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部编版七下 24 “蛟龙”探海 课件(共2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春部编版七下 24 “蛟龙”探海 课件(共28张ppt)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新课导入
蛟龙号探险记
24 “蛟龙”探海
“蛟龙”是中国载人潜水器的名字,“探海”指“蛟龙号”挑战深海这一事件。标题简洁明了地点明了文章内容。
同日海空壮举,尽展民族精神。
1.积累“憧憬”“蹒跚”“蓦然”“矗立”“瞩目”“淋漓尽致”等常考词语。
2.浏览课文,借助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国科技工作者身上体现的科学精神。(重点)
3.广泛搜集相关资料,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难点)
学习目标
许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2018年8月11日,他凭借《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
作者简介
出处
节选自《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序章《人类的极地探索》(作家出版社、青岛出版社2016年版)。
背景
2012年6月24日,水下是“蛟龙号”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7020米,天上是“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成功手控交会对接。这两大高新科技事件,实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美好梦想。
创作
2014年,许晨跟随“蛟龙号”深入西太平洋,亲临“蛟龙号”深潜探海现场,实地采访了包括“蛟龙号”研发、深潜、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深潜事业的参与者。他于返航后写出了长篇报告文学作品《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
背景链接
文体知识
报告文学是运用文学艺术,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运用文学的描写手法,使人与事更具典型意义,但在基本事实上不允许虚构,兼具社会责任感与人文情怀,被称为“文学的报告”。其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
报告文学
读读写写
蛟龙 憧憬( ) 蹒跚( )蓦然( ) 矗立( ) 瞩目
突袭( ) 宏图 绘声绘色 淋漓尽致( )浩瀚无际( ) 波澜起伏
踌躇满志( ) 劈波斩浪
字词清单
pánshān

chōnɡjǐnɡ
chùlì

línlí
hàn
chóuchú
建议识记字词补充归纳
深邃( ) 门槛( ) 攀登
崇高 诞生( )
suì
kǎn
dàn
蓦( )

摹( )

形近字
蓦然
临摹
崇( )
chónɡ
祟( )
suì
崇高
鬼鬼祟祟
暮( )
暮色
幕( )
幕布


注意上面是“出”。
瞩( )
zhǔ
嘱( )
瞩目
叮嘱
zhǔ
【形旁辨字法】“目”与眼有关,“瞩”意为注视;“口”与嘴有关,“嘱”意为托付、告诫。
词语集注
憧憬:向往。
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
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
得很彻底。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蓦然:突然,猛然。
浩瀚无际:水势盛大,没有边际。
风雨交加:风和雨一起袭来。形容天气恶劣。
电闪雷鸣:雷电交加,即将下大雨的样子。
含褒义。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清玉案·元夕》
也作“风雨交作”。
也比喻声势很大或速度极快。
矗立:高耸地立着。
万无一失:绝对不会出差错。
踌躇满志:心满意足、从容自得的样子。
劈波斩浪:船只行进时冲开波浪,比喻排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
突袭:用兵力出其不意地进攻,突然袭击。
宏图:远大的设想,宏伟的计划。
近义词:乘风破浪。
矗立:着眼于直。是直而高地立着。一般用于物。
耸立:着眼于高。高得突出地立着。一般用于物。
挺立:着眼于硬而直。常用于物,也比喻人坚强不屈。
带赞扬色彩。
屹立:着眼于稳固。原指山稳固而高高地独立着,后
来比喻其他东西或人坚定不动地独立着。可以
用于物,也可以用于人。带赞扬色彩。
整体感知
梳理并概括故事情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2):概述人类对海洋的向往与探索。
第二部分第一层(3—7):介绍试验海域的具体情况,点明“蛟龙”探海的难度之高、意义之大。
第二部分第二层(8—15):详细记叙“蛟龙”探海这一事件的过程。
第二部分第三层(16—20):详细记叙了“神舟九号”和“蛟龙号”连线的过程。
第三部分(21):作者为中国科技事业取得的成就而感到骄傲自豪,赞扬了中华民族的探索精神。
不可以。第一、二段从人类对海洋的永恒向往和无尽探索写起,为写“蛟龙”探海营造出富有诗意和历史感的背景。
文章标题为“‘蛟龙’探海”,但第一、二段却与之无关,可以删去吗?请你说明理由。
课文精讲
词语理解,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蓦然,定格于浩瀚无际的西太平洋中一片波澜起伏的海域。
文笔陡转,从辽远的背景直接切入现实中的试验海域。
她那宽阔而坚实的甲板上,高高
矗立着一台类似龙门吊的设备,伸出
两只长长的手臂,怀抱着红白相间的小鲸鱼一样的
机器。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中国科考船人格化,“怀抱”一词准确生动且富于情感,形象地写出了中国科考船与“蛟龙号”的位置关系,表达了对“蛟龙号”的呵护与期待。
海试地点距出发港口万里之遥,为什么是“亲近”的?
半个多月前,随着试验母船“向阳红09号”的一声汽笛长鸣,“蛟龙号”海试团队于2012年6月3日由江阴苏南国际码头起航,穿过长江吴淞口,踌躇满志地奔赴西太平洋,奔向那片遥远而亲近的海域。
“亲近”意思是(双方)亲密;关系密切。尽管海试地点距离出发港口万里之遥,但因为它是“蛟龙号”海试团队即将进行科学探索的重要场所,承载着他们的使命和责任,所以在精神和情感上显得“亲近”。这种“亲近”体现了海试团队对科学探索的深厚情感和坚定决心。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记叙了“蛟龙”探海和海空连线。浏览课文,请在文中找到相关时间,并概括对应事件。
时间
事件
6月3日
“蛟龙号”海试团队启航奔赴马里亚纳海沟所在的海域。
6月24日4时20分
海试团队举行出征仪式,按时下潜。
6月24日9时07分
潜航员叶聪宣布“蛟龙号”已坐底7020米,后向“神舟九号”送上祝福。
6月24日12时55分
“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实现刚性连接,后景海鹏作为飞行乘组代表向“蛟龙号”致辞。
联系上下文,注意细节,体会作者是怎样表现“紧张有序”的。
①下潜环境:当时风雨突袭、海况不佳,但经过探测后决定按时下潜,营造出一种紧迫而有序的氛围。
②下潜过程:监控屏幕上不断显示的各种数据和扬声器中不时响起的通话声,表明现场指挥部对潜水器状态的实时掌握和与潜航员的紧密沟通,体现了紧张而有序的工作状态。
③下潜时间:通过明确的时间节点,如“北京时间4时20分”“北京时间9时07分”来叙述事件的进展,展现了整个下潜过程的紧凑和有序。
文章第6段和第21两段中的“对了!”“好啊!”的表达非常口语化,用在这两段中却有独特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对了! 这就是举国关注、世界瞩目的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正在进行深潜7000米的海试。……它全长2550千米,呈弧形,平均宽70千米,大部分水深在8000米以上,最深处位于斐查兹海渊,达11034米。
对了!
①拉近了文本与读者的距离,使得整个叙述显得更加亲切、自然;
②引出话题,提示读者接下来要介绍的是重要的、值得关注的内容,即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深潜海试。
好啊!“神舟”上天,“蛟龙”入海,海空连心,互致祝福。一天之内诞生两项奇迹,整个世界都在看着中国。是梦想,是宏图,是雄心壮志引领着中华民族永不停歇的探索步伐。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无不为这伟大的壮举感到骄傲和自豪!
好啊!
①传达了作者的喜悦和肯定,也易于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②强化主题,表达对中国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探索精神的赞扬。
这两处口语化的表达在文段中形成了节奏的变化,使得整个叙述更加生动、有趣,避免了单调和乏味。
本文体现了我国科技工作人员怎样的科学精神?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①勇于创新:“蛟龙号”作为我国自主研发、集成创新的7000米载人潜水器,其成功研发和应用是我国在深海探索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体现了科技人员敢于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
②团结协作:“蛟龙号”海试工作由各部门、海试团队等众多人员协同完成,下潜时潜航员与水面控制人员更是紧密配合,共同完成了深海试验任务。
③追求卓越:从1000米、3000米、5000米到7000米,我国深海探索不断刷新纪录,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
④胸怀祖国:“上天入海”的奇迹得益于“蛟龙号”“神舟九号”的科技工作人员始终胸怀祖国,致力于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蛟龙号”潜航员的祝福与“神舟九号”飞行乘组的致辞,代表了我国科技人员对于祖国载人航天、载人深潜事业及美好未来的祝愿。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本文生动描绘了“蛟龙号”深潜试验的场景,使读者感受到现场的紧张与激动。
本文在叙述中穿插了许多细节,使叙述更真实生动,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和深度。
即使海况不佳,不具备实验条件,海试团队依然按时下潜,表现了他们不畏困难的精神。
梦想、宏图与雄心壮志是中国科技进步背后的精神动力,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前行。
C
根据文章第13段可知,虽然海况不佳,但周密严格的探测表明海面以下完全具备试验条件。
思维导图
“蛟龙”探海
概述人类对海洋的向往与探索
同日海空壮举
赞美民族壮举,赞颂民族精神
介绍试验海域的具体情况
“蛟龙”探海过程
海空连线互相祝愿
中华民族的探索精神
文章记叙了“蛟龙”探海和海空连线的过程,展现了中国在深海探索和载人航天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颂扬了中华民族敢于探索、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主旨归纳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其命名寓意“蛟龙入海”,让“中国龙”游向深海,探秘海底世界。
拓展延伸
2002年,“蛟龙”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正式立项,成为国家“863”重大专项。
2004年4月,潜水器正式进入加工建造阶段。
2007年8月底,潜水器总装完成。
2009年,“蛟龙”出海,在中国南海完成1000米级的海上试验。
2010年,在中国南海完成3000米级的海上试验,中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
的国家。
2011年7月,在东太平洋国际海域开展下潜试验,成功突破5000米水深大关,标志着中国深海载人技术已跨入国际第一梯队,步入国际先进行列。
2012年6月24日,在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首次突破7000米下潜深度。6月27日,创造了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同时创造了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纪录。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课下试着搜集其他科学家用自身行动对科学家精神做出的生动诠释,感悟他们的科学精神。
课后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