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时训练(二十三) 溶液基础过关1.小明在装有足量水的烧杯中加入少量蔗糖(“”表示蔗糖分子),充分搅拌后形成溶液。如图K23-1所示图像正确的是 ( )图K23-12.“美林”的主要成分是布洛芬,“小儿开塞露”的主要成分是甘油或山梨醇。两者都是儿科常用药,且都是药物分散在水中制成的。“美林”即使密封保存,放久了也会产生白色沉淀,“小儿开塞露”密封保存,则久置也不会分层。“美林”“小儿开塞露”分别属于 ( )A.乳浊液、乳浊液 B.乳浊液、溶液C.悬浊液、乳浊液 D.悬浊液、溶液3.(2024温州乐清模拟)课堂上,老师配制了一杯70 ℃的已充分溶解的硫酸铜溶液,用滴管快速吸取后滴一滴在玻璃片上,发现玻璃片上有晶体析出(如图K23-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图K23-2A.烧杯中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B.烧杯中溶液不是饱和溶液C.玻璃片上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D.玻璃片上溶液不是饱和溶液4.(2023杭州)已知氯化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向盛有40 g氯化钾的烧杯中加入100 g水,充分搅拌溶解后现象如图K23-3所示。此时溶液温度为2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K23-3A.20 ℃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 gB.烧杯中氯化钾溶液的质量为140 gC.若加热使烧杯中的固体全部溶解,则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比加热前大D.若加水使烧杯中的固体全部溶解,则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比加水前大5.(2024舟山定海一模)如图K23-4为小舟自制“棒棒糖”的项目化学习流程,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图K23-4A.乙→丙方糖的溶解度逐渐增大B.乙和丁一定为饱和溶液C.丁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大于乙D.丙→丁的过程为降温结晶6.(2021丽水)20 ℃时,取一定质量的固体硝酸钾于烧杯中,把100 g水平均分成四份依次加入烧杯,不断搅拌,使之充分溶解,实验过程如图K23-5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图K23-5A.甲烧杯中,硝酸钾溶液是不饱和溶液B.丁烧杯中,硝酸钾溶液是不饱和溶液C.乙→丙过程中,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D.丙→丁过程中,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7.(2023温州鹿城一模)某实验小组进行物质溶解实验,20 ℃时,称取2.5 g、5.0 g、7.5 gNaOH固体,分别加入3个小烧杯中(均已盛装50 mL水),均完全溶解。通过数字化实验测得它们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如图K23-6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图K23-6A.氢氧化钠易溶于水B.三个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都一定是不饱和溶液C.相同条件下,溶解的NaOH越多,放出的热量越多D.相同条件下,溶解的NaOH越多,溶质质量分数越大8.(2024杭州拱墅一模)NaCl和Na2CO3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表所示,回答问题:温度/℃ 0 10 20 30 40溶解 度/g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Na2CO3 7.0 12.5 21.5 39.7 49.0(1)20 ℃时,将15 g NaCl与15 g Na2CO3分别加入到各盛有50 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溶解后,形成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保留1位小数)。 (2)生活在盐湖附近的人们“夏天晒盐(NaCl),冬天捞碱(Na2CO3)”,能实现“冬天捞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2024浙江)海水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镁等可溶性物质和少量细小泥沙颗粒。海水晒盐是获取食盐的途径之一,某同学模拟海水晒盐的部分实验流程如图K23-7所示。图K23-7(1)按照物质的组成分类,海水属于 。 (2)滤液中氯化镁的质量分数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在海水中的质量分数。 (3)粗盐还需进一步提纯,将下列操作合理排序: (填序号)。 ①溶解 ②蒸发结晶 ③过滤走进重高10.(2024宁波镇海期末)学校兴趣小组进行了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装置如图K23-8甲所示,三颈烧瓶中充满二氧化碳气体,分别用注射器迅速注入20 mL、40 mL、60 mL蒸馏水进行三次实验,测出反应过程中温度几乎不变(水温、环境温度均为25 ℃)。压强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图K23-8A.该实验可用注射器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B.cd段气压快速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对装置进行了振荡C.该实验能表明,压强越大二氧化碳溶解速率越快D.该实验条件下1体积水能溶解大于1体积的二氧化碳11.小明向盛有70 ℃水的烧杯中,加入20 g硝酸钾,充分溶解后,结果如图K23-9。将溶液在恒温下蒸发水分至有较多的晶体析出,然后冷却至30 ℃并保持温度不变。图K23-10中可以正确表示此过程中溶质质量分数(w%)与时间(t)的关系的示意图是 (填字母)。 图K23-9 图K23-10【参考答案】1.C2.D [解析]“美林”即使密封保存,放久了也会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它不具有稳定性,由于有不溶性的固体存在,因此为悬浊液。“小儿开塞露”久置不会分层,具有稳定性,为溶液。3.C [解析]老师配制了一杯70 ℃的已充分溶解的硫酸铜溶液,用滴管快速吸取后滴一滴在玻璃片上,发现玻璃片上有晶体析出,烧杯中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玻璃片上有晶体析出,则玻璃片上的溶液不能继续溶解硫酸铜,一定是饱和溶液。4.C [解析]由图可知,氯化钾固体未完全溶解,则20 ℃时100 g水中能溶解氯化钾的质量小于40 g,所以20 ℃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小于40 g;烧杯中氯化钾未完全溶解,氯化钾溶液的质量小于140 g;加热使烧杯中的固体全部溶解,溶剂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增加,则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比加热前大;若加水使烧杯中的固体全部溶解,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不变,也可能减小。5.C [解析]乙中烧杯底部有少量的固体存在,丙中烧杯底部固体消失,乙→丙方糖的溶解度逐渐增大;乙和丁的烧杯底部有固体物质存在,一定为饱和溶液;丁烧杯底部的固体量比乙烧杯底部的固体的量多,丁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小于乙;丙→丁的过程温度降低,有晶体析出,为降温结晶。6.B [解析]从图可以看出,20 ℃时,甲烧杯中还有未溶解的硝酸钾固体,所以甲烧杯中,硝酸钾溶液是饱和溶液;从图可以看出,20 ℃时,丙烧杯中没有未溶解的硝酸钾固体,所以丙烧杯中,硝酸钾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在此基础上继续加水得到丁溶液,溶剂增多,所以丁烧杯中,硝酸钾溶液是不饱和溶液;乙烧杯中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乙→丙过程中,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或变小;丙→丁过程中,继续加入溶剂,溶质质量不变,所以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小。7.B [解析]由题意可知,在20 ℃时,50 mL水(质量为50 g)中7.5 g氢氧化钠固体能完全溶解,即100 g水中能溶解15 g氢氧化钠固体,则20 ℃时氢氧化钠的溶解度大于10 g,所以氢氧化钠易溶于水;加入2.5 g、5.0 g所得氢氧化钠溶液是不饱和溶液,而加入7.5 g氢氧化钠的溶液状态无法判断,有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有可能恰好饱和;由图分析可知,相同条件下,溶解的NaOH越多,放出的热量越多;溶质的质量分数=,所以相同条件下,溶解的NaOH越多,溶质质量分数越大。8.(1)17.7(2)Na2CO3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冬天气温低,Na2CO3易结晶析出[解析](1)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 g,碳酸钠的溶解度为21.5 g,20 ℃时,将15 g NaCl与15 g Na2CO3分别加入到各盛有50 g水的两个烧杯中,分别最多能溶解18 g、10.75 g,则充分溶解后形成饱和溶液的是碳酸钠溶液,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17.7%。(2)由Na2CO3的部分温度下的溶解度表可知,碳酸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大,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比较大的固体物质一般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得晶体;冬天气温低,碳酸钠的溶解度减小,碳酸钠易结晶析出。9.(1)混合物 (2)大于 (3)①③②[解析](1)海水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镁等可溶性物质和少量细小泥沙颗粒,故海水属于混合物。(2)海水蒸发过程中,溶剂水的质量减小,则滤液中氯化镁的质量分数大于其在海水中的质量分数。(3)粗盐提纯时,应先将粗盐溶于水,再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最后蒸发结晶得到氯化钠,则操作合理排序为①③②。10.D [解析]该装置中涉及气体参与的反应,可以用注射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向下推动注射器活塞,—段时间后,若注射器恢复至初始位置,则可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振荡可以加快二氧化碳的溶解,导致装置内压强急剧减小;由图乙可知,分别用注射器迅速注入20 mL、40 mL、60 mL蒸馏水进行三次实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用时间相差不大,则溶解速率为60 mL>40 mL>20 mL,故该实验能表明压强越大二氧化碳溶解速率越快;由图乙可知,起始气压约为100 kPa,终点气压均大于100 kPa,则该实验条件下,1体积水能溶解二氧化碳的体积小于1体积。11.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