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当λ>1,种群数量逐渐增多;当λ=1时,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当λ<1时,种群数量逐渐减少。【详解】A、图1中t1~t2时期,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减少,但大于0,说明种群数量增长,因此该时期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图2中a~b时期,λ<1,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因此该时期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A错误;B、图2中a、c时期λ=1时,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种群的出生率均与死亡率相当,B正确;C、 图1中K值出现的时间是t2,图2中K值无法判断,C错误;D、图1表示种群的“S”形曲线,图2种群数量先不变,接着减少再增加,不能用“J”形增长表示,D错误。故选B。4.D【分析】题图分析:图示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因此图中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详解】A、图中显示:甲会使种群数量上升,因而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它们能直接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A错误;B、乙会使种群数量下降,因而代表的是死亡率和迁出率,它们能直接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B错误;C、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群落中各生物种群的雌雄个体的比例可能是1:1,C错误;D、丁为年龄组成,用孔径小的网捕鱼会导致种群中年龄组成的变化,因而会影响可持续捕捞,D正确。故选D。5.D【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密度的制约因素,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竞争、捕食、寄生、疾病等生物因素;非密度制约因素,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如温度、降水、风等气候因素,污染、环境的pH等环境因素。【详解】A、气温高低,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A错误;B、地震,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B错误;C、火灾,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C错误;D、天敌,存在捕食关系,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属于密度制约因素,D正确。故选D。6.A【分析】1、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3、题图分析:随林木郁闭度的增加,一年蓬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种群密度均逐渐降低,刺儿菜的种群密度先增加后降低。【详解】AC、林木郁闭度是指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因此,影响该地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最主要非生物因素为光照强度,郁闭度越大,三种草本植物间对阳光的竞争越大,但对于无机盐的竞争与郁闭度无直接关系,A正确,C错误;B、随林木郁闭度的增加,一年蓬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种群密度均逐渐降低,刺儿菜的种群密度先增加后降低,故随郁闭度的增大,一年蓬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的K值不断降低,刺儿菜的K值先升高后降低,B错误;D、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表中数据可知1.0的郁闭度的一年蓬比郁闭度为0时一年蓬种群密度小,但是无法知道此时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D错误。故选A。7.B【分析】S形曲线中,种群数量增长率:开始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种群的增长率在增大,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加快;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度最快,可见虫害的防治应在K/2点之前;种群数量在K/2~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率在减小,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减慢;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详解】A、K/2时种群数量增长较快,较易恢复,因此为了持续获得最大捕捞量,捕鱼后种群数量需要维持在K/2左右,A错误;B、调查该鱼塘中某种养殖鱼的种群密度,可以用于确定合适的捕捞量,可用于确定捕捞最佳时间点,B正确;C、增加饵料的投放,鱼的食物增多,环境容纳量可能增大,C错误;D、用网眼较小的渔网捕捞,往往捕捞的是大鱼和小鱼都会被捕,因此捕捞后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会变为衰退型,不利于捕后鱼种群数量快速恢复,D错误。故选B。8.D【分析】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自变量是时间,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加准确,需要严格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如温度、pH、培养液浓度等。【详解】A、台盼蓝染色可将死细胞染色,因此活菌计数时只计数未染色的菌体。取样时未振荡,若从底部取样,由于酵母菌主要沉积在底部,则会使测定值偏大,A错误;B、若将酵母菌的接种数量增加一倍,其它条件不变,则K值不变,只是达到K值所需的时间缩短,B错误;C、本实验不同时间内形成前后对照,因此也遵循了对照原则,C错误;D、开始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该曲线的增长速率是先增大后减小,因此在种群数量为K/2的两侧存在不同阶段,可能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D正确。故选D。9.C【分析】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不同,样方大小根据调查的对象来确定,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时,样方通常为lm×lm。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详解】A、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都可以用样方法来调查,A错误;B、一般不选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因为单子叶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B错误;C、选取样方时,应根据调查对象的分布、地段,确定样方的多少、大小和取样方法,C正确;D、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取样时一定要随机取样,且样本量足够多,这样能够使所得数值更加接近真实值,所以不是任何一个样方的种群密度都可以作为所调查地区的种群密度,D错误。故选C。10.A【分析】协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详解】A、在B点前,该成蚊种群内已经发生了抗灭蚊剂M的变异,B点所剩下的成蚊是经M选择后留下的,A错误;B、由图可以看出,细菌控蚊更加有利于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几乎维持在D点所对应的水平,B正确;C、曲线DE变化表明,从该蚊成虫数量从之前(C点)较多水平逐渐下降到较低水平(D点),并在该水平上维持动态平衡,说明细菌与该种蚊之间相互发展和进化,出现了协同进化,C正确;D、喷施灭蚊剂,可在短期内快速降低成蚊数量,但可能会产生相应的抗药性,D正确。故选A。11.B【分析】“J”型(形)曲线实现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J”型增长曲线没有K值。【详解】A、λ=Nt+1/Nt,若在理想环境下且λ>1,则种群数量呈“J”型(形)增长,t年后该种群数量为Nt=N0λt,A正确;B、若λ=1,则该种群数量没有变化,但是不代表种群没有个体死亡,也没有个体出生,可能是出生数与死亡数相等,B错误;C、若λ>1,λ=Nt+1/Nt,t+1年的个体数大于t年的个体数,则表示该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会增加,C正确;D、若λ=0,λ=Nt+1/Nt,t+1年的个体数可能为0,则表示该种群可能已经灭绝,D正确。故选B。12.C【分析】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数。【详解】A、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数,如果被标记的白琵鹭更容易被天敌捕食,第二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数会更少,所以该统计方法得到的结果往往会比实际的数量要偏大,A错误;B、每次捕获都要随机取样,取样点没有限制,不用相同,B错误;C、濒危动物的数目过少,不适合用标记重捕法,一般是采用直接计数的方法,C正确;D、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数,所以通过计算可以估得该地区白琵鹭的种群密度约为(20×10/2)/2=50只/公顷,D错误。故选C。13.CD【分析】图中显示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为,m点之前种群数量增加,m点之后种群数量下降,逐渐在m点稳定下来,n点时种群数量达到平衡,高于n点之后种群数量增大, p点达到新的平衡点,高于p点之后,种群数量下降,然后在p点稳定。【详解】A、当吹绵蚧种群数量介于m~n点之间时,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种群数量会下降,逐渐趋向m点,A正确;B、当种群数量超过n点时,由于补充率大于被捕食率,种群数量会增加,从而可能会导致吹绵蚧虫害的爆发,B正确;C、当种群数量超过p点时,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因此种群数量下降,种群数量会逐渐趋向p点,C错误;D、在果园中适当投放澳洲瓢虫,目的是使吹绵蚧数量长期稳定在较低水平,即m点,D错误。故选CD。14.BD【分析】甲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增大而减小,属于密度制约型增长,更符合S形增长。乙种群有一个最低延续种群密度即M点对的种群数量(100左右),当种群达到一定大小后,也符合S形增长。K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即600左右是种群的平衡密度即环境容纳量。【详解】A、在0~600的范围内,增长率大于0,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A正确;B、乙种群数量小于M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时,种群的增长率小于0,即呈负增长,种群一般不能正常延续,B错误;C、从图中可以看出,当种群数量为600即K点,此时种群增长率为0,即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年龄结构都是稳定型,C正确;D、据图分析,甲种群的增长率随个体数量的增多而减小,乙种群的增长率随个体数量的增多先增大后减小,故并非种群中个体数量越多,越有利于种群数量的增加,D错误。故选BD。15.AC【分析】分析题图:图甲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保持不变,故该种群为增长型。分析图乙:ab段种群增长速率增大,种群数量增长加快,b点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bc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降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减慢。【详解】A、图甲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保持不变,甲是以一定的增长率增长,说明甲为“J”形增长,分析图乙:ab段种群增长速率增大,种群数量增长加快,b点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所以乙为“S”形增长曲线,A正确;B、由图甲可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故该生物种群密度将增大,图乙中bc时间段种群增长速率减慢,但大于0,说明种群数量仍然在增长,对应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错误;C、若一段时间后,甲图中的①、②发生重合,则说明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表明此时该生物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对应在乙图上的时间点为d,C正确;D、图乙的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点时达到K值,鱼的种群数量最大,故捕捞经济鱼类要在b点时捕捞可持续快速增长,而获得最大日捕获量则应该在d点捕获,D错误。故选AC。16.ABD【分析】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2、“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3、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详解】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现指数增长的趋势,可表示为:Nt=N0λt,A正确;B、保护珍稀动物最主要的措施是就地保护,保护有利于其生存的环境,增加其K值,而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可以通过减少食物来源或减少生存空间等措施来尽量降低其K值,B正确;C、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如果不适应该环境将逐渐减少甚至灭亡,如果适应该环境,在开始一段时间内会呈“J”型增长,但是由于环境资源是有限的,最终会呈现“S”型曲线增长,C错误;D、紫茎泽兰侵入我国四川凉山地区后泛滥成灾,说明对紫茎泽兰而言,“侵入地”的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因此其增长曲线近似于“J”型,D正确。故选ABD。17.(1)迁入率和迁出率(2) J型 C 增长型(3) 16只/m2 二化螟的运动能力很弱,活动范围小 抽样检测法【分析】分析甲图:图甲表示某生物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①表示出生率,②表示死亡率),可见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故该种群为增长型,且为J型增长。分析图乙:A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A-B时,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升高,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加快;B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B-C时,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降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减慢;C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详解】(1)直接影响该生物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2)甲图所示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率为定值,故数量增长模型为J型。若一段时间后,甲图中的①②发生重合,增长率为0,数量不再增加,表明此时该生物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对应在乙图上的时间点为C。在B时该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其数量约为K/2,其年龄组成可能为增长型。(3)该块稻田中二化螟的种群密度为(15+18+15+19+15+14)÷6=16只/m2,调查二化螟种群密度时,由于二化螟的运动能力很弱,活动范围小,故常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进行随机取样。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常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增长曲线,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理解和掌握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18.(1)种群密度(2) b ef(3)480(4) 抽样检测 环境容纳量 1.2×1010(5)代谢废物大量积累【分析】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3)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详解】(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2)草原上的鼠在b时刻增长速率最快,最好在b时刻前进行防治。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天敌增加,环境容纳量下降,种群数量也会降低,因此,图甲曲线Ⅱ中,蛇在ef时间段发挥明显生态效应。(3)根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 个体总数 (N) /初次获标记个 (M)=再次获个体 (n) /重的标记个数(m),即种群数量为72×60÷9=480只,则种群密度为480只/hm2。(4)采取抽样检测的方法每天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调查,可绘制得到图乙所示曲线图。由图丙及血球计数板规格可知,该血球计数板共25个中方格,血球计数板上酵母菌数量为24×25=600个。又因为血球计数板体积为1mm×1mm×0.1mm,故1L酵母菌培养液含有的酵母菌数量为600÷(0.1×10-3)×103=6×109,此时刻测得酵母菌数量是K/2,故K值为6×109×2=1.2×1010;K为环境容纳量。(5)图乙中de段酵母菌数目减少原因有营养大量消耗和代谢废物大量积累等。19.(1) S d 一定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2)b(3)6【分析】据图分析,b点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d点时种群数量不变,种群增长率为0,此时对应种群的K值。【详解】(1)据图可知,该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少,最后维持相对稳定,表示的是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图中d点时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表示K值;K值是一定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点是b,此时对应种群数量的K/2。(3)影响该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明显增大应是种群数量增长明显减缓的时候,即是在迁入第6年后开始的。20.(1) b ef 变大(2) 抽样检测 1.15×1010 偏大【分析】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3)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详解】(1)草原上的鼠在b时刻种群数量为K/2,此时增长速率最快,故最好在b时刻前进行防治;在草原中投放一定数量的蛇后,草原鼠的数量增加一段时间后维持稳定后又下降,因此蛇发挥明显效应的时间段是草原鼠数量下降这段时间,为ef段;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则草原鼠数量降低速度减慢,因此a角度变大。(2)调查酵母菌数量的方法为抽样检测法;由图丙及血球计数板规格可知,该血球计数板每个中方格有16个小方格,所以有25个中方格,血球计数板上酵母菌数量为23×25=575个,又因为血球计数板体积为1mm×1mm×0.1mm,故1L酵母菌培养液含有的酵母菌数量为575÷(0.1×10-3)×103=5.75×109,此时刻测得酵母菌数量是K/2,故K值为5.75×109×2=1.15×1010;因该计数方法统计了已死亡的酵母菌,故比活菌数偏大。21.(1) b 降低其环境容纳量(2) 抽样检测 1.2×1010 偏大(3) 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 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再在盖玻片边缘滴加培养液【分析】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3)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4)绘图分析。【详解】(1)草原上的鼠在b时刻种群数量为K/2,此时增长速率最快,故最好在b时刻前进行防治;减少鼠害的根本措施是降低其环境容纳量,可通过采用化学和物理的方法控制现存害鼠种群数量,并通过减少其获得食物等方法实现。(2)调查酵母菌数量的方法为抽样检测法;由图丙及血球计数板规格可知,该血球计数板每个中方格有16个小方格,所以有25个中方格,血球计数板上酵母菌数量为24×25=600个,又因为血球计数板体积为1mm×1mm×0.1mm,故1L酵母菌培养液含有的酵母菌数量为600÷(0.1×10-3)×103=6×109,此时刻测得酵母菌数量是K/2,故K值为6×109×2=1.2×1010;因该计数方法统计了已死亡的酵母菌,故比活菌数偏大。(3)K值即环境容纳量,是一定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维持的最大数量,即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故若在10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不变;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再在盖玻片边缘滴加培养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