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配套中学部编版6-2 插秧歌/杨万里一、教材分析《插秧歌》是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古代诗歌,本单元主题为 “劳动光荣”,《插秧歌》生动地描绘了农民插秧劳作的场景,展现了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形象和质朴的生活气息,体现了劳动之美以及诗人对劳动的赞美之情。诗歌语言质朴自然,画面感强,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能引导学生体会古代诗歌中蕴含的劳动精神,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解读能力的重要文本。二、教学目标(一)语言建构与运用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如 “兜鍪”“胛”等的读音和含义,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习诗歌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能够模仿诗歌中的描写手法进行简单的场景描写,如描写校园劳动场景等,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二)思维发展与提升目标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如何运用白描、比喻等手法将插秧场景描绘得生动鲜活,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劳动的艰辛与快乐,提升学生对诗歌深层内涵的挖掘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鼓励学生对诗歌中的劳动场景与现代社会的劳动方式进行对比联想和思考,探讨劳动价值观的传承与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三)审美鉴赏与创造目标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韵律美、画面美和情感美。体会诗歌所描绘的热火朝天的插秧画面,感受农民劳作的艰辛与坚韧,欣赏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鉴赏水平。配套中学部编版组织学生开展诗歌朗诵、绘画创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之情。(四)文化传承与理解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农业劳动文化,体会劳动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感受古代文人对劳动的尊重和歌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传承勤劳质朴的劳动美德,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意识和品质,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学生个体身上的内化与践行。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把握诗歌中描绘的插秧场景和劳动人民的形象,体会诗人对劳动的赞美之情。掌握诗歌中的白描、比喻等表现手法,品味诗歌质朴自然、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学习诗歌的艺术技巧。(二)教学难点深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劳动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引导学生将这种精神与现代社会的劳动观念相结合,思考其在当代的意义和传承方式。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让学生学会从意象、意境、语言、手法等多个角度解读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素养和诗歌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自主欣赏和品鉴其他古代诗歌作品。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播放一段现代农民插秧劳作的视频,视频中展现农民们在水田里弯腰插秧,动作娴熟而忙碌,周围是青山绿水,田野间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视频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配套中学部编版的是现代农民插秧的场景,那么在古代,没有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农民们又是怎样进行插秧劳作的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杨万里的《插秧歌》来一探究竟。”接着,教师在黑板上写下课题 “插秧歌”,并简单介绍杨万里的生平及文学成就,重点提及杨万里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其作品多关注乡村生活和自然景物,为学生理解本诗的风格和内容奠定基础。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看视频,仔细观察视频中农民插秧的动作、神情以及周围的环境,对插秧劳作有一个直观的视觉感受。聆听教师对杨万里的介绍,记录重点信息,如杨万里的朝代、代表作品等,初步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文学特色。设计意图:通过播放现代插秧视频,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到与诗歌相关的劳动场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古代诗歌中所描绘的插秧情景,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关注劳动这一主题,为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介绍诗人的生平及成就,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创作风格和情感基调,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做好铺垫。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教师活动: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诗歌,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例如,“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一句,要读出节奏的明快和劳动场景的紧张感;“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一句,要适当加重语气,突出农民劳作的艰辛。范读结束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中的生字词,如 “兜鍪(dōu móu)”“胛(jiǎ)”“笠(lì)” 等,进行正音释义,并强调一些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如 “抛”“接”“拔”“插” 等动词的生动运用,帮助学生疏通文意。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之美。随后,教师指名几位学生分别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进行评价,纠正朗读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配套中学部编版学生活动:学生跟随教师的范读,标注诗歌的字音、节奏,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变化,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认真学习生字词,记录其读音、释义和用法,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对诗歌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积极参与自由朗读和个人朗读,在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熟悉程度,同时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朗读,从他人的朗读中汲取优点,改进自己的朗读表现,提高朗读能力。设计意图:教师的范读能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朗读榜样,让学生直接感受到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讲解生字词和疏通文意,能够帮助学生克服文言文阅读的障碍,为深入探究诗歌的内涵奠定基础。通过自由朗读和个人朗读以及相互评价,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朗读水平,增强对诗歌的语感,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意识。三、精读诗歌,品味意境与手法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逐句分析诗歌,提出问题:“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这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指出这一句运用了白描的手法,通过 “抛”“接”“拔”“插” 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描绘了一家人在田间紧张忙碌地插秧的场景,展现了劳动的热火朝天和家庭成员之间的默契配合,画面感极强,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接着提问:“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这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将 “笠” 比作 “兜鍪”,“蓑” 比作 “甲”,形象地写出了农民在雨中劳作时的装扮,如同战士身披盔甲一般,既表现了农民劳作的艰辛,又体现出他们面对恶劣环境时的坚毅和无畏,使诗歌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富有感染力。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诗歌的意境,提问:“整首诗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在各小组发言后进行点配套中学部编版评和总结,指出诗歌营造了一个紧张忙碌、充满生机而又略带艰辛的劳动意境,诗人通过对插秧场景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农民辛勤劳作的生活画面,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学生活动:学生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结合诗句内容和课下注释,分析诗歌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积极举手回答问题,阐述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互动交流。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各小组成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诗歌的意象、语言、情感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共同归纳总结出诗歌的意境特点。在小组代表发言过程中,其他小组成员认真倾听,并做好记录,以便在后续的交流中进行补充和完善。设计意图:通过逐句分析诗歌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语言艺术和表现技巧,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让学生学会从细节入手,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意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四、深入探究,体会劳动精神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在这首诗歌中,我们看到了古代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那么从他们身上,我们能体会到怎样的劳动精神?这种劳动精神在现代社会是否还有价值?”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社会见闻,深入思考劳动精神的内涵和意义。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正方观点为 “古代劳动精神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价值”,反方观点为 “古代劳动精神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在辩论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如劳动对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现代社会劳动方式的变化等。辩论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发言,指出古代劳动精神中勤劳、坚韧、协作等品质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虽然现代社会的劳动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这些精神品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动力,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的劳动精神,同时也要结合时代的发展,赋予劳动精配套中学部编版神新的内涵和意义。学生活动: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劳动精神的内涵,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如参加家务劳动、学校劳动实践等经历,以及了解到的社会上各行各业劳动者的事迹,深入分析古代劳动精神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为课堂辩论做好充分准备。在辩论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各方辩手运用充分的论据和严密的逻辑,阐述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课堂气氛热烈而活跃。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双方的辩论,思考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在辩论结束后,部分学生还可以补充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进一步深化对劳动精神的认识。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诗歌中的劳动场景深入思考劳动精神,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和劳动精神的可贵。组织课堂辩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辩论中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对劳动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有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五、课堂小结教师活动: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插秧歌》的诗歌大意、艺术特色、蕴含的劳动精神以及课堂上讨论的关于劳动精神在现代社会的价值等问题。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如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团队协作等方面,同时也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如对诗歌某些意象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等,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最后,教师再次强调劳动的重要性和劳动精神的价值,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劳动传统。学生活动: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认真反思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总结收获和体会,明确自己在诗歌鉴赏和劳动价值观方面的成长和进步,同时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配套中学部编版足,制定改进措施和学习计划。聆听教师的总结评价和鼓励话语,增强学习语文的信心和动力,将劳动精神铭记于心,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态度,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设计意图:课堂小结能够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加深对本节课重点内容的记忆和理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认识,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鼓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再次强调劳动精神,能够强化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收获知识,更能提升品德修养和人文素养。五、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