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道德与法治统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单元教学设计七下 道德与法治 单元教学规划(三)单元名称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单元整 体规划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新增加的内容,是适应中国全面发展和中学生实际的内容,增强文化自信,尤其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其核心思想理念、弘扬中华人文精神、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用它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坚持“以本为本”、“以标为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讲中华文化故事,听故事,学做人,从而提高核心素养。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接触,如传统节日、神话故事等,但多为碎片化了解,缺乏系统的分类与认知。在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奥哲理,如“仁”“民本”“天人合一”“和合”的思想时,可能存在困难。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信息搜集能力,可通过网络、书籍获取资料,但筛选、整合有效信息的能力有待提升,面对大量传统文化资料,难以提炼关键内容用于学习。 学生对有趣的传统文化形式,如汉服展示、古代建筑模型等兴趣较高,而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如传统文化的传承脉络等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此外,受流行文化冲击,部分学生觉得传统文化“过时”,学习积极性受挫,如何激发并保持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是关键问题。 学生生活在现代社会,习惯现代生活方式,对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的价值认识不足。例如,不理解传统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同时,受多元文化影响,学生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在面对西方文化与本土传统文化碰撞时,可能缺乏正确判断和选择能力,需要通过学习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正确价值观,从而坚定文化自信。单元学业质量标准 能够举例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坚定文化自信。单元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 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坚定文化自信。单元教 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2022版新课标规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主题。 1.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理念。 2.理解中华民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3.践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敬业乐群、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 4.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齐治平的理想追求,锤炼高尚人格。 5.感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教学资源 教材第6课、第7课、第8课单元结构化活动设计教学内 容结构 单元内容结构及核心知识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理念有哪些? 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②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 ③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 ④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 2.如何传承核心思想理念 ①讲仁爱 ②重民本 ③守诚信 ④崇正义 ⑤尚和合 ⑥求大同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②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③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④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4.如何弘扬人文精神? ①弘扬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 ②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 5.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有哪些? ①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 ②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③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 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 6.如何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①做自强不息的人。 ②做敬业乐群的人。 ③做扶危济困的人。 ④做见义勇为的人。 ⑤做孝老爱亲的人。 ⑥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关键在于践行。单元教学 结构图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道德与法治统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单元教学设计第三单元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七下道德与法治 课时学习计划(3)课型 新授课 课题 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课时 1课时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 能够通过名言警句、诗词歌赋、中华典籍、历史故事、遗址遗存等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传统美德,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弘扬践行传统美德,从而坚定文化自信。教学 内容 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哪些传统美德 2.在生活中弘扬和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哪些传统美德 2.在生活中弘扬和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教学 资源 七下第八课实施过程问题(任务)学习活动 嵌入评价一、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作用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5—66页生活观察,说说这些故事蕴含什么传统美德?并谈谈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识。 负荆请罪,蕴含着和的美德,闻鸡起舞蕴含着勤奋的美德,程门立雪蕴含着尊师的美德。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道德理念和规范,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二)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 1.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 ①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7页相关链接,说一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含义。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孝,指对父母长辈的尊重和爱戴;悌,本义指对兄长的敬爱和恭顺,也泛指对同辈和朋友的尊敬和友善;忠,指尽心竭力、尽职尽责,常指为国尽忠;信,指讲诚信;礼,指为人处世懂礼貌、讲规矩;义, 指做事情符合道义;康,指廉洁奉公;耻,指自尊自重,有羞耻之心。 ②请同学们讲一个关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故事,并说说你的收获。 “二十四孝”——孝亲敬老(愚孝) “赵孝争死“——悌 “精忠报国”——忠 “曾子杀猪”——信 “孔融让梨“——礼 “桃园三结义”——义 “羊续悬鱼”——廉 “卧薪尝胆“——耻 ③请同学们观看视频《行己有耻》并说说你的认识。 生活中我们要审视自己的行为,明是非善恶美丑,知耻明辱,不断完善自己。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灭亡。——《管子·牧民》判断一切是非、善恶、荣辱,都需要明确的标准。中华民族一贯以遵守道德为荣,以违背道德为耻。这一荣辱观念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人日用而不觉的道德标准。 2. 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①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7页阅读感悟,说一说人的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人的成长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与熏染。 ②请你说说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典型事例。 2024年全国道德模范人物事迹,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事迹、2024年新时代好少年。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崇道德、一心向善的优良传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我们应该不断向有美德、有才能、有贡献的人学习,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 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 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了解的爱国人物及事迹。 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林则徐虎门销烟等 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祖国兴衰、民族存亡紧紧联系在一起,尽心竭力报效国家。爱国情怀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4.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 请同学们列举中国近现代史上体现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勇于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物及事迹。 李大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五四运动”时期,北京大学的学生以天下兴亡为己任,走在时代前列。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以救中国为己任,抛头颅,洒热血,终于建立了新中国。钱学森,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历经磨难,辗转回到中国。袁隆平——“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小结: 中华民族强调“明伦”“尽责”,要求每个人明确认识到自己的人伦职责,不仅要担负起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而且要兼济天下, 为天下人谋幸福。这种担当意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和崇高境界,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 (一)生活中的传统美德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8页生活观察,说说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样的传统美德?。 扶危济困、乐于助人。 2.在生活中,我们还应该弘扬和践行哪些传统美德? 做自强不息的人。 敬业乐群、扶危济困的人、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 (二)弘扬践行传统美德 1. 做自强不息的人 ①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9页探究与分享一,结合材料思考,从于敏和他的团队的事迹中体会到什么传统美德?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践行这一美德? 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生活中遇到挫折与失败,要不甘落后,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勇往直前,迎难而上。 ②你还了解哪些自强不息的相关知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小结: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断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终于建立了新中国。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的精神动力,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应当自立自强,刚健有为,以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不断开辟人生的新天地。 做敬业乐群的人 ①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9页探究与分享二,结合材料思考,李保国身上有什么样的传统美德?为什么会获得村民的好评? 李保国身上体现了敬业乐群的传统美德,他投身山区生态治理,帮助农民发家致富,让农民摆脱了贫困。所以村民称他是“太行新愚公”。 ②你还知道哪些敬业乐群的人物故事?有什么社会意义? 大禹是夏朝的开国君主。他面对洪水泛滥,敬业精神十足。他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在外治水多年。他吸取父亲鲧治水失败的教训,翻山越岭,蹚河过川,拿着测量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他和民众一起劳动,三过家门而不入。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与身边的人积极协作。他会和各个部落的人沟通交流,根据他们的优势安排工作,比如让善于伐木的部落准备治水所需木材,让擅长挖掘的部落负责开凿渠道等。经过13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渊填平,河道疏通,成功治水,使百姓能安居乐业。 唐朝玄奘法师为了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决心前往天竺取经。他从长安出发,一路西行,穿越沙漠戈壁等恶劣的自然环境。在沙漠中,水源稀缺,狂风肆虐,但他没有退缩,心中一直怀着对佛教经典的敬畏和追求知识的执着信念,这体现了他的敬业精神。在取经途中,他还和许多人建立起协作关系。比如在高昌国,他得到了高昌王麴文泰的大力支持。麴文泰为玄奘准备了丰厚的物资和随行人员。玄奘也和这些人一起克服了途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包括语言障碍、不同国家风俗差异等问题。最终玄奘历经千辛万苦到达天竺,带回大量佛经,在翻译佛经等工作中也与众多僧人协作,为佛教文化的传播作出巨大贡献。 小结:对待学习和工作,我们要专心致志,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我们要乐于与他人交往,在集体中与人和睦相处、团结协作。只有敬业乐群,才能成就事业,实现人生价值。 做扶危济困的人 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6.8级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国家拨放救灾物资、部分名人、网红也纷纷捐助。 韩红基金会联合28位明星,共同捐赠了574万元人民币,其中包括易烊千玺、王一博、陈赫、迪丽热巴、小沈阳夫妇、张雨绮、蒋欣、任贤齐、李纯、汪苏泷、叶祖新、王鸥、章涛、古力娜扎等。 刘德华直接捐款500万元;姚明捐款1600万;白冰捐赠2000万元羽绒服。黄晓明的明天爱心基金会启动了紧急援助;郑钦文100万元;毛不易30万元;檀健次30万元。 ①从上述材料中你能体会到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我们要做扶危济困的人。 ②你还了解哪些扶危济困、雪中送炭的故事? 鲁肃仗义疏财:鲁肃是东汉末年东吴的著名将领。他家境富裕,在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之际,他没有只顾自己享受财富。他看到周围很多人穷苦不堪,便广散家财,把家里的粮食和钱财拿出来救济周围的穷人。周瑜当时任居巢长,带领几百人向鲁肃求助,鲁肃毫不犹豫地将一仓三千斛粮食送给了周瑜。周瑜深感鲁肃的仗义,与他结下深厚友谊,他们的情谊也成为佳话,这也体现了鲁肃仗义疏财、急人所急的高尚品质。 墨子救宋:战国时期,楚国要攻打宋国。墨子听闻后,从鲁国出发,长途跋涉赶到楚国。他以卓越的口才和巧妙的守城器械演示,劝阻楚王放弃攻宋。墨子不顾个人安危,奔走各国之间扶危济困,凭借智慧化解战争危机,拯救了宋国百姓于战火之中。 苏轼抗洪救灾:苏轼在徐州任知州时,遇到黄河决口,洪水冲向徐州。苏轼以身作则,亲自率领军民抗洪。他住在城墙上的棚子里,过家门而不入,和民众一起修筑堤坝、疏水抗洪。同时,他还积极协调物资,请求军队支援,经过几十天的奋战,最终成功抵御洪水,守护了徐州城百姓的安全。 小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助人者,人恒助之。当他人身处困境时,我们应当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仗义疏财”“雪中送炭”等成语是扶危济困美德的集中体现。正是有了这种美德,我们的社会才是个充满爱心与温情的文明社会。 做见义勇为的人 请同学们观看视频《见义勇为模范人物——刘杨》,谈谈你的认识。 小结:我们要做见义勇为的人,“见义不为,无勇也。”真正勇敢的人具有捍卫正义的勇毅精神,并能付诸行动。当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时,当他人遇到危难时,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帮助他人。 做孝老爱亲的人 请同学们观看视频《中国好人榜——何春枚》,谈谈你的认识。 小结:我们要做孝老爱亲的人。百善孝为先。“孝”的本质是“爱”和“敬”。我们应当孝敬老人,爱护亲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还要将爱的情感和责任扩展到全社会。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关键在于践行,我们要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让人生更加幸福,社会更加美好。 能够从生活观察中体会到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 能够从课本事例、课焙中体会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 从生活事例、课内外材料中体会如何做美德的践行者。 从生活事例、课内外材料中体会如何做美德的践行者。 从生活事例、课内外材料中体会如何做美德的践行者。教学 评价 在实践中真正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明是非,辨善恶,知荣辱,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困惑,提升道德水平,传承美德。 知行合一, 学以致用。学生反思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大单元教学】统编版(2024)道德与法治七下第三单元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教案).docx 【大单元教学】统编版(2024)道德与法治七下第三单元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单元教学规划).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