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十课 走近民法典第一框 认识民法典本课是对法律保障生活的示例性说明和诠释。从受到保障的公民权利的角度,青少年只有“民事权利能力”是和所有人一样的。所以本课选取民法典进行学习,紧扣青少年生活实际。本课共分三框,“认识民法典”“保护人身权”和“保障财产权”。先用一框整体了解民法典,再提供两框与个体生活密切相关(尤其是校园欺凌容易侵犯)的“人身权”“财产权”学习,让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治意识。本框“认识民法典”主要探讨了民法典的内容、地位、保障体现、运作原则等。本框也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联系生活、广泛参与。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各种新闻渠道和其他途径对民法典已有简单了解,但这些认识都比较浅显和片面。七年级学生平时的言行举止主要是依靠道德规范来约束。同时很多学生也会认为法律是大人的事情,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对民事权利了解不多,学习不系统、不全面,法治思维普遍较差。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民法典将会如何深刻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在从事民事活动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引导学生认识到民法典对全体公民的普遍性保障,尤其是对未成年人的特殊关照和保护。1.通过“民法典保障谁、保障什么”的课堂活动,根据“生活中的民事活动”教学情境设置,围绕议题“民法典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律”认识民法典的保障、保护范围和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法治观念)2.通过“民法典体现的治国理念是什么”的课堂活动,根据“学习民法典”教学情境设置,围绕议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归纳出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法治观念)3.通过“探究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的课堂活动,根据P85“探究与分享”教学情境设置,围绕议题“法院判决的法律依据”逐步认识、学习从事民事活动的各个基本原则。(法治精神)教学重点 民法典内容、理念、原则。教学难点 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需要大量案例说明,还需要把控好课堂节奏。1.教法:视频播放、案例分析、归纳强调、多媒体演示。2.学法:自学、归纳、查资料、探究交流。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视频:民法典宣传月:与生活息息相关思考:看了视频,请你发表观后感。师生互动后得出结论: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的规范和保护。教师导入:我们从事民事活动需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在社会生活中起什么作用?民法典保护我们的哪些权利?我们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认识民法典。二、师生互动 探究新知探究一 民法典与我们的一生密切相关1.多媒体出示教材P83“生活观察”。思考:(1)结合以上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民法典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律。(2)实施民法典,有什么意义?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1)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2)实施民法典,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有利于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更加和谐。探究二 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多媒体出示教材P84“探究与分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节选)第七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第九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第一百八十四条 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第一百八十五条 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第一千零四十三条 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 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家庭成员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 思考:上述规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内在联系?学生分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回答。教师总结:民法典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探究三 我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3.多媒体出示教材P85“探究与分享”:方某遗失了装有重要文件的公文包。他随即通过媒体悬赏一千元寻找。当捡到公文包的赵某找到方某归还公文包时,方某却拒绝支付悬赏费用。因沟通未果,赵某遂将方某诉至人民法院。人民法院依据民法典,判决方某向赵某支付一千元酬金。思考:查阅民法典,找出人民法院作出上述判决的法律依据。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小结:悬赏广告,是向社会不特定的人发出的邀约,只要行为人完成指定的行为,悬赏人即要履行给付报酬的义务。根据民法典第四百九十九条的规定,悬赏人以公开方式声明对完成特定行为的人支付报酬的,完成该行为的人可以请求其支付。教师过渡:民法典规定了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社会成员之间既有共同利益,也有各自的利益。为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民法典确立了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等基本原则。让我们一起来解读民事活动6个基本原则:(1)平等原则: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2)自愿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3)公平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4)诚信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5)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6)绿色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三、畅所欲言 归纳总结1.学生: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2.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框所学内容。认识民法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