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同步练习-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1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如图中甲曲线表示在适宜条件下,某酶促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乙、丙两条曲线表示其他条件适宜时该酶促反应速率随pH或温度的变化。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在B点适当增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将增大B.H点对应的影响酶促反应相关因素的值是该酶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C.在G点,向反应系统中加入某试剂提高pH,酶促反应速率将加快D.H、E两点对应的环境条件有利于酶的保存2.大黄鱼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下脚料富含优质蛋白,随意丢弃不仅浪费资源,还会污染环境。利用木瓜蛋白酶处理,可以变废为宝。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木瓜蛋白酶的单体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B.木瓜蛋白酶适宜在低温、最适pH条件下保存C.木瓜蛋白酶发挥催化作用后会被及时分解D.木瓜蛋白酶由活细胞产生,只能在活细胞内发挥作用3.1982年,美国科学家T. Cech和他的同事在对“四膜虫编码rRNA 前体的DNA 序列含有间隔内含子序列”的研究中发现,自身剪接内含子的RNA具有催化功能,这种RNA被称为核酶,并因此获得了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某核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单链RNA分子,可降解特异的mRNA序列。下列关于核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磷脂分子和核酶的元素组成相同,ATP 中的A可作为核酶的基本组成单位B.与无机催化剂不同的是核酶能够降低所催化反应的活化能,验证核酶的专一性时,可以用RNA和其他底物作对照C.核酶降解特异的mRNA 序列时,破坏的是相邻碱基之间的氢键D.RNA的种类包括tRNA、mRNA、rRNA 和作为酶的RNA等4.下列相关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苹果和甘蔗都含有还原糖而且还是浅色的,所以都是检测还原糖实验的理想材料B.利用淀粉酶、淀粉、蔗糖探究酶的专一性时,可用碘液检测反应结果C.观察黑藻细胞中的细胞质流动,可用叶绿体的运动作为标志D.“比较H2O2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加热可以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5.洗涤剂中添加碱性蛋白酶能有效水解血渍等蛋白质类污渍。下图为碱性蛋白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空间结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碱性蛋白酶能降低蛋白质水解时所需的活化能B.加热导致碱性蛋白酶空间结构的改变是不可逆的C.碱性蛋白酶部分解折叠后可被正常碱性蛋白酶水解D.添加碱性蛋白酶可降低洗涤剂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6.下图中曲线a、b、c分别表示物质A在无催化剂、有无机催化剂催化和有酶催化三种条件下,生成产物的过程中能量的变化过程(反应温度为最适温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物质A在无催化剂时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是E1B.如果适当升高温度,c曲线的最高点会下移C.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D.与对照组相比,酶和无机催化剂均有催化作用7.如图为某种酶的作用示意图,其中酶与底物通过碱基互补配对方式结合。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最不合理的是( )A.该酶能有效降低图中化学反应的活化能B.该酶与双缩脲试剂反应会出现紫色反应C.该酶能断裂底物RNA中的磷酸二酯键D.该酶通过与底物RNA间碱基互补配对来体现专一性8.下图中曲线Ⅰ、Ⅱ分别表示反应物A在无催化剂条件和有酶催化条件下生成产物P所需能量的变化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由图可知,酶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B.ac段表示该反应在无催化剂的条件下需要的活化能C.ab段表示酶在该反应中降低的活化能,这与加热的原理一样D.若将该反应中的酶改为无机催化剂,则b在纵轴上将向下移动二、多选题9.脲酶是科学家提取得到的第一份纯酶结晶,该酶可以使尿素的分解速率提高1014倍,类黄酮Urease-IN-2是两种脲酶抑制剂,实验小组为探究两种抑制剂对脲酶活性的抑制原理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脲酶能为尿素分解过程提供充足的活化能B.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抑制剂的种类及其浓度C.增加尿素的浓度能解除类黄酮的抑制作用D.Urease-IN-2可能对脲酶的空间结构具有破坏作用10.下列有关酶的实验设计思路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利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反应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B.在验证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应选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的生成C.过氧化氢在高温下和酶的催化下分解都加快,其原理都是降低了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D.若除酶外所有试剂均已预保温,则在测定酶活性的实验中,操作合理的顺序应为:加入底物→加入酶→计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11.人体消化道中消化淀粉的酶有多种,胰淀粉酶是其中一种。为了探究不同物质对胰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研究人员在适宜条件下进行了四组实验:甲组,淀粉+胰淀粉酶。乙组,淀粉+胰淀粉酶+茶花粉提取液。丙组,淀粉+胰淀粉酶+茶花粉提取液+5%芦丁。丁组,淀粉+胰淀粉酶+茶花粉提取液+5%维生素C。测定各组胰淀粉酶的活性,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分析,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A.甲组是对照组,乙、丙、丁三组是实验组B.茶花粉提取液能降低胰淀粉酶的活性,使胰淀粉酶提供的活化能降低C.5%芦丁抑制了茶花粉提取液的作用效果,有利于胰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D.5%维生素C强化了茶花粉提取液的作用效果,不利于胰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12.“诱导契合-锁钥”模型是解释酶与底物作用的重要学说(如图所示),该学说认为不同底物结构不同,酶与底物结合过程中,酶受底物分子的诱导而发生利于底物结合的结构变化,形成互补契合的结构并发生反应。为验证该学说,某科学实验室以蚯蚓蛋白酶Ⅱ(EfP-Ⅱ)和枯草杆菌蛋白酶(Sub)为材料,研究底物反应后酶与其他底物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经过凝血酶底物TH(CTH)反应后,蚯蚓蛋白酶Ⅱ和枯草杆菌蛋白酶与尿激酶底物(CU)的反应活性几乎为0,当利用蚯蚓蛋白酶Ⅱ和枯草杆菌蛋白酶先与CU反应后,却仍能与CTH反应,但后续不能与CU发生反应。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实验结果,推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酶的作用条件温和的原因是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B.酶促反应过程中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将导致酶不能重复利用C.EfP-Ⅱ和Sub与CTH反应后,与CU的反应活性几乎为0,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D.实验结果能验证酶与底物作用符合“诱导契合-锁钥”模型三、非选择题13.酶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之一。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有关酶的探究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实验一: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并将探究结果绘制成下图B。实验二: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并将探究结果绘制成下图C。实验三的实验流程及现象:甲组:淀粉+蔗糖酶→斐林试剂鉴定→不出现砖红色沉淀乙组:蔗糖+蔗糖酶→斐林试剂鉴定→出现砖红色沉淀(1)实验室有过氧化氢酶与唾液淀粉酶,可提供给兴趣小组进行实验一、二的探究,实验一应该选择的酶是 ,该酶的化学本质是 。(2)实验二中,a点对应的pH称为酶的 。(3)实验三的实验目的是 。(4)酶与无机催化剂相比具有高效性的原因是 。(5)除了温度和pH对酶的活性有影响外,一些抑制剂也会降低酶的催化效果。图为酶的作用机理及两种抑制剂影响酶活性的机理的示意图。竞争性抑制剂的作用机理是 ,如果除去竞争性抑制剂,酶的活性可以 。非竞争性抑制剂与酶结合后,改变了 ,这种改变类似于高温、 等因素对酶的影响。(6)为探究不同温度下两种淀粉酶的活性,某同学设计了多组实验并对各组淀粉的剩余量进行检测,结果如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酶A的最适温度应 (填“高于”“低于”或“等于”)酶B的。欲继续探究酶B的最适温度,实验思路是 。14.β—淀粉酶在谷类植物的种子中含量丰富,常被应用于啤酒酿造和食品加工业中。小华为探究β—淀粉酶在温度为70℃时是否具有活性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酶的活性又称为酶的催化效率,可用单位时间内 来表示。(2)补充完整该实验的步骤,第一步: 。第四步: 。(3)预测实验结果:若两试管中的现象为 和 ,则表明β—淀粉酶在温度为70℃时具有活性。(4)探究结果发现,β—淀粉酶耐酸不耐热,70℃加热15分钟即失活,但与之相反,α-淀粉酶耐热不耐酸,在pH<3.6时失活。小华发现小麦种子提取液中同时含有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为分别探明两种酶活性的差异,小华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Ⅰ.小麦种子提取液0.5mL→X处理→将处理后的提取液加到10mL淀粉溶液中→一定时间后(较短时间)加适量碘液显色;Ⅱ.小麦种子提取液0.5mL→使α-淀粉酶失活→将处理后的提取液加到10mL淀粉溶液中→一定时间后(较短时间)加适量碘液显色。X处理的具体方法是 。若Ⅰ中的颜色显著 (填“深于”或“浅于”)Ⅱ中的,则表明β—淀粉酶分解淀粉的能力更强。15.请分析下列有关酶的实验,回答问题:试管号 试管中的物质 条件 加碘液以后颜色变化1 2mL淀粉溶液+2mL清水 37℃,5min 变蓝2 2mL淀粉溶液+2mL唾液 37℃,5min 不变蓝3 2mL淀粉溶液+2mL唾液 95℃,5min 4 2mL淀粉溶液+2mL唾液 0℃5min 变蓝(1)完善上述表格中“?”的内容。 。(2)比较2、3、4号三支试管中溶液颜色变化,说明 影响酶的活性。(3)通过其他实验证明,唾液淀粉酶只能使淀粉水解,而不能使其他物质水解,说明酶的作用具有 (填“高效”或“专一”)性。(4)酶具有催化作用,是因为它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 (填“活化能”或“热能”)。(5)从化学本质方面分析,绝大多数的酶是 。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B D C B B B B CD ABC题号 11 12答案 BCD BD1.A2.B3.D4.C5.B6.B7.B8.B9.CD10.ABC11.BCD12.BD13.(1) 唾液淀粉酶 蛋白质(2)最适pH(3)探究酶具有专一性(探究蔗糖酶的专一性)(4)能更加显著的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5) 与底物争夺结合位点 恢复 酶的分子结构 强酸、强碱(6) 高于 在30~50℃之间设置一系列温度梯度更小的分组实验,比较每组的淀粉剩余量,淀粉剩余量最少的分组对应的温度就是酶B的最适温度14. 产物的生成量(或底物的消耗量) 10mL淀粉溶液 斐林试剂 ①号试管内呈蓝色(不出现砖红色沉淀) ②号试管内有砖红色沉淀产生 70℃加热15分钟 深于15.(1)变蓝(2)温度(3)专一(4)活化能(5)蛋白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