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 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第七课 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第二框 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
人文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以及人类前途与命运的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人的价值的维护和关切,以及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塑造。中华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树立千年不倒的精神支撑,有其独特的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重新审视、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人文精神,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之传承、弘扬下去,使民族的精神之魂永驻,这是当代中国人的使命和责任。本框“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是在第一框题学习了人文精神的内涵定义和一些表现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了人文精神的作用和弘扬方向。本框也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积极参与诗书礼乐的精神文明建设,向上向善,促进和谐。
七年级学生通常对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人文领域的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富有创造力,可能在艺术、音乐和文学等领域展现较高的天赋,善于发现美和感受美,容易对社会不公、歧视、人权等问题产生关注和反思,并希望通过行动来改变世界;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并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体现出对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视;开始理解并尊重传统人文精神中的一些价值,如和谐、礼教、以人为本等。
本框内容不多,关键是理解、弘扬。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本着“活动育人”设置一些课堂、课后活动,让学生广泛参与,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内化于心。
1.通过“要弘扬中华人文精神”的课堂活动,根据“生活观察——欣赏屈原作品及故事”教学情境设置,围绕议题“领悟的人文精神”及交流活动进行精神的感召,激发学习、弘扬中华人文精神的自我觉悟。(健全人格)
2.通过“弘扬哪些中华人文精神”的课堂活动,根据2个“探究与分享”教学情境设置,围绕议题“交流名言故事、事例”“分析新时代好少年品质”明确弘扬的大方向——促进和谐、向上向善。(政治认同)
3.通过“人文精神的学习路径”的课堂活动,根据“启思导行”教学情境设置,围绕议题“举例说明哪些活动?哪些经典?哪些课程可以丰富我们的人文素养培养我们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和传承、感悟和践行。(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从哪些方面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教学难点 怎样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1.教法:实例分析、归纳强调、多媒体演示、讲授法。
2.学法:自学式、归纳法、资料查阅、探究交流。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话题导入:人文精神既然是“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强调个人对人类文明的理解和贡献,那么它就一定是深厚而博大的,也是要通过践行来弘扬的。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有很多舍身殉道的典范,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屈原(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多媒体播放视频:《屈原精神》和《典籍里的中国》讲述屈原的视频。
思考:从屈原身上,你看到了哪些人文精神?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导入:历史上的中华人文精神,渗透在诗书礼乐等精神文明的创造中,发挥了强大的熏陶教化、凝聚示范作用。中华文化博大精神,弘扬中华人文精神的方向是什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
二、师生互动 探究新知
探究 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
教师过渡:除了赤子之心的汨罗英魂屈原,你还知道哪些经典的体现人文精神的历史人物?
提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骁勇赤胆的忠义巨人关羽,直抒敢言、心忧天下的范仲淹,最能体现中国人人格理想的苏东坡等。
思考:通过这些人物事迹,谈感悟。
学生观看事迹后,畅谈感悟。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就要弘扬促进社会和谐、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
1.多媒体出示教材P63“探究与分享”。
思考:(1)你还知道哪些提倡和谐的名言或事例?
(2)结合以上讨论,说说今天我们应如何促进社会和谐。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后,派代表展示讨论成果。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后讲述:我们要弘扬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中华民族推崇“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主张“四海之内皆兄弟”,提倡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我们应当正确运用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方法,为促进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拓展解读:(1)家和万事兴:小家和和美美——国家和谐美好(辅助观点:七上第四课“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
(2)礼之用,和为贵:礼貌是原则、手段、要求、润滑剂,在礼貌、尊重下我们找到彼此关系的合适定位,从而形成恰当的关系,进而实现和谐美好的追求。
(3)天时、地利、人和:无论是个体日常生活还是社会发展中,团结一心才可能成事,要想团结大多数人就要有识人之智、容人之量,积极寻求共识,从而形成合力,提高效率,达成所愿。
(4)中华民族推崇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出自《礼记·中庸》。本义是万物同时生长而不相妨害,日月运行、四时更替而不相违背。世界上的事物各有差异,这是自然的规律。“万物并育”和“道并行”,是承认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不相害”和“不相悖”,是对差异性和多样性的接受、尊重与包容。周恩来、习近平在外交活动中都曾使用,以表明中国追求“和”的态度和立场,体现了大国能容的风范。
2.多媒体展示素材:
2024年9月,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关工委联合举办了2024年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发布仪式。发布仪式以“筑梦中国少年行”为主题,通过生动鲜活的事迹短片、真诚动人的故事讲述、形式多样的舞台呈现,重点推介了7名(组)好少年的事迹,并对其他43名(组)好少年的事迹进行了集中发布。
“新时代好少年”每年评选一次。入选的好少年,有的热心公益,有的关爱他人,有的热爱科学,有的勇于创新,有的乐观向上,有的爱护环境,有的传承文化,有的勤学善思……他们品学兼优、朝气蓬勃,体现了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宝贵品格和树立远大志向、为实现中国梦时刻准备着的担当精神。他们是当代青少年身边的榜样,是弘扬时代新风、争当时代新人的先锋。
思考:查找“新时代好少年”的事迹,谈谈他们的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小结:我们要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立己达人,兼善天下。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这些“新时代好少年”的事迹启示我们应如何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总结:我们要积极进取,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努力奋进;爱人利人,择善而行,追求至善的人生境界。我们应当向榜样学习,勇担使命,久久为功,争做向上向善的好少年。
3.拓展活动(以课后作业的形式进行)
学校要开展“寻找经典中的人文精神,打好人生底色”经典诵读活动,请你参与进来,完成以下任务:
一、活动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活动口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活动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活动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活动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活动倡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畅所欲言 归纳总结
学生小结,老师点评并完善,彩色笔强调个别词汇。另外,教师可以在帮助归纳学习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表达不同观点的逻辑过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