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单元内容导学学习主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理解中华民族孝老敬亲的社会风尚;践行中华民族思想;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想追求,锤炼高尚人格;感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 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底蕴,领悟传统文化中的伦理精髓、修养功夫和哲学思维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进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健全人格、责任意识 认识中华人文精神,明确人文是关于人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道理,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促进社会和谐。道德修养 听美德故事,受美德感召,明美德内涵,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学业质量标准 能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勤俭节约和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能举例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能举例讲述中华传统美德,能辨识失信失德表现。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是七年级下册教材的第三单元,名称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抵御不良思想倾向和道德行为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学习传统文化,可以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道德水平和艺术欣赏能力,增强个人的内心修养和综合素质,有助于适应现代社会,处理人际关系、工作压力、心理健康等问题。本单元分为“传承核心思想理念”“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和“践行中华传统美德”三课。核心思想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骨骼”,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性格禀赋和民族特性。中华人文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肉”,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创新创造活力,展现了中华民族生活世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中华传统美德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络”,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和社会秩序。第六课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培养学术化学习的习惯和方法,通过认识思想理念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打好文化底色。第七课是在引导学生了解、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完善自己的人格,向上向善,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第八课让学生接受美德感召,践行中华美德,完善自身品行,推进社会道德建设。【教法建议】1.创新教学方式:单元内容学术化较强,学生易感到枯燥乏味。建议采用更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如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2.结合现代科技: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如视频、音频、图片等,将传统文化元素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3.注重实践体验:传统文化的教学不应仅停留在课堂上,更应该引导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活动中。4.增强国际化元素:在教学中可以引入国际文化元素,如比较中华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流能力,增强文化自信。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情感和经验上基于语文学习、影视作品和学校的文化活动,部分家长的有意识引领有所感知,有些学生可能还掌握了一定的传统文化技艺,比如,接触过民族乐器、书法、国画、剪纸,能说出一些传统经典,知晓或者参观过国内的部分文化景点,同时,在七年级上册时,我们学过中国古代历史,了解了部分历史名人事迹;等等。但是,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仅停留在一般的知识层面,对其深层次的文化价值和意义认识和思考不多,对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更是连概念都没听过,点滴的理解也只是记忆层面,更罔论对其分类明确。而思想理念、人文精神、传统美德之间本身就有很大的兼容性,学生认识这些具有相当大的难度。我们从初中开始系统化了解、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在思想理念、人文精神、传统美德这些主要内容上下功夫,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精华滋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智慧提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增强中华儿女做中国人的骨气、志气和底气。【学法建议】1.专心听讲:老师精心选取了大量资料,最能够说明传统文化的特色内容,我们认真听讲,将有助于我们理解教材(较难),增强感性认知,为提升和概括做好准备。2.做好课堂笔记:记录老师强调的重点知识、案例分析和结论。本单元三课有一定的交叉性,所以更要注意条理清晰,便于整体把握,精准理解。3.积极参与课堂:大胆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用心体味,感受传统之美。4.积极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其认识和理解易浮于表面。思考之后与同学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见解,才可能掌握的更全面更深入。5.拓展学习:对深奥的、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不能仅靠教材和老师提供的素材,可以自己抽空进一步搜集素材,结合课本“关键词”“关键句”加强认识。本单元共用6课时完成教学,每框1课时。第六课 传承核心思想理念(共计2课时) 第一框: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1课时第二框:做核心思想理念的传承者1课时第七课 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共计2课时) 第一框: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1课时第二框: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1课时第八课 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共计2课时) 第一框: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1课时第二框: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1课时第六课 传承核心思想理念第一框 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传承核心思想理念对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维护国家利益和保障文化安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课分两框,第一框说明对青少年开展核心思想理念教育的必要性和了解一些常见的思想理念,第二框明确核心思想理念地位并分别从6个方面陈述了如何践行核心思想理念。本框“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主要探讨了一些生活中经常说到的思想理念。本框也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结合实际谈谈对一些思想理念的理解,感知其“主导性、根本性”,为下一课时学习做好准备。七年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具备“尊重自然”“与时俱进”等观念,但理解不够深刻,认识较为片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成果认识比较模糊,不能清晰理解其内涵。受年龄和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思想易受冲击,缺乏文化自信和责任意识。对青少年进行核心思想理念教育,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前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进行核心思想理念教育,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责任心、正义感和奉献精神的人。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结合中华传统史学素材和经典素材,筛选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相契合、与学生发展需求相协调的史料内容,在唯物史观的科学指导下进行正确解读和合理诠释。1.通过“生活观察——名句中蕴含的思想理念”的课堂活动,围绕议题“蕴含着什么思想理念,这些思想理念的作用”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传承思想理念。(健全人格)2.通过“探究与分享”的课堂活动,根据“了解二十四节气”“孔子庶、富、教的治国思想”教学情境设置,围绕议题“古人看待人与自然关系”“交流对庶、富、教思想的理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和民本思想。(健全人格、责任意识)3.通过“相关链接”学习及阅读思考的课堂活动,根据“实事求是、革故鼎新的时代的理解”教学情境设置,围绕自设议题感悟传统文化的时代要求。(责任意识)教学重点 经典思想理念的理解认知。教学难点 从促进社会发展角度对思想理念的认识、理解。1.教法:讲授法、谈话法、启发式。2.学法:自学感悟、归纳法、资料查阅。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时政材料: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思考:(1)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你最感兴趣的有哪些?(2)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你会想到哪些赞美之词?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导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今天,我们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传承核心思想理念、弘扬中华人文精神、践行中华传统美德。那么,什么是思想理念呢?中华文化中有哪些经典的思想理念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框“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二、师生互动 探究新知探究 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1.多媒体出示材料:◇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道可道,非常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天人合一。◇……学生分小组组织活动:(1)你记住了哪些耳熟能详的千古名句?(2)说说从这些千古名句中,你们感受到了怎样的思想智慧?活动完成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活动成果,教师对活动成果进行点评。教师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深邃博大,是解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密码。长期以来,这些思想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至今仍然散发着历久弥新的魅力。2.多媒体出示教材P51“探究与分享”: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在2016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从这首耳熟能详的二十四节气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先民卓越的观察力和创造力。二十四节气对历代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同时,天地万物都被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形成了一种与大自然感应的诗意浪漫。思考:(1)为什么说二十四节气对历代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具有指导意义?(2)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古人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点评)教师小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华民族对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有深刻的思考,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主张尊重、顺应大自然运行的规律,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注:此知识点较为抽象,教师需带领学生阅读教材P51“相关链接”的内容,进一步理解“道法自然”“天人合一”。3.多媒体出示材料: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指出,实实在在做人做事,不搞“假大空”,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这段话集中起来,强调的是一个“实”字,这和古人讲的“天下万事,皆成于实”是同一道理。“实”既是我们成功的起始条件,也必须贯彻在做事的整个过程中;“是”既是我们追求的,也是要受时代和历史检验与考量的,求实求是,才能得人成事。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的时间不长,他之所以一直为党和人民所铭记,靠的就是脚踏实地,求实求是。材料二 孙家栋是“中国卫星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他的航天事业与新中国的发展紧密相连,在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100个航天飞行器中,他担任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或工程总师的就有34颗。在20世纪70年代,面对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发射失败,他带领团队在严寒中寻找失败原因,并成功研制出新的卫星。孙家栋坚信“中国卫星能打多高,国外华人的头就能抬多高”,他的贡献不仅提升了国家的科技实力,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思考:以上素材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哪些思想理念?我们应该学习这些人物身上的哪些品质?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后回答。教师总结: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中华民族倡导做人做事要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条件出发,既怀抱梦想,又关注现实,在实践中探求真知,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正确对待和处理事情。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52“相关链接”,进一步理解“实事求是”。4.多媒体播放视频:《中国智慧中国行》第四集《革故鼎新》。思考:谈谈从视频中得到的感悟。学生看完视频后,踊跃发言。教师总结:中华民族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生生不息、不断变化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创造与创新。这就要求我们要革故鼎新、与时俱进。5.多媒体出示教材P53“探究与分享”:春秋时期,孔子到卫国去,弟子冉有驾车。孔子看到卫国人丁兴旺,感叹道:“人真多呀!”冉有问:“人口增加了,接下来该怎么办呢?”孔子回答:“让人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富裕起来之后,又该怎么办呢?”孔子回答:“发展教育。”这就是孔子倡导的“庶、富、教”的治国思想。思考:谈谈你对孔子“庶、富、教”思想的理解。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讲述: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中华民族主张“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认为社会发展必须惠及人民,满足人民实际的利益需求,让人民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三、畅所欲言 归纳总结多媒体出示教材P50“生活观察”的名句,带领学生一起完成连线后,总结本课所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