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十课 走近民法典第二框 保护人身权本框为“保护人身权”。人身权是自然人真正成为独立的民事主体的前提,是人之所以为人所必需的人身利益。本框主要探讨了人身权利的范围和网络自媒体时代容易被侵犯的肖像权、隐私权的保护。本框也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维护自身的人身权,不侵犯他人的人身权。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经有了对民法典的基本了解,但对最重要的人身权利的保护措施,了解的还不够深入。在能力方面,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发展,但还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来提升法律思维和法律运用能力。在行为习惯方面,大多数学生能够遵守校规校纪,但在日常生活中,面对人身权的保护,可能缺乏足够的警觉性和自我保护意识。对于课程学习的影响,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但如果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可能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结合实际案例,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人身权的法律保护知识。1.通过“学习人身权利的内容”的课堂活动,根据“快递信息的隐藏”教学情境设置,围绕议题“哪些权利受到保护?若被侵犯我们应该怎么维护?”经验回答引入人身权的重要性和内容范围,并通过阅读认识生命权、健康权。(法治观念、权利意识)2.通过“认知肖像权的概念和被侵犯事件”的课堂活动,根据“肖像被制作成表情包”教学情境设置,围绕议题“是否侵权?如何评价?”学习肖像权分析。(法治观念)3.通过“探究隐私界定和隐私意识”的课堂活动,根据“门外监控”教学情境设置,围绕议题“法律是否会支持主张?”明确隐私权的界定,增强隐私意识。(法治观念、责任意识、道德修养)教学重点 生命权、健康权、肖像权、隐私权的界定和保护。教学难点 隐私范围的把握。1.教法:实例分析、归纳强调、多媒体演示。2.学法:自学、归纳、查资料、探究交流。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教材P86“生活观察”中的两个情境。思考:(1)以上情境反映了人们的哪些权利受到保护?(2)当这些权利受到侵害时,我们应该如何维护?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导入:公民的人身权利地位非常重要,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之一。法律对人身权的保护确保我们能够充分享受自我,失去人身权保护的各种利益,民事主体的地位就会受到威胁。人身权赋予我们维护生存与尊严的自由和力量,使每个人独立、自由、有尊严地生活。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人身权利。二、师生互动 探究新知探究一 法律保护生命权和健康权1.多媒体出示以下材料:某快递公司快递员郭某因迟到5分钟,先是遭到收件人辱骂、用太阳伞把殴打,随后还被收件人踹倒在地,导致郭某大小便失禁。当地派出所立案调查,对打人者依法予以制裁。思考:(1)收件人侵犯了郭某的哪些权利?(2)为保护公民的生命权和健康权,请提出你的建议。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小结:(1)生命权和健康权。(2)当自身生命和健康受到他人非法侵害时,我们有权依法自卫和请求法律保护。我们要关爱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做侵害他人生命和健康的事情。探究二 法律保护肖像权2.多媒体出示教材P87“探究与分享”:马某在网络群聊中使用了一个用同事杨某照片制成的表情包。杨某看到后,要求马某删除表情包,否则将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马某觉得杨某小题大做,认为自己将杨某有搞怪动作的照片制成表情包,使用范围仅局限在群聊中,自己的行为并不侵犯杨某的肖像权。思考:杨某该维权吗?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过渡:法律保护肖像权。肖像是每个人人体容貌的有形识别标志,再现了个人基本特征。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在生活中,还有一些类似侵犯公民肖像权的情形。多媒体出示下列内容,并结合教材P88“相关链接”,组织同学们进行辨别与分析。案例一 被记者拍照登报是否算侵犯肖像权?案例二 街拍算不算侵犯肖像权?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讲述:案例一:被记者拍照登报分为两种情况:(1)如果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不可避免地使用但不存在侮辱丑化等情形,不算侵犯肖像权。(2)其余情况属于侵犯肖像权,当事人可以要求记者赔偿损失、赔礼道歉。案例二:街拍一般不算。可以不经肖像权人同意使用他人肖像的情形有:为个人学习、艺术欣赏、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在必要范围内使用肖像权人已经公开的肖像;为展示特定公共环境,不可避免地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但是,街拍如果是为了通过博流量获取利益应该算是侵权。教师总结:法律保护肖像权。我们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探究三 法律保护隐私权3.多媒体出示教材P88“探究与分享”。思考:法律会支持汪某的主张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法律保护隐私权。隐私是我们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法律规定隐私权,划定了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保障了我们私生活的自由与安宁,保护我们的正常生活不受干扰、内心世界不被侵扰。尊重和保护隐私权既是法律规定,也是道德要求,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社会文明和谐。三、畅所欲言 归纳总结1.学生: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2.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框所学内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