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生活在法治社会
单元内容导学
学习主题 生命安全、健康教育、法治教育 知道保护隐私的重要性;感受法律对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重要性;认识民法典对人身权、财产权的意义;认识不良行为的危害,知道违法要承担责任,主动预防犯罪;认识犯罪,了解刑罚;认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危害,培养和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自觉抵制校园欺凌和违法犯罪;了解网络环境如何保护未成年人隐私等合法权益。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法治观念 理解我国法律的人民性;了解我国法治建设成就;认识法律作用;认识民法典及其对公民人身权、肖像权、隐私权、财产权的界定和保护;认识犯罪的三个特征。
责任意识 明确各类违法行为的责任,树立违法必担责的意识,对违法犯罪要敢于并善于斗争。
学业质量标准 关注我国法律体系建设,知道法律在保障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认识民法典是如何保障我们从事民事活动中的权利的,能够判断不同类型的违法行为及其应承担的责任,严于律己,增强法治意识,远离违法犯罪。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七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名称为“生活在法治社会”,简要介绍了法律的基础理解和最常见的自保自护必备的相关法律知识,在设计上,整体基本了解我国法治建设——感知法律作用(对法律的特征没有做学术化阐述)——公民意识初步培养(介绍民法典)——最相关最可能被侵犯的权利(人身权、财产权)——法治观念(违法与犯罪的概念、责任,最重要)。本单元教材内容安排主要从学生视角展开,符合七年级学生实际。
本单元分为“法律为我们护航”“走近民法典”和“远离违法犯罪”三课。第九课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从整体上对我国依法治国的法律体系有所了解,从生活入手简要介绍法律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在高年级逐步渗透和明确,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呈现了教材编写的“螺旋式结构”安排,更为科学。第十课安排最常用的民法典的学习,选取青少年目前最容易受到侵犯的民事权利(生命权、健康权、财产所有权、肖像权、知识产权、隐私权、继承权)进行学习。培养法治意识,懂得依法维权。第十一课主要目的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教材明确了不违法的底线,介绍了违法行为的类别及其要承担的责任,明确违法必担责。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低龄化,安排了校园欺凌、网络暴力等常见恶劣事件,分析后果,明确犯罪的特征。大篇幅提供违法犯罪的刑责年龄界定,提醒未成年人避免侥幸心理,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教法建议】
1.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由近及远,感性和理性、个体与集体相互统一,课内与课外相联系的原则,充分开发多种教学资源,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2.课前要充分调研学情,有的放矢。
3.在活动中学习,在体验中收获。为了避免单一的活动方式,可采取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如讨论、交流、辩论等。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是一个处在由儿童向青少年时期过渡的特殊群体,具有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他们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思想活跃,但认知能力、思维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发展。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不稳定,叛逆心出现端倪,做事易冲动;遇事开始有主见,勇于怀疑,但往往很片面,对法律、犯罪等内容了解不多,法律意识淡薄,所以容易诱发违法犯罪。
目前,青少年违法犯罪与军火走私、毒品犯罪并列为世界三大公害,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已成为社会治安的一个突出问题:人数逐年增多,低龄化趋势显著,文化程度较低,辍学少年人数上升,暴力型、侵财型犯罪居多,趋于群体性、团伙性。通过本单元对违反法治建设、违法犯罪案例的分析,增强学生的法律敬畏感,提高预防违法犯罪的能力。
【学法建议】
1.认真预习:尽管换了视角,但法律知识的学习还是有一定的学术化特征,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浅表的感知和生硬理解上,要阅读教材内容,了解将要学习的主题和概念。标记出不理解的地方,带着问题去学习。
2.做好课堂笔记:记录老师强调的重点知识、案例分析和结论。注意条理清晰,便于课后复习。
3.积极参与课堂:大胆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与同学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见解。
4.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所学进一步搜集案例,将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经历相联系。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知识的实用性。
5.建立学习小组:与同学组成学习小组,互相督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本单元共用8课时完成教学,每框1课时。
第九课 法律为我们护航(共计2课时) 第一框:日益完善的法律体系1课时
第二框:法律保障生活1课时
第十课 走近民法典(共计3课时) 第一框:认识民法典1课时
第二框:保护人身权1课时
第三框:保障财产权1课时
第十一课 远离违法犯罪(共计3课时) 第一框:法不可违1课时
第二框:犯罪与刑罚1课时
第三框:严于律己1课时
第九课 法律为我们护航
第一框 日益完善的法律体系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保障,法律为我们的成长营造文明有序、和谐自由的环境。本课主要介绍了我国日益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法律保障生活。本框“日益完善的法律体系”主要探讨了我国法治体系的性质、形成、构成和建设成就。本框也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感知我国法律体系的丰富和完善,知道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
目前,大部分青少年学生接收到的法律信息散乱而浅薄,小学阶段开设的法治教育内容少,在掌握程度上存在结构上的不完整,对某些法律知识的掌握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有必要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我国的法律体系,从内心深处拥护法律,信仰法律的力量和价值。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强调我国的法律体系日益完善,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
1.通过“感受我国法律的性质”的课堂活动,根据“推荐法律”教学情境设置,围绕议题“我国法律是什么样的”理解我国法律的人民性。(政治认同、法治观念)
2.通过“探究与分享”的课堂活动,根据“观点辨析”教学情境设置,围绕议题“对我国法律体系的看法谈谈你的理解”明白“社会生活的发展无止境,法治体系的完善也无止境”。(法治观念)
3.通过“新时代的法治建设”的课堂活动,根据“相关链接”教学情境设置,引导学生理解“催生新的法律关系也就催生新法律”。(政治认同、法治观念)
教学重点 我国法律体系内容和建设成就。
教学难点 我国法律的性质。
1.教法:视频播放、讲授法、归纳法。
2.学法:自学、归纳、交流合作。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视频《让法治阳光照亮成长之路》。
思考:为什么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法治的阳光?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导入:我们的健康成长(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需要良好的秩序,保证秩序的是规矩、规则,如道德、纪律、法律等,其中最有力量的是法律。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保障,法律为我们的成长营造文明有序、和谐自由的环境。我国的法律体系是如何日益完善的?这些法律发挥着什么作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日益完善的法律体系”。
二、师生互动 探究新知
探究一 我国的法律体系
1.多媒体出示教材P76“生活观察”:近年来我国在各领域立法工作的成就。
教师讲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立法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法律?请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分小组交流分享。
教师过渡:法律是统治阶级利益和意志的体现。那么我国法律的性质是什么?我国的法律体系是怎样的?
学生阅读教材P77正文及“相关链接”的内容后,尝试回答。
教师总结: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法律体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因此,我国的法律体系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法律体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立足国情和实际需要,加快推进各领域立法工作,形成并不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
探究二 法律体系的完善无止境
2.多媒体展示教材P77-78“探究与分享”。
关于我国的法律体系,几位同学发表了以下看法。
思考:就上述看法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小结:材料中第一个学生“我国的法律体系很完善,以后修修补补就可以了”的观点是片面的,我国法律还不是很完善,且社会变化很快,有些时候可能需要一大类新生事物的系列性的法律,而不全是某个法律随着社会发展出现新问题的修修补补。第二个学生“仍然需要加强立法工作”是正确的,所举例子“人工智能”也恰当,近年来人工智能发展很快,很多法律关系还没厘清,相关立法滞后。第三个学生说的是目前现有的已经较为全面认识的社会事务方面的法律随着社会深入发展也要做完善。
总之,社会生活的发展无止境,法律体系的完善也无止境。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良好法治环境。
3.多媒体出示教材P78“相关链接”。
教师讲述:我国积极推进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防范风险等重要领域立法,加快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立法步伐,努力健全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
探究三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
4.多媒体出示下列内容:
观点辨析:我国已经有了很完善的法律体系,我国已经成为一个高度法治化的国家。请对此观点发表你的看法。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小结:是不是法治化的国家,分析判断的指标有很多,我们会在以后不断学习。有了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只是做到了在保障公民权利和规范社会生活秩序方面的“有法可依”,但是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实施、束之高阁,或者实施不力、做表面文章,那制定再多法律也无济于事。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保证法律的生命力方面,你打算怎么做?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总结:我们不仅要关注法律体系建设,为法律的完善贡献力量,而且要从内心深处拥护法律,信仰法律的力量和价值,做到崇尚法律、遵守法律、捍卫法律,让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
三、畅所欲言 归纳总结
1.学生: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2.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框所学内容。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