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保障财产权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3保障财产权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第十课 走近民法典
第三框 保障财产权
本框“保障财产权”主要探讨了几类常见的财产权的表现形式和该权利受到保护的社会意义。民法典作为调整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法规,其中对财产权利的详尽规定构成了其核心内容之一。这些法律条款不仅清晰界定了财产权的各种类型及其内容,还搭建了行使和保护这些权利的法律框架,对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保护公民私有财产,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本框也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理解财产权的基本概念、法律保护措施以及如何行使和维护自己的财产权,从而培养正确的财产观念和法律意识。
作为正在接受教育的未成年人,尚未参加劳动,没有创造物质财富,但同样拥有属于自己的财产,同样享有财产权,这些权利都得到了国家相关法律的认可和保护。七年级学生年纪尚轻、缺乏社会经验,并不是都能了解到财产权的知识,也不懂得如何去保护自己应有的合法财产。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法律对公民财产保护的相关规定,初步学会运用法律分析财产所有权、知识产权和继承权,懂得维护自己的私有财产,提高维权能力。
1.通过“财产权的法律地位”的课堂活动,根据“转账失误纠纷”教学情境设置,围绕议题“是否应当返还”明确“公民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观点。(法治观念)
2.通过探究“财产所有权的表现形式、合同当事人财产权保护、知识产权的概念和类别”的课堂活动,根据“案例分析”教学情境设置,围绕议题“是否赞同观点?保护著作权的意义”学习财产权的判定和维护。(法治观念之权利意识)
3.通过“系统学习继承权”的课堂活动,根据“继承权知识学习”教学情境设置,围绕议题“是否支持王某儿子的诉求”展开,让学生深入了解继承范围、继承顺序、分配原则。(法治观念、道德修养、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各种财产权的界定、表现。
教学难点 内容较多,需要大量案例解读分析,对课堂节奏把握要求高。
1.教法:案例分析、归纳强调、多媒体演示。
2.学法:自学、归纳、查资料、探究交流。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下列材料:
一名歹徒在街头行凶,巡警迅速出击,在刘家小院里将歹徒擒获,结果刘家小院里种的萝卜被踩得一片狼藉。户主刘某向公安局提出索赔。
思考:你觉得刘某的要求合法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导入: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财产,财产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当合法财产受到侵害时,我们可以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财产权既是一项具体的基本权利,也是一个权利类别,事关很多财产相关权利。本课时主要从生活中常见的几类相关财产的权利进行学习。
二、师生互动 探究新知
探究一 财产所有权
1.多媒体出示教材P89“生活观察”:
何某通过银行向他人转账时,误将两万元转给了宋某。何某发现转错人后,请求宋某退还两万元,遭到宋某拒绝。何某催讨未果,遂将宋某诉至人民法院。人民法院根据交易记录作出判决,责令宋某返还何某两万元。
思考:宋某是否应当返还两万元?从法院的判决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过渡:法律保护合法财产的所有权。那么财产所有权具体指什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89“相关链接”和正文部分第二段内容后尝试回答。
学生回答: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权人对自己的财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
教师补充拓展:(1)①占有权:指权利主体对物体实际掌握和控制的权利。
②使用权:指权利主体依照物体的性能和用途对物体加以利用,以实现其利益的权利。
③收益权:指权利主体基于物体而获取经济利益的权利。
④处分权:指权利主体对物体在事实上和法律上进行最终处置的权利。
(2)财产按归属分类:个人财产(个人所有)、集体财产(集体所有)、国家财产(全民所有)。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法律为什么要保护合法财产的所有权?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总结:我们拥有的合法财产,是实现其他权利的物质基础。切实保护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对于保障人们的正常生活、激励人们创造和积累财富、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探究二 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多媒体出示教材P89“探究与分享”:
老刘种植的水稻喜获丰收。收购商张某上门收购,与老刘签订了买卖合同。几天后,收购商苗某想以更高的价格收购老刘的大米。面对更高的收益,老刘还是拒绝了苗某。他表示:“既然与他人签订了合同,我就要遵守。”
思考:你是否赞同老刘的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小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订立合同。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合同为当事人之间确立的合法权利义务关系,受法律保护。遵循诚信原则、依法履行合同是合同当事人的义务,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有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探究三 知识产权
3.多媒体出示教材P90“探究与分享”:
孙某在未征得著作权人尹某许可的情况下,在自己出版的图书中使用了尹某的六幅摄影作品。此外,孙某还用该图书参加评奖并获奖。尹某了解情况后,将孙某诉至人民法院。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孙某侵犯他人著作权,判决孙某停止侵权、赔偿损失,并在多家报刊及网站刊登道歉声明。
思考:(1)知识产权包括哪些内容?
(2)法律保护知识产权有什么意义?为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小结:(1)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
(2)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尊重劳动、保护创新。我们要积极参与社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尊重他人的劳动,不做侵害他人智力成果的事情。
探究四 继承权
4.多媒体出示教材P90“探究与分享”及P91“相关链接”:
案例 王某有一儿一女。王某的老伴去世后,女儿精心照顾王某十多年,儿子则对他漠不关心。王某立下遗嘱,将自己的财产全部留给女儿,并作了公证。王某病故后,儿子认为自己也有继承权,要求均分遗产。
相关链接 遗产是指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民法典继承编规定了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及继承顺序,明确了遗产份额分配原则。
●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及继承顺序 ◆法定第一顺序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法定第二顺序继承人包括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遗产份额分配原则 ◆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应当均等。 ◆对生活有特殊困难又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 ◆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 ◆有抚养能力和有抚养条件的继承人,不尽抚养义务的,分配遗产时,应当不分或者少分。 ◆继承人协商同意的,也可以不均等。
  思考:(1)王某儿子有继承权吗?
(2)你支持王某儿子的诉求吗?请你猜测法院最终会如何判决?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法律保护继承权。在我国,继承的方式有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两种。法定继承是指由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的范围及继承顺序,按法律规定的遗产份额分配原则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继承方式。遗嘱继承是指继承人按照被继承人所立的合法有效的遗嘱,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继承方式。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它的最大优点在于被继承人能够充分按照自己的意愿处分财产。
5.课后活动: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民法典既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也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循的规范。作为新时代青少年,我们要学习、遵守、维护、宣传民法典,做民法典的主动学习者和积极践行者。请根据教材P92“启思导行”提示,设计以“走近民法典”为主题的法治宣传手抄报。
三、畅所欲言 归纳总结
1.学生: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2.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框所学内容。
保障财产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