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高考地理微专题28——水系演变一、水系演变的定义及研究意义1.定义:水系演变是指地表水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流动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在地理学中,水系是指一定大小的流域范围内的河流网络,包括主河道、支流、湖泊和沼泽等。2.研究水系演变的意义水系演变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过程,涉及多个因素和方面的相互作用。水系演变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也是人们对地球表面地理变化和自然地理环境认识的重要途径。研究水系演变的过程和发展趋势对于研究地理环境、水资源管理以及生态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二、水系演变的原因1.气候变化(1)降水的影响:降水量的变化对水系有重要影响。降水增多会使河流水量增加,河道可能因流量增大而拓宽、加深,还可能引发洪水,改变河道走向;降水减少则会使河流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现象,一些小型河流可能会干涸,导致水系萎缩。例如,在干旱地区,由于降水稀少,许多季节性河流在旱季会消失。(2)气温的影响:气温升高会导致冰川、积雪融化加速,使河流的补给量增加,尤其是高山地区的河流,其径流量会在气温升高时显著增加。此外,气温变化还会影响蒸发量,进而影响河流的水量平衡。2.构造运动(1)板块运动:板块的碰撞、挤压或分离等运动会导致地形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水系的分布和形态。例如,板块挤压使山脉隆起,河流会随着山脉的抬升而发生侵蚀下切,形成峡谷等地貌,同时河道的坡度也会增加;板块分离则会形成裂谷等地形,新的河流可能会在这些裂谷中形成。(2)断层活动:断层的错动可以使原本连续的河流发生错断,改变河流的流向,或者使河流与湖泊、海洋等水体的连通性发生改变。比如,一条河流原本流入一个湖泊,但断层活动使湖泊的地势升高,河流就可能改道流入其他水体。3.河流侵蚀(1)下蚀作用:河流的下蚀作用会使河床不断加深,形成深潭、峡谷等地貌。随着时间的推移,河流的下蚀作用会使河道逐渐下切,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影响周边的湿地、湖泊等水体的水位和面积。(2)侧蚀作用:侧蚀作用会使河道不断拓宽,河岸逐渐崩塌后退,形成曲流、河漫滩等地貌。在平原地区,河流的侧蚀作用较为明显,会导致河道弯曲度增加,河流的长度也可能因此而变长。如果河流的弯曲度达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发生裁弯取直现象,形成牛轭湖等地貌。(3)溯源侵蚀:河流的溯源侵蚀会使河流向源头方向不断延伸,切穿分水岭,夺取其他河流的上游段,从而改变水系的结构和流域范围。例如,黄河的支流无定河的溯源侵蚀就比较强烈,它不断地向上游侵蚀,改变了与其他河流的分水岭。4.人类活动(1)水利工程建设:修建水库、大坝等水利工程会对水系产生重大影响。水库可以调节河流的径流量,使下游的水量更加稳定,但也会使水库以上的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增加,河道形态发生变化;大坝的建设可能会阻断鱼类的洄游通道,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2)围湖造田:围湖造田会减小湖泊的面积,降低湖泊的调蓄能力,使湖泊对河流的调节作用减弱,增加了洪涝灾害的风险。同时,湖泊面积的减小也会影响湖泊周边的水系格局和生态环境。(3)城市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会导致大量的土地被硬化,减少了雨水的下渗,增加了地表径流,使河流的流量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容易引发洪水;同时,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也会污染河流水质,影响水生态系统的健康。三、水系演变的表现1.河道形态变化(1)弯曲度变化:由于河流的侧蚀作用和水流的惯性等因素,河道会逐渐变得弯曲。在平原地区,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如长江中游的荆江河段,河水的侧蚀作用强烈,河道弯曲度不断增加。(2)宽度变化:河流的下蚀作用会使河道加深,侧蚀作用会使河道拓宽。在不同的河段和不同的地质时期,河道的宽度会有所变化。例如,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由于水流速度较慢,泥沙沉积较多,河道可能会逐渐变宽。(3)深度变化:河流的下蚀作用是河道深度变化的主要原因。在山区或河流的上游地区,河流的下蚀作用较强,河道深度较大;而在平原地区或河流的下游地区,由于水流速度较慢,下蚀作用较弱,河道深度相对较浅。2.水系结构变化(1)流域面积变化:河流的溯源侵蚀、河流袭夺和改道等过程都会导致流域面积的变化。当一条河流夺取了其他河流的上游段后,其流域面积就会相应增加;反之,如果一条河流的部分流域被其他河流夺走,其流域面积就会减小。(2)水系密度变化:水系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的河流长度。气候变暖、降水增加等因素可能会导致水系密度增加,因为更多的降水会使地表径流增加,形成更多的小河流;而人类活动如城市化、森林砍伐等可能会导致水系密度减小,因为不透水面积的增加会使地表径流减少,小河流可能会干涸。3.湖泊与湿地变化(1)面积变化:湖泊和湿地的面积会受到气候变化、构造运动、河流改道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气候变暖会导致冰川融化加速,使一些高山湖泊的面积增大;而围湖造田、城市扩张等人类活动则会减小湖泊和湿地的面积。(2)数量变化:湖泊和湿地的数量也会发生变化。在一些地区,由于气候干燥化或人类活动的破坏,湖泊和湿地的数量可能会减少;而在另一些地区,由于生态保护和恢复措施的实施,湖泊和湿地的数量可能会增加。四、水系演变的研究方法1.历史文献研究查阅古代的地理文献、地图、地方志等资料,了解历史上水系的分布、形态和变迁情况。这些文献资料可以为我们提供关于水系演变的早期信息,帮助我们追溯水系的历史演变过程。2.地质勘探与分析通过对河流流域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古生物化石等进行勘探和分析,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等,从而推断水系的演变过程。例如,通过分析河流阶地的沉积物,可以了解河流在不同时期的水位变化和河道变迁情况。3.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利用卫星遥感影像、航空照片等数据,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水系的形态、结构、分布等进行监测和分析。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大面积的水系信息,并且可以进行多时相的对比分析,揭示水系的动态演变过程。4.水文模型模拟建立水文模型,考虑降水、蒸发、下渗、地表径流等因素,模拟水系在不同情境下的水量平衡和水流变化过程。通过水文模型模拟,可以预测未来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水系的影响。五、典例分析(一)河流袭夺1.定义:当两条河流相邻且存在高差时,侵蚀能力强的河流可能会切穿分水岭,夺取另一条河流的上游段,这种现象称为河流袭夺,被夺的河流称为断头河。2.原因:(1)气候变化:气候变暖或变冷导致冰川、积雪融化量变化,影响河流水量和侵蚀能力,进而引发河流袭夺。(2)构造运动:板块碰撞、褶皱、断层等构造活动使分水岭升高或降低,河流侵蚀基准面改变,为河流袭夺创造条件。(3)岩性差异:分水岭两侧岩石性质不同,抗侵蚀能力不同,软弱岩石一侧易被侵蚀,导致分水岭移动和河流袭夺。(4)人为活动:水库建设、运河开凿、堤坝修建等人为活动改变河流流向和水位,可能诱发河流袭夺。3.影响:(1)对被夺河流:下游河段水量减少,甚至干涸;河道形态发生变化,可能出现新的支流或湖泊;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2)对夺河河流:水量增加,流程缩短,比降增大;携带的泥沙增多,可能淤积在下游河道。(二)河流改道1.定义:河流改道是指河流离开原来的河道,改行新道的现象。2.原因:(1)自然因素:洪水泛滥冲毁河岸或堤防,使河流改道;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改变河道地形和地貌;气候变化导致水源减少或分布变化,影响河流水量和流向。(2)人为因素:筑堤、修坝、开挖运河等水利工程改变了河流的自然状态和流向;砍伐森林、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使河流泥沙含量增加,河床抬高,导致河流改道。3.影响:(1)有利方面:改善航运条件,缩短轮船通航时间,提高航运效益;有利于防洪,减轻洪水对沿岸地区的威胁;促进污水快速自净,提高河流的水质。(2)不利方面:导致水域面积缩小,调节气候能力下降;水生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河流沿岸堆积地貌萎缩,土壤肥力下降;洪水发生时对下游防洪造成巨大压力;河流含水量增多,河水的水质降低。(三)河流裁弯取直1.定义:河流裁弯取直是将河道的弯曲部分进行取直,把河流长度缩短,将蜿蜒的天然河道变成直线形的人工河道。2.原因:主要是为了改善航运条件,缩短轮船通航时间,提高航运效益。3.影响:(1)有利方面:改善航运条件,提高航运速度和安全性;有利于防洪,减少洪水对弯曲河道的冲击;促进污水快速自净,提高河流的水质。(2)不利方面:改变河流的自然状态和流向,可能会对河流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裁弯取直后的河道水流速度加快,可能会对下游河段造成冲刷和侵蚀。六、巩固练习新石器时代以后,今洞庭湖地区一直在沉降。先秦汉晋时期,该地区为河网交错、局部有小湖分布的平原地貌景观。东晋至南朝期间,受长江荆江段兴筑堤坝等因素的影响,长江水分两股进入该地区,干扰该地区水系,在该地区迅速形成大湖景观。之后洞庭湖不断扩张,在宋代达到历史最深水位。研究表明,宋代以来,长江含沙量持续增加。下列左图示意先秦汉晋时期该地区水系,右图示意明末清初该地区水系。完成1~3题。 1.根据新石器时代与汉代遗址的分布状况,可推测该地区( )A.新石器时代河湖众多 B.新石器时代聚落级别低,数量多C.汉代河网湖沼广布 D.汉代聚落选址受河湖制约减弱2.荆江堤坝修筑致荆江河床相对堤外不断增高,其原因有( )①荆江河段地处平原,河道宽阔 ②荆江河段筑堤束水,流速加快,内外高差增大③荆江河段多曲流,水流缓慢 ④荆江江水搬运能力增强,泥沙在堤内大量淤积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3.宋代以后洞庭湖深度发生变化,推测其原因为( )A.洞庭湖流域面积扩大 B.筑堤导致入湖江水减少C.洞庭湖地区地壳沉降 D.长江流域开发强度加大研究发现,松嫩平原在早更新世是个大湖盆,称为松嫩古湖。至中更新世末、晚更新世初,由于构造运动,松嫩平原随之缓慢上升,三江平原地壳下沉,松嫩古湖周边水系发生显著变化,从此松嫩古湖逐渐衰亡,自晚更新世以来松嫩平原进入河流作用时期。读图完成下面小题。完成4~5题。4.佳木斯和依兰之间为河流②和⑤的分水岭,河流对其作用是松嫩古湖消失的重要原因,该作用是( )A.溯源侵蚀与袭夺作用 B.山脉隆起与下切侵蚀C.凹岸侵蚀与凸岸堆积 D.裁弯取直与河流沉积5.松嫩古湖消失后,周边水系(①~⑤)流向发生显著变化的有( )A.① B.② C.③ D.④青藏高原东缘的水系格局经历了复杂的演化过程。下图为“青藏高原东缘水系格局演变图”。据此完成6~7题。6.青藏高原东缘水系格局演化的顺序是A.I、IV、Ⅱ、Ⅲ B.Ⅲ、Ⅱ、I、IVC.Ⅲ、IV、Ⅱ、I D.I、Ⅲ、IV 、Ⅱ7.图Ⅱ时期,青藏高原东缘水系格局的成因是A.岩浆活动 B.下蚀作用 C.河流袭夺 D.冰川侵蚀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若尔盖盆地地处青藏高原东部,曾经发育了巨大的若尔盖古湖。距今约12000年,黄河水系切穿若尔盖古湖,玛曲附近原本注入古湖的河流倒流,黄河水系延长至若尔盖盆地上游。关于此处黄河水系‘的贯通原因存在两种观点:“主动袭夺说”和“被动袭夺说”。“主动袭夺说”认为伴随玛曲附近的地壳抬升,黄河溯源侵蚀向上切开分水岭;“被动袭夺说”认为若尔盖古湖水位上涨,沿倒淌河溢流外泄。古湖萎缩后,受洪水泛滥的影响,若尔盖盆地内发育了大规模湿地。下图为约12000年前与现代若尔盖盆地水系格局对比图。(1)简述河流“主动袭夺说”成立的条件。(2)河流“主动袭夺说”理论中倒淌河主动发生倒流,试从内外力作用比较的角度分析其原因。(3)距今约12000年,全球气候变暖,若尔盖古湖上游地区多冰水湖发育。据此推测提出河流“被动袭夺说”的理由。(4)简述研究若尔盖盆地水系演化对维护生态安全的意义。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青藏高原东缘构造运动强烈,气候环境复杂,水系系统发育。新的水系模式的形成和重组一般由构造变形、湖水溢出所致。图为青藏高原东缘上新世以来古水系演化模式图。(1)说出昔格达沉积与非昔格达沉积有何不同。(2)指出形成图中两处河流袭夺的地质作用。(3)说明图中水系的演化过程。 2025年高考地理微专题28——水系演变巩固练习答案及解析1.C 2.C 3.D【解析】1.该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广布,表明适宜人类居住的范围较广,若河湖众多,则会影响聚落的广泛分布,A错误;仅从分布状况来看,无法确定当时的聚落级别,B错误;而汉代仅见少量遗址散布于西部,表明河网湖沼广布,导致居住范围缩小。C正确,D错误。故选C。2.荆江河段地处平原,曲流多,河道展宽,江流缓慢,属沉积河段,河床淤积抬高,导致荆江段逐步形成“地上河”,与堤外高差增大,①③正确;一般情况下,筑堤束水会导致水流加快,侵蚀增强,不利于河床抬升,②错误;材料显示,修筑堤坝可促进洞庭湖的形成,改变了原本河网交错的景观,是因为堤坝修筑未改变荆江泥沙淤积的状况,且约束了江水,缩小了洪水期长江泛滥的范围。在上述原因的综合作用下,荆江河床抬高,增大了上下游落差,江水顺利注入洞庭湖,扩展了湖面面积,荆江流水搬运能力越强,泥沙淤积量越小,④错误。故选C。3.据材料可知,宋代以后,洞庭湖水深变浅,湖水变浅应综合考虑泥沙沉积和湖盆沉降两方面的影响。流域开发强度增大会导致入湖泥沙增加,使湖水变浅,D正确;单一考虑湖盆沉降,会导致湖水变深,C错误;荆江段筑堤后,江水注入增加,导致大湖形成,因此筑堤未限制入湖水量。材料未涉及洞庭湖流域范围发生变化,AB错误。故选D。4.A 5.B【解析】4.根据材料“松嫩平原随之缓慢上升,三江平原地壳下沉”可知,三江平原与松嫩平原落差加大,⑤河流溯源侵蚀加快,袭夺②河流,A正确,B、C、D错误。故选A。5.根据材料“松嫩平原随之缓慢上升,三江平原地壳下沉”可知,三江平原与松嫩平原落差加大,⑤河流溯源侵蚀加快,袭夺②河流,使②河流流向相反,B正确;其余河流流向不变,A、C、D错误。故选B。6.D 7.C【解析】6.与现代的长江水系相比,Ⅱ对应的水系图最为接近,说明其形成时间最晚,而【时期该区域并未形成明显的水系分布图,只在局部数个小区域形成向心状水系,这说明当时的地势与现代地势差别最大,河流发育相差也很大,所以【时期应是最早时期的水系图。如图示Ⅲ时期未形成大渡河和岷江,而IV时期已经有了与现在一样存在的岷江和大渡河,这说明Ⅲ时期在IV时期之前,IV时期更接近现代长江水系发育时间,所以青藏高原东缘水系格局演化的顺序是工、Ⅲ、IV、Ⅱ,D正确,A、B、C错误。故选D。7.图Ⅱ时期是自图IV时期演变而来,图N时期金沙江的下游河段是现在的红河,但在图Ⅱ时期金沙江明显改道,与经过攀枝花区域附近的河流相连,这是因为河流袭夺。随着该区域地形的抬升作用,新的造山带重新塑造了地表形态,导致分水岭一坡的河流夺取另一坡河流上游段的水系,这个分水岭在图N时期的金沙江和雅砻江之间,由于河流袭夺导致金沙江改道,原有的金沙江下游段独立成为现代的红河,从而形成现代青藏高原东缘水系格局。类似的还有大渡河被河流袭夺,导致其注入长江干流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原有下游河段是现今的安宁河,所以是河流袭夺导致图Ⅱ时期青藏东缘水系格局,C正确;水系演变与岩浆活动和冰川侵蚀关系不大,A、D错误;河流下切侵蚀是纵向针对河床深度的改变,与水系的演变关联度小,B错误。故选C。8.(1)(玛曲附近)地壳拾升导致古黄河源头段地势落差增大,流速变快,溯源侵蚀作用增强;(欧拉到柯生段)分水岭低矮,(断裂带发育)岩石破碎,易被外力侵蚀;(距离较近且)已有的倒淌河河道为溯源侵蚀延长提供了便利。(2)倒淌河流程短,水量小,侵蚀能力较弱;玛曲附近地壳隆升,下切速率低于抬升速率,河流流向逆转。(3)若尔盖古湖上游地区多冰水湖,蓄水量较大;气候变暖,冰雪融水量增加,且岩石风化强烈,多剥蚀碎屑物质入湖,湖泊水位上升;地质条件不稳定,上游冰水湖可能(沿断裂带或因突发地震)形成湖水外泄,大量水沙涌入若尔盖古湖,水位急剧抬升,超出(欧拉到柯生段)分水岭高度而溢流。(4)若尔盖盆地湿地广布,对黄河源区(及其下游)起到重要的调蓄作用;研究水系演化有利于掌握黄河源区古环境演变,为分析当前气候及环境变化提供思路;能够丰富人们对黄河上游河流发育及水循环的认知,为生态修复、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依据。【解析】(1)由所学知识可知,河流“主动袭夺说”成立的条件,主要从河流溯源侵蚀能力、岩石性质、河流位置等角度进行回答。读图可知,由于玛曲附近地壳拾升,古黄河源头段地势高差增大,河流流速变快,溯源侵蚀作用增强;欧拉到柯生段河流的分水岭较为低矮,由于有断裂带发育,岩石破碎,容易被外力侵蚀;距离较近的倒淌河为溯源侵蚀提供了便利的河道条件。(2)本题的内力作用主要是地壳隆升和外力作用的河流侵蚀弱来分析。读图可知,图中倒淌河流程较短小,水量较小,河流的侵蚀能力较弱;由于玛曲附近地壳隆起抬升,河流下切速率低于地壳的抬升速率,导致河流流向发生逆转。(3)由材料“距今约12000年,全球气候变暖,若尔盖古湖上游地区多冰水湖发育”可知,若尔盖古湖上游地区多冰水湖发育,导致当地蓄水量大;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若尔盖古冰水湖融化,水量增加;当地海拔高,风化作用强烈,大量剥蚀碎屑物质注入湖泊,导致湖泊水位上升;由于断裂带的存在,地质条件不稳定,湖水外泄,使若尔盖古湖水位抬升,超出欧拉到柯生段分水岭高度,从而形成河流被动袭夺。(4)主要从若尔盖盆地对黄河源区(及其下游)的作用这一角度出发,说明研究其水系演化对当前气候及环境变化、生态修复、水资源合理利用等方面的意义。由所学知识可知,若尔盖盆地湿地广布,对黄河源区及其河流下游地区具有重要的调蓄作用;研究当地水系演化有利于掌握黄河源区古环境演变,为分析当前气候及环境变化提供依据;加强人们对黄河上游河流发育及水循环的认知,为实现当地生态修复、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重要的依据。9.(1)非昔格达沉积为河流沉积;昔格达沉积为湖泊沉积(2)地壳运动(断层);河流溯源侵蚀(3)受小江断裂带活跃走滑断层的影响,距今约4.2Ma时,古水系一分为二,并在小江断裂带西侧形成昔格达古湖;后来,昔格达古湖漫溢溃决,加快各河流的溯源侵蚀强度,进而导致水系发生袭夺—重组,古大渡—安宁河被现今大渡河下游袭夺,古雅砻江被袭夺,废弃河道形成古河道,最终形成现今长江上游水系。【解析】(1)读图可知,昔格达沉积位于昔格达古湖,应为湖泊沉积;非昔格达沉积出现在昔格达古湖形成之前,基本沿河流分布,应为河流沉积。(2)读图可知,距今约4.2Ma时,受小江断裂带活跃走滑断层的影响,东侧岩体相对上升,西侧岩体相对下沉,导致古水系一分为二,小江断裂带西侧河流下泄受阻,在小江断裂带西侧积水形成昔格达古湖;后来,昔格达古湖漫溢溃决,加快各河流的溯源侵蚀强度,进而导致水系发生袭夺重组,古大渡一安宁河被现今大渡河下游袭夺,古雅砻江被袭夺,因此形成图中两处河流袭夺的地质作用是地壳运动(断层)、河流溯源侵蚀。(3)读图可知,距今约4.2Ma时,受小江断裂带活跃走滑断层的影响,东侧岩体相对上升,西侧岩体相对下沉,导致古水系一分为二,小江断裂带西侧河流下泄受阻,在小江断裂带西侧积水形成昔格达古湖;随着湖泊水位不断上升,昔格达古湖漫溢溃决,河流迅速下泄,加快各河流的溯源侵蚀强度,进而导致水系发生袭夺重组,古大渡一安宁河被现今大渡河下游袭夺,古雅砻江被袭夺,废弃河道形成古河道,最终形成现今长江上游水系。2025年高考地理微专题28——水系演变一、水系演变的定义及研究意义1.定义:水系演变是指地表水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流动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在地理学中,水系是指一定大小的流域范围内的河流网络,包括主河道、支流、湖泊和沼泽等。2.研究水系演变的意义水系演变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过程,涉及多个因素和方面的相互作用。水系演变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也是人们对地球表面地理变化和自然地理环境认识的重要途径。研究水系演变的过程和发展趋势对于研究地理环境、水资源管理以及生态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二、水系演变的原因1.气候变化(1)降水的影响:降水量的变化对水系有重要影响。降水增多会使河流水量增加,河道可能因流量增大而拓宽、加深,还可能引发洪水,改变河道走向;降水减少则会使河流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现象,一些小型河流可能会干涸,导致水系萎缩。例如,在干旱地区,由于降水稀少,许多季节性河流在旱季会消失。(2)气温的影响:气温升高会导致冰川、积雪融化加速,使河流的补给量增加,尤其是高山地区的河流,其径流量会在气温升高时显著增加。此外,气温变化还会影响蒸发量,进而影响河流的水量平衡。2.构造运动(1)板块运动:板块的碰撞、挤压或分离等运动会导致地形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水系的分布和形态。例如,板块挤压使山脉隆起,河流会随着山脉的抬升而发生侵蚀下切,形成峡谷等地貌,同时河道的坡度也会增加;板块分离则会形成裂谷等地形,新的河流可能会在这些裂谷中形成。(2)断层活动:断层的错动可以使原本连续的河流发生错断,改变河流的流向,或者使河流与湖泊、海洋等水体的连通性发生改变。比如,一条河流原本流入一个湖泊,但断层活动使湖泊的地势升高,河流就可能改道流入其他水体。3.河流侵蚀(1)下蚀作用:河流的下蚀作用会使河床不断加深,形成深潭、峡谷等地貌。随着时间的推移,河流的下蚀作用会使河道逐渐下切,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影响周边的湿地、湖泊等水体的水位和面积。(2)侧蚀作用:侧蚀作用会使河道不断拓宽,河岸逐渐崩塌后退,形成曲流、河漫滩等地貌。在平原地区,河流的侧蚀作用较为明显,会导致河道弯曲度增加,河流的长度也可能因此而变长。如果河流的弯曲度达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发生裁弯取直现象,形成牛轭湖等地貌。(3)溯源侵蚀:河流的溯源侵蚀会使河流向源头方向不断延伸,切穿分水岭,夺取其他河流的上游段,从而改变水系的结构和流域范围。例如,黄河的支流无定河的溯源侵蚀就比较强烈,它不断地向上游侵蚀,改变了与其他河流的分水岭。4.人类活动(1)水利工程建设:修建水库、大坝等水利工程会对水系产生重大影响。水库可以调节河流的径流量,使下游的水量更加稳定,但也会使水库以上的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增加,河道形态发生变化;大坝的建设可能会阻断鱼类的洄游通道,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2)围湖造田:围湖造田会减小湖泊的面积,降低湖泊的调蓄能力,使湖泊对河流的调节作用减弱,增加了洪涝灾害的风险。同时,湖泊面积的减小也会影响湖泊周边的水系格局和生态环境。(3)城市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会导致大量的土地被硬化,减少了雨水的下渗,增加了地表径流,使河流的流量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容易引发洪水;同时,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也会污染河流水质,影响水生态系统的健康。三、水系演变的表现1.河道形态变化(1)弯曲度变化:由于河流的侧蚀作用和水流的惯性等因素,河道会逐渐变得弯曲。在平原地区,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如长江中游的荆江河段,河水的侧蚀作用强烈,河道弯曲度不断增加。(2)宽度变化:河流的下蚀作用会使河道加深,侧蚀作用会使河道拓宽。在不同的河段和不同的地质时期,河道的宽度会有所变化。例如,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由于水流速度较慢,泥沙沉积较多,河道可能会逐渐变宽。(3)深度变化:河流的下蚀作用是河道深度变化的主要原因。在山区或河流的上游地区,河流的下蚀作用较强,河道深度较大;而在平原地区或河流的下游地区,由于水流速度较慢,下蚀作用较弱,河道深度相对较浅。2.水系结构变化(1)流域面积变化:河流的溯源侵蚀、河流袭夺和改道等过程都会导致流域面积的变化。当一条河流夺取了其他河流的上游段后,其流域面积就会相应增加;反之,如果一条河流的部分流域被其他河流夺走,其流域面积就会减小。(2)水系密度变化:水系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的河流长度。气候变暖、降水增加等因素可能会导致水系密度增加,因为更多的降水会使地表径流增加,形成更多的小河流;而人类活动如城市化、森林砍伐等可能会导致水系密度减小,因为不透水面积的增加会使地表径流减少,小河流可能会干涸。3.湖泊与湿地变化(1)面积变化:湖泊和湿地的面积会受到气候变化、构造运动、河流改道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气候变暖会导致冰川融化加速,使一些高山湖泊的面积增大;而围湖造田、城市扩张等人类活动则会减小湖泊和湿地的面积。(2)数量变化:湖泊和湿地的数量也会发生变化。在一些地区,由于气候干燥化或人类活动的破坏,湖泊和湿地的数量可能会减少;而在另一些地区,由于生态保护和恢复措施的实施,湖泊和湿地的数量可能会增加。四、水系演变的研究方法1.历史文献研究查阅古代的地理文献、地图、地方志等资料,了解历史上水系的分布、形态和变迁情况。这些文献资料可以为我们提供关于水系演变的早期信息,帮助我们追溯水系的历史演变过程。2.地质勘探与分析通过对河流流域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古生物化石等进行勘探和分析,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等,从而推断水系的演变过程。例如,通过分析河流阶地的沉积物,可以了解河流在不同时期的水位变化和河道变迁情况。3.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利用卫星遥感影像、航空照片等数据,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水系的形态、结构、分布等进行监测和分析。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大面积的水系信息,并且可以进行多时相的对比分析,揭示水系的动态演变过程。4.水文模型模拟建立水文模型,考虑降水、蒸发、下渗、地表径流等因素,模拟水系在不同情境下的水量平衡和水流变化过程。通过水文模型模拟,可以预测未来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水系的影响。五、典例分析(一)河流袭夺1.定义:当两条河流相邻且存在高差时,侵蚀能力强的河流可能会切穿分水岭,夺取另一条河流的上游段,这种现象称为河流袭夺,被夺的河流称为断头河。2.原因:(1)气候变化:气候变暖或变冷导致冰川、积雪融化量变化,影响河流水量和侵蚀能力,进而引发河流袭夺。(2)构造运动:板块碰撞、褶皱、断层等构造活动使分水岭升高或降低,河流侵蚀基准面改变,为河流袭夺创造条件。(3)岩性差异:分水岭两侧岩石性质不同,抗侵蚀能力不同,软弱岩石一侧易被侵蚀,导致分水岭移动和河流袭夺。(4)人为活动:水库建设、运河开凿、堤坝修建等人为活动改变河流流向和水位,可能诱发河流袭夺。3.影响:(1)对被夺河流:下游河段水量减少,甚至干涸;河道形态发生变化,可能出现新的支流或湖泊;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2)对夺河河流:水量增加,流程缩短,比降增大;携带的泥沙增多,可能淤积在下游河道。(二)河流改道1.定义:河流改道是指河流离开原来的河道,改行新道的现象。2.原因:(1)自然因素:洪水泛滥冲毁河岸或堤防,使河流改道;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改变河道地形和地貌;气候变化导致水源减少或分布变化,影响河流水量和流向。(2)人为因素:筑堤、修坝、开挖运河等水利工程改变了河流的自然状态和流向;砍伐森林、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使河流泥沙含量增加,河床抬高,导致河流改道。3.影响:(1)有利方面:改善航运条件,缩短轮船通航时间,提高航运效益;有利于防洪,减轻洪水对沿岸地区的威胁;促进污水快速自净,提高河流的水质。(2)不利方面:导致水域面积缩小,调节气候能力下降;水生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河流沿岸堆积地貌萎缩,土壤肥力下降;洪水发生时对下游防洪造成巨大压力;河流含水量增多,河水的水质降低。(三)河流裁弯取直1.定义:河流裁弯取直是将河道的弯曲部分进行取直,把河流长度缩短,将蜿蜒的天然河道变成直线形的人工河道。2.原因:主要是为了改善航运条件,缩短轮船通航时间,提高航运效益。3.影响:(1)有利方面:改善航运条件,提高航运速度和安全性;有利于防洪,减少洪水对弯曲河道的冲击;促进污水快速自净,提高河流的水质。(2)不利方面:改变河流的自然状态和流向,可能会对河流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裁弯取直后的河道水流速度加快,可能会对下游河段造成冲刷和侵蚀。六、巩固练习新石器时代以后,今洞庭湖地区一直在沉降。先秦汉晋时期,该地区为河网交错、局部有小湖分布的平原地貌景观。东晋至南朝期间,受长江荆江段兴筑堤坝等因素的影响,长江水分两股进入该地区,干扰该地区水系,在该地区迅速形成大湖景观。之后洞庭湖不断扩张,在宋代达到历史最深水位。研究表明,宋代以来,长江含沙量持续增加。下列左图示意先秦汉晋时期该地区水系,右图示意明末清初该地区水系。完成1~3题。 1.根据新石器时代与汉代遗址的分布状况,可推测该地区( )A.新石器时代河湖众多 B.新石器时代聚落级别低,数量多C.汉代河网湖沼广布 D.汉代聚落选址受河湖制约减弱2.荆江堤坝修筑致荆江河床相对堤外不断增高,其原因有( )①荆江河段地处平原,河道宽阔 ②荆江河段筑堤束水,流速加快,内外高差增大③荆江河段多曲流,水流缓慢 ④荆江江水搬运能力增强,泥沙在堤内大量淤积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3.宋代以后洞庭湖深度发生变化,推测其原因为( )A.洞庭湖流域面积扩大 B.筑堤导致入湖江水减少C.洞庭湖地区地壳沉降 D.长江流域开发强度加大研究发现,松嫩平原在早更新世是个大湖盆,称为松嫩古湖。至中更新世末、晚更新世初,由于构造运动,松嫩平原随之缓慢上升,三江平原地壳下沉,松嫩古湖周边水系发生显著变化,从此松嫩古湖逐渐衰亡,自晚更新世以来松嫩平原进入河流作用时期。读图完成下面小题。完成4~5题。4.佳木斯和依兰之间为河流②和⑤的分水岭,河流对其作用是松嫩古湖消失的重要原因,该作用是( )A.溯源侵蚀与袭夺作用 B.山脉隆起与下切侵蚀C.凹岸侵蚀与凸岸堆积 D.裁弯取直与河流沉积5.松嫩古湖消失后,周边水系(①~⑤)流向发生显著变化的有( )A.① B.② C.③ D.④青藏高原东缘的水系格局经历了复杂的演化过程。下图为“青藏高原东缘水系格局演变图”。据此完成6~7题。6.青藏高原东缘水系格局演化的顺序是A.I、IV、Ⅱ、Ⅲ B.Ⅲ、Ⅱ、I、IVC.Ⅲ、IV、Ⅱ、I D.I、Ⅲ、IV 、Ⅱ7.图Ⅱ时期,青藏高原东缘水系格局的成因是A.岩浆活动 B.下蚀作用 C.河流袭夺 D.冰川侵蚀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若尔盖盆地地处青藏高原东部,曾经发育了巨大的若尔盖古湖。距今约12000年,黄河水系切穿若尔盖古湖,玛曲附近原本注入古湖的河流倒流,黄河水系延长至若尔盖盆地上游。关于此处黄河水系‘的贯通原因存在两种观点:“主动袭夺说”和“被动袭夺说”。“主动袭夺说”认为伴随玛曲附近的地壳抬升,黄河溯源侵蚀向上切开分水岭;“被动袭夺说”认为若尔盖古湖水位上涨,沿倒淌河溢流外泄。古湖萎缩后,受洪水泛滥的影响,若尔盖盆地内发育了大规模湿地。下图为约12000年前与现代若尔盖盆地水系格局对比图。(1)简述河流“主动袭夺说”成立的条件。(2)河流“主动袭夺说”理论中倒淌河主动发生倒流,试从内外力作用比较的角度分析其原因。(3)距今约12000年,全球气候变暖,若尔盖古湖上游地区多冰水湖发育。据此推测提出河流“被动袭夺说”的理由。(4)简述研究若尔盖盆地水系演化对维护生态安全的意义。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青藏高原东缘构造运动强烈,气候环境复杂,水系系统发育。新的水系模式的形成和重组一般由构造变形、湖水溢出所致。图为青藏高原东缘上新世以来古水系演化模式图。(1)说出昔格达沉积与非昔格达沉积有何不同。(2)指出形成图中两处河流袭夺的地质作用。(3)说明图中水系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年高考地理微专题28——水系演变。.docx 2025年高考地理微专题28——水系演变答案和解析.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