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七课 弘扬中华人文精神第一框 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承载了人类历史上最宽广而深邃的人文精神,并历经时代的洗涤而代代传承。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本课从人文精神“是什么”“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几个方面明确概念、列举表现来探讨意义、指导行动。本框“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主要探讨了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内涵、表现形式。本框也对学生提出了明确要求:结合中华人文精神的表现熟悉认知经典的人文内容,并疏通“人文”“人本”与这些表现之间的联系,从而深化概念和表现形式的理解。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启迪心灵、塑造人格、提升境界的教育,其实质是“成人”的教育,其核心是培养人文精神。人文教育需要通过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传统文化熏染和深刻的人生体验等途径来实施。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用纯粹的人文知识来灌输,学生理解起来也有很大难度。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以文化人、以身作则,讲解和渗透相结合,让学生细细领会、生发、沉淀。1.通过“人文精神是什么?有什么?”的课堂活动,根据“生活观察”教学情境设置,围绕议题“谈谈中华人文精神对你的启发”认识到人文精神的产生,再通过“相关链接”明白其承载形式。(政治认同)2.通过“有哪些表现形式”的课堂活动,根据2个“探究与分享”、4个“相关链接”教学情境设置,围绕议题“谈感受、说理解、联生活”认识中华人文精神。(政治认同)3.通过“归纳演绎”的课堂活动,围绕议题“人文精神都是什么方面的文化?具体承载在哪些生活中”进一步明确人文是关于人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道理。(责任意识)教学重点 人文精神的表现。教学难点 人文精神与生活要求的联系。1.教法:实例分析、归纳强调、多媒体演示。2.学法:自学式、归纳法、资料查阅、探究交流。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教师导入:上一课我们用2个课时初步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念及其核心。对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我们要通过强化知识、构建体系强化认知,还要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践行,加深理解,增加文化底蕴、指导现实学习、生活。今天,我们按照教材安排学习“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这一框。什么是“思想理念”?什么是“人文精神”?二者都是传统文化,感觉非常接近。为了对后面的学习有所把握,我们有必要简单了解一下二者的区别。通过请教专家和查阅资料,我们有以下的初步认知:思想理念 人文精神关注焦点 主要关注“人类的”价值和精神的塑造,强调了人类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侧重于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学科表现 是一种更宽泛的思想指导体系,旨在引导人们在行为和决策中遵循道德、公正和公平的原则 主要体现在人文学科,致力于研究人类的精神文化现象,强调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实践应用 常应用于具体的实践活动指导、要求,建立良好的道德风尚,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要求,必须做到、做好 更多地体现在个人的修养和素质上,它强调个人对人类文明的理解和贡献。止于至善,尽量做到、做好共同点 都是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互补充,有一定的重叠、交叉,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过渡语:当然,仅仅凭与此,我们还是无法获得更为具体的感受,需要在接下来的两节课的学习中进一步加深理解。二、师生互动 探究新知1.多媒体出示材料:材料一 学校开展“品优秀传统文化,悟中华人文精神”的活动,同学们对此展开热烈讨论。材料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周易》讲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古人认为,观察大自然中日月星辰的变化,可以知晓四季转换的规律;观察人间万象,可以知晓人和社会的道理,通过礼乐教化促成人类的文明。思考: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华人文精神的认识。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后,回答问题。教师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养。中华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生活理念等诸多方面。教师过渡:接下来我们就其中的几个方面,来进行进一步的探索。2.探索一——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多媒体播放视频:《求同存异 和而不同》思考:从该视频中,谈谈对“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理解。学生观看视频后,畅谈理解。教师及时进行点评,并进一步提出问题:怎样才算做到“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呢?请同学们在以下的视频中找到答案。(多媒体播放视频:《好的相处之道: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教师总结:求同存异,就是既找出共同点,找到最大公约数,又保留不同点,尊重不同意见。求同能让人们更加亲近、友善,存异则让人们彼此尊重、包容。和而不同,就是倡导和谐相处,协调不同意见,但不盲从苟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有助于解决人际矛盾,为化解当代社会冲突提供重要启示。3.探索二——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多媒体出示材料:材料一 “岁寒三友”和“四君子”,是传统诗词、绘画等文艺作品中常见的主题。松、竹经冬不凋,梅花迎寒开放,故有“岁寒三友”之称。“四君子”则是指“梅、兰、竹、菊”。梅的凌霜傲雪、玉洁冰清,兰的优雅朴素、高洁坚贞,竹的中空外直、宁折不弯,菊的清新高雅、悠然宁静,寄托着中国人对高尚品格的推崇。在中国古代的文艺作品中,花木草石等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材料二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有二十三万余行,讲述了传奇英雄玛纳斯及其子孙七代带领柯尔克孜族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故事。《玛纳斯》经久流传、生生不息,以史诗的恢宏叙事主题和崇高演述风格凝聚民心、团结人民,给予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和力量。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像《玛纳斯》这样的文化遗产,既是少数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思考:(1)你还知道哪些蕴含着中华人文精神的文艺作品?(2)这些文艺作品体现了什么思想?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派代表进行回答。教师讲述:各种各样的文化表现形式都承载着做人做事的道理,可以教育人、感化人,成就理想人格。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对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义。4.探索三——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多媒体出示《千里江山图》并作相应介绍。教师注意一边介绍作品,一边带领学生感受作品中蕴含的“美”。教师讲述:诗歌、舞蹈、绘画、书法等文艺作品不但具有美妙形态,而且富有独特神韵,可谓“形具而神生”。在文化生活中,人们追求立象尽意,主张将人的思想情感与外界景物融为一体。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气质。5.探索四——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多媒体出示材料:材料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材料二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材料三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思考:请同学们谈谈从以上材料中感受到的生活理念。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讲述:中华民族倡导俭朴、简约的生活方式,强调不为物役,追求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和谐统一。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有助于人们坚守做人的品格,克服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有利于真正实现人的价值。三、畅所欲言 归纳总结学生小结,老师点评并完善,彩色笔强调个别词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