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十一课 远离违法犯罪
第一框 法不可违
第十一课主要讲授违法行为及其承担的法律责任,落脚点在学生应遵法守法、严于律己。第一框和第二框主要是知识内容的教学,重点介绍三种违法行为及其承担的法律责任,让学生知道违法必究,明确法不可违。第三框主要从行为层面,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做到严于律己、遵纪守法,作一名合格的守法的社会公民。本框的内容为第三框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对法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以及民法典的内容有初步认识,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为学习本节课奠定了基础。学生不清楚违法行为的分类,易混淆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不了解民事违法行为也应承担法律责任。
另外,学生对违法行为的分类及其承担法律责任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希望通过学习区分违法行为,并能在生活中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1.通过“违法及其类别”的课堂活动,根据阅读教材P94内容和探究“‘生活观察’提供的三个案例”教学情境设置,围绕议题“合法不合法?违反什么法律?各承担什么责任?”界定违法行为,明确行为底线,知道法律分类。(法治观念、道德修养)
2.通过“违法行为的共同点探究”的课堂活动,根据“平台发言、造纸厂排污”教学情境设置,围绕议题“说危害、演后果、辨责任、归共性”明确各类违法的责任,树立违法必担责的意识。(法治观念、责任意识)
3.通过“一般违法行为的认识”的课堂活动,根据学习“相关链接”教学情境设置,围绕议题“民事责任的内容、行政责任的内容有哪些?”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责任知识,强化守法意识,时刻想到他人、社会、国家的利益。(责任意识、法治观念)
教学重点 违法责任的明确。
教学难点 违法行为的辨别。
1.教法:情景教学、案例教学、设疑导学、讨论归纳、多媒体演示。
2.学法:自学、归纳、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电影《第二十条》片段。
思考:“法律是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导入:法不可违,违反法律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法律,提高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依法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预防违法犯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法不可违》。
二、师生互动 探究新知
探究一 违法行为我知晓
1.多媒体出示教材P93-94“生活观察”。
思考:上述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分别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小结: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应受惩罚的行为。违法行为通常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94正文第二段,完成下列表格:
违反的法律 应该承担的责任 违法定性
民事法律规范 民事责任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法律规范 行政责任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法律规范 刑事责任 刑事违法行为(犯罪)
探究二 违反法律要担责
2.多媒体出示下列案例:
近日,山西省大同市就读于某校的孙某某的家长在网上发帖子:自己在该校就读的儿子,在校一年半时间一直遭到同班同学赵某某、晋某某的多次辱骂、殴打等严重欺凌行为。孙某某家长找到学校及该市教育局、公安机关等相关部门寻求帮助。大同市迅速组成由教育、公安、检察、司法行政等部门参与的联合工作组开展调查及相关工作。依法对赵某某、晋某某及其家长、学校领导等相关人员进行严肃处理。
思考:上述案例说明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学生欺凌是违法行为,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探究三 遵守法律我践行
3.多媒体出示教材P94-95“探究与分享”:
情境一 张某在多个网络平台发表和转发侮辱、诋毁杨某的言论。
情境二 某造纸厂偷偷把造纸废液排放到沙漠里。
思考:(1)上述情境中的违法行为会造成什么危害?应当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2)上述行为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建设法治中国,我们应该如何做?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讲述:(1)说危害:“张某在多个网络平台发表和转发侮辱、诋毁杨某的言论”的行为令公众对杨某的信用、品格产生不良印象,降低了杨某的社会评价,对他造成心理伤害和名誉损害,侵犯了杨某的人格尊严,可能导致对方的利益相关人人际关系紧张,互相猜疑和不信任;扰乱了社会秩序等。
“造纸厂偷偷把造纸废水排放到沙漠里”废水中的有害物质会迅速渗透到沙漠的地下水中,影响地下水水源的质量,不仅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还可能对居民健康和经济发展产生长远的不良影响。
明责任:无论是“张某在多个网络平台发表和转发侮辱、诋毁杨某的言论”的行为还是“造纸厂偷偷把造纸废水排放到沙漠里”的行为都触犯了法律,都要承担法律责任。依据所造成后果“侮辱、诋毁”首先要承担民事责任,对杨某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偿损失、赔礼道歉。张某在网络上造谣是妨害公共秩序的行为,轻则违反行政法规要受到行政处罚,若转发人次达到规定数量对社会产生的危害更大,可能会因违反刑事法律承担刑事责任。
(2)违反法律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只要是违法行为,都会对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造成损害,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要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建设法治中国,我们要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公平正义。
三、畅所欲言 归纳总结
1.学生: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2.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框所学内容。
法不可违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