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文本之趣《古诗三首》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童年往事”为主题的一篇课文,三首古诗的作者都是宋代诗人。《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共60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课文选入的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是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的一首诗,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作气氛做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稚子弄冰》从小孩儿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全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可景则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往。2.画面之趣《四时田园杂兴》以儿童种瓜为趣,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儿童学着大人在树下种瓜的场景,展现了农家夏忙的场面。《稚子弄冰》是以古时习俗打春牛为背景,描写儿童模仿大人鞭打春牛的场面,在林中奔跑,敲打穿线的冰为趣。诗写得清新明快,稚子的嬉乐与失望宛然在目。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村晚》是诗人晚年游览农家池塘时所见之景。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的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意地吹奏。3.感悟之趣三首诗描写的都是古代儿童充满趣味的生活,都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从这些充满灵气的诗句中,我们可一窥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那一幕幕的生活情景,经过作者妙笔生花,变得生动起来。童年的岁月纯真难忘,让我们学会珍惜,莫让时光虚度。教学目标语言建构: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思维发展: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文化传承: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教学重点1.自主学习字词,理解字义,识记字形。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第1课时环节一:单元导入,猜读诗题1.出示篇章页:今天咱们先进入第一单元的学习。齐读篇章页,出示主题“童年往事”,要求“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2.老师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去宋代感受一下当时人们的童年乐趣(出示《古诗三首》)先来读一读诗题。从诗题里,你了解到了什么?出示诗题,指名学生回答。 3.跟着老师一起来读读诗吧!下面请你也来试试,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4.相信这些题目现在难不倒你了。你做对了吗?【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的基础。猜诗题的意思,指导方法。了解诗人,使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好习惯,为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做好准备。初读古诗,读准字音,为古诗的背诵打下基础。环节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1.下面,咱们和老师一起合作读读这两首诗吧。读着读着,你从这两首诗中看到了哪些童年童趣?找出相应的诗句。(1)交流点评。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2)他们分别在干什么呢? 2.出示:《四时田园杂兴》《四时田园杂兴》里你看到了谁在干什么?童孙在学种瓜。那他们是怎么种的呢?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知道“未解”是什么意思吗?“解”就是理解,懂得。“未解”就是不理解不懂得。虽然小孩子还不懂得怎么从事耕种和绩麻之事,但是也在树荫旁边学着大人的样子在种瓜。想象一下看,还可能会出现怎样的情况?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一个个怎样的童孙?一个“未解”就让我们看到了童孙们种瓜时那生疏、笨拙的动作,以及天真可爱,又热爱劳动的形象。3.那《村晚》中又是谁在干什么?牧童吹短笛。怎么吹,吹得又如何呢?请你再读读这两行诗,圈一圈关键词,并借助这些关键词想象一下画面。出示“横牛背”“信口吹”,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牧童是怎样坐在牛背上的?吹出来的笛音又如何?一个横,一个信口就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那天真可爱、无拘无束、悠闲自在的牧童。说到这儿,你是否想起了袁枚笔下的牧童?出示《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还有这样的《牧童》呢!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牧童》 唐·吕岩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牧童》唐·卢肇牛背儿童自放歌,头头注涧复逾坡。——《骑牛歌》清·陆师牧童避雨归来晚,一笛春风草满川。——《杂感》宋·陆游4.不同时间、空间里的孩子做着不同的事情,相通的是那份纯真、那份美好。5.同学们发现没有,这两首诗的后两行写的都是儿童的事,那前两行呢?前两行分别告诉我们了什么呢?请你仔细读读,发现。(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①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呢? ②昼与夜相对,白天去田间除草,晚上又在绩麻,可见村庄儿女有多忙碌!③“儿”指的是“男子”“女”就是女子,“村庄儿女”就是村庄里的成年男女。有如此勤劳的村庄儿女,难怪未解供耕织的童孙也傍桑阴学种瓜了!不得不让人赞叹农家人的勤劳和淳朴。带着这样的感受,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这首诗。(2)读读《村晚》前两行,说一说这两行诗里分别写了哪些景物?(草、池塘、水陂、山、落日、寒漪)7种景物的描写,构成一幅怎样的画面?发现没有,这第一行里就有两个“满”字,那这两个“满”分别指什么满?结合插图想一想。看着图片我们不难发现,诗句描绘的就是青草茂盛,池水高涨的景【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读古诗,想象古诗描写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为学生感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做好铺垫。 拓展古诗,让孩子们在不同诗人笔下感受牧童的天真可爱。既可以丰富古诗词的积累,拓展了知识面,又可以让学生对比着学习,体会诗人的情感。通过对比,找出两首诗的不同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环节三:深化主题,对比学习1.同学们,学到这儿,你发现了这两首的异同了吗?同样写的是儿童,同样是前两行描绘背景,后两行点明童年童趣,但是所描绘的画面截然不同,其中的乐趣也不同。课后咱们可以多读读这两句诗,说说你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体会体会其中的乐趣。2.现在,这两首诗都学完了,朱老师来检测一下你是否全懂了。(1)判断题。①清代诗人袁枚的所见。和宋代诗人雷震的村晚都描写了一个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牧童形象。( )②“昼出耘田夜绩麻”一句中的“昼”和“夜”是一对反义词,体现了乡村儿女的勤劳和辛苦。( )(2)读诗句,填一填。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1)读诗句,说一说它的意思,和同学交流。(2)我最喜欢的一句诗是:( )读着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 ),仿佛听到了( )(3 这两句 诗都是写古代儿童的日常生活,刻画了儿童( )的形象,表达了诗人( )思想感情。最后,咱们再一起来诵一诵这两首诗吧!(配乐)【设计意图】品读古诗,想象画面,把学生带入古诗的情景中,入情入境,体会其中的乐趣,感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环节四:作业布置,巩固学习1.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和《村晚》,默写第一首古诗。2. 课外收集两首描写童年童趣的古诗。【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背诵古诗,达到积累记背古诗的目的。第2课时环节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同学们,你们了解我国古代诗人杨万里吗?2.学生交流与杨万里有关的资料。预设:A:我会背杨万里的古诗《晓处净慈寺送林方子》B:她是南宋的大诗人,也是一个大官。C:我会背杨万里的《小池》3.教师评议。学生自由阅读。4.引导学生交流读过的杨万里的诗。(说到杨万里,你马上想起了哪些诗句或者诗句?)实在太多了,咱们跟着朱老师一起来读两首。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5.谈话掲题:这两首诗都与儿童生活有关。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杨万里描写儿童生活的另一首古诗《稚子弄冰》。(板书:稚子弄冰)6.朗读诗题,理解题意:指名学生读课题。(“稚子”在这儿的意思是幼小的孩子“弄”是“玩”的意思。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幼小的孩子玩冰。)7.了解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宋孝宗六年,杨万里当时在常州任上。当时常州有打春牛的习俗,就是在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劝农。这首诗写儿童看到大人们鞭打春牛的场面后进行模仿的情景。【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导入本课,让学生想象古时候儿童生活的场景。了解诗人,使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好习惯,为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做好准备。通过对诗人其他作品的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环节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教师课堂行为】1.请同学们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个“稚”字,是第四声。3.诗中的这个“晓”字,特别容易写错,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这个部件要特别注意,横、斜钩、撇。请同学们拿起笔写两个。课后咱们可以发在班级群里和同学们互相评一评。【设计意图】初读古诗,引导学生正确 、流利地朗读古诗。环节三:诵读古诗,感悟诗情1.诗题是《稚子弄冰》,“稚子”是什么意思?(通过读注释我们知道就是指小孩子)“弄”是一个动词,相当于—玩)。预设:A:我在《小儿垂钓》中见过这个词,这个词是小孩子的意思。B:稚是稚气的意思,我猜稚子是小孩子。2.诗题告诉我们,这首诗主要写的是(小孩子玩冰)。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个小孩子到底是怎样玩的吧!(1)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结合注释,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早晨,小孩子把冰从盆里拿出来,把它做成一种打击乐器。)①一个“晓”字,让我们看到了时间是在——早晨。彩丝穿取:就是用彩丝穿起来。也就是用彩丝把冰穿起来做成了“银钲”。②(出示图片)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③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这个小孩子怎样的特点?(2) 小孩子把冰做成乐器之后,又有哪些举动呢?让我们一起朗读诗的第三、四行。①这两行诗写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声音悠远?②可是为什么会“忽作玻璃碎地声”?(是呀,因为一不小心冰碎了。)那这里的“玻璃”,就是指“冰”。那古时候,这玻璃的意思是不是就是“冰”呢?不是的,是一种玉石。这里把冰碎的声音比作了玉石落地破碎的声音,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③你能感受到这个小孩子怎样的感情变化?喜笑颜开变得失望无比。忽字代表的是冰破碎得很突然,也是这小孩子心情的瞬间变化。(3)师总结,再读古诗。【设计意图】重视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了解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环节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1.听朗读,同学闭眼想象,说一说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场景。 2.咱们一起来读读整首诗,重温这样的画面。(1)作者在这首诗中抓住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欣赏稚子的情趣。(2)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再仔细回味一下,趣在哪儿?①心态上:虽然在寒冷的天气里“弄冰”,但孩子兴趣浓厚。②色泽上:“金”盆“彩”丝串“银”冰。(板书:色泽上——金盆 彩丝 银钲)③形态上:是用“金盆”脱出的“银钲”,圆形。(板书:形态上——圆形)④声音上:有 “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板书:声音上——玉罄穿林响 玻璃碎地声)(3)全诗形色兼具,赏心悦目;声意俱美,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板书:以冰为钲 自得其乐)(4)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许多的相通之处,正是因为这样,孩童的“脱冰作戏”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设计意图】品读古诗,想象画面,把学生带入古诗描写的情景中,入情入境,体会其中的乐趣,为学生感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做好铺垫。环节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1.多有趣啊,让我们再来读读,记住这样的画面吧!2.这么有趣的事情,可一定要和小伙伴们分享呢!也许你的弟弟妹妹不能明白诗人杨万里的话,需要你把它改成现代的文字哦,你会吗?试试看吧!老师这里有一些提示,你可以借助提示来写。改写小贴士季节:寒冬时间:清晨地点:小树林间主要人物:小孩子主要事件:清晨,一个小孩子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当做银钲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可是,突然就听见了冰块破碎的声音。【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写小练笔,意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读写结合。环节六:课堂总结,拓展阅读1.《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全诗四向,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2.课后,我们还可以搜集杨万里的其他诗句进行积累。3.我们也可以用我刚才的方法将《四时田园杂兴》或者《村晚》也改成小故事,讲给大家听一听。【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赏读古诗,感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达到背诵古诗的目的。积累古诗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