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五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9用线条、色彩画感觉 教学设计课题 用线条、色彩画感觉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五年级教材分析 《用线条、色彩画感觉》这一课是岭南版五年级美术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课程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掌握线条与色彩的基本知识,通过观察名画的线条排列,组合特点以及情感表现。学会用线条与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教材通过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基本的美术创作技能,同时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理解。2022新课标要求 能够通过马远的《秋水回波 》、张大千的《一舟逆乱堆中过 》了解线条的种类(如直线、曲线、折线等)及通过欧洋的《无题》《梦池》理解所传达的不同感觉(如平静、激动、沉重等)。能够运用线条和色彩来创作具有个人特色的画作,通过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以及色彩的明暗、纯度等变化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在学习完理论之后尝试自己创作的过程中,学生应逐渐激发对美术的热爱和兴趣,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和创作。能将所学线条、色彩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敢于尝试新的线条与色彩组合,创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增强个人所得感。3、通过线条与色彩的学习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和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同时,通过创作实践和展示评价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线条与色彩知识,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画作。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1. 通过欣赏和分析课本中的范画、大师作品以及自然景物,感受线条与色彩所传达的不同感觉,明白线条与色彩进行造型表现的方法和技巧。例如:鸥洋的《无题》《梦池》、张大千的《一舟逆乱堆中过》。初步形成发现、感知、欣赏美的意识。(审美感知)。2. 明白掌握用线条与色彩进行造型表现的基本技能,并能够结合所学运用不同的艺术技巧和媒介来表达个人对线条与色彩的物化呈现,展现学生对线条与色彩的美妙组合的独特视角(艺术表现 创意实践)。3. 在用线条、色彩画感觉课程中,色彩往往与特定的文化符号和价值观念密切相关。例如,《腰鼓舞》是中国广泛流行的传统民间舞蹈。这些色彩的运用不仅丰富了画面的表现力,更深刻体现了不同文化的独特韵味与价值观念。通过学习本课所提及的作品,不仅能够欣赏到艺术的美,更能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加深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文化理解)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目标群体为四年级学生,他们大多在10-11岁之间,进一步接触系统化的美术课程。由于年龄相对较小,他们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和情感表达都处于发展到形成的过渡阶段。大部分学生对于美术课程充满好奇和兴趣,但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在美术方面的天赋和兴趣可能更为突出。重点 能够掌握用线条、色彩表达感觉的方法,并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画作。难点 线条色彩运用与感觉表达的精准性的掌握。材料准备 教学材料、举例艺术作品、引入视频、画笔、颜料、画纸、调色板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观看视频。 从古到今,画家们的绘画作品往往离不开线条与色彩,他们正是通过线条与色彩的美妙组合来表现自己眼中的世界和心中的感受。(出示图片) 观看视频,初步认识线条。 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课题内容。讲授新课 一、欣赏·感受(一)《秋水回波》是南宋画家马远所绘的一幅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中国画作品。它不仅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受,还体现了宋代绘画的独特审美观念和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二、观察·发现杨之光用简练轻快的线条表现了飘洒的动感。马远、张大千作品中的水波纹又是以线条表现了何种感觉呢?这些作品中线条的排列与组合又有什么特点?马远《秋水回波》情感表现:柔婉细腻的水波纹线条展现秋水的恬静柔和,波光粼粼,带来视觉均衡。线条排列:柔婉如龙脊,疏朗有致,营造水下藏龙的视觉效果。组合特点:紧密多变,通过对比增强层次与立体,线条随水波流动。张大千《一舟逆乱堆中过》情感表现:柔婉细腻的水波纹线条展现秋水的恬静柔和,波光粼粼,带来视觉均衡。线条排列:柔婉如龙脊,疏朗有致,营造水下藏龙的视觉效果。组合特点:紧密多变,通过对比增强层次与立体,线条随水波流动。学生作品欣赏(出示图片)三、欣赏·感受(二)这是同一画家创作的两幅作品,作者通过不同色彩的组合表现了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提示:热烈、躁动、跳跃、轻松、有力、欢乐、宁静……)(出示图片)小知识在油画创作中,色彩组合的巧妙运用至关重要。画家通过精心搭配互补色、类似色、三原色及冷暖色调,不仅营造出丰富的视觉效果,更深刻地传达出作品的情感与氛围,使作品充满艺术感染力,触动观者的心灵,引发共鸣。问:同学们欣赏完上述鸥洋绘画的《无题 》和《梦池 》,你们有什么感受呢?与大家一起分享。答:欣赏鸥洋《无题》,色彩如梦交织,笔触有力深邃。画面意象迷雾笼,引人探究背后意。艺术家以画传情,尽显对自由未知世界的深切渴望与勇敢探索。答:《梦池》色彩柔和,画面宁静,像一池清水在月光下泛着光,带给我心灵的平静与放松,感受到艺术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四、艺术欣赏 五、实践练习1、临摹画家作品中的线条与色彩(可想象变化),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出示图片)梵高的《向日葵》系列作品以其粗犷有力的线条和鲜艳对比的色彩著称。线条勾勒出向日葵的形态,展现出动态感和生命力;色彩则以明亮的黄色和橙色为主,与暗色调背景形成强烈对比,传达出梵高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执着,以及隐藏在绚烂之中的孤独与忧郁。2、用不同的线条或色彩画出自己的感觉。(出示图片)小博士红色、黄色会使人联想到火,产生温暖的感觉;蓝色会使人联想到水,产生清凉的感觉。(出示图片)学生作品欣赏(出示图片) 学生认识《秋水回波》。进行名画观察分析。学生学习色彩的组合。学习小知识。完成问题思考。学生完成艺术作品欣赏。进行实践练习。 初步引导学生认识《秋水回波》,观察该图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受,形成发现、感知、欣赏美的意识。引导学生对名画进行分析,增强学生的思维和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赏析美术作品绘画技巧,突出切入点和方法。完善教材内容,强化学生的知识体系,认识油画创作中,色彩组合的巧妙运用。引导学生结合举例思考并回答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列举多个美术作品例子,引导学生学习线条、色彩画感觉,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引导学生学会结合所学进行美术内容创作,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练习 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线条与色彩知识,创作一幅能够表达你当前心情或特定情感的画作,并简述你的创作思路和所用技巧。 完成课堂练习。 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内容。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学习线条和色彩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掌握用线条和色彩表达感觉的方法,并通过实践创作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和审美情趣,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画作,增强了观察能力和思考力以及提升了艺术创作能力。在作品展示环节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进行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概括。板书 用线条、色彩画感觉1、欣赏 感受名画著作2、观察·发现名画背后含义3、欣赏 感受名画色彩的组合4、艺术欣赏名画著作5、实践练习画家作品临摹,感受其情感 观看板书 强调教学重点内容。课外拓展/课外阅读内容 1、如何将线条与色彩有效地运用来表达特定的情感?理解属性:掌握线条(直线、曲线、折线)与色彩(暖色调、冷色调、对比色)各自的情感属性。观察感受: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线条与色彩组合所营造的情感氛围,并记录自己的情感变化。实践探索:通过绘画等方式实践线条与色彩的运用,不断尝试新的组合和变化。借鉴融合:研究其他艺术家的作品,借鉴其技巧,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和创造力。沟通反馈:分享作品并听取观众反馈,以改进表达方式并更好地理解情感传达效果。2、线条与色彩在绘画中的创新应用是如何体现的?线条的多样化与情感表达:艺术家通过粗细、长短、曲直等变化的线条来增强画面的表现力,同时结合个人情感,使线条成为情感传达的载体。色彩的自由搭配与情感传达:打破传统色彩规则,艺术家自由组合色彩,利用色彩的对比、和谐与装饰性,表达内心情感,营造独特视觉效果。线条与色彩的融合创新:线条与色彩在绘画中相互衬托,艺术家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创造出具有抽象意义或深刻内涵的画面,挑战观众视觉认知,拓展创作空间。3、梵高的梦境(观看视频) 进行课外知识拓展。 拓宽学生知识面。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 结合多个举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线条与色彩在绘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课堂互动性和趣味性。并结合理论知识完成个人美术作品创作,在实践中体会线条与色彩共同传达出的丰富情感和感觉。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演示、视频教程等,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学生的绘画灵感和表达欲望,以及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使他们在掌握绘画技巧的同时,也能在美术的世界里自由翱翔,不断提升个人的艺术修养与审美品味。教学反思 优点:结合多个美术作品例子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艺术家在美术作品中对于线条和色彩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索绘画艺术的魅力,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思维。从而结合理论与实践,让学生进行内容创作,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手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足点:对于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线条和色彩的运用技巧难度较大,需要更多的指导和练习。 进行教学反思总结 明确本课教学过程的缺陷,进行教学过程的改善。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