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经过上学期的地理学习,对地理学科有了初步认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地理概念和学习方法,但对于较为复杂的地理知识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有待提高。该年龄段学生好奇心强,对生动有趣的地理现象充满兴趣,但在抽象思维和自主学习方面仍在发展中,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二、教材分析教材以区域地理为核心,将世界划分为不同的地理区域,旨在帮助学生从多个维度认识世界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核心素养。(一)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这一章节是学生接触区域地理的开篇,从地理位置入手,让学生学会运用地图描述大洲的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通过分析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要素,阐述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导致河流呈放射状分布。同时,介绍亚洲多样的人文环境,如人口分布、多样的地域文化以及经济发展差异,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二)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1.日本:作为亚洲的发达国家,教材重点介绍其多火山地震的地理位置、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以及独特的东西方融合的文化。通过分析日本的资源状况与经济发展模式,让学生理解一个国家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克服资源短板来发展经济,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2.东南亚:“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是其突出特点,马六甲海峡更是世界重要的海上通道。这里气候湿热,对农业生产影响显著,使得东南亚成为世界重要的热带经济作物产区。同时,多样的旅游资源和多元的文化,展现出区域的独特魅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包容与理解。3.印度: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教材聚焦其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热带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通过学习印度农业与气候的关系,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制约与促进作用,以及人类如何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4.俄罗斯:国土辽阔,横跨亚欧大陆,其地理位置决定了气候的复杂性。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俄罗斯的重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教材通过分析其工业分布与资源分布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三)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1.中东:长期的热点地区,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三洲五海之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石油资源的分布、生产与输出状况,以及水资源匮乏、文化差异等问题交织,导致该地区局势长期不稳定。这部分内容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2.欧洲西部: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教材突出其工业文明、现代化的畜牧业以及繁荣的旅游业。欧洲西部地形平坦、气候温和湿润,适宜多汁牧草生长,从而形成发达的畜牧业,体现了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的紧密联系。同时,独特的历史文化 和自然风光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进一步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3.撒哈拉以南非洲:以黑色人种为主的地区,教材介绍了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面临的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该地区人口增长过快,导致对粮食和资源的需求大增,进而引发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4.澳大利亚: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教材围绕其古老的动植物资源、“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特色展开。澳大利亚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生物进化缓慢,保存了许多古老物种。发达的农牧业和工矿业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密切相关,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四)西半球的国家1.美国: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国家,教材详细介绍了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自然环境特征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美国本土位于北美洲中部,气候多样,地形呈南北纵列分布,密西西比河为农业和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其农业生产实现了高度机械化和专业化,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同时,美国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这充分展示了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强大推动作用。2.巴西:南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亚马孙热带雨林,其对全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材还介绍了巴西丰富的矿产资源、发达的农业以及多元的文化。巴西的足球文化、狂欢节等独特文化元素,体现了其多元文化融合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欣赏和尊重。(五)极地地区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是地球上极为特殊的区域。教材重点介绍了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如酷寒、干燥、烈风等极端气候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南极地区的煤炭、铁矿资源,北极地区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等。同时,强调了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价值以及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三、教学目标1、人地协调观:通过对不同地区发展模式的对比,如热带雨林地区的开发与保护争议、非洲干旱地区的水资源利用问题等,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认同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2、综合思维:分析亚洲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地形对气候分布的影响、气候对河流流量和水系特征的作用等;探讨欧洲西部地形、气候与农业、工业、旅游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从多个地理要素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以东南亚为例,分析不同历史时期该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比分析极地地区过去和现在的生态环境变化,理解地理事物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发展演变规律。针对美国、巴西等国家,从自然和人文地理角度,综合分析其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口、城市、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特征,认识区域发展的整体性和独特性。3、区域认知: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准确描述亚洲、欧洲、非洲等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类型、河流分布等自然地理特征,以及人口、民族、文化、经济发展等人文地理特征。通过比较不同区域,如日本与俄罗斯、印度与巴西等国家在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方面的差异,学会分析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培养区域比较的能力。4、地理实践力:安排学生对本地的自然环境(如河流、地形地貌)或人文景观(如城市布局、农业生产方式)进行实地考察,收集相关资料,分析本地地理环境特征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并撰写考察报告。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和使用各种地理地图,如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交通图等,能够从地图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地理问题,如规划旅游路线、分析城市发展的区位条件等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各大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重要国家的地理概况,如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俄罗斯的资源分布与工业布局等;学会阅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获取有用信息。2.教学难点:理解不同区域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地形、气候对农业、工业的影响;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分析某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合理建议。五、教学措施1.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将抽象的地理知识直观化,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如在讲解地形地貌时,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进行分组,布置小组任务,如区域地理特征的探究。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3.加强图表教学:地理图表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各类地理图表,教会学生从图表中提取信息、总结规律。通过大量的图表练习,提高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4.联系生活实际: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例如,在讲解气候时,引导学生观察本地的气候特点以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六、教学进度安排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课时1 2.13--2.14 第一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 第一节 亚洲的自然环境第一课时 1课时2 2.17--2.21 第一节 亚洲的自然环境第二课时 第一节 亚洲的自然环境第二课时 2课时3 2.24--2.28 第二节亚洲的人文环境 第八章 我们临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日本第一课时 1课时 1课时4 3.3--3.7 第一节 日本第二课时 第二节 东南亚第一课时 1课时 1课时5 3.10--3.14 第二节 东南亚第二课时 第三节 印度第一课时 1课时 1课时6 3.17--3.21 第三节 印度第二课时 第四节 俄罗斯第一课时 1课时 1课时7 3.24--3.28 第四节 俄罗斯第二课时 复习迎接期中考试 1课时 1课时8 3.31--4.3 复习迎接期中考试 2课时9 4.7--4.11 期中考试10 4.14--4.18 第九章 东半球其它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西亚 2课时11 4.21--4.25 第二节 欧洲西部 2课时12 4.28--4.30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一课时 1课时13 5.6--5.9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二课时 2课时14 5.12-5.16 第四节 澳大利亚 2课时15 5.19--5.23 第十章 西半球的国家 第一节 美国 2课时16 5.26--5.30 第二节 巴西 2课时17 6.3-6.6 第十一章 极地地区 2课时18 6.9--6.13 复习迎接期末考试 2课时19 6.16--6.20 复习迎接期末考试 2课时20 6.23--6.27 期末考试(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