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福建省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 (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春秋战国之际,出现了一种上下相连的“深衣”服制。深衣的裁制在尺寸和样式上有非常细致的规定,具体来讲体现为:上衣用布六幅,下裳用布六幅,共十二幅,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袖口为圆形,如规,象征应规而行;方形的交领如矩,寓意遵礼法而不逾矩;背面的中缝延伸至脚踝,依旧笔直如墨线,象征着为政端方正直;下衣的底边如秤杆秤锤,显示出公平正义的处世智慧。(摘编自邹蕴《庄子的“宇宙身体”观及其美学意涵》)材料二:深衣是《礼记》记载的一种极具传统文化内涵的服饰,从古至今都备受学人关注。古人对深衣形制的研究由来已久,现存“深衣”文献的记录最早可溯源至《礼记》。古代儒者解析深衣形制多采用文字考释的方式逐句解经,此方式有利于对经文内容做细致深入的分析,但难以突显诸家在深衣形制观点上的差异。从先秦至唐代与深衣形制相关的文献多集中在唐代《礼记正义》中。据《礼记正义》记载,汉唐经学家在解释“衽”时认为,衽在深衣裳幅之旁。宋至宋末元初,衽在裳 (或衣裳)旁,属连之不殊裳前后。其中司马光、朱熹、金履祥所言之“衽”不包括衣之两旁,仅在裳处;而陈栎《深衣说》中的“衽”则指衣裳两旁,不仅限于裳,此处的衣裳两旁,是指深衣穿着状态下的两侧。元明时期,衽为上衣衣襟,具体指前襟相交时胸前之左右幅。清代,衽在裳旁,是下裳两侧斜裁交裂的部分。诸家对深衣之“衽”位置理解的差别,还直接引发了深衣形制——即衣裳布幅分布和下裳裁制方法的差异。宋至宋末元初时,深衣之“衽”是深衣穿着两襟相掩后,在腋下之裳旁,属连之不殊裳之前后的部分,即衽是裳旁边之斜裁部分,裳右边的前后衽是分开的,左边前后衽是缝合在一起的。此深衣裁制用布十幅,衽不需单独记幅。上衣四幅,衣身用布二幅,衣袖用布二幅。下裳六幅,裁制用交解之法:每一幅交解为两片,一头广,一头狭,狭头之长是广头之半,狭头向上连属上衣。因此,上衣衣身二幅中屈反折为四片,下裳六幅交解为十二片,上衣一片连接下裳三片。元明时期,深衣之“衽”指上衣左右斜裁之衣襟。此深衣裁制用布十一幅,上衣五幅,衣与袖各二幅,比宋至宋末元初时期的深衣多连属左右衣襟的“衽”一幅。下裳六幅,裁制亦用交解之法,由六幅交解为十二片。因此,深衣上衣衣身二幅中屈反折为四片,加“衽”用一幅斜裁为二片,共六片。清代时,深衣之“衽”被解读为深衣下裳旁布幅交裂的部分。此深衣形制用布共十一幅,上衣五幅,衣身用布二幅,衣袖用布二幅。衽用一幅,似元明时期斜裁,但仅接右外襟,无左内襟。下裳六幅,采用正裁搭配交裂的方式,下裳前后四幅皆正裁,为八片,唯有两侧之衽用布二幅斜裁为四片,共十二片。古时困扰儒生的深衣之“衽”,正是今天解读历代深衣之制的关键。经文中对具体形制规范记载的欠缺,让“衽”具有了可以想象的空间;而不同时代对“衽”的诠释,则是儒者基于本朝服装对深衣进行想象重构的具体表现。中国古代深衣考辨史,揭示了以儒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造衣制物的思想理念,是历代儒生的服饰理想与精神寄托;同时,它还是映照历代服装的一面镜子,随着时间的更迭,勾勒出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轨迹与时代风貌。(摘编自黄梓桐《对深衣之“衽”的想象与重构——“中国古代深衣考辨”再解读》)材料三:古代深衣制度中的“衽”长期以来困扰着学者们,直到马山楚墓出土成系统的袍服实物提供了关键证据。根据文献与实物印证,“衽”是指在制作衣物时,于“上衣”“下裳”、领、缘各部分剪裁完毕后,额外正裁两块相同大小的矩形衣料作为嵌片,并将其分别嵌缝在两腋窝处,即“上衣”“下裳”与袖腋三交界的缝际简。文献中,“衽”通常指交领下方的衣襟 (左衽或右衽),但在狭义上特指汉代人所说的“小要(腰)”,即袖腋处的特殊设计。《礼记·玉藻》提到“深衣三祛,……衽当旁”,郑玄注释指出“衽”的形状可以是向上或向下逐渐变窄的设计,因此得名“小要”。孔颍达进一步解释说,这种设计在棺材制作中也有应用,用于固定棺缝,其形象两头广中间小,类似于燕尾榫或鱼尾榫。考古发现表明,衣服上的“衽”是将一块矩形布料扭转90-180度后插入袖腋处,中部形成束腰状,不仅增强了衣物的贴合度和舒适性,而且其轮廓和功能恰与木工中的“小要”相似。通过这些实例和文献记载的对比,可以确认“衽”即是古深衣制度中这一难以理解的部分。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打破了两千年来对“衽”的误解,使得我们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古代深衣的具体形制及其文化意义,特别是解决了长久以来学术界对此问题的争议。这不仅揭示了“衽”的真实面貌,也展示了古人对服饰美学和技术细节的追求。(摘编自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深衣服制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服制在裁制上有着较为细致的规定,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B.古代诸儒解析深衣形制多采用文字考释的方式逐句解经,这是诸家在深衣形制观点上难以突显差异的主要原因。 C.深衣作为一种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服饰,从古至今备受学者们的关注,古人对深衣形制的研究可追溯至《礼记》。D.历代深衣形制衣裳布幅分布和下裳裁制方法的不同,与诸家对深衣之“衽”位置理解的差别存在直接关联。2.根据原文内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深衣布幅、袖口、交领、中缝、底边等细节的设计,承载了古人对于理想人格的美好追求。B.诸儒对“衽”的理解不仅反映了学术上的分歧,更展示了深衣形制随时代发展而演变的过程。C.由于经文中对具体形制规范记载的欠缺,“衽”成为了历代儒者可以自由发挥想象的对象。D.马山楚墓成系统袍服实物的出土,打破了长久以来深衣释“衽”以书证书、字面猜索的局面。3.根据文本信息,下面这幅深衣图,最适合作为哪一时期的深衣形制示意图?(3分)A.宋朝以前 B.宋至元初 C.元明时期 D.清代4.关于“衽”位置与功能的解说,材料二与材料三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通过上面的材料,读者对于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方法、态度和价值可以获得哪些认识?请根据材料分析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乡村音乐韩东每年我都会去玉山村,在诗人棉子开的民宿“牛棚”小住,闭关写点儿东西。如果没有灵感,那就四处转转,搜集一些将来可用的素材。今年,玉山村因为即将举办音乐节而格外热闹,而“牛棚”的房间都预订出去了,于是棉子介绍我去了“工小社”。这也是一家民宿,但位于村子里,是由当年的供销社改建的。房子是当年的老房子,后面有一个院子,前店后宅的格局。艺术家景老师和新加坡的一家设计公司合作,开了这家售卖瓷器、衣服、坤包、首饰等“艺术品”的商店。他把后面的院子包括房子也一起租下了,改造成民宿,大概有十来个房间。景老师不在玉山,他和负责做饭的魏姐打了招呼。魏姐是一位五十出头的当地妇女,在工小社里资格最老,深得景老师的信任。虽然当时只有我一个客人,魏姐还是特地为我做饭,陪我吃饭,一起聊天。魏姐年轻的时候,玉山还没有搞旅游,只是一个普通的徽南小山村。按照惯例,魏姐很早就结婚嫁人了,婚后一年生了儿子,儿子刚断奶便交给公婆,夫妻双双外出打工。在广东的一家玩具厂,他们一干就是三年。“三年后,我们第一次回玉山过年,儿子已经长那么大了。”魏姐感慨地说。之后,这一带乡村都搞起了旅游,玉山村也渐渐有了游客。棉子、景老师都是最早到玉山开店的。由于第一批投资者不是诗人就是艺术家,使得作为旅游地的玉山有了一个显著的特点:比较文艺,或者说比较小众。魏姐回到家乡讨生活,正逢景老师改造供销社,她报名应聘,成了工小社厨房的主厨。她越干越高兴,干活儿时哼着山歌或“卡拉OK”,清闲下来也会想着布置一下餐厅,比如摘几朵野花插在空酒瓶里。这样的插花每张餐桌上都有,花儿也品相各异,不带重样的。魏姐让儿子打开餐厅里所有的灯,让我看五张餐桌上的“花瓶”,果然,有的是酒瓶,有的是土罐,甚至还有笔筒,里面插的花高矮胖瘦、颜色都不相同,却与“花瓶”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也就是说,不同的花换一个“花瓶”就不那么好看了。我感到惭愧,魏姐的用心和审美我竟然没有注意到。尤其是她的审美,真令我刮目相看。我为自己的忽略表示歉意,魏姐谦虚道:“我也是跟景老师他们学的,近朱者赤嘛。”她说了一个成语,估计也是学来的。玉山村的音乐节在即,整个村子都沉浸在一片喜庆的氛围中。棉子请的“保安”也是村子里的人,此刻已经戴着袖标上岗。围墙上贴了一长溜海报,上面写着“音乐与稻田相拥,啤酒与市集碰撞”。棉子忙里偷闲过来和我打了一个招呼,告诉我,音乐节是她儿子所在的公司冠名赞助的,该公司主营特色啤酒和“青春饮料”。下午还有集市,村子里的人过来摆摊卖东西,手工艺品、土特产之类的,还安排了当地小吃,桂花酒酿、烤豆腐之类。她让我一定要去体验一下,我说我肯定去,已经在网上抢了早鸟票。 夜幕降临,天完全黑透之后,果然听见村外传来乐队彩排的音乐声。说来奇怪,玉山村的鸡会随着音乐声啼叫,音乐一起它们就叫,一结束它们马上沉寂。彩排试音不免断断续续,于是玉山村的鸡就叫了又叫。直到我躺下睡觉,仍然听见鸡在叫,也就是说彩排还在进行。第二天早上,我被雄鸡报晓的啼鸣声吵醒,却感觉有些不对劲,原来工小社里养的那只公鸡已经变哑了——仍然劲头十足,不忘值守,发出的竟是一种尖厉刺耳的摩擦声。音乐节邀请了几支乐队,每支乐队都有自己的粉丝、乐迷,加上借参加音乐节前来旅游的游客,不大的玉山一下拥进了三五百号人,三十家民宿几乎全住满了。下午开始的集市熙熙攘攘,啤酒和汽水免费享用,无论是买票进场的外地人还是当地村民都敞开了喝。演出正式开始。第一支登台的乐队只有一个人,演奏的是佛乐或者是梵乐,和现场的嘈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二支乐队混杂了多种表演形式和风格,人多势众。有独唱、伴唱、舞蹈和伴舞,还有呼麦,好不热闹。这支乐队就像专门为玉山村民准备的,他们立刻就有了感觉。一些人随着台上的嘶吼开始扭动,我惊奇地发现,舞动的不是乐迷,而是村里的中老年人。我似乎看见了魏姐的身影,她对我说过,自己最爱跳广场舞了,每天都去,就在村里的祠堂里……我离开牛棚的时候十一点不到,走到村道上漆黑一片。路遇魏姐的儿子,他是今年回乡新考上的公务员,只见他抱着六七瓶啤酒、汽水,放下这堆东西,他说:“你和棉子是朋友,请你帮我把它们还给棉子。这是我妈今天晚上拿的,放在电动车尾厢里的。”“哦,”我明白了,“今天所有的啤酒和饮料都是免费的,不需要还回去。”我说。“那可不行。”魏姐的儿子严肃起来,“免费是现场免费,往自己家拿性质就不一样了。”魏姐儿子如此有原则,当真令我吃惊。接近村子时,村外的那片灯光也熄灭了。我看清了脚下发白的道路,弯曲远去,甚至看见了星空。星河横陈,风吹草动,这才是真正的乡村,我喜欢或者习惯的玉山。(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者以玉山村举办音乐节为核心事件,围绕它叙写一系列活动,诸如乐队演出、集市售卖等,丰富了故事内容。B.众多外来者如棉子、景老师等来到玉山村,不仅带来了经济收益,还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玉山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C.“音乐与稻田相拥,啤酒与市集碰撞”的宣传语,营造音乐节到来的喜庆氛围,也展现了乡村旅游与文化的融合。D.魏姐儿子让“我”代为归还音乐节免费饮料这一情节,突出他的固执和不懂变通,其形象与魏姐形成鲜明对比。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和见证者,文章通过“我”的视角展现玉山村民的生活风貌,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B.文章以时间为线索,按照从白天至夜晚的顺序,清晰地叙述了“我”在玉山村一天的经历,情节集中,主题突出。C.文章选材聚焦日常生活场景,语言平实质朴,如对乐队表演情况的描述过程,似朋友讲述趣事一般,亲切自然。D.魏姐向我展示餐桌上各式各样的“花瓶”,这一细节突出她对自己布置成果的自豪,也体现她善于学习和创造。8.文中为什么写鸡的鸣叫,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4分) 9.在文末,作者说“这才是真正的乡村”,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沛公西入咸阳,见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曰:“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凡此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还霸上,无留宫中!”沛公不听。张良曰:“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十一月,沛公悉召诸县父老、豪杰,谓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民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民。”民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材料二:有天下者而有私财,业业然守之以为固,而官天地、府万物之大用,皆若与己不相亲,而任其盈虚。鹿桥、钜台之愚,后世开创之英君,皆习以为常,而贻谋不靖,非仅生长深宫、习奄人污陋者之过也。灭人之国,入其都,彼之帑皆我帑也,则据之以为天子之私。呜呼!奢者因之以侈其嗜欲,俭者因之以卑其志趣,赫然若上天之宝命、祖宗之世守,在此怀握之金赀而已矣。祸切剥床,而求民不已,以自保其私,垂至其亡而为盗资,夫亦何乐有此哉!汉王之入秦宫而有艳心,见不及此。樊哙曰:“将欲为富家翁邪?”英达之君而见不及哙者多矣。范增曰:“此其志不在小。”岂徒一时取天下之雄略乎!以垂训后嗣,而文、景之治,至于尽免天下田租而国不忧贫,数百年君民交裕之略,定于此矣。天子而斤斤然以积聚贻子孙,则贫必在国;士大夫斤斤然以积聚贻子孙,则败必在家;庶人斤斤然以积聚贻子孙,则后世必饥寒以死。周有大赉,散之唯恐不速,故延及三十世,而亡之日,上无覆宗之惨,民亦无冻馁攘夺之伤。(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秦A为无道B故沛公得C至D此E夫为天下F除残贼G宜缟素H为资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苦,以……为苦,意动用法,与《过秦论》中“会盟而谋弱秦”的“弱”字用法相同。B.乃,于是,与《石钟山记》中“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的“乃”字意思不相同。C.垂训后嗣的意思是流传教训给后人,其中“垂”与成语“名垂青史”的“垂”意思相同。D.贻,遗留,与《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的“贻”字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刘邦向西进入咸阳,看见秦宫室、珍宝和美女数以千计,想要留下来居住。樊哙劝谏无效,后经张良劝说,刘邦回心转意,回驻霸上。B.刘邦与民众约法三章,废除秦其余律法,让官吏和百姓都各安其位,还明确表示自己来到关中是为了替父老们除害,获得了民众的拥戴。C.王夫之认为,纣王修筑鹿桥和钜台这类愚蠢行为,被后世的开国明君都视为正常的事,而这些君王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不安宁的隐患。D.王夫之指出,周王室赏赐时心怀恐惧,希望尽快散财,所以周延续三十代,而当钱财散尽,宗族没有覆灭的悲惨,百姓没有饱受冻饿之苦。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民。” (2)至于尽免天下田租而国不忧贫,数百年君民交裕之略,定于此矣。 14.对“沛公欲留居咸阳”这件事,樊哙、张良、王夫之三人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临江仙 周紫芝水远山长何处去,欲行人似孤云。十分瘦损沈休文[注]。忍将秋水镜,容易与君分。试问梨花枝上雨,为谁弹满清尊。一江风月黯离魂。平波催短棹,小立送黄昏。【注】沈休文:沈约,南朝文学家,常年生病,身体消瘦。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词人开篇便想象离别之后道路遥远艰险的景象,奠定哀愁的感情基调。B.词人表示自己像沈休文一样非常消瘦,暗示因与友人离别而伤心憔悴。C.上下阕首句的发问,使语气起伏,也使整首词情感表达更加缠绵婉转。D.“一江风月黯离魂”与苏轼《念奴娇》的“一尊还酹江月”立意相似。16.词的结尾两句中“催”“送”二字极具有艺术表现力,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时光匆匆,青春易逝,常令古人叹惋,屈原就在《离骚》中疾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抒发时不我待的紧迫感。(2)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提到自己与司马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二人政治主张存在分歧及其原因,这启示我们在与他人意见不合时,应理性对待差异。(3)驰骋沙场、奋勇杀敌、保家卫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在古诗文中常有体现这种精神的名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 (本题共5小题,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基于牙齿敏感、消化不良或其他健康等原因,一日三餐喜好选择面条、稀粥、豆腐脑、鸡蛋羹、汤菜等较为软烂的食物。①然而,②长期这样保持的饮食习惯,③可能给牙齿的健康埋下危害,④特别容易给咬合功能带来不良影响。咬合功能是指上下牙在咀嚼时的接触与协调,良好的咬合关系对帮助咀嚼和消化食物至关重要。而长期依赖软食的人,往往会减少咀嚼的频率和强度,这使颌骨的发育和维持受损,也可能使咬合功能退化。特别是处于换牙期的儿童,经常吃软食,会严重阻碍其恒牙的萌出和排列。因此,建议在食谱中增添硬质食材的比例,以确保颌骨和咀嚼肌群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刺激,增强牙齿咬合的力量和耐力,这对恒牙的正常生长和整齐排列有着加持作用。咬合异常如不能及时被纠正,在殃及口腔健康的同时,还可能酿成一系列连锁反映,如面部肌肉的不对称发育、消化功能的降低,前者影响面容美观和肌肉协调性,后者因食物未被充分咀嚼消化,加重了胃肠道负担。18.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一处错别字,请找出加以改正,说明修改的原因。(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那是一辆普通的纺车。纺车跟战斗用的枪、耕田用的犁、学习用的书和笔一样,成为大家亲密的伙伴。在延安,纺车是作为战斗的武器使用的。那是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月,我们边区军民热烈响应毛主席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结果彻底粉碎了敌人困死我们的阴谋。在延安的人,在所有抗日根据地的人,不但吃得饱,穿得暖,而且坚持了抗战,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开荒,种庄稼,种蔬菜,是足食的保证;纺羊毛,纺棉花,是丰衣的保证。大家用自己纺的毛线织毛衣,织呢子,用自己纺的棉纱合线,织布。那个时候,人们对一身灰布制服,一件本色的粗毛线衣,或者自己打的一副手套,一双草鞋,都很有感情。衣服旧了,也“敝帚自珍”,不舍得丢弃。总是脏了洗洗,破了补补,穿一水又穿一水,穿一年又穿一年。衣服只要整齐干净,越朴素穿着越随心。美的概念里是更健康的内容,那就是整洁、朴素、自然。为了交流经验,共同提高,( )。有的时候在礼堂,有的时候在窑洞前边,有的时候在山根河边的坪坝上。在坪坝上竞赛的场面最壮阔,“沙场秋点兵”或者能有那种气派。不,阵容相似,热闹不够。那是盛大的节日赛会的场面。只要想想,天地是厂房,深谷是车间,幕天席地,群山环拱,世界上哪个地方哪个纺织厂有那样的规模呢?你看,整齐的纺车行列,精神饱满的竞赛者队伍,一声号令,百车齐鸣,别的不说,只那嗡嗡的响声就有飞机场上机群起飞的气势。那哪里是竞赛,那是万马奔腾,在共同完成一项战斗任务。因此竞赛结束的时候,无论纺得多的还是纺得比较少的,得奖的还是没有得奖的,大家都感到胜利的快乐。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的版本没有“自己”一词,你认同哪种表达?请说明理由。(4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15个字。(2分) 22.请结合语段,从“劳动成果”“艰苦奋斗”“红色基因”“正确审美”四个短语中任选两个,使之构成递进关系,写一段文字表达你的阅读感受,字数在80字以内。(4分) 四、写作 (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古语“道不同不相为谋”,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人际交往、职业选择、社会合作等。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时代,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19分)1.(3分)B 2.(3分)C 3.(3分)D4.(4分)①②5.(6分)示例:{ = 1 \* GB3 |①}研究方法:依赖经典文献的文字记载进行研究,同时依据考古发现来验证理论;{ = 2 \* GB3 |②}研究态度:面对“衽”的考辨,研究者始终坚持细致入微的考证和不断探索的求实精神;{ = 3 \* GB3 |③}研究价值:为读者展示古人对服饰美学和技术细节的追求,揭示历代儒生的服饰理想与精神寄托,勾勒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轨迹与时代风貌。(二)(16分)6.(3分)D 7.(3分)B 8.(4分)①增添山村特色与生活气息:鸡叫声穿插于玉山村,营造真实乡村环境;②强化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鸡啼与音乐交织,彰显传统与现代文明融合的多元文化景象;③象征乡村的传统与自然秩序:鸡定时司晨象征着乡村内在不变的生活节奏和秩序。9.(6分) ①玉山村夜晚宁静自然、远离尘嚣的环境,符合“我”对乡村的一贯认知;②如今“我”见识到新乡村更多元的一面:其一,自然人文共融,音乐节举办,音乐与稻田相拥,尽显自然与人文的紧密融合;其二,传统现代交织,啤酒与市集碰撞,中老年人在祠堂跳广场舞,旧供销社变身时尚场所。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22分)10.(3分)B E G 11.(3分)A 12.(3分)D13.(8分)(1)(4分)刘邦又辞让不肯接受,说道:“仓库中的粮食还很多,并不缺乏,不想让百姓们破费。”(2)(4分)到了全部免除百姓田租而国家也不担心财政困难,几百年君主和民众共同富裕的方略,正是在此时定下的。14.(5分)①樊哙认为,欲得天下勿做富家翁,应拒绝享用亡秦之物;②张良认为,为除残贼应俭朴,入秦享乐就如助桀;③王夫之认为,刘邦见识不及樊哙,应将钱财分散给百姓,使其免受冻饿和掠夺之苦。(二)(9分)15.(3分)D16.(6分)①“催”字形象地写出舟远行时船桨在水中快速划动,一方面突出舟行的匆忙,另一方面也表现词人的不舍;②“送”字表现了词人久久伫立目送朋友远去,直至天色渐晚,让人感受到词人的深情。(三)(6分)17.(6分)(1)汩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2)(而)议事每不合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3)示例一: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示例二: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示例三: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8分)18.(4分)序号②改为:“长期保持这样的饮食习惯”;序号③ 改为:“可能给牙齿的健康埋下隐患”或“可能给牙齿的健康造成危害”。19.(4分)“映”改为“应”。连锁反应是指口腔健康出现问题后会引起一连串相关事物发生相应的变化;“反映”是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或者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与“连锁反应”所表达的连续引发变化的含义不同。(二)(10分)20.(4分) 观点一:保留“自己”。理由如下:①“自己”一词反复出现,强调大家创造劳动成果的自主性和重要性,与下文衔接更紧密;②“自己”一词还传递出大家对劳动成果的的珍视,凸显其自豪感和成就感。观点二:删掉“自己”。理由如下:①删掉“自己”,强调的是大家对纺出的材料进行加工后取得的劳动成果,突出大家的劳动能力和创造力;②语言更简洁,与上文“是丰衣的保证”衔接更自然。21.(2分)示例一:纺线也开展竞赛示例二:纺线竞赛会在不同场地举行22.(4分)示例一:我们不但要在日常生活里践行先辈靠着勤劳双手开荒纺线,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而且要深挖红色基因的强大力量,将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示例二:边区军民在艰难处境下,致力垦荒、纺线,冲破敌人封锁。今朝时代腾飞,我们不仅要弘扬先辈艰苦奋斗的精神,还要树立正确审美观,传承勤勉质朴之风,用双手绘就绚丽画卷。 四、写作(60分) 23.作文(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