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统编版(2024)道德与法治七下第三单元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单元教学规划+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教学】统编版(2024)道德与法治七下第三单元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单元教学规划+教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道德与法治
统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单元教学设计
七下 道德与法治 单元教学规划(三)
单元名称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单元整 体规划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新增加的内容,是适应中国全面发展和中学生实际的内容,增强文化自信,尤其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其核心思想理念、弘扬中华人文精神、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用它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坚持“以本为本”、“以标为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讲中华文化故事,听故事,学做人,从而提高核心素养。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接触,如传统节日、神话故事等,但多为碎片化了解,缺乏系统的分类与认知。在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奥哲理,如“仁”“民本”“天人合一”“和合”的思想时,可能存在困难。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信息搜集能力,可通过网络、书籍获取资料,但筛选、整合有效信息的能力有待提升,面对大量传统文化资料,难以提炼关键内容用于学习。 学生对有趣的传统文化形式,如汉服展示、古代建筑模型等兴趣较高,而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如传统文化的传承脉络等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此外,受流行文化冲击,部分学生觉得传统文化“过时”,学习积极性受挫,如何激发并保持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是关键问题。 学生生活在现代社会,习惯现代生活方式,对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的价值认识不足。例如,不理解传统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同时,受多元文化影响,学生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在面对西方文化与本土传统文化碰撞时,可能缺乏正确判断和选择能力,需要通过学习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正确价值观,从而坚定文化自信。
单元学业质量标准 能够举例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坚定文化自信。
单元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 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坚定文化自信。
单元教 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2022版新课标规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主题。 1.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理念。 2.理解中华民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3.践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敬业乐群、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 4.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齐治平的理想追求,锤炼高尚人格。 5.感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资源 教材第6课、第7课、第8课
单元结构化活动设计
教学内 容结构 单元内容结构及核心知识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理念有哪些? 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②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 ③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 ④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 2.如何传承核心思想理念 ①讲仁爱 ②重民本 ③守诚信 ④崇正义 ⑤尚和合 ⑥求大同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②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③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④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4.如何弘扬人文精神? ①弘扬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 ②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 5.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有哪些? ①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 ②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③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 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 6.如何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①做自强不息的人。 ②做敬业乐群的人。 ③做扶危济困的人。 ④做见义勇为的人。 ⑤做孝老爱亲的人。 ⑥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关键在于践行。
单元教学 结构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道德与法治
统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七下道德与法治 课时学习计划(2)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课时 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 能够通过名言警句、诗词歌赋、中华典籍、历史故事、遗址遗存等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弘扬人文精神,从而坚定文化自信。
教学 内容 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哪些人文精神 2.要实际生活中弘扬人文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哪些人文精神 2.要实际生活中弘扬人文精神
教学 资源 七下第七课
实施过程
问题(任务)学习活动 嵌入评价
一、中华人文精神的内涵 学法指导:联系名言警句、诗词歌赋、中华典籍、历史史实,从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及其体现,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1.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58页,生活观察。 ①结合以上同学的讨论,谈谈中华人文精神对你的启发。 我们可以从中华人文精神中汲取营养,找到为人处世的方法与生活理念,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我们的道德情操,为我们的成长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 ②中华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生活理念等方面。 2.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请同学们阅读下列材料,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将相和”的故事。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又在渑池之会后被封为上卿,地位超过廉颇。廉颇不服,想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却以国家利益为重,尽量回避、容让廉颇。廉颇得知蔺相如的良苦用心后,负荆请罪。两人最终和好,一起为赵国效力。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各异。儒家倡导“仁、义、礼”,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墨家宣扬“兼爱、非攻”等。尽管各学派观点不同,但能在相互交流、争论中共同发展,推动了当时思想文化的繁荣。这些学派并没有因为差异而相互打压至消灭对方,而是在思想碰撞的环境中并存。 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面对众多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国家之间的分歧和矛盾,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各国搁置争议,寻找共同利益点,如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等目标,让会议能够在和谐的氛围下进行,推动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启发:“将相和”的故事体现了求同存异,他们虽然有矛盾冲突,但为了国家利益这个“同”,而搁置个人恩怨的“异”。百家争鸣,体现了“和而不同”;周总理万隆会议的“求同存异”方针,充分体现“和而不同”的理念。求同存异,就是既找出共同点,找到最大公约数,又保留不同点,尊重不同意见。求同能让人们更加亲近、友善,存异则让人们彼此尊重、包容。和而不同,就是倡导和谐相处,协调不同意见,但不盲从苟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有助于解决人际矛盾,为化解当代社会冲突提供重要启示。 3.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59页探究与分享,思考: 你还知道哪些蕴含着中华人文精神的器物?你从中得到哪些启发? ①筷子 使用筷子时需两根配合,一动一静,相互协作来夹取食物,这象征着团结协作的精神。筷子的形状一般是上方下圆。上方代表着天,下圆代表着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也象征着天地人和的理念。筷子的使用有诸多礼仪。例如,不能用筷子指着别人,这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吃饭时不敲碗筷,避免发出嘈杂的声音,这展示了个人修养和对饮食场合的尊重。 ②古代敧器 敧器是一种古代的盛水器具。 它体现了一种“满招损,谦受益”的警示精神。当敧器空着的时候是倾斜的,装一半水时就会端正,而装满水后就会翻倒。这就如同人在知识、财富、权力等方面,提醒人们要懂得谦虚,不可自满。 ③杆称 秦统一六国后,推行“十六两秤”,1斤等于16两。这种计量方式有着深厚的文化寓意,十六两秤的秤星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禄寿三星组成。这是在告诫做买卖的人要诚实守信,否则,少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少三两折寿。 小结:各种各样的文化表现形式都承载着做人做事的道理,可以教育人、感化人,成就理想人格。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对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4.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0页,相关链接,思考: 你还知道哪些文学作品,说一说作品中如何体现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 ①“天下第一福” “天下第一福”是康熙御笔所写的福字。 从字形结构上看,这个福字包含多个汉字,可拆解出“子、才、田、寿、福”这五个字。寓意着“多子、多才、多田、多寿、多福”,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与期盼。 其中“子”代表家族人丁兴旺;“才”象征着才华、智慧,希望家族人才辈出;“田”有田产丰富之意,意味着物质生活富足;“寿”自然是健康长寿的祝愿;所有这些汇聚成一个大大的“福”字,表达出五福临门的美好愿景。而且由于是皇帝御笔,也被认为带有皇家的福气和贵气,有着特殊的祥瑞之气。 ②徐悲鸿的《愚公移山》 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创作于1940年,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国家面临生死存亡,徐悲鸿以《愚公移山》这一古老寓言为题材,借古喻今,旨在鼓舞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坚持不懈地抗击日本侵略者,争取抗战胜利。作品着重表现了愚公带领子孙们挖山不止的坚韧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在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众志成城的决心,以及人定胜天的信念,激励着人们在抗战中坚定信心,奋勇前行。 在人物造型上借鉴了西方绘画的写实手法,准确地描绘出人体的比例、结构和肌肉质感,同时融入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条勾勒,使人物既有立体感又富有韵味。在构图上运用了西方的焦点透视法则,让画面具有强烈的空间纵深感,又保留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特点,使画面更加灵动。 ③武强年画——六子争头 寓意着六六大顺,代表着生活中的一切都顺利、和谐,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祝愿,希望生活中没有阻碍,事事顺遂。寓意着多子多福,承载着人们对家族兴旺、子孙繁衍的美好期盼。寓意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团结协作的关系。娃娃手中分别拿着苹果、寿桃、柿子,苹果寓意着平安,寿桃象征着健康长寿,柿子则代表事事如意,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希望在生活中能够平安顺遂、健康长寿、诸事顺遂。图中的十二生肖象征吉祥,体现节令民俗;四角装饰的四季鲜花,象征着花开富贵、四季平安;上面配有九九消寒歌谣,既记录了时间和气候变化,也为画面增添了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寓意着岁岁平安、年年有余。 小结:诗歌、舞蹈、绘、画、 书法等文艺作品不但有美妙形态,而且富有独特神韵,可谓“形具而神生”。在文化生活中,人们追求立象尽意,主张将人的思想情感与外界景物融为一体。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气质。 5.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①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1页探究与分享,查阅陶渊明的田园诗,思考,你从中感受到什么样的生活理念? 淡泊名利、安贫乐道、俭朴、自然的生活态度。 ②你还知道哪些体现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生活理念的名言警句、名人故事? 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这句话体现不追逐名利,保持内心宁静,坚守自我的理念,这与简约自守有关;心态平和才能走得长远,也蕴含中和泰和的意思。 典故: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体现了颜回简约自守的生活状态,他不被物质环境干扰,坚守自己的心境,同时也有在艰苦环境下保持内心平和的中和泰和理念。 小结:中华民族倡导俭朴、简约的生活方式,强调不为物役,追求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和谐统一。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有助于人们坚守做人的品格,克服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有利于真正实现人的价值。 二、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 学法指导:联系名言警句、名人故事、联系实际生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从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1.华人文精神的作用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2页,生活观察。 结合屈原的故事及其作品,你领悟到怎样的人文精神? 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一生心系楚国,虽遭贵族排挤诽谤,被楚怀王流放,但仍眷恋楚国,始终不改爱国初衷。这体现出忠诚、执着的爱国精神。在流放期间,他依然关注楚国的命运,听闻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悲愤交加,投汨罗江自尽,展现其对国家深沉的爱。屈原正道直行,不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他洁身自好,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和高尚品格,体现了一种独立不屈的人格精神。他的作品如《离骚》,充满了对理想的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诗,展现出他为了实现理想不怕艰难险阻、勇于探索的精神。《天问》体现了屈原的怀疑和探索精神,对天地万物、自然现象、神话传说等诸多问题发出疑问,展现他对世界本质的思考和求知的渴望。 小结:历史上的中华人文精神,渗透在诗书礼乐等精神文明的创造中,发挥了强大的熏陶教化、凝聚示范作用。今天,我们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就要弘扬促进社会和谐、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 2. 弘扬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 ①请同学们说说你了解的关于社会和谐的名言或事例?并结合事例谈谈和谐带来的影响。 名言:家和万事兴、礼之用,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则两利,分则两伤”。 事例:将相和的故事、贞观之治、国共两次合作与分裂的史实。 ②今天,我们应该如何促进社会和谐? 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与同学朋友和谐相处,正确处理家族成员的关系,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正确处理邻里关系,营造和谐的村风民风,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总之,我们应当正确运用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方法,为促进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3.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 ①请同学们观看视频《2024年新时代好少年》思考:她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坚持不懈、乐于助人、积极向上、真诚善良、发奋学习 ②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3页探究与分享内容,总结新时代好少年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入选的好少年,有的热心公益,有的关爱他人,有的热爱科学,有的勇于创新,有的乐观向上,有的爱护环境,有的传承文化,有的勤学善思...他们品学兼优、朝气蓬勃,体现了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宝贵品格和树立远大志向、为实现中国梦时刻准备着的担当精神。他们是当代青少年身边的榜样,是弘扬时代新风、争当时代新人的先锋。 小结:我们要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我们要积极进取,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努力奋进;爱人利人,择善而行,追求至善的人生境界。我们应当向榜样学习,勇担使命,久久为功,争做向上向善的好少年。 从事例中体悟人文精神的内涵 从历史典故、名人故事、历史史实中感悟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生活理念等具体的人文精神,并从中吸取营养,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个人品格,提高思想境界。 从历史典故、名人故事、历史史实中感悟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生活理念等具体的人文精神,并从中吸取营养,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个人品格,提高思想境界。 从历史典故、名人故事、历史史实中感悟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生活理念等具体的人文精神,并从中吸取营养,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个人品格,提高思想境界。
教学评价 用心体悟、学习、弘扬人文精神,用学到的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做中华人文精神的传承者、弘扬者。 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学生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