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人须有自尊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人须有自尊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焕发青春活力
单元内容导学
学习主题 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 弘扬自信自强,践行青春格调。
核心素养 健全人格 自尊的人知廉耻、明是非,明确自尊与虚荣的区别,感受自强对一个人成长的巨大作用。
责任意识 体会到责任担当对自信的促发作用和对自信内涵的升华理解,认识自强不息对国家和民族的意义,尝试做自强少年,以适应将来时代的要求。
法治观念 依法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学业质量标准 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能够结合生活实例阐述如何做到自尊、自信、自强,能够自我保护,抵制不良行为和违法行为,能用相关法律维护合法权益。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七年级下册教材的第二单元,名称为“焕发青春活力”,充分展示了初中学生生活的核心风貌,焕发青春活力,以“自尊、自信、自强”展示青春精彩,为后续第三单元的文化底蕴培养和第四单元的法治观念培养奠定基础。在设计上,它基于自尊、自信、自强的相互关系和内在逻辑:自尊是自信的基础,一个有强烈自尊心的人更可能对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有信心,从而培养出更多的自信;自信促进自尊的增强,当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充满信心时,他会更积极地看待自己,提高对自己整体的评价和尊重,从而增强自尊;自信是自强的前提,失去自信就难以做到自强,自信者对未来充满希望,积极向上、奋发进取。
本单元分为“人贵自尊”“自信给人力量”和“人生当自强”三课。第三课“人贵自尊”,引导学生认识理解自尊的内涵,纠正对自尊的偏狭理解,能够自觉尊重他人,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自觉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第四课“自信给人力量”,引导学生养成自尊自信的人生态度,在生活中磨炼意志,形成良好的抗挫折能力,对学生提出了理解自信、发展自信、熔铸自信的明确要求。第五课“人生当自强”,引导学生懂得自强的含义,知道自强精神的表现,感受自强对一个人成长的巨大作用,体会自强不息对国家和民族的意义,在实践中不断培养自强精神,尝试做自强少年,以适应将来时代的要求。
【教法建议】
1.引导学生准确掌握知识,把握自尊自信的确切含义。运用小品表演、讨论、举例等形式,多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2.由于自卑、自负等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时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应注意采取多种形式,直观、具体的进行讲解,化理性为感性,化抽象为具体。
3.对于自尊自信和虚荣忌妒、自卑自负的本质区别,应注意从正反两方面举例来对比、学习。启发引导学生真正地把握自尊不是虚荣、自信不能忌妒、虚心是自尊自信的表现等命题的确切含义。从正反两方面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此单元的内容。
4.对于自强的提升——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由近及远,从学生生活入手到社会生活再到国家发展慢慢关联,启思导行,逐步明确价值导向。
二、学情分析
自尊和自信是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和认知,影响着个人的情感、行为以及应对挑战的方式。在社会交往和人际互动中,积极健康的自尊能够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适应性,提高其积极性和成功的可能性。自尊、自信不仅有助于自强——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还能提高幸福感和满足感,更好地克服困难,促进自我成长。然而,中学生在青春期会经历许多身心上的变化和挑战(常常面临成绩压力、人际关系问题以及自我认同的挣扎),渴望支持和理解,但是往往容易受到低自信和自尊的困扰,进而影响其人生态度的端正、人生目标的确立,消极对待、躺平摆烂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在中国,约有3 000万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曾经或正在受到各种情绪问题的困扰。不良心理健康状态不仅会诱发青少年“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对生命价值无感受”等“四无”表现,制约个体成长,更可能对家庭团结、校园安全、社会稳定等多领域发展造成潜藏性的长期影响。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学法建议】
1.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堂上,老师通常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心理测验、团体训练、案例分析等。学生应积极参与这些活动,通过互动和体验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尊、自信、自强的内容。
2.保持开放的心态:学生应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尊、自信、自强的概念和要求。
3.注重课后复习和反馈:课后,学生应复习课堂内容,并积极向老师反馈自己的学习情况和遇到的问题。通过不断的反馈和调整,掌握自尊、自信、自强的相关内容。
4.培养积极的心态:自尊、自信、自强内容不仅仅是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积极的心态。学生应通过课堂上的正面鼓励和引导,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应保持冷静和自信,明确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本单元共用6课时完成教学,每框1课时。
第三课 人贵自尊(共计2课时) 第一框:人须有自尊1课时
第二框:做自尊的人1课时
第四课 自信给人力量(共计2课时) 第一框:人要有自信1课时
第二框:做自信的人1课时
第五课 人生当自强(共计2课时) 第一框:人要自强1课时
第二框: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1课时
第三课 人贵自尊
第一框 人须有自尊
本课是第二单元的开篇之课,起着统领全局的作用,学好本课是学好后续课程的基础。本课分为两框,分别是“人须有自尊”“做自尊的人”,主要是了解自尊的含义和表现,学会全面分析自己、评价自己,运用正确的方法对待自身存在的缺点,尝试体验自尊带来的快乐。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从认识上提高、学会自尊,并从中获得快乐,养成良好的品质。本框“人须有自尊”主要探讨了什么是真正的自尊。本框也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理解自尊的内涵,纠正的自尊的偏狭理解。
七年级学生对自尊的概念和重要性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深入的理论基础。他们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接受自尊教育,但在理论理解和实际应用上仍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体验,创设情境,使学生达到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和升华,认同自尊、自信是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培养正确自尊心的意识。
1.通过“生活观察”的课堂活动,根据“举例说明生活中把握自尊的事例”教学情境设置,围绕议题“交流自尊经历感受”理解自尊的含义和作用。(健全人格)
2.通过“探究与分享”的课堂活动,根据“续写理解对自己的认可”“卫生值日”教学情境设置,围绕议题“表达对自己的肯定和喜爱”“如何看待小明的行为?”理解自尊的人能认可自己、自尊的人知廉耻、明是非等观点。(健全人格、责任意识)
3.通过“探究与分享”的课堂活动,根据“对自我评价”教学情境设置,围绕议题“如何看待小航和小蕾的言行?”引导学生明确自尊与虚荣的区别。(道德修养、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自尊的表现。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充分认识自尊重要性的基础上,厘清对自尊的偏狭理解。
1.教法:直观教学、活动探究、集体讨论、实例分析。
2.学法:阅读发现、合作探究、归纳总结。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公益短片《爸爸》。
思考:观看了短片后,大家都有哪些感触?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父女二人都在维护对方的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导入: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不恰当、不合适的行为不感到惭愧和难为情,那就是不知羞耻,这样的人永远不会有自尊。为了维护自尊,可以舍弃许多东西,但绝不可丧失人格,做有损人格的事。不要让别人的眼光左右你的自尊,因为它是你最宝贵的财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人须有自尊”。
二、师生互动 探究新知
探究一 什么是自尊?
1.多媒体展示教材P26“生活观察”。
思考: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结合经历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从以上情境可以看出,青春期,我们更加关注什么了?
学生回答:自尊。
教师讲述:步入青春,我们越来越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和言谈举止,考虑自己行为的影响,希望赢得他人的认可,这些都是自尊的表现。自尊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包括自我尊重和赢得他人的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尊的需要,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时,我们便会感到快乐。
探究二 自尊的表现
2.教师过渡: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尊的需要,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时,我们便会感到快乐。
多媒体出示以下情境:
情境一 刘阳穿了一双新买的名牌运动鞋,他向同学们炫耀这是从国外买来的,心里得意洋洋。
情境二 李雪在《中学生文萃》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同学们都很羡慕她,她自己也以小作家自居。自此以后,老师再讲写作的时候,她就听不进去了。
思考:刘阳和李雪的做法是自尊的表现吗?请你评析。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讲述:虚荣、自傲不是自尊。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自尊呢?让我们继续探讨、追寻。
环节一——认可自己
(1)写一写:
多媒体展示教材P27“探究与分享”。
学生进行仿写句子。
(2)谈一谈:
举手抢答和点名(多鼓励羞涩、内向的学生参与)相结合展示写的成果,给予个体积极的点评,不太客观的汇总一起点评,守护孩子自尊。
(3)讲一讲:
教师总结:自尊的人能认可自己。自尊的人能够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能肯定自己的价值;能够积极地表现自己,获得他人的良好评价,体验到自己是有价值的、为人所需要的。
环节二——明辨是非
多媒体展示教材P27“探究与分享”:
周一轮到小明打扫卫生,结果他忘记整理讲台桌,教室卫生被扣分,班级因此丢了卫生流动红旗。面对这一结果,他很内疚。第二天放学后,他主动留下来参与值日,打扫卫生更认真了。
思考:你如何看待小明的行为?
学生阅读思考后,抢答或老师点名回答。
教师总结:小明知廉耻、明是非、懂自律、有责任心,是自尊的表现。自尊的人是有羞耻心的人,会对自己不恰当、不合适的行为感到惭愧和难为情,做到行己有耻;明白是非对错,能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主动培养美好的道德品行。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28“相关链接”,感受传统文化洗礼。
环节三——价值判断
多媒体展示教材P28“探究与分享”。
思考:你如何看待小航和小蕾的言行?
学生阅读思考后回答。
教师总结:小航不能全面看待获奖原因,过高地看重了自己在集体活动中的作用,过于自负、自傲,不利于个人成长和群体接纳。小蕾过于追求表面上的荣耀,最新款文具说明不了什么,一味的外物攀比代表不了自己的价值,是一种虚荣的表现。
自尊的人不爱慕虚荣。自尊的人不为名利所惑,不过分追求表面上的荣耀,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分析他人的评价。
三、畅所欲言 归纳总结
1.学生先小结,老师点评并完善,彩色笔强调个别词汇。
2.教师:在帮助归纳学习内容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表达观点的不同逻辑过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