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81张PPT)新课导入“深根藏器时,寸寸抱奇节。遭时上风云,故可傲冰雪。”“岁寒三友”之一的竹,以其坚韧的生命和昂扬的节操,历来为人们所称颂。你可知道,井冈山的翠竹更以其无与伦比的魅力在天下竹子中独领风骚?1927 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开辟了中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在这里,坚定的共产党人高擎火炬前行,从狭窄山路中走出了一条通向光明的道路。自此,革命的火种,在井冈山这片群山怀抱、沟壑纵横的红色沃土上熊熊点燃。井冈翠竹,就是这段光荣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积累字词句。2.学习作者寓情于物的写法。3.结合时代背景感受井冈翠竹的精神,理解井冈翠竹的象征意义。学习目标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结合其他学科的学习,回顾你所知道的关于井冈山的红色故事,选择一个准备在课上讲给同学们听。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井冈翠竹”的象征意义,丰富对井冈山精神的认识。【袁鹰】(1924—2023), 原名田钟洛,江苏淮安县人。4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以散文影响最大。走近作者出版散文集有《第一个火花》《红河南北》《第十个春天》《风帆》《悲欢》《天涯》《运行》《京华小品》以及《袁鹰散文选》等,诗集《篝火燃烧的时候》,儿童文学《丁丁游历北京城》等。他的散文题材广泛,感情激越,思想深邃;具有诗的联想、诗的意境、诗的语言,充溢着诗情画意。井冈山地处湘东一赣西边界,万洋山(为罗霄山脉中段)的北支。井冈山以其辉煌灿烂的革命历史,铸就了蜚声中外的“红色摇篮”。20世纪20年代末,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这里,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创建相关介绍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写作背景1960年,作者有幸来到了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回去后,写了一组抒情散文《井冈山记》。《井冈翠竹》是其中的一节,原题为《青山翠竹》。在《井冈山记》里,作者写了四样富有典型意义的事物:“茨坪灯火”“红军路”“青山翠竹”“风雨狮子岩”。全文采用类似组诗的结构,分别从斗争历史、革命文物、建设成果和人民风貌等不同角度,描绘了旧貌换新颜的井冈山。文体知识一种表现手法。往往借某一具体事物来寄托作者的情感,或表达作者的思考,如于谦的《石灰吟》。散文中运用这种手法,首先要细致描绘某一具体事物,突出其某些方面的特征;同时常常使用象征手法,赋予这一事物某种象征意义,借此表达情感或志向。托物言志【白匪】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国民党军队为主的武装力量。【梭镖】装有长柄的两边开刃的尖刀。【老表】方言,对年龄相近的、不相识的男子的客气称呼。词语释义【殷切】深厚而急切。【血雨腥风】血溅得像下雨一样,风里带有腥气,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也说“腥风血雨”。【魂飞魄散】形容非常惊恐。【意气风发】形容精神振奋,气概昂扬。【绞尽脑汁】费尽思虑,费尽脑筋。【竹鞭】某些竹类的根状茎。整体感知略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开篇点题,简洁明了,惜墨如金。林海茫茫,“最使人难忘”的却是毛竹,饱含感情,意味深长,引出下文。文章的中心句是哪句?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本文是通过什么观察顺序来写井冈翠竹外形的?顺序:由远及近快速浏览文章,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内容。第一部分:(1-2)毛竹的神采。从远到近写井冈山的毛竹苍翠茂盛、气势磅礴、形态各异。这是说井冈翠竹的“神采”令人“难忘”。第二部分:(3-9)革命的竹子。写井冈山的毛竹在中国革命斗争时期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这是说井冈翠竹的“神勇”令人“难忘”。第三部分:(10-12)奉献的竹子。写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井冈山人开发井冈山毛竹的情景,这是说井冈翠竹的“新功”令人“难忘”。第四部分:(13)照应开头,总结全文,深化主题,赞美井冈翠竹,赞美中国人民。一、文章运用了寓情于物的写法。再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通过丰富的联想,把竹和人、过去和现在、井冈山和全国联系起来的?细节探究第2段:井冈翠竹修直挺拔似岗哨,密密麻麻似奇兵,出世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这就把竹子与井冈山人联系了起来。第5段:作者由满山的翠竹联想到了“当年用自己的血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想起当年毛竹的用途、毛竹的贡献。这段明写毛竹,暗写井冈山人民,写他们的战斗生活,写他们的丰功伟绩。第6段:作者由老表手中的竹筒联想到硝盐罐,联想到竹筒饭的清香,由竹筒饭联想到老乡们冒着生命危险给山上的红军送粮送饭的情景,由送粮联想缺粮,联想到红军战士“天天吃南瓜,革命打天下”。作者描绘了军民鱼水情深的图画,展示了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第7段:作者由运粮联想到运粮用的扁担,联想到毛委员、朱军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中国革命的重担从井冈山一直挑到北京城的历史。体现了官兵一致的优良传统,显示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责任担当。第8、9段:写毛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同时也是在写井冈山人民。红军战略转移后,井冈山人民在白色恐怖中,面对敌人,顽强斗争,毫不妥协,对人民子弟兵日夜盼望、深切怀念。第10—12段:作者写“井冈山终于换了人间”,党和人民开发这座“万宝山”的情景。由过去写到现在,又由井冈山联想到了全国“多少工地……多少城市和农村”,赞扬了新一代井冈山人为社会主义建设战天斗地的精神。第13段:作者画龙点睛,将井冈翠竹与井冈山人联系起来,赞美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二、本文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的大量使用,渲染出高昂的情绪;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丰富了读者的想象,增强了语言的气势;第二人称的使用,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也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请仔细阅读文本,圈点批注,找出相应的例句。1.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两个比喻,一个拟人,几个叠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毛竹的英姿和磅礴气势,饱含喜爱之情。2.“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井冈山人爱这么自豪地说。井冈山的翠竹啊,你是革命的竹子!前后照应。都是对井冈翠竹的评论。前者是客观的引语;后者是作者发自内心的感受,以作者直接对着井冈山的竹子说话的方式归结出结论,抒情味更浓。3.是的,当年用自己的血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翠竹呢?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如今,早就不再用竹钉当武器了,然而谁又能把它们忘怀呢?①首尾两个反问句,以无可置疑的语气,强调井冈翠竹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底。前后照应,也照应了文章开篇的“难忘”。②连续五个“用它”,构成排比,一气呵成,突出井冈山的竹子在保卫红色政权过程中用途广泛,功不可没。4.你看,那边山路上走来了两位老表,一人提着一只竹筒。这是什么?这不是红军的硝盐罐吗?要不,是给山头的红军送饭来了吧?这两只小小的竹筒,能引起老战士们多少回忆!看见它,就想起了竹筒饭的清香,想起了老表们冲过白匪封锁线冒着生命危险送上山来的粮食,想起了山上缺粮的年月,红军每天每顿只能用南瓜充饥,但是同志们仍然意气风发地唱:“天天吃南瓜,革命打天下!”①“你看”,呼告,引起读者注意。②开头设问,引起人们的思考。③“这两只小小的竹筒,能引起老战士们多少回忆!”感叹句,历历往事涌心头,感情如潮。④三个“想起了……”,排比,突出了井冈山的乡亲心系子弟、兵奋不顾身的精神,突出了井冈山的战士乐观豪迈的精神。5.血雨腥风,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①“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回环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毛竹在岁月的更迭中不断生长的顽强生命力,余味无穷。②“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拟人修辞手法,赞美了井冈翠竹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③“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根”,顶真修辞,语气铿锵有力,意思层层推进,以竹子来写井冈山人民对革命无限忠诚、前仆后继、永不停息的革命精神。④引用白居易的诗句,使毛竹形象熠熠生辉;还加上一个感叹句,盛赞了井冈山人民顽强的斗志、顽强的生命力。6.为了搭起滑道,他们翻越了多少陡峭的悬岩绝壁;为了找寻水路,他们踏遍了多少曲折的幽谷荒滩……漫天风雪,封住山,阻住路,却摇撼不了人们的意志,扑灭不了人们心头的熊熊烈火。风雪一天比一天大,人们的干劲一天比一天猛,砍下的毛竹一天比一天堆得高,为竹滑道修的架在两座高山之间的竹桥,也在一天比一天往上长。①“为了……”,对偶、反复,句式整齐,朗朗上口,突出了井冈山建设者们所付出的艰辛。②“封住山……心头的熊熊烈火”,对偶,以风雪之大、环境之恶劣反衬井冈山建设者坚定的信念、昂扬的斗志。③四个“一天比一天”,间隔反复,以风大雪猛反衬人们干劲冲天、成果之丰。7.你看,你看,这不是又一批新砍的毛竹滑下山来了吗?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井冈山的翠竹啊!去吧,去吧,快快地去吧!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城市和农村,都在殷切地等待着你们!快快地去吧!带去井冈山人民的心愿,带去井冈山人民的干劲,也带去井冈山人民的风格吧!①两个“你看”,反复,运用第二人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②“这不是又一批新砍的毛竹滑下山来了吗?”疑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③“滑下”“转入”“流进”“挤上”“走上”,一连串动词生动描绘毛竹下山图,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尽显欢悦之情。④“井冈山的翠竹啊!”感叹句,呼告手法,抒发对井冈翠竹强烈的喜爱、期待之情,增强感染力。⑤“去吧……也带去井冈山人民的风格吧”,祈使句,反复修辞手法,渲染出井冈山人火热的干劲和对井冈翠竹殷切的希望。8.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也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运用第二人称“你”直抒胸臆,感情充沛。“青翠”对应“改色”,“挺拔”对应“低头”。反复、拟人、对偶修辞手法,盛赞井冈翠竹、井冈人民的气节和精神。三、本文在选入课本时作了一些改动。对比阅读下面几处修改,看看修改后的语言好在哪里。1.到近处看,有的峻峭(改为“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改后更准确。“峻峭”形容山高而陡,用来形容毛竹不确切;“修直”意为细长,含有笔直的意思。不仅写出了竹子的形态特征,而且能表现出毛竹挺拔向上、直冲云霄的气概。2.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后添)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嗥(后添)。①改后更连贯。加上“还用它”,使前后句子联结更紧密,表达更有气势,突出了井冈翠竹在保卫第一个红色政权中的作用。②改后更形象。添上“鬼哭狼嗥”,绘声绘色第写出白匪的丑态,有力地表现了对敌人的蔑视,以此反衬井冈翠竹,反衬井冈山人。3.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从不(改为“永不”)低头。改后更生动。两个“从不”显得重复,而且只能反映过去,用“永不”还包括未来。一字之易,内容更丰富、更深刻,有力地突出了井冈翠竹的气节和精神。1.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本文以“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为线索,贯通全文,叙事,抒情,状物,议论。作者抓住毛竹的本质特征,对毛竹展开具体描绘,又通过丰富的联想,将井冈翠竹与井冈山人联系起来,将二者的过去写法探究与现在联系起来,笔笔写竹,又笔笔见人,展示出更广阔的意境和深远的思想,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井冈山人民的可贵精神。2.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本文语言准确凝练。如写井冈毛竹在革命斗争中“搭过帐篷”“做过梭镖”“盛过水”“蒸过饭”等,用富于变化的动词,准确地将毛竹的作用体现得十分详尽。本文语言诗化,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运用感叹句、疑问句、祈使句等不同句式,运用第二人称,字里行间浸透了对井冈山毛竹和井冈山人民的深厚感情。本文叙述和描写了井冈翠竹在革命斗争时期的种种用途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作出的贡献,热情讴歌了井冈山人民的丰功伟绩,歌颂了井冈山人民和亿万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革命气节,表达了作者对井冈山人民的崇敬之情。课文主旨一 阅读课文,用结构图简要梳理文章的脉络,说说课文围绕“井冈翠竹”写了哪些内容。二 文章以竹喻人,以竹颂人,借助翠竹赞颂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把看似普通的竹子和井冈山的人、历史、现实巧妙地联系起来的,进一步理解“井冈翠竹”的象征意义。三 文章语言很有特点,富于艺术感染力。读一读下面的语句,从词语的选择、句式的变化、修辞手法的运用、情感的抒发等角度,体会其表达效果,并仿照示例作一些评析。1.我们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正是用井冈山毛竹做的扁担,把这一副关系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从井冈山出发,走过漫漫长途,一直挑到北京城。2.风雪一天比一天大,人们的干劲一天比一天猛,砍下的毛竹一天比一天堆得高,为竹滑道修的架在两座高山之间的竹桥,也在一天比一天往上长。3.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写毛竹“等待”,用拟人手法赋予毛竹以深情,真切动人。“等待”“等”的反复运用,营造出回环往复的美感,充满诗意。示例:毛竹年年绿,为的是等待亲人,等待当年用竹筒盛水蒸饭、用竹钉竹枪打白匪的红军,等待自己的英雄子弟。朝也等,暮也等,等了漫长的二十年。四 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有关于井冈山的诗词作品。课外阅读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朱德《井冈山(六首)》,陈毅《红四军军次葛坳突围赴东固口占》等,加深自己对井冈山革命传统的认识。深 坳梭 镖砍 伐修 长摇 撼殷 切功 勋郁 郁 苍 苍重 重 叠 叠魂 飞 魄 散绞 尽 脑 汁悬 岩 绝 壁幽 谷 荒 滩反复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光未然《黄河颂》)本来作者只需要说一遍“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但他又重复了一遍,表达了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精神的决心之坚定,使全诗结尾铿锵有力、庄严豪迈。这种修辞手法称为反复,即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而有意识地重复某个相同的词语、句子等语言成分。例如:井冈山的翠竹啊!去吧,去吧,快快地去吧!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城市和农村,都在殷切地等待着你们!快快地去吧,带去井冈山人民的心愿,带去井冈山人民的干劲,也带去井冈山人民的风格吧!(袁鹰《井冈翠竹》)这段文字中,多处运用词语的反复,渲染出火热的干劲和殷切的希望。从形式上看,除了连续反复,还有间隔反复。例如《黄河颂》中,“啊!黄河!”的反复出现,体现出结构上的巧妙安排,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在情感的抒发上不断增强,突出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讴歌和赞美。拓展延伸在毛泽东一生的诗词创作中,以井冈山为题的有三首,分别是写于1928年秋的《西江月·井冈山》和写于1965年5月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念奴娇·井冈山》。井冈山,是毛泽东诗人生涯中唯一三次以之为创作主题的一个地方。显然,井冈山在毛泽东的心目中具有一个特殊的地位,并且成为他诗词创作中的一个独特的意象,被赋予了重要的象征意义。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念奴娇·井冈山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面对竹子、青松、梅花、红莲、牡丹、向日葵……这类植物时,你是否也会产生丰富的联想,也能写一篇寓情于物的文章呢?远看生机勃勃近看各有风貌翠竹的神采井冈翠竹革命气节革命精神翠竹的新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翠竹的神勇(革命斗争时期)战士物尽其用乡亲送饭送粮首长挑起重担青年战天斗地毛竹欢唱下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